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百大
陪孩子長大:36個RAP深度陪伴工具成為更好的父母

陪孩子長大:36個RAP深度陪伴工具成為更好的父母

  • 定價:390
  • 優惠價:935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3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輕鬆高效的深度陪伴,勝過千篇一律的無效管教。
  ★36個深度陪伴工具,適合所有家庭的有效養育。

  本書共分五章,分別是深度陪伴,給孩子最需要的愛;RAP養育法,實現深度陪伴的好幫手;R關係,構建親密牢固的親子關係;A意願,培養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P能力,智慧地發展孩子的多元能力等。

  其中,
  R代表:關係—構建牢固的親子關係。
  A代表:意願—培養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
  P代表:能力—發展孩子的多元能力。

  父母可以把這本書想像成一堆樂高,每一個家庭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陪伴現狀,去搭建出與自己當下陪伴孩子問題最相似的「樂高」形狀,這就是幫助父母實現陪孩子長大最客製化的養育方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楊(Maggie)


  ●    實戰派親子教育導師
  ●    心理諮詢師
  ●    家庭教育學會會員
  ●    教育學會心理健康與家庭教育專委會委員
  ●    暢銷書《深度陪伴》、《好的養育,媽媽不累》

  擁有10年親子教育經驗,提出了符合父母需求的「深度陪伴」親子教育理念,研發了「深度陪伴」版權課程,致力於媽媽情緒管理、親子關係改善、孩子學習內在驅動力提升的研究。原創專欄文章100萬以上閱讀量,為百萬父母解除育兒焦慮和困惑。
 

目錄

第一章  深度陪伴,給孩子最需要的愛
測測看你在哪個陪伴層次    
陪伴層次模型    
深度陪伴,既要快樂也要成長    
給孩子最需要的愛    
當經驗不再奏效時,就是父母成長的契機    
父母的兩種思維模式    
期待落空的四種父母    
成為深度陪伴型父母的成長路徑    

第二章  RAP 養育法,實現深度陪伴的好幫手
深度陪伴,RAP 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深度陪伴的進行順序:R-A-P    
深度陪伴解決問題的路徑:P-A-R    
深度陪伴RAP養育法,離不開媽媽愛自己    
停止抱怨、開始愛自己的媽媽    
深度陪伴的前提是媽媽的能量狀態    
給自己的情緒銀行定期儲蓄    
用生命生孩子的女人,配得上任性和驕傲    
深度陪伴RAP養育法,讓孩子的成長沒有天花板    

R第三章  關係,構建親密牢固的親子關係
對親子關係的四種錯誤認知    
親子關係的四個核心要素    
看見:看見孩子的真實自我    
不打擾孩子,才能看到他本來的樣子    
不急於評判,瞭解事實的真相    
孩子無理取鬧的背後是未被看見的需求    
你想要的孩子就在你面前,你卻看不見    
接納: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    
界限清晰,認清孩子的需求    
你眼中孩子的缺點,都源自你自己的預言    
抗拒的背後是感受沒有得到認同    
安撫:安撫孩子的心靈    
成為孩子的情緒穩定器    
多擁抱孩子,不要讓孩子「皮膚饑餓」    
沉默和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任何時候,都可以用「道歉」來修復親子關係    
相信:不論怎樣都先相信孩子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讓我們為難    
允許孩子犯錯,才是成長的捷徑    
放下擔心,孩子才會成為你期待的樣子    
孩子需要商量,而不是你一廂情願的意志    

A第四章  意願,培養有內在驅動力的孩子
四種學習驅動力,只有一種最有益    
提升孩子內驅動力的三大引擎    
勝任感:讓孩子行動更積極    
幫孩子放鬆,不要讓他覺得「學習本身是痛苦的」    
多讓孩子體驗「有能力幫助別人」的感覺    
孩子做得不好時,也值得鼓勵    
降低難度,每個孩子都能做好    
自主感:激勵孩子自發去做    
讓孩子自己體驗前面的「坑」,他才有意願去改變
給孩子選擇權,孩子才知道他永遠都可以選擇    
孩子不想做作業,用夢想激發孩子的熱情    
家有起床困難戶,試試玩遊戲    
抓住「哇」時刻,讓孩子體驗全身貫注
有條件的愛,造就虛假的獨立和自律    
連結感:情感的連結給孩子滿滿的動力    
換個氛圍,孩子大不一樣    
每一個小小的成長,都值得用心慶祝    
從「做不到」變為「再試試」,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的態度    

P第五章  能力,智慧地發展孩子的多元能力
從關注孩子的成績到關注孩子的多元能力    
促進孩子能力發展的三大祕訣    
聚焦優勢,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發揮天賦,孩子越來越自信    
放大優點,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閃亮的星    
搭建鷹架,助力孩子成長    
透過檢討,教孩子把過去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未來    
啟發式提問,啟動孩子的多元思考能力    
拆解目標,讓孩子體驗時間的複利    
三個步驟,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抱怨時,是給孩子示範重構思維模式的好機會    
順勢而為,輕鬆培養孩子的多元能力    
孩子自己嘗試的失敗,比別人代勞的成功更可貴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    
抓住學習的最佳時機,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    

後記
深度陪伴RAP養育法,父母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英國心理學家希薇亞·克萊爾

  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用深度陪伴療癒。

  我的第一本書《深度陪伴》出版之後,在這五年時間影響了很多家庭,不斷有讀者(主要是媽媽)透過我的書找到我,跟我表達她們的驚喜和感激。有的讀者是在逛書店時偶然翻到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機場候機時偶然翻到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孩子的才藝班翻到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朋友或孩子老師的推薦下讀了我的書,有的讀者是在網路上搜索與陪伴相關的書籍時找到了我的書……

  這些驚喜和感激的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在父母愛的滋養下慢慢長大,是一個個焦慮的父母變得越來越從容淡定。

  「在我女兒4歲左右時,我只顧著自己的感受,不允許孩子成長為她自己,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不管孩子怎麼哭,我總是認為孩子錯了。堅持踐行深度陪伴之後,才發現自己當初是錯的,後來才逐漸修復了跟孩子的關係。」

  「以前我跟大部分媽媽一樣,焦慮、看中分數、情緒不穩定,自從踐行深度陪伴之後,我平和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有一天跟女兒聊完天後,女兒說,『媽媽我喜歡現在的你,你是身邊的媽媽中最好的媽媽』,那一刻,我覺得好幸福,自己的學習和進步也被孩子看見了。」

  「我很幸運,在還沒有生孩子的時候就接觸了深度陪伴這個理念。現在孩子4歲,不論是深度陪伴中宣導的玩中學,還是要關注孩子的感受,我都一直堅持在做。即便有時候孩子調皮搗蛋,我忍不住說了孩子幾句,也會馬上覺察,然後補充一句,『媽媽永遠是愛你的』,所以我們家孩子的安全感滿滿的。」

  「有一次孩子的英語老師找我,說孩子最近成績下滑得很嚴重,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完成的品質很不好。我的下意識反應是有一點生氣的,但是想到了深度陪伴,馬上又冷靜下來,重新回到關注孩子的感受上。週末跟孩子一起調整了學習計畫,後來在期末考試中,孩子的英語成績提高了 15 分。」

  「有一天 11 歲的女兒跟我說,有個同學的東西壞了,同學冤枉說是她弄壞的。這些事情若是在以前,她會很生氣、很難接受,但是那天她卻一點都沒生氣!孩子對我說:『媽媽,是你一直學習改變對我的態度,讓我知道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自己,不用理會別人的評價。但是,自己做得不恰當的事情就不能這樣想,要把握一個度。』第一次被孩子正面肯定,讓我在這具有挑戰、充滿艱辛與喜悅的育兒之路上充滿了動力。」

  越來越多家庭的回饋,也驗證了我從一開始就堅信的,孩子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用深度陪伴療癒。

  在這五年中,我的二寶雄雄也出生了,到現在已經2歲多了。老大樂樂也從書中那個喜歡問為什麼、喜歡發脾氣的小寶貝長成了一個大男孩。他每天都會自主閱讀,愛上了科幻寫作、寫詩,喜歡揚琴,喜歡「我的世界」遊戲,也喜歡在爸爸的指導下學習製作自己創作的遊戲,喜歡思考,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跟弟弟說「弟弟我愛你」。

  每一天我都在深度陪伴我的兩個孩子長大,每一天我都在深度陪伴很多媽媽們成長,讓她們在被支持和陪伴的環境中變得越來越有育兒智慧,讓她們和她們的孩子都能得到愛的滋養。

  父母應該如何陪伴孩子長大?

  跟很多父母一樣,我曾無數次思考過,我應該如何陪伴我的孩子長大。回想我的童年,父母對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要聽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父母的話。

  雖然我內心是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但是小時候自己的力量有限,迫於大人的權威,在很多情況下還是不得不聽話。這種不想聽話又不得不聽話的影響就是,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升級成孩子媽媽的這十年,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去修復我不穩定的內在核心以及不穩定的情緒,才讓自己從內而外長成了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所以我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在「只能聽話」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可是如果我們任由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父母又容易走向縱容孩子、溺愛孩子的另一個極端。

  所以我提出了「陪伴層次模型」:第一個層次是傳統陪伴,這個層次的父母會要求孩子聽話;第二個層次是快樂陪伴,這個層次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開心滿意,甘願為孩子做任何事情;第三個層次是深度陪伴,這個層次的父母既關注孩子的感受,也關注孩子的需求,處於這個陪伴層次的家庭才是對孩子成長最有益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109347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7 x 21 x 1.6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3章 R 關係,構建親密牢固的親子關係
 
對親子關係的四種錯誤認知
 
很多父母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度非常低,為了提升孩子的能力,不惜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這是一個損失很大的決策。
 
因為沒有好的親子關係作為基礎,想要提升孩子的能力比登山還難;但是如果有好的親子關係,只要父母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提升孩子的能力其實很快。
 
就像我在第二章提到的,我帶樂樂用2 個月的時間在玩中學歷史,因為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基礎,我和孩子之間不需要為學習這件事情進行勸說、談判或爭執。我和孩子都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好上面,孩子的能力當然會很快提升,我也不需要在工作之餘還要為孩子的學習擔憂。
 
有的父母之所以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度低,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對親子關係有很多錯誤的認知。
 
第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因為自己跟孩子之間有血緣關係,所以便默認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給的,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這類父母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批評就批評,想吼就吼,想罵就罵,因為他們不覺得這些行為會破壞親子關係。
 
第二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一家人之間,愛放在心裡就好,不用在口頭和行為上表達出來。這類父母會把對孩子的愛藏在心裡,幾乎不會跟孩子說「媽媽愛你」、「爸爸愛你」,也不會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去安撫孩子。
 
第三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認為自己作為父母,無論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言下之意就是,「無論爸爸媽媽如何對待你,你都應該跟我們關係親密」。如果覺得自己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便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很委屈,「你說是為我好,可是我不覺得你是在為我好呀」。
 
第四個常見的錯誤認知是,孩子現在恨自己也沒關係,等他長大了就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這類父母完全被網上類似「長大後我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的論調給迷惑了。這裡涉及心理學上的「倖存者偏差」概念。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以前恨父母,長大後就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跟父母和解了。但是絕大部分孩子,長大後其實都無法跟父母和解,甚至會把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帶到自己的小家庭裡面,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及孩子造成新的痛苦。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親子天下數位產品社方展:預備孩子的未來,全展77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領券
  • 遠流領券
  • 知遠領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