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管理書展
一位女士的畫像

一位女士的畫像

  • 定價:1000
  • 優惠價:79790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1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追求獨立抑或甘於命運?忠於自由還是擁抱愛情?
  一則女性覺醒的傳奇,
  一段永不後悔的旅程,
  一場風情萬種的蛻變。

  作為一名美國女孩,伊莎貝爾.阿切爾聰敏好學,崇尚自由與獨立,即使涉世未深、家境不寬裕,也總讓自己活得朝氣蓬勃。父母離世後,移居英國的姨母莉迪亞邀請伊莎貝爾一同遊歷歐洲,恰與她欲增廣見聞且好奇舊世界文明的心情不謀而合。她隨著姨母來到倫敦郊外的花園山莊暫住,並結識了她的機智幽默的表哥拉爾夫與和藹病弱的姨父丹尼爾。

  伊莎貝爾的到來,彷彿讓整座花園山莊注入活水,她自信而靈動的舉止別於舊世界的嚴謹拘束,顯得生機煥發。不但姨父丹尼爾對伊莎貝爾十足疼愛,表哥拉爾夫亦是暗暗喜歡,她更吸引了一眾追求者。不過崇尚獨立的她,先是推卻了鄰近貴族地主沃伯頓勳爵的求婚,後又拒絕遠道而來的波士頓富商戈德伍德的追求,乃因──她認為婚姻會成為追求自由道路上的束縛。

  然而姨父的病情加重,歐洲的遊歷計畫只得延遲,伊莎貝爾在山莊接待了為採訪而來的記者好友亨麗艾塔,並與拜訪姨母的梅爾夫人成為摯友。不久,丹尼爾撒手人寰,遺囑上卻意外分配了一筆與其獨子拉爾夫相等的鉅額遺產給伊莎貝爾,足以讓她一生衣食無憂。空降的巨大財富、眼前的迷人歐洲,少女如花燦爛的前程似乎正要綻放,但她不知道的是,花叢暗處中正有一條「毒蛇」,或者兩條,正等待著她……。

本書特色

  ★三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現代主義小說先驅──亨利‧詹姆斯最暢銷、傑出的長篇小說
  ★作家 盧郁佳 專文導讀 剖析「一位女士」的傲與嬌、分解亨利.詹姆斯的「毒與藥」
  ★知名導演珍.康萍改編為電影、妮可.基嫚主演
  ★精緻硬殼裝幀,限量珍藏!絕美收錄最悠長偉大的西方經典鉅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


  英籍美裔小説家,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小說先驅,開創心理寫實書寫先河,曾於一九一一年、一九一二年以及一九一六年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詩人T.S艾略特讚譽其為「該時代最有智慧的人」。

  詹姆斯出生紐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老亨利.詹姆斯是著名學者,兄長威廉.詹姆斯為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詹姆斯長時間旅居歐洲,對十九世紀末美國和歐洲的上層生活有入微的觀察,更對歐洲舊世界文明與美國新世界價值之間的衝突有其深刻思考,這亦成為他小說中最顯著的主題。

  其作品有:《碧廬冤孽》、《梅西的世界》、《波士頓人》等,二十世紀末,詹姆斯的作品更被改編為影視,如《一位女士的畫像》、《華盛頓廣場》等,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譯者簡介

項星耀(1924-1997)


  著名翻譯家,江蘇蘇州人,曾任新聞記者。文革時期遭下放農村勞改,後至上海華東師範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擔任講師、副教授,講授外國文學,並筆譯不輟。主要譯作有《謝德林寓言選集》、《狄更斯文集》、簡.奧斯丁的《曼斯費爾德莊園》、喬治.艾略特的《米德爾馬契》、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與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畫像》等多部名著。
 

目錄

幸福來得太突然──導讀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作者序
主要人物簡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導讀

幸福來得太突然──導讀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盧郁佳


  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描述美國女孩伊莎貝爾父母雙亡,投靠英國銀行家親戚。在第一部中,她不願結婚受人束縛,拒絕美國紡織財團小開、英國勳爵求婚。表哥拉爾夫遂求父親,留鉅額遺產給伊莎貝爾,父親預言這筆財富會招來歹徒覬覦,她果然所嫁非人。到了第二部,白馬王子曾向她求婚被拒,現在卻成了她的女婿候選人。劇情這才來到高潮,伊莎貝爾心中暗潮洶湧,小說刻劃水面的動盪,開心理寫實先河。第二部儀式性重演第一部,揭開第一部眾人偽裝下的底牌。丈夫的情婦是上一個伊莎貝爾,繼女是下一個伊莎貝爾。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伊莎貝爾眼看自己的前世今生清晰了,卻走不出迷宮。

  多數人未看會想到張愛玲,因為水晶說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像《一位女士的畫像》。張愛玲筆下惡女渣男設局利用女學生,情節頗似後者;又重現了亨利.詹姆斯那佻達悲涼的諷刺、輝煌的悲劇構圖、哥德小說的庭院深深。但只有「壞媽媽」梁太太、變心的追求者盧兆麟等,沒有《一位女士的畫像》的「好媽媽」杜歇夫人和拉爾夫。後者這同情的眼睛,是亨利.詹姆斯的靈魂所寄。當中有個未寫出來的「愛」字。

  張愛玲的經濟地位接近窮表妹伊莎貝爾,〈沉香屑──第一爐香〉梁太太用一衣櫥的華服誘惑女學生「一混就在衣櫥裡混了兩、三個月」,像《大亨小傳》寫一屋子高級訂製襯衫感動黛西,其實是挨窮時的物質美夢,不是富人的。

  亨利.詹姆斯的經濟地位接近拉爾夫,祖父是美國鉅富,父親是神學家,哥哥威廉是哲學家、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之父」,富貴飽學。寫伊莎貝爾,絕非名牌包拜金女,博學雄辯,自信昂揚,不要男人也能活得愉快。後來輪到渣男向她告白,伊莎貝爾畏懼做決定,最畏懼那股把畏懼一掃而空的力量,蘊藏在心靈深處,「像一筆鉅款藏在銀行裡,現在她卻要開始支取它了。」暗喻愛、認同為鉅款,原來遺產也不是錢,是自主權,個人自由的象徵。法律給婦女離婚權,沒經濟獨立仍離不了婚;結婚也要不窮才能擇其所愛。伊莎貝爾現實中的藍本,亨利.詹姆斯的表妹瑪麗.譚波(Mary Temple),幼年父母死於肺結核,留下兩子四女住奧爾巴尼祖母家,亨利.詹姆斯則在父母家和祖母家間來去。瑪麗獨立思考,滿懷夢想,健談,叛逆,留下理大平頭的帥照。亨利差點娶了瑪麗,在《兒子和兄弟的手記》說,她是一個不斷問問題的人,絕不怕用足夠的真誠和足夠的好奇會為生活帶來什麼。

  瑪麗二十二歲時,大姐嫁給埃米特,次年十九歲的妹妹也嫁給埃米特四十七歲的兄弟。年紀懸殊,為錢所迫。亨利.詹姆斯寫信抱怨不願她嫁給那個瑪土撒拉(聖經中活了九百六十九歲的老翁),正是《一位女士的畫像》中,拉爾夫不願依莎貝爾為錢嫁人的心情。隔年,瑪麗二十四歲死於肺結核。亨利.詹姆斯說,她的過世,是他和哥哥威廉青春的終結。

  《一位女士的畫像》寫伊莎貝爾,異於瑪麗,外傲內嬌。

  第一部寫外傲,開頭拉爾夫說媽媽收留了伊莎貝爾,伊莎貝爾痛苦分辯「她沒收留我,我也不是等人收留的人」。成了《紅樓夢》裡喪母的玻璃心表妹黛玉,被帶到大觀園見寶玉。任性狂妄,寶玉送北靜王賜的名貴念珠,黛玉狠嗆:「甚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它!」飽讀詩書,只愛筆墨,劉姥姥打量黛玉:「這哪像個小姐的繡房,竟比那上等的書房要好。」

  伊莎貝爾跟黛玉一樣嗆。歷來評論《一位女士的畫像》言必稱「美國人天真輕信和英國人老練世故的衝突」,只因杜歇一家人背後數落伊莎貝爾,滿口「美國女孩子」。開頭,杜歇夫人到美國伊莎貝爾家苦等伊的姐姐,怪她姐姐一定是跟人聊個沒完。晚輩伊莎貝爾大膽頂嘴「妳現在也跟我聊個沒完」。後來伊莎貝爾初到英國夫人家,見了主人卻不上前請安,表哥拉爾夫納悶「難道還等老人來向她問好不成。美國女孩子一向給人奉承慣了,何況這一位看來很有些自命不凡。」

  原來「美國女孩子」是京都人婉轉詞:目無尊長,沒大沒小,口無遮攔。夫人告訴伊莎貝爾,夜深了不能留男客,這可不是你們無法無天的奧爾巴尼(又如美國女孩亨麗艾特總不敲門直闖,相信別人應該永遠敞開門)。而伊莎貝爾不懂男女之防,她「想知道什麼事不能做」。原來她出口狂妄,是喪母又被隨時跑掉的父親塞給保母、女家教、寄宿學校一年半載,隔代教養、在家自學沒人教。是「宅」、「低情商」不通人情世故,但也可能是「我的無禮因為你值得」。

  第二部寫內嬌。寶玉在眾女之間情歸何處,拋棄理想(黛玉),接受現實(寶釵);變調成伊莎貝爾面對四個追求者。死了的不是黛玉,反是寶玉。原來《一位女士的畫像》寫的不是選誰,是拒絕。卡斯帕、沃伯頓勳爵、拉爾夫、伊莎貝爾,都在逃離自己的優勢和資源。沃伯頓勳爵「把自己看成負擔,生活是噩夢,他把自己、權力、地位全搞砸了,不相信自己,也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勳爵求婚,伊莎貝爾覺得「她太喜歡他,不能嫁給他」、「一個男人做出了這麼多犧牲,得到的卻是天性挑剔的妻子」,虛不受補,不是真的不要,是怕自己不配,會被拋棄。她指望對方拋棄優勢來配合她,就如亨麗艾特要勳爵拋棄爵位,伊莎貝爾堅持勳爵應該拋棄財產,並感嘆勳爵喪失殺身成仁的寶貴機會「實在太可憐了」。吉伯特表演拋棄一切名利,只疼女兒,這種姿態終於滿足了害怕優勢、渴望父愛的伊莎貝爾。結果吉伯特告訴伊莎貝爾,她的想法太多了,她必須拋棄它們。以彼之道,還治彼身,實在諷刺。

  吉伯特的拒絕,是欲擒故縱。第一次,伊莎貝爾要去羅馬,吉伯特降尊紆貴:「我很願意在羅馬陪你玩玩。」伊莎貝爾說:「你要來就來吧。」這答案像餐廳端上焗烤半冷不熱,得退回去叫伊莎貝爾再烤。所以吉伯特問她,他女兒怎麼辦。留下,他不要。帶去羅馬,他也不要。這麼一翻,就變成伊莎貝爾在求他去。下一場戲,吉伯特告訴別人「伊莎貝爾要我一起去羅馬」。這是預演。

  第二次,吉伯特要把女兒嫁給勳爵,繞一圈逼伊莎貝爾叫勳爵寫信給吉伯特求親。這是正式來。為什麼他不自己提?看他上次怎麼對付伊莎貝爾。要我去?妳求我。要娶我女兒?你求我。把自己的願望,包裝成對方的邀請,黃袍加身,被動登基,才符合他為自己設定的高貴身價。

  伊莎貝爾為自己設定的身價低微,像成長小說《壁花男孩》裡的高中女生,人美心又好,就是交了個渣男,哭死也放不掉。知道壁花男孩喜歡她,但總擱在那裡,因為我們只能接受那些我們認為自己值得且應得的。伊莎貝爾乍獲遺產,經驗老到的梅爾夫人,一次說「只要她做兩、三次就習慣了」,一次說「掏六、七次就心安理得了」──原來錢不是伊莎貝爾自己賺的,就不相信是自己的,不是她值得且應得的,需要時間習慣。眾多追求者的愛不請自來,像鉅款藏在銀行,她不會提領。只有吉伯特待她冷漠,所以她相信。等伊莎貝爾被迫提領影響力(「只要她做兩、三次就習慣了」)操控勳爵,才體會到被愛是真的。她發現太晚了。

  亨利.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畫像》之後寫《金缽記》:美國銀行家千金瑪姬,嫁給義大利沒落貴族亞美利哥。瑪姬也促成她父親娶了她從小的好友夏綠蒂,不知丈夫和假面閨密早有一腿。丈夫和好友幽會,在骨董店給瑪姬買結婚禮物,看中鍍金碗未買。瑪姬婚後買了,骨董店老闆後悔賣太貴,來她家退還溢價。看到家中丈夫和閨密的照片,透露這對情侶在店裡親密交談。老闆不知情做了徵信社抓猴成功,瑪姬心如刀割,試著拆散丈夫和好友,卻隱瞞父親和好友。病故留下鉅額遺產給丈夫,丈夫悔恨,問好友選他或選錢。好友見丈夫已愛上瑪姬,遂黯然而去,隻身挾遺產遠遁。

  《金缽記》書名出自《傳道書》「銀鏈折斷,金罐破裂」,富家點燈是銀鍊吊金碗燃燈油,銀鍊一斷,金碗就跌碎。這卷講所羅門王妃嬪僕婢牛羊成群,金銀財寶,縱情享樂。回看成就,頓覺空虛,結論「你想念著主,總要在銀鍊還未折斷,金碗還未破碎,瓶子在水泉旁還未打破,滑車輪在井口還未破爛以前想念著」。空虛是渣男得了遺產,賺得全世界,卻在瑪姬死後才愛上她,已經來不及了。

  乍看瑪姬是伊莎貝爾,同樣被出賣。其實瑪姬是拉爾夫,同樣送出遺產。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等你知道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位女士的畫像》寫拉爾夫痛惜伊莎貝爾明珠暗投,《金缽記》卻放大了《一位女士的畫像》第二部伊莎貝爾奔赴拉爾夫的餘憾。

  拉爾夫把自己的自由,以遺產的形式送給伊莎貝爾。乍看伊莎貝爾投資盡墨,拉爾夫全身而退,實際上也許相反。亨利.詹姆斯〈叢林野獸〉中,二十五歲青年告訴二十歲少女,他始終怕災難像叢林野獸降臨。十年後重逢,女方問,災難是不是期待陷入情網。他否認。多年後女方病危,他問她,災難就是她的死嗎?女方笑著否認,說野獸來過,可惜你沒注意到,現在它要走了。

  他怕得要死,以致錯過相戀。自由是一筆鉅款,投資固然有風險,但不做選擇,也是選擇,省著不花等於扔水裡,因為生也有涯,花掉的才是你的。少女們,春宵苦短,戀愛吧。

  好友艾略特說,亨利.詹姆斯依附捕食生物為生,就像對人類做化學實驗,因心靈接觸而突然形成奇怪的沉澱物、爆炸性的氣體,當中有些可怕的東西,像流沙般令人不安,熟人是他千里眼的受害者。現在,他從人生中盡力萃取的那些可怕東西,無論是毒,或是藥,都在這裡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40322
  • 叢書系列:鏡小說
  • 規格:精裝 / 736頁 / 14.8 x 21 x 10.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在某些情況下,所謂午後茶點這段時間是最令人心曠神怡的,生活中這樣的時刻並不多。有時候,不論你喝不喝茶──有些人當然是從來不喝的──這種場合本身便會給你帶來一種樂趣。在我為這簡單的故事揭開第一頁的時候,我心頭想到的那些情景,就為無傷大雅的消閒提供了一幅絕妙的背景。這是在英國鄉間一幢古老的住宅前面,草坪上陳設著小小的茶會所需要的一切,時間正當盛夏,陽光絢麗的下午剛過去一半,那也是我所說最動人的時刻。這時,下午的一部分已經消逝,但大部分還留著,而留著的正是無限美好而珍貴的部分。真正的暮色還有好幾個小時才會到來,然而夏季的強烈光線已開始進入低潮,空氣已變得溫和宜人,陰影已長長地鋪展在平坦稠密的綠茵上。不過它們還在慢慢伸長,這景色使人感到一種閒情逸致似乎正姍姍而來,這也許就是處在此時此地,心情特別舒暢的主要原因。從五點到八點這段短短的時間,有時彷彿永無盡頭似的,不過逢到這樣的場合,它給予人的只能是永恆的歡樂。當時在場的幾個人,正靜靜領略著這種歡樂,他們中間沒有女性,儘管一般認為,在我提到的這種茶會中,她們照例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幾條黑影橫臥在碧綠的草坪上,顯得直溜溜的,稜角分明。其中一條屬於一位老人,他坐在扶手高高的柳條椅上,離矮小的茶几不遠,還有兩條屬於年輕人,他們正在他前面往來蹀躞,偶爾也閒談幾句。老人手中拿著茶杯,杯子特別大,款式也跟那套茶具不同,色彩鮮豔奪目。他喝茶時小心翼翼,把杯子擎在嘴邊,停了好大一會兒,眼睛一直在端詳對面那幢房子。他那兩位同伴也許已經喝夠了茶,或者對這種享受沒多大興趣,他們在抽菸,一邊信步溜達。其中一個每逢走過老人跟前,總要凝神瞧他一眼,但老人沒有發覺他在看他,目光仍滯留在住宅前面那堵華麗的紅磚牆上。房屋聳立在草坪的另一邊,確是一座值得這麼觀賞的建築物,在我試圖為英國的獨特風光勾勒的這幅草圖中,它是最富有特色的景物。

會員評鑑

4.5
95人評分
|
9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4/09/26
作者的文字如同油畫一般層層疊疊,從過往的光陰、身旁的人們與個人的思想中,讓每一個角色躍然紙上。同時,人物並非在空曠的荒野上交談,而是以同樣細膩而鮮活的筆法,勾勒出草原的翠綠與建築的況味。前幾章節的節奏緩慢,沒有刺激的戲碼,但人物交談的每一個畫面,都足以構成一幅如《草地上的午餐》般優雅的畫作,使閱讀過程心曠神怡。
隨著角色間的互動增加,可以感受到作者將新世界美國與舊世界歐洲間作強烈的對比,雙方對彼此皆有刻板印象,卻也有一定程度的嚮往,讀起來十分有趣。
整體而言,這本書節奏平緩,但畫面與人物皆精緻萬分,頗有韻味在其中。
展開
user-img
Lv.1
4.5
|
2024/09/26
經典的文本改編為電影,已是當代影視作品慣常的創作模式之一。對於創作者而言,早被讀者接受的故事,業已自證其吸引力,創作者因而承擔較少的投資風險;也同時讓創作者更有機會避開話說重頭的叨絮誤區。對故事本身而言,能透過在不同媒材間的「轉生」(reincarnation),更有機會碰觸不同閱聽慣習的讀者,能延長其歷史生命。然而我們也常常聽見對文本早已爛熟的讀者抱怨道,影視的改編常淪為對文字馳騁的幻夢天堂的褻瀆。由文學撐開的世界,真可由影像著色嗎?

“The Portrait of a Lady”正是躋身在改編洪流中的一員。美國作家Henry James(1843-1916 A.D.)在1881年出版長篇小說單行本,甫推出便成為市場上炙手可熱的書籍,也將作者的名譽推向前所未有的巔峰。經歷過1930年代各種語言譯本的叢出,“The Portrait of a Lady”至今從未絕版。紐西蘭名導Jane Campion(1954- A.D.)在1996年執導的同名電影,將這部Henry James的代表故事再度帶回觀眾眼前。當然,導演的名氣並不能蓋過犀利的評論家們對於電影向原著偏離的非難,由此責難Jane Campion的詮釋與故事的有效性。

若我們將這個爭點放到更大的視野來看待,更宏觀的討論文學作品與影視改編的千絲萬縷,會否有理出綱目的契機呢?本文將以“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故事為經,聚焦在文本的改編與重生;並以一種「轉生」的視野為緯,拋開文本「黃金年代」的謬思,討論原型故事在異質媒材中的審美展現。

文本改編固然可以有優劣之判,但我們應先具備一個觀念,即不同的媒材(如小說/電影)作為一種形式,並不只是承載故事內容的容器,形式本身即是審美表現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不同的形式的作品間是否具「可比性」(comparability),並非不證自明的問題意識。特別是小說與電影的創作相隔逾紀,歷史在思想表面所留下的均夷回春,更使得兩個文本間的疊影顯得撲朔迷離。所謂轉生,表示有某些具主體性的要素被保留了下來,並可清晰辨幟;但形貌的劇烈改變,絕不能以同樣的個體視之。Isabel Archer的故事似乎只是被不同的媒材呈現出來,然而經過作者藝術的創造,其實給予各自的作品以新生,亦步亦趨的檢索同異,絕不能出脫詭影縱橫的迷林。

然而巧言迴避對問題的解決更是毫無助益;Jane Campion對於改編這個經典文本的「選擇」亦非無的放矢。在眾多線索中,我們選擇 “portrait”(刻畫)這個概念作為比較的基準,檢視創作者各以不同形式的媒材,如何完成“portrait”的目的,以及其是否有效地達成其目標。

Isabel Archer並非完全出自Henry James的匠心獨運。學者們至少已經舉出兩種“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啟發來源。一者是美國作家Nathaniel Hawthorne(1804-64 A.D.)。以Virginia Woolf、James Joyce等作家為代表之「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描寫,在文學史上是承繼著Henry James敘事觀點(viewpoint)與內在獨白(inner monologue)的手法而來。[1] 但這樣心理描寫的手段亦非Henry James首創。T. S. Eliot在1918年的評論中指出「Hawthorne的高明之處在於,對於深層心理作動的關懷,而他(指Henry James)以其方式努力去熟稔它。」(‘the fine thing in Hawthorne is that he cared for the deeper psychology, and that, in his way, he tried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it.’)
另一個來源則是George Eliot(1819-88 A.D.)。從Henry James自己的書信中可以看出,即便他在1866年對 “Felix Holt”(1866)有所批評,論其為「一個令人欽佩的細節織理,但缺乏對角色的構圖。」(‘an admirable tissue of details; but [. . .] quite without character as a composition’),在1873年,評 “Middlemarch”為「一個充滿細節的寶庫…(但)整體卻平平無奇。」(‘a treasure-house of details… (but) an indifferent whole’),卻在同年的書信中,肯定其在「每一頁都毫無疑問地脈動著一個非凡的心靈。」(‘certainly a marvellous mind throbs in every page of Middlemarch’)

最直接影響"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是George Eliot在1876年出版的 “Daniel Deronda”。在書信中,Henry James在文中的代言者評價該書的主角是「一個熱情洋溢的年輕女孩成為核心人物…一個承擔著難以負荷的道德框架的年輕女孩,渴望一個精神持進的動力。但她的熱情卻無端浪費,並在機運的卑微中沾汙了她的羽翼。」(‘An ardent young girl was to have been the central figure… a young girl framed for a larger moral life than circumstance often affords, yearning for a motive for sustained spiritual effort and only wasting her ardor and soiling her wings against the meanness of opportunity’) 並重視其豐富的心理細節刻畫。

稍後在1877年的書信中,Henry James已開始構思「一個女性角色的刻劃與她冒險經歷的敘述——一個心理上極具深度的偉大人物、一個偉大的性格——伴隨著許多『發展』。」(‘the portrait of the character & recital of the adventures of a woman—a great swell, psychologically; a grande nature—accompanied with many “developments”’)我們從評論及書信中明確看見Henry James對George Eliot的深刻理解與關注,並Isabel Archer與Gwendolen Harleth的形象重疊之處,同時表露了其心理描寫之創作技巧的文學史來源。

透過將Henry James與“The Portrait of a Lady”放置在文學史的縱深中思考,展現了書中英雌(heroine)角色形象與創作形式的繼承。透過主角的聚焦、事件的發展與周圍人物的烘托,Henry James深入Isabel的心理世界,仔細地刻畫了一位女性的肖像。因此我們並沒有理由將Henry James的創作作為英雌原型描寫手段的黃金範本,事實上他的創作亦是前有所承,並且有其創新獨到之處,因此在文學史上留下閃動的座標;然而這卻不代表這樣的英雌原型不能再轉生至新的創作之中,即便仍以Isabel為名。

在Jane Campion電影的黑白片頭(title shot)中,是當代女性肖像的zoom in,畫外音則是女性們談論自己的情欲流動。這揭示了導演Jane Campion與編劇Laura Jones的當代女性主義視角,與作品適當的詮釋方向。在20世紀女性主義風起雲湧的發展後,Jane Campion對於“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閱讀已不是當時在大洋兩岸游移的Henry James的處境。這個切入的角度可以參考Nancy Bentley, ‘Conscious Observation of a Lovely Woman: Jane Campion’s Portrait in Film’, in “Henry James Review 18 (1997)”, p.174–9. 我們仍然回到“portrait”的經線上,檢視Jane Campion如何用Henry James未能想像的動態影像語言,塑造女性的肖像刻畫。

對於Henry James在小說中透過大段心理獨白的插入,展開了一個獨立於素材時間(fabular span)的故事時間(story span)向度,撐開Isabel的心理形象刻畫。相對的,Jane Campion則幾乎略去了被視為小說菁華的心理細節,大致貼合於素材時間的鏡頭節奏,給予其敘事以寫實的基調。然而電影透過插入超現實的想像與幻滅(配合光影與攝影機運動)、黑白底片框範(framed)的默劇形式表演,與慢格的Isabel中景取像,同樣的構成了兩個相交的時間向度,展現Isabel深刻的心理形象。相對的,當Isabel違逆Mr. Osmond的脅制,從義大利回返英國時,火車與來往乘客的快格節奏,反襯Isabel的從容自為,再證時間感對心理描寫的作用。

在此之上,Jane Campion更透過電影獨有的影像語言,展現相異於小說文本的“portrait”。電影片頭的zoom in成為貫串全片的視覺動機,提供了前述時間向度與三維空間以外的另一獨立的心理向度。而透過dolly in中景框視野的變化,給予觀者視覺的衝擊,進一步暗示了權力與心理的變化。以Mr. Osmond與Isabel的互動為例,當二人在佛羅倫斯的地窖中,Mr. Osmond持著黑白陽傘現身,這是他擄獲Isabel芳心的關鍵時刻;鏡頭則以快速的dolly in表示Isabel在心理上向Mr. Osmond的袒裎。而當二人關係瀕臨破裂之時,高角度的dolly in則表現了Mr. Osmond的主觀視角(POV),暗示Mr. Osmond所代表的父權結構透過家庭形式與文化禮教,對Isabel的全面壓迫。

另一個電影獨有的語言則是Isabel近景的重影/雙重曝光(double exposure)。除了在視覺上的“portrait”以外,重影亦代表了視覺上獨立於三維空間的視覺向度,進一步影像化Isabel的心理深度。而快切(shortcut)、失焦、特寫(CU)至大特寫(ECU)的運用;同時配合著旋轉鏡頭(rotation shot)、斜角鏡頭(canted shot)的動機,與視覺上圓弧迴繞的幾何構圖,給予觀者目眩迷濛的感官經驗,向著擁有探險靈魂的Isabel,卻在父權叢林中失向受縛的徬徨心理投以共感。

電影的結尾,是平行於開頭Lord Warburton的求婚,Mr. Goodwood再度以男性拯救者的形象現身,質問Isabel回到義大利的選擇—— ‘Why should you go back? Why go through that ghastly form?’ ‘Why shouldn't we be happy? Why? Why, when it's here before us? When it's so easy?’ 小說中Isabel ‘had not known where to turn; but she knew now. There was a very straight path.’ 她選擇回到了義大利。但電影抱持著相對開放性的結尾,甚至在慢格中,Isabel從Lord Warburton的身邊奔向屋子,停在了門前。她堅定清澈的眼神望向遠方,畫面凝結在Isabel的肖像上,似乎表達著這次,她將不再回到社會殷盼的家庭、遮風躲雨的房舍中,她將不再被禁錮,她將拒絕重新進入四方堂皇的獵苑中。

透過檢視Isabel與 “The Portrait of a Lady”故事在異質媒材中的流轉,我們以轉生的角度,討論在不同形式、不同時空下的英雌形像刻畫,如何在各自的手法脈絡中,展現了各自的審美表現,與殊異的肖像素描。以“portrait”為標的,小說採用了心理獨白與角色塑造的方式,凸顯了Isabel在時代社會中的獨立形象;電影除了試圖再現多重的時間向度外,更以獨特的影像思維,透過影像的組合與構圖、攝影機運動與視覺特效,展現豐富而立體的心理深度。小說與電影展現了各自有效的敘事語言,刻畫了各自開綻的英雌肖像。兩種殊異的表達風格與形象,縱使可能在時空的變遷下難以對同一群讀者訴說各自的故事,但確實在各自的座標上,銘刻上英雌/雄對抗命運/更高的結構壓迫的悲劇性。其背後使讀者動容的——對英雌/雄憐憫的快感(Aristotle)——卻是獨立於時空平面之上的藝術成就。

[1] 陳平浩評論,收於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英文文學與文化教學資料庫
[2] ‘HENRY JAMES: The Portrait of a Lady,’ edited by MICHAEL ANESK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06).
[3] 《妮可基嫚之風情萬種》(The Protrait of a Lady, 1996), directed by Jane Campion (台北:誠宇)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24/09/26
18世紀可以說是世界變化非常快速的一個階段,也可以說是舊思想與新思想火花撞擊的新時代。

故事的開頭由三位男士的下午茶閒聊開始,在聊天的隻字片語中開始刻劃女主的來歷及背景,在談笑的背後,也開始點出貫穿全書所談的幾個概念,例如說所謂的自主及婚姻的本質性為何?

在此書中,女主伊莎貝爾從象徵新思想化身的美國遠渡重洋至舊時代化身的英國,作為新時代的女性,她飽讀詩書、獨立自主,希望可以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透過她的探索之路,我們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長的人面對不同議題,如思想發展、愛情觀、婚姻觀的心路轉折,這些概念放到今日的時代,或許還是存在,值得我們細細思索。
展開
user-img
Lv.4
5.0
|
2024/09/25
《一位女士的畫像》由一場代表英式文化的茶會開場,使用細膩的語言豐厚的詞彙,描述各個場景,令讀者猶如進入一場感官的體驗。茶會的主要人物,雖是三位男士,藉由他們的談話,帶出了主角,依莎貝爾,一位生活在陳舊大宅裡,卻嚮往著自由的年輕女孩。而也是亨利・詹姆斯想探討的主題,關於文化的交鋒,以及自由的追尋。

在過去的時光裡,愛情與自由並不一定是等號。對男性來說,找到好妻子,也是找到快樂與自由。而女性,卻比較像是男性的附屬品,需優雅自矜,隱藏自己的想法。然而,一直埋首書冊的依莎貝爾,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我一直想知道什麼事情是不應該做的,為了可以有所選擇。」
當有所選擇,眼界必會不同,因此有了突破框架的思想,擁有獨立行動的能力。讓讀者不禁好奇,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依莎貝爾的生活,將會有何等的轉變,及什麼樣的衝擊?更讓人期待,勇於探索的她,將會遇見什麼樣的未來。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4/09/25
在故事開始前,作者給予了人物介紹讓我們簡易了解到人物之間的關係與個性——儘管故事尚未拉開序幕,但卻讓人不僅開始想像劇情的走向。而《一位女士的畫像》前九章充滿了詩意的氛圍與深邃的心理描寫,作者以其精緻的筆觸,為讀者展現了主人公伊莎貝爾·阿切爾的內心世界,以及她所處的複雜環境。隨著伊莎貝爾的旅程展開,我們逐步感受到她對自由的渴望與內心的矛盾。

從英國鄉間一幢古老的住宅開始,那裡的風景如畫,悠然寧靜。作者以細膩的筆法刻畫出莊園的每一個細節,彷彿每片樹葉、每束陽光都帶著隱秘的情感,這樣優美的文字令人感到身歷其境,我的心境也隨著那一抹暖煦而逐漸安定,彷彿整個世界都融入其中,心中的靜謐與愉悅也隨之蔓延。在這個靜謐的空間裡,伊莎貝爾的思緒似乎有了更自由的流動,她的心靈開始與自然相呼應,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伊莎貝爾的形象令人難以忘懷。她聰慧、充滿活力,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初登場時,她就像一幅尚未完成的畫像,輪廓清晰,但尚未填滿色彩與細節。她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追求個人自由的年輕女性,更是十九世紀新女性的象徵,她不甘於傳統的束縛,期待能夠憑藉自己的選擇來構築人生。
在每一次與她姨父、表哥、甚至是求婚者的互動中,伊莎貝爾總是流露出對自我獨立的強烈渴望,這使她成為一個充滿現代性和深度的角色。她對於婚姻的拒絕,無論是對卡斯帕·戈德伍德還是沃伯頓勳爵,都顯示出她的堅定和果斷,這種性格在十九世紀的女性身上顯得尤為珍貴。

我特別有印象的是拉爾夫曾說道:「你必須首先有痛苦,很大的痛苦,對悲慘的生活有了一些知識,到那時候,你的眼睛才會看到鬼,我還是很早以前看到的。」這句話揭示了真正的洞察力往往源自於經歷過的苦痛與悲劇。拉爾夫的觀點使我反思,伊莎貝爾的天真與好奇在於她尚未經歷生活的磨難,而這些磨難或許是她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必經之路。透過這段對話,作者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伊莎貝爾的渴望,也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與見識常常需要通過艱難的歷程才能獲得。這種對比讓整個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刻,使我更加期待伊莎貝爾在未來面對人生的挑戰與探索。

這幾章如同一場靜謐的交響曲,作者並未急於將情節推向高潮,而是以緩慢、優雅的步調,為我們描繪出伊莎貝爾心靈的輪廓,輕柔卻充滿張力。伊莎貝爾的世界如同一幅未完成的畫像,她的靈魂色彩尚未完全展現,但我可以感受到,那畫布上漸漸顯露出的,是一個充滿夢想、堅持自由的女子形象。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宅男打籃球(1-25)【含第25集作者簽繪版(電子書套書限定)】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_領券現折
  • 學霸作文
  • 重版文化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