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聲透過自己的意識編織思緒,在逐漸失去視覺的過程,現實世界成為遙遠的鄉愁,沉澱的情感轉換成娓娓的詩歌敘述。這種與現實世界的隔離,提供一個觀賞的角度,形成文學的美感距離。方聲很少埋怨個人的困境,他更多省思自然、環境,以及政治與文化的議題。他對香港的反送中、烏克蘭戰爭、霧臺原住民文化保存,遙遠他方的議題都成他心中的焦點,遠處的吶喊成為他心中的回聲。——陳昌明
本來不寫詩也不懂得詩為何物的我,二十幾年前忽然看見月迷津渡下一步便踏入安藤忠雄建築語言的中庭水池;在十字路口大小車輛混在一起的聲音之流,整座圖書館藏書是背脊對著我的知識城堡、煙火有聲卻不掉落、愛人的臉永遠年輕、所有人都戴上同一暗黑的面具⋯⋯,而我這弱視者的視野必然會是詩的國度,所以,我開始敲打鍵盤,召喚詩魂,水到渠成的寫起年輕時不曾想像的詩來。因為,盲人是善於等待人間天使如詩人之於繆思。——方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