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家庭」這部劇本
我認為,「家庭」就像一部牢固的劇本。按照這部劇本,我們打從出生開始就背負著扮演好女兒、兒子這個角色的期待;長大成人後,則繼續擔任妻子與丈夫、母親與父親、媳婦與女婿等角色。
然而,所謂家庭的這部劇本在平常是不著痕跡的。多數的情況是,我們認定按照決定好的劇本就是平凡的生活,甚至不曾對此提出任何質疑。習以為常且理所當然地,偶爾咬著牙履行被分配到的角色,因此根本看不出家庭劇本是怎麼寫的。有時得在經歷過混亂後,才會意識到家庭劇本的真面目。比方說此時有個被稱為「性少數」或「酷兒(queer)」的角色登場了,這號陌生人物的登場,便會讓家庭劇本中自然而然建立起來的角色變得「複雜」。這時,我們才終於醒悟到絕大部分的家庭語言與行為都是以性別作為基礎。
試著想像一下,當有人想要變更法定性別或與同性伴侶戀愛、結婚時,這個家庭將會面臨哪些情況。首先,對彼此的稱呼會變得混亂;雖然平常不太意識到這件事,但家庭裡的名稱、稱謂完全都是以性別作為前提。如果有人變更了性別,女兒會變成兒子、媽媽會變成爸爸,而姊姊則會變成哥哥。不只是改變了稱謂,其所背負的期待――也就是在家庭裡的角色改變了。看似理所當然,實際上卻很奇怪。明明是同個人,但單憑性別這一點就能為家庭帶來數之不盡的變化,甚至還會混淆了關係的本質。假如兒子和男人結婚的話,對方是媳婦嗎?還是女婿呢?無法接受這些混亂的人,於是在主張反對同性婚姻時吶喊著:「媳婦是男人像話嗎?」
2022年4月,要求制定《反歧視法》的社會運動家美柳與李宗杰,已經在國會前絕食靜坐了十天1。我與同事們前往國會聲援時,在以彩虹色裝飾的靜坐帳篷旁,看見了一整排反對同性婚姻的抗議牌。「請不要將我們的孩子變成同性戀」與「男人是媳婦?女人是女婿?」的抗議牌,整齊地倚牆佇立。有個人站在國會前的斑馬線上,手中舉著「絕對反對試圖透過同性戀合法化來摧毀家庭的《健康家庭基本法》修正案」的抗議牌。
第一次接觸到哀嘆「媳婦怎麼可以是男人?」的口號,約莫是《反歧視法》在2007年首次被提案時。忽然覺得這個既熟悉又年代久遠的口號,看起來十分有趣。仔細想想,不覺得很奇怪嗎?「媳婦」這個素材,為什麼偏偏出現在反對同性婚姻的主張?就同性婚姻在受到承認前必須經歷激烈的反對聲浪這點來說,韓國與其他國家並沒有不同,但我不禁好奇,有沒有其他國家的媳婦與女婿也像這樣成為引起反對的關鍵因素。
反對同性婚姻當然還有其他各種原因。像是大家常提起的「同性伴侶沒辦法生孩子,所以不可以結婚」、「孩子必須同時擁有父母才能健康成長」等原因。只是,諸如此類的原因同樣也開始變得彆扭。倘若家庭生活會因為性別而出現如此巨變,那麼家庭對你我來說,究竟是什麼?換句話說,為什麼在家庭裡是根據性別劃分我們的關係與角色?起初這些角色的功用又是什麼?
性少數的出現,打亂了家庭劇本的走向。於是,在這場混亂的縫隙之中──不,是幸好有了這場混亂,家庭劇本的樣貌才終於顯現。我們為什麼「理所當然地」將結婚生育視為一體,卻又「無可奈何地」歧視在婚姻體制之外出生的人呢?我們的人生為什麼「理所當然地」由遇見什麼樣的父母來決定,不是由父與母擔任照顧者的家庭又為什麼「無可奈何地」不幸呢?為什麼相同性別的人不能組織家庭,又到底為什麼媳婦非得是女人不可?如同在國會前見過的抗議牌,當有人擔心著性少數會不會破壞家庭時,不妨反過來看看這些憂慮的另一面,問一問自己想要守護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家庭?如果試著對曾經那般理所當然的事提出質疑,是不是就能知道什麼才是我們所期望的家庭?
本書沿著性少數議題造成的裂痕,追溯韓國的家庭制度。人們嘴巴上說著「不可以歧視性少數」,實際上卻很難百分之百接受。因此,有些人明目張膽地表達不悅,有些人則是暗自在心裡帶著疙瘩。假如這些不舒服的情緒是來自與既有的家庭制度產生的衝突,那麼反過來說,衝突點也就意味著家庭劇本的存在。我認為,只要順著環環相扣的脈絡去質疑這種不舒服的情緒究竟從何而來,或許到了最後就能找到支配我們生活的那部劇本。
第1章,就從「為什麼媳婦不可以是男人?」這個口號開始,探究男人不能成為媳婦的原因。針對家庭劇本賦予媳婦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偏偏一定得由女性擔任這個角色提出疑問。我不禁又想,會不會關鍵根本不在於媳婦不可以是男人,而是非得由女人擔任媳婦這點才更有問題呢?
接下來的第2章,則是關於「同性伴侶不能生育,所以不可以結婚」的想法。結了婚生小孩是理所當然、不結婚就不能生兒育女的結婚生育公式,我覺得看起來滿彆扭的。我們去看一看在禁忌之外的世界,思考一下這項公式是為了什麼而創造、當同性婚姻與未婚生育打破這項公式後的世界又是什麼模樣。
即便可以生育,仍會被其他事所阻擋。第3章,探討關於公文明定以強制進行絕育手術,作為跨性別者變更性別條件的公權力。瞭解在那段將某些人的生育與出生視為不受歡迎的歷史裡,國家如何驅逐不符合家庭劇本者的殘忍過往。
第4章,則是檢視關於憂慮孩子「由同性伴侶教養是種不幸」的心態。只要思索一下「孩子必須有父母」的慣有想法,便會發現女性與男性被賦予不同角色的觀念與事實。在以性別區分角色的人類社會裡,性別平等真的有可能實現嗎?讓我們試著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家庭才會因為同性伴侶的出現,導致性別分工瓦解。
早已成為規範秩序與道德的家庭劇本,即使在韓國社會經歷巨變的過程中,依然如常維持著。偏離家庭劇本的人,往往會因為背上毀損家庭與學校名譽的罪名,而遭受殘酷的烙印與懲罰。在第5章中,我們將會瞭解負責維持家庭秩序循規蹈矩的性教育尤其發揮了作用。
在第6章中,我們將會檢視正式制定與保護家庭劇本的法律制度。當法律認定的僵化家庭劇本,造成伴隨「家庭」而來的不公平,並且無法保護實際上一起過生活的人時,又該怎麼辦?我想問的是,韓國社會拚死拚活捍衛的家庭劇本,究竟是為了誰?
最後,則是透過第7章試著想像跳脫家庭劇本的家庭與制度。我思考了一下,關於那個連性少數者也能夢想擁有幸福家庭生活的社會,究竟對其他人來說,蘊含著什麼樣的意義。如果《憲法》第36條第1項保障的家庭生活是所有人應有的權利,我不認為這代表的是要求人必須去適應單一、固定的家庭劇本。
家庭,是打從出生起便決定好、個人無法選擇的東西。因此,家庭制度的種種不合理,以及伴隨而來的不公平,統統都被視為個人的責任或運氣。既然如此的話,所謂「家庭」(無論你想起了誰,無論這個想法蘊含著什麼意義),在我們人生中會不會有點過於重要了呢?因此,我會希望大家先試著想一想「家庭」究竟是什麼。
提筆寫下這本書,其實也是我為了理解家庭作為社會制度與結構的研究計畫。我鑽研與學習了無數學者與社會運動家過去實際探索、發現以及累積的論點。在此向所有學者與社會運動家致上最深的敬意與感謝,是他們教會我如何以更開闊的方式去理解性少數者與家庭這個艱難的主題,並且從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本書若仍有任何不足之處,則全歸咎於我。
特別感謝為原稿提供寶貴意見的金藝英老師、羅英廷(Tari)老師、李由娜老師、趙恩周老師、分享神來一筆見解的江陵原州大學多文化學系「女性與社會」的學生們;以及總是給予一針見血的建議,並且始終全力支持著我的崔智秀組長與創批編輯部,使用栩栩如生的故事創作韓文版封面與內文插圖的插畫家Kyuhana與設計師申娜拉,陪伴苦思過程並協助我整理思緒的賢敬,還有在每次創作卡關時,一直為我帶來溫暖慰藉的貓咪們。
在此先請求讀者們的諒解,這本書只會提出無數關於家庭劇本的疑惑與問題,並不會給予解答。儘管如此,我依然希望只要我們能夠一起面對家庭劇本,總有一天可以找出些許線索去化解盤根錯節的各種問題。
(註:以上人名皆為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