戰役始末、戰事記錄再辯證,重探台灣在清法戰爭中的戰略地位
追循法軍、清軍和鄉勇的歷史腳蹤,探索戰爭防線與戰鬥現場
本書主要結合史料E. Garnot所著、黎烈文翻譯的《法軍侵台始末》,以及劉銘傳在戰爭期間的奏摺《劉壯肅公奏議保臺略》兩部著作來進行歷史比對。其中劉銘傳棄守基隆的決策,特別引用了基隆通判梁純夫、淡水新關稅務司法來格以及台灣道劉璈的看法進行比較。關於法軍淡水登陸戰的部分,除了劉銘傳的觀點外,還納入了馬偕、在地居民及淡水新關稅務司法來格的觀察。澎湖之役部分,則對比了澎湖副將周善初及通判鄭膺傑的回報和楊岳斌派探員的調查結果,都是有趣的歷史辯證與發現。
另外也簡述了當時兩國的戰略與戰術、清法兩軍的概況,以及交戰前台灣的備戰情況;同時整理收錄清法戰爭相關的傳說、地方記憶、詩詞紀念、清朝皇帝賜匾及地方的紀念活動等。經由基隆和澎湖的法國公墓索遺留下的蛛絲馬跡,見證清國、日本及中華民國統治下的變遷過程。書中也整理列出清法戰後的名人事蹟,以及基隆、淡水、澎湖的清法軍地名比對等內容。
本書特色
1.這是一本用腳論戰的書
本書不是一本紙上談兵的書,而是用腳論戰的書。面對歷經100多年變遷、物換星移的地形、地名、山嶺和戰爭現場,我們長時間用腳踏查、比對,試圖重現戰時清法軍的防線陣地與對戰路線等。
2.以清法軍及相關說法比對戰事
對戰是雙方的事,單方面的說法只是片面主觀的視角,因此,本書以比對來探討兩軍對戰的狀態,雙方戰略、戰術的比對等,其至對文化歧異的比對,有助於我們趨近真相。
3.重現戰場的今昔地名
100多年前的法軍、清軍對戰場都有自己的地名用語,因此,不同的地名稱呼成為後人看地圖、了解戰場與戰事的一大障礙,本書的重要任務是指認清法戰事的相關地點,都能對應到今天的地名。
4.主要戰役與防線示意圖
為了讓讀者可以了解每場戰役的地理位置和攻擊路線,每場主要戰役都有示意圖。法軍在佔領基隆港市後及佔領月眉山、紅淡山後建構的防線陣地,也都有示意圖。清軍退守基隆河南岸後努力構築的許多綿密防線陣地非常令人驚奇,這張清軍示意圖中的防線,都是我們用腳走出來的。
5.以大小標導引閱讀
為了容易閱讀,內文以大小標導引,法軍和清軍的標題以灰色標示,可以明顥辨識;農曆的日期和子、丑、寅、卯…的時間以國曆日期和現代時間比對,以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