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兒童套書展
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電影暖身版)

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電影暖身版)

Nuclear War: A Scenario

  • 定價:560
  • 優惠價:79442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1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影視版權由《沙丘》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傳奇影業重金取得
★ 亞馬遜評選年度最佳書籍,近5星滿分好評:驚恐,但必讀!
★ 上市首週橫掃各大暢銷榜:《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亞馬遜總榜
★「執行長日記」podcast訪談,三個月逾600萬觀看人次

本書揭露的訊息,
直逼大眾「知的權力」的合法邊緣。

普立茲獎決選記者訪談50餘位核戰關鍵人物,
刻劃最接近真實的末日場景。

  「本書應是現代人的基本讀物,    
  那些把人類存滅握在手中的政治人物與決策者,
  更應讀懂本書傳達的訊息。」
  ──《富比士》

  ▎一場警世的寓言戰爭,透視核武的現狀與政策,    
  我們如何在壯大自己的同時,削弱了人類與末日的界線 ▎

  當北韓朝美國五角大廈發射了第一顆核彈,世界上大部分的文明就注定在72分鐘內毀滅,近六成的生靈將被盡數抹除。

  本書的唯一起始假設,便是北韓開了「第一槍」,接下來發生的一切皆有所本:核武關鍵人物的訪談、科學研究,再加上歷史事件的佐證。

  高齡九十歲的國防部官員約翰.H.魯伯在去世前透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起,美國政府就一直在籌備與演練打一場全面的核子戰爭,那是起碼會造成二十億人死亡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我感覺自己見證了眾人與納粹如出一轍,墮入了黑暗之心的深處……其目標是要抹殺生活在近三分之一地表、半數的人類生靈。」

  美國的核武發展奉行的是「嚇阻」政策:唯有擁有能夠執行致命打擊的核武儲備,外敵才不敢輕易對美國發動核攻擊。那麼,萬一「嚇阻」失效了呢?

  擁核國家為了避免誤判而擦槍走火,每當有火箭發射必定事先告知,唯一的例外,同時也是最不受控的因素,便是與世隔絕的北韓。

  ▎一個狂人加上核子火藥庫,
  足以啟動一場沒有贏家的末日戰爭 ▎

  當美國遭受核武攻擊,「預警即發射」政策允許美國在被核彈擊中前,立即進行核武反擊,而且是以癱瘓敵國的程度反擊。而這關係到全球數億人生命的決定,全由總統一人說了算,不需經由任何會議或民主程序。從雷根以降的歷屆總統都曾對此政策可能引發的末日戰爭表達憂心,但迄今沒有人採取任何作為。國防部官員更表示,肩負如此重擔的總統經常對自己的職責與可能的後果所知甚少。

  雷根曾在回憶錄中感嘆:「要用六分鐘去決定如何回應雷達上的一個光點,並決定是否將末世決戰這頭怪獸給釋放出來!誰能理性得起來?」聯合國祕書長安東尼奧.古特瑞斯也曾出言警告全世界:「人類與核子毀滅之間的距離,就差一個誤會、一次誤判。」一九九七年,一卷模擬演習的磁帶就曾被誤插入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電腦裡,使美國以為自己遭受俄國的核武攻擊,大戰一觸即發。

  ▎當核電廠成為攻擊目標,
  兩個紐澤西州大小的土地將被判處死刑 ▎

  聯合國戰爭法規範:開戰國家不得攻擊對方的核電設施。但作者認為,一旦戰爭爆發,就會想要贏,沒有人會遵守規則。歷史上已有明證,希特勒最常被引用的話就是:「只要贏了,你就不用解釋任何事。」

  核電廠一旦被核彈擊中,情況將大異於車諾比核災,致命的幅射劑量使人機無法靠近救災,除了釋放至大氣層中的放射性元素,反應爐也會噴出往地球內部鑽動的放射性熔岩。核電廠方圓約兩個紐澤西州大小的土地等於被判處死刑,永世不得翻身。

  ▎除了小行星的撞擊,唯有核武具有毀滅世界的力量,
  差別在於:後者是由我們自己一手打造 ▎

  當進入核子時代,愛因斯坦曾在受訪時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用的肯定是棍棒跟石頭。」小行星的撞擊曾造成恐龍滅絕;而人類一手打造的核武,有能力、也有可能將人類花了一萬兩千年累積的先進文明,畫下一個突兀的句點。

名人推薦

  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李文成|歷史作家   
  張國立|作家  
  超級歪SuperY|說書YouTuber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羅添斌|自由時報軍武頻道主任
  鱸魚|暢銷作家
  ──高度推薦──

各界最高讚譽

  三次大戰如果以核戰登場,開打七十二分鐘就結束。然後呢?立即死亡的有數億人,全球陷入萬劫不復的漆黑,人類的萬年文明隨之結束,還活著的開始羨慕第一波就死去的。最終死亡人數會高達五十億。
  這些,日進日出的我們沒人會去想,因為一切那麼遙遠。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人類距離毁滅一直只有一步之遙:在這條一切都是黑箱作業的死亡平行線上,我們只能期望電腦不出錯、人不誤判、世界也不會碰上一個瘋子⋯⋯日以繼夜,每一秒鐘都如此,然後你我也才能都活著。這一切竟然完全建立在這般脆弱的基礎上。
  核戰没有贏家。這本書詳細敘述人類毁滅頭兩個小時内每一分鐘的過程,讀了讓人不寒而慄:恐怖的不只是毁滅本身,還有六十年來一路奇蹟般的「僥倖」。 ──鱸魚,暢銷作家  

  核子戰爭距離我們似乎很遙遠,這卻是圍繞冷戰的核心,現代人很難想像文明的末日,而這是確實可能發生的。本書透過大量的訪談紀錄,了解到核彈發射後,各國的因應機制是什麼,以及其帶來的後果,將讓我們更加理解和平的意義。                                 ──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除了吸引,更有壓迫。從未感覺核戰如此貼近,驚懼間竟一口氣看完。──張國立,作家
  
  內容經典、文筆精湛……一本在倒數中,讓人緊張到胃痛的多視角、地緣政治驚悚之作。雅各布森巧妙地勾勒出末世決戰在狂人腦海中的模樣,十足的衝擊力,來自於書中描繪的那一幕,在下一秒就有可能如實地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真實性與本書所呈現的幾乎無異,此書宛如用生死存亡的拳頭朝你的肚子狠狠揮過去,良藥苦口到讓你不敢忘記身於二十一世紀的所有便利,都將在一道閃瞎眼的光線與幾乎零時差的衝擊波之後,蕩然無存。融合了鉅細靡遺的研究及專家們的現身說法──他們是真的了解,我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朝熱核彈的毀滅性爆炸愈挨愈近──本書理應是現代人的基本讀物,至於那些把人類存滅握在手中的政治人物與決策者,更應該好好讀懂這本書想傳達的訊息。──《富比士》

  遭遇核爆時,你最不該做的事就是用兩眼直視。而如果你真的想確切了解我們身處的是一個如何危如累卵的全球局勢,你最應該做的事,就是正視雅各布森書中的重要資訊,這裡頭有主流文化一直在幫我們逃避的事實真相……她以讓人不寒而慄的筆觸,書寫那些大多數活在軍工複合體外的平民百姓都不得而知的實情,栩栩如生,且一分一秒地描繪出當洲際彈道飛彈攜帶著核彈頭命中目標之際,當場會有哪些橫禍般的效應。 ──《洛杉磯時報》

  扣人心弦……不讀不足以了解是如何繁複與令人不安的細節,摻合進了不惜犧牲人類文明也要對敵國投下核彈的決定……雅各布森做足了功課。她投注十餘年的時間、訪問數十名專家,同時消化、吸收了汗牛充棟的相關主題文獻,包括若干近年才得見天日的解密文件。──《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條理分明且讓人彷彿身歷其境。在對核子末日各種細節的描述上,作者的文筆讓人不禁聯想到〈廣島〉(Hiroshima),這篇由美國記者約翰.赫塞(John Hersey)發表於一九四六年《紐約客》雜誌上,令人振聾發聵的文章。──《經濟學人》

  雅各布森打破術語與知識的屏障,用直接到不能再直接的方式說出一個駭人的故事。──《衛報》

  充滿迫切性的警世之作,看了保證連夜都是惡夢。 ──《科克斯書評》

  書中鮮明地敘述了一旦我們的核子衛哨被攻破,會是一幅……如何可怕的場景。──《華爾街日報》

  本書描繪了一場全球性的核戰是如何從第一枚飛彈的發射,通往了七十二分鐘後的世界末日。當中穿插著以分鐘為單位的精確情節……交織出這幅場景的經緯,分別是不下幾十場的訪談與不知凡幾的文件,其中一些資料在不久前還是無人可過目的機密,如今,已在書中化身為作者立論的事實基礎。 ──政治專業媒體Politico

  與許多退役安全官員所進行的數百回訪談,以及或多或少經過解密而流入公眾領域的資訊,全被本書精彩地捕捉下來,帶我們進一步了解,領導人在深陷此困境時所將歷經的混亂情緒……書中的場景就像在看《奇愛博士》這部同樣在講美蘇核戰的電影。──英國電訊媒體集團

  本書凸顯了各種關鍵問題……其背後的各種理論充滿複雜性,解決方案又是談何容易。──美國智庫國家安全研究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五角大廈之腦》(The Pentagon’s Brain),以及《紐約時報》暢銷書《五十一區》(Area 51)、《迴紋針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及其他書籍的作者。她的作品曾被《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蘋果公司與亞馬遜等多家媒體及企業評為年度最佳和最受期待作品。從《紐約時報》到喬.羅根(Joe Rogan)的 podcast 都曾報導過她。她曾在《洛杉磯時報雜誌》(Los Angeles Times Magazine)擔任過特約編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現與丈夫及兩個兒子定居在洛杉磯。

譯者簡介

鄭煥昇

 
  在翻譯中修行,在故事裡旅行的譯者。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目錄

作者的話
受訪名單
序:人間地獄

▎第一部
醞釀蓄積(或該說,我們是怎麼走到這步田地)

第一章:全面核子戰爭的最高機密
第二章:瓦礫中的女孩
第三章:醞釀蓄積
第四章:SIOP:單一統合作戰計畫

▎第二部
第一個二十四分鐘

▎第三部
第二個二十四分鐘

▎第四部
第三個(與最後一個)二十四分鐘

▎第五部
後續的二十四個月與之後(或該說,核武互轟後的我們將何去何從)

致謝
注釋
關於作者與譯者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67755
  • 叢書系列:NEXT系列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序:人間地獄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應該)在近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上

一枚百萬噸級的熱核武器開始引爆,首先出現的是一道強大到人腦無法理解的光與熱。華氏一億八千萬度的熱度比起地球所繞行的太陽核心溫度,還要熱上四或五倍。

在這枚熱核彈於華府外圍擊中五角大廈的第一個毫秒(千分之一秒)那一 剎,光隨即閃現。軟X光伴隨著極短的波長。那道光將周遭的空氣加熱到幾百萬度的高溫,並以此形成一個以每小時幾百萬英里的速度在膨脹的巨大火球,短短幾秒鐘內,這顆火球的直徑就會增加到略大於一英里(總長達到五千七百英尺,一英里是五千兩百八十英尺),它的光與熱如此強烈,以至於混凝土表面爆炸、金屬物體熔化或汽化、石頭碎裂、人類瞬間成了燃燒的碳。五角大廈那五層樓跟五角形的建築結構,與它面積達六百五十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內的一切,都會因為閃現於最初的那道光與熱而爆炸成過熱狀態下的塵埃,所有的牆壁都會隨著幾乎同時到來的震波而崩解,兩萬七千名員工將當場消亡。

火球裡不會有任何倖存物。
一無所有。
被稱為地面零點的爆炸投影處,一切歸零。

火球以光速行進,它的輻射熱會點燃視線所及範圍內、方圓數英里的所有一切可燃物。窗簾、紙張、書本、木籬笆、人們的衣物、枯樹葉全都會燃燒成火焰,進而如火苗般引燃巨型的火風暴,而這場火風暴又會開始吞噬周遭上百平方英里的區域,使得美國治權的心臟地帶與六百萬左右居民的家園,在一道閃光之後,化為灰燼。

在五角大廈西北方數百英尺處,占地六百三十九英畝的阿靈頓國家公墓─包括四十萬具光榮戰歿者的遺骸與墓碑,埋骨在二十七區的三千八百名被解放的非裔美國人,以及在這個初春午後前來悼念的生者,開著除草機修剪草坪的園丁,在照料樹木的樹藝師,在導覽的嚮導,戴著白手套守衛無名戰士塚的「老衛隊」成員─轉瞬間全化為燃燒與被炭化的人像。變成黑色的有機物粉末,說白了就是煤灰。然而,這些被當場焚燒殆盡的人可能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不用像那一、兩百萬傷勢較重的受害者,雖然得以在靑天霹靂的首波攻擊中暫且存活,卻得開始蒙受前所未見的恐怖折磨。

會員評鑑

5
7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5
4.5
|
2025/01/22
約莫十年前,看過一部印象深刻的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On the Beach),這本末日小說講述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北半球因核戰全毀,輻射塵逐漸南飄,身處在南半球的澳洲居民也將面對無可逆轉的死亡結局。那是一本非常蒼涼、寧靜,又充滿著悲傷與詩意的小說,非常非常好看。十多年來,閱讀這本書的記憶時常浮上心頭。但我除了不時揣想人類面對集體滅亡時的心境外,更常思索著,如果把這本書所描述的時間點稍微往前推一點,也就是核戰剛爆發時,那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說巧不巧,正在這般胡思亂想之際,時報文化的企劃傳了簡訊給我,介紹我讀他們家最近剛推出了一本新書《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Nuclear War: A Scenario)。這本書的作者是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對於她,我不陌生,因為之前曾看過她的兩本簡體中文版的著作《五角大廈之腦》、《51區》。雅各布森是一位從事調查採訪工作非常在行的好手,她擅長爬梳繁複的資料,並能深入訪問多位關鍵人物,再將龐雜的資訊整理成一本本精彩的非小說類著作。說是非小說,但真實故事往往比小說更驚悚,前作《五角大廈之腦》、《51區》就是例證,這本《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自然也值得一讀。

本書原名「A Scenario」,譯成中文就是「想定」。「想定」是軍事用語,是戰術教學工具,是以一種或多種假設狀況引導演訓者設計出一套合情合理的戰術運用,以培養演訓人員的思維力、判斷力、意志力和精神力。核子戰爭,絕對是世界各國軍方參謀本部都會作出的戰爭狀況設定,但在核子大戰爆發之際,涉入其中的國家領導人和軍事將領該如何面對?如何應變?國安和軍方高層對此都作過很多功課,但過去似乎都沒有好好對人民說過。這本書算是某種解答,可以為大家解惑。

本書所設定的場景,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北韓時間清晨四點零三分,一枚洲際飛彈從平壤近郊升空,飛往美國東岸。17分鐘後,另一枚潛射彈道飛彈自加州外海350英里處突破太平洋海面,朝著美國西岸前進。根據估計,第二枚飛彈將後發先至,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的距離不到400英里,航速超過6馬赫,換算起來它的滯空時間不到3分鐘。

這枚短程彈道飛彈由於滯空時間太短,美國軍方就算發現並掌握訊息,但根本沒有反應時間,只能眼睜睜看著飛彈直奔加州聖路易斯奧比斯波郡附近的阿波羅核電廠,隨即命中。核電廠核反應爐的爐心瞬間熔毀,發生連鎖反應。面對先後兩枚飛彈來襲,美國政府因此判斷,北韓發射飛彈絕非誤射,而是刻意為之的攻擊行為。
美國總統一方面被特勤人員強迫撤離白宮,一方面也下令對北韓作出報復性攻擊。得令後,50枚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飛彈從懷俄明洲的地下發射井噴出,越過北極往北韓領空前進。

而俄羅斯情報單位偵測出攜有核子彈頭的美國洲際彈道飛彈飛越北極上空,臨近俄國空域,他們無法判斷美國飛彈的目標是不是瞄準俄國,而在此時,美國總統又忙著撤離,無法和俄國總統取得連繫,在相互猜疑下,俄國決定反制。

同一時間,在北韓第一枚飛彈發射後第33分鐘,這枚百萬噸級核彈在美國華府上空爆炸,包括白宮、國會、五角大廈瞬間焚毀。從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到維吉尼亞州的匡提科,民眾皆能看到這道死亡閃光。

4分鐘後,美國海軍內布拉斯加號核子動力潛艦,在太平洋中央海裡發射8枚攜有核子彈頭的三叉戟飛彈,並於14分鐘後擊中北韓。

俄羅斯總統在北韓發射飛彈45分鐘後,因誤以為美國的報復飛彈是朝向俄國的攻擊,所以也下令反制,總數上看一千枚的洲際彈道飛彈從俄羅斯各地的發射井及機動發射車接連發射,目標全都朝著美國境內直奔而去。

3分鐘後,位於北冰洋和白令海交會處的三艘俄羅斯潛艦也浮出水面,這三艘潛艦中,每艘皆備有16枚飛彈,每枚飛彈的彈頭母艙中又裝有4顆核彈頭。於是,共有48枚飛彈、192顆核彈頭在短短80秒內接連發射,它們大部分會從北極上空飛越,再落到美國本土。其餘的飛彈則會往南走,進入歐洲,炸毀北約核武投放平台的基地。

同一時間,在大西洋上,位於美國東岸外海數百英里海面,又有兩艘俄羅斯潛艦上浮,他們對著美國東岸發射完飛彈後,又潛入水底。

美國政府在總統下落不明的緊急情況下,國防部長成為代理總統,他在得知俄羅斯已經對美國發動核武攻擊後,也被迫反擊。在北韓發射飛彈後50分鐘,他下令反面反擊俄國。從遍布全美多個州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場接連發射350枚義勇兵彈道飛彈、從各空軍基地起飛的B-52重型轟炸機、B-2核武戰略轟炸機也攜著核彈接連升空,10艘彈道飛彈潛艦隨即自水下發射飛彈,全數都朝著俄國境內975個目標前進。

北約飛行員也奉命,帶著重力核彈飛到俄國領空投彈。

事發後52分鐘,美國發射的20多枚核彈命中北韓各個核子設施,其餘飛彈也擊中北韓衛星發射站和彈道飛彈引擎測試所。

但尚有餘力反抗的北韓,則把下一個目標瞄準南韓,發射了超過一萬枚砲彈和火箭彈,將大量化學武器投到南韓國境。

不久,在美國高空三百英里的一枚衛星炸開,北韓引爆了一枚超級電磁脈衝武器,瞬間,美國的交通運輸系統立即癱瘓,各種需要透過電磁運作的系統全部失效,關鍵的基礎設施一個個成了廢鐵,電訊系統全部當機。

事件後57分鐘,俄國自潛艦、陸地發射的多枚飛彈襲擊了美國境內多處地點。事發後的第72分鐘,一千枚俄羅斯核彈頭落到美國本土,在長達20分鐘的連續攻擊後,美國全毀。當然,受到大量核武攻擊的俄羅斯,也不可能倖免。這場戰爭終於結束。

整個美國與歐洲,數億人類若非死亡便是瀕死,位於亞洲的俄羅斯、北韓也成為廢墟,臨近這兩處的南韓和中國的東北也受波及。數百架戰機盤旋在空中直至燃料耗盡後墜毀,在海中悄然移動的潛艦也將在糧食耗盡後被迫浮上水面,而地底下的倖存者則會躲在掩體裡,直到他們耗盡空氣、食物,或最終鼓起勇氣走出戶外。

這就是核戰的全貌。

當然,核戰會不會真的爆發?萬一發生,是由哪一國率先按下按鈕?目前皆未可知。本書作者雅各布森在這次的設定的狀況中,是由北韓先發動無預警式的突襲,在美國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後,因為與俄國之間的溝通管道不暢,致使俄國總統懷疑遭到美國偷襲,因此下令轟炸美國。而美國在得知俄國發射飛彈後,別無選擇也只能對俄國提出反擊。於此同時,北韓擴大戰場,用生化武器襲擊南韓,俄國也順勢攻擊北約諸國,於是,全世界都陷入火海。

根據估算,這場核子大戰前後只花了72分鐘,還不到一個半小時,但全世界因此毀滅,50多億人瞬間消失。人類從此退回原始時代,文明的重建可能要花上數萬年之久。
書中也引述了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警語。愛因斯坦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用的肯定是棍棒跟石頭。」

愛因斯坦擔心的是核武有能力把人類在過去花了一萬兩千年才累積出來的先進文明,一瞬間畫下一個突兀的句點。他擔心人類會退回到狩獵採集的生活,只因為人類創造出了某種可怕的武器,然後在戰爭中,用這種武器自相殘殺。

這是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作者告訴我們,在1967年,美國囤積的核彈達到31,255枚,即使經過核武裁減,到了2020年,美國仍保有3750顆核彈。而現今的核彈,爆炸力早就遠遠超過1945年投擲在日本的那兩顆原子彈。保守估計,1952年問世的氫彈,威力已相當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所以,試想,若核子戰爭真的爆發,這世上還能存有多少活口?
作者透露,美國早在1960年就曾經作
過一次兵推,他們估計,如果要發動對蘇聯的攻擊,在莫斯科就要投下40顆百萬噸級的核彈,這樣的攻擊行動會造成6億人死亡,一口氣讓當時全球30億人口立即少掉1/5。而這樣可怕的兵推,一直被列為最高機密,直到作者在48年後採訪其中一位與會的高階軍官,才獲知真相。

我們盤點目前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約莫為: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一說以色列也有),大體可以分為民主和極權兩大陣營。這些國家之中,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會無視於核戰的嚇阻作用,而在甘冒敵我共同毀滅的威脅下,率先引發戰爭?作者在書中說,美國高層根據計算,國家領導人從接獲核戰威脅到實質作出反應,時間不能超過6分鐘。想想看,要一國的元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決定數億甚或數十億人口的生死,這是一件多麼困難又多麼可能失之輕率的決定?任何一個錯誤的決策,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看完這本書中,我對於作者在這場核戰的想定,有些不同的看法。

在本書中,作者設定最先啟動核彈按鈕的國家是北韓,但未說明發動戰爭的緣由。根據北韓領導人金小胖近年來種種脫序的表現來看,由北韓來發動第一擊,並非不可能之事。但作者隨之而來的推演,是在美國對北韓發動反制攻擊時,因為沒能和俄羅斯取得聯繫,而讓俄國誤以為從北極海上空飛越的飛彈,攻擊目標是俄國,但這樣的推想當然很可能失實。事實上,在通訊設備如此暢通的現代,美、俄兩國的領導人無法在第一時間取得聯繫、熱線管道形同虛設,這種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就算美、俄兩國領導人真的通上電話,以兩國目前相互充滿猜忌的對立心態,俄國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確信飛到自己腦袋上空的飛彈,不會往自己家門落下?
另一方面,作者在這場核戰的想定中,漏掉了另一個核子武器大國,亦即中國。套一句毛澤東當年說過的話:「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如果美、俄或者美國與北韓開戰,在無暇他顧之際,習近平有沒有可能趁機出兵攻打台灣?甚者,在本書作者設定的美國核彈炸到北韓與中國東北交界處時,中國不可能不受波及,屆時,中國是否也會以此為由,對美國展開報復性攻擊?

如此推想下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真會因此開打,而且的確會造成全球毀滅。

由此看來,戰爭,看似遙不可及,但其實,世界末日離我們很近。明天,和死亡,究竟哪一個會先來臨?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沒有人說得準。

閱讀完畢這本精彩的《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後,再想到生活在那個時空的人們,如果某些人,沒有在核戰的第一瞬間死去,接下來,他們仍將面臨無可挽回的全球滅絕命運。這時,他們除了絕望的坐以待斃外,似乎也無計可施。那種窮途末路的無力感,剛好印證了另一部末日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所設想的情境。

大家集體等死!

閱讀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會讓我們有很多的反思。終究,在核子戰爭的威脅下,哪有誰是局外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09
如果你追求的是大場面,那麼你找對地方了,不過你可能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大喊:「修但幾勒 ,這好像有點太大了……」

簡而言之,沒有人能打贏核子戰爭。一旦開打,人類過去花費一萬兩千年累積出來的先進文明,將在幾分鐘到幾小時之內灰飛煙滅。

在我們的想像中,就算核彈被發射了,只要夠早偵測到,都有機會被攔截下來,電影裡是這麼演的,科技也應該已經進步到這種程度了吧?然而從二〇一〇到二〇一三年,這種早期攔截器已進行過多次測試,沒有任何一例成功。#一例都沒有。

遠古時期的健康教育課程會播放墮胎影片,以「嚇阻」春心蕩漾的小女生,其實只要揭示她們想像中的「美好結局」——婚姻——的真實景況,更能有效達成每日恐婚(1/1)的目標。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出發點:揭示真實。

這本書告訴我們關於核戰的一切真相,資料的來源不只來自研究學者,還包括多名曾經任職於美國核指揮控制體系的內部人士,所以本書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老生常談的技術或核災云云,而是我們平時難以想像的實務決策層面;作者藉由一場虛擬的核戰,向讀者演示核彈發射之後最貼近現實的指揮調度和應對機制。

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說,「現在,我們比冷戰時期更接近核戰,哪怕是擦槍走火的意外」。這裡(這本書)所描述的場景「不是在製造恐懼」,佩里證實說;相反地,它應該被理解爲「#完全有可能發生」。

想想看那些核子武器擁有國的領導人,普丁、金小胖、席維尼……好喔,世界末日感覺真的就在轉角了,接著再望向即將上台的川普——

書中提到,

𝟭 美國總統——儘管這看起來有些奇怪——擁有發射美國核武的唯一權力。總統發射核武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意。
𝟮 (核實警報且確認美國為目標後)總統聽完簡報,只有六分鐘的時間可以思考並做決定。
𝟯 所有相關單位必須將核攻擊的應對策略研究得滾瓜爛熟,但許多總統上任時都對他們在核戰時所要扮演的角色一無所知。

𝘶𝘩-𝘰𝘩,我好像聽到世界末日在按門鈴了。

不得不說本書內容非常非常的豐實,好在論述乾淨俐落,即使是我這樣外行至極的讀者都能輕易理解,作者安排的模擬戰爭也是使我們快速進入狀況的巧思,而且情節真實到讓人頻冒冷汗,聽說即將改編成電影,多了視覺直觀,我想效果肯定更加駭人。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06
劇透警告

核戰末日

/
事實上,一旦核攻擊發生,無能為力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等待滅亡。

本書描述 72 分「結束」的核戰,對人類而言卻是一瞬間的事,上一秒還完好的存在,下一秒便化為灰燼。

作者訪談了總統幕僚、內閣成員、核武工程師、科學家、士兵、特種作戰人員、災害管理專家、情報分析師……等 50 多位核戰關鍵人物,雖是假設的場景,其細節卻清晰得讓人不得不正視——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是如此接近。

/
「總統發射核武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意。」


閱讀到這句話時,讓人瞬間感到不寒而慄。
由總統來決定發射核武,這個攸關全球數億人生命的重大決定,居然「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意」。
若是電腦誤判、或遇上瘋狂的掌權者⋯⋯人類存亡就在他們的一念之間。

看過日本廣島於 1945 年 8 月 6 日被原子彈「小男孩」襲擊後滿目瘡痍的比對圖片,昔日繁華淪為一片死寂。我們明白一枚原子彈就能殺死幾萬人的威力,若一顆熱核彈在城市被引爆,其閃光足以殺死數百萬人;截至二〇二四年初(西方國家)公認的核彈數統計,以俄羅斯為例,那搭載核武的洲際彈道飛彈上可攜帶多達一千一百九十七顆核彈頭,而其中約一千零九十顆處於「隨時可發射的狀態」,美國則是「全部都在可發射的狀態中」。

美國維持龐大的核武儲備是為了「嚇阻」,這樣外敵才不敢輕易發動核攻擊。然而每個國家都會建立核彈火藥庫來瞄準核武敵國,甚至做好了能在數分鐘內發射、回擊的準備,即使為了避免核戰發生,若嚇阻失效,或假設最不受控制的北韓真的朝美國發射核彈,根據預警即發射政策,當接收到核攻擊的預警,美國就會準備發射以癱瘓敵國的程度反擊,不會坐等被攻擊。

可見觸發核戰的嚴重性,各國為了避免意外,像是導彈測試,都會透過各種管道事前披露,沒有哪國會悶不吭聲——除了北韓。
從二〇二二年到二〇二三年五月之間,那超過一百枚測試而發射的飛彈,包括可擊中美國本土的核彈頭,沒有任何一發在事前對外公布,這種奇襲、又像是挑釁的方式,讓人明白簡介那一句「一個狂人加上核子火藥庫,足以啟動一場沒有贏家的末日戰爭」,若成真會是多麽怵目驚心的場景。

/
「在這一刻,震撼與絕望中,最最可怕的一點是你會赫然意識到自這一秒起,活著將變成一件多麽淒慘的事。」


核彈停止後,稠密的煙塵會讓全球氣溫下降,當地球陷入「核子冬天」,世界變得又冷又暗,輻射塵散布到地球四周,低溫使作物難以存活、有毒物質污染了水源、人們死於放射性中毒,那些「不幸」活下來的人們,可能遭受染色體損壞與視覺喪失,因許多人不孕而導致人類生育力進一步下降,為了活下去,人類會開始爭奪資源,尤其是那些未受污染的水與食物……昔日的文明已不再。

在這樣的環境下,數十年、數百年後人類還能倖存嗎?
即使看著如此充滿畫面感的文字,也不願去想像這樣的末日竟是由人類親手造成,而那本來是可以被避免的,這本書想傳達的就是這樣的訊息。

人類可以引發戰爭,也可以避免戰爭發生。
和平很珍貴,只有維持和平,才能看到希望。

/
我很喜歡末日題材的作品,可以看到人類是如何在惡劣環境中求生存,從中找出希望;但這本以核戰為主題所假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時,我只看得到絕望、毀滅,以及人類是如何反覆上演歷史上的悲劇,那樣的結局,沒有任何人是贏家。

這不僅是本假設的故事,而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現實;在閱讀本書前,我只知道戰爭帶來經濟損失、傷亡、民眾被迫流離失所,書中所描述的核戰則是無法比較的強大威脅。

人類總是無視血淋淋的歷史,每當看到戰爭相關新聞更新,更感覺到末日離我們很近。
文中穿插的歷史小教室也很值得一讀,希望更多人看到這本警世之作。
展開
user-img
Lv.4
4.5
|
2024/11/27
1947 年二戰過後,核子彈的威力仍然歷歷在目,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晚宴上被朋友們詢問一個假設性問題,他搖搖頭,沉思一會兒後說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甚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們會使用甚麼武器。」「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會使用甚麼武器?」

「石頭或長矛。」愛因斯坦回應。這樣的對話與其說是事實,不如說是一則軼事。儘管無法證實愛因斯坦是否說過這樣的話,但話語中的真實與深刻是完全不容懷疑的──根據科學權威人士指出,現今的科技已經可以製造出超越當年摧毀廣島的核彈,超過 2,500 倍的威力。甚至可以說,第三次世界大戰等同於讓世界文明歸零;大學時期有門課程叫近代物理、核子物理,海外歸國的導師繪聲繪影地分享核子彈的威力,也在黑板書寫下公式,換算成巨大的能量──數據我倒是忘了,只記得,核子戰爭無法上演第二回。如同新冠疫情時耐人尋味的一句話:「看好了世界,我只示範一次」。

在 1937 年納粹德國在西班牙內戰進行戰略轟炸時,首次有人提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概念,而後在 1991 年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中,也探討了這個問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分為以下四種:化學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及核子武器。放射性武器之異於核子武器,在於放射武器使用的不是爆炸性,而是核輻射,包含核汙染、災難性的生態破壞。順道一提,部分的核子武器也會帶來同等於放射性武器的破壞力。

一旦使用核子武器,等同招喚死神降臨。

在今年十月份,由時報出版了安妮.雅各布森《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用最地獄幽默的說法,是人類文明滅亡的死亡說明書。我恐懼這本書的內容,不是閱讀體驗上的不適,而是來自純粹的害怕與恐懼。事實上,這本書好極了,絕對值得花時間去讀一回,但閱讀完爬上背脊的恐懼感,將使你往後看見戰爭或政治新聞時有另一番想法──當擬人化的世界就在懸崖邊搖擺不定時,你會理解世界上有多少人正試圖維持和平。

尼爾.弗格森在其著作《末日》已然告訴我們,對人類最大的災禍有二:天災是瘟疫,人禍是戰爭。戰爭是我們看得見的,而瘟疫是我們看不見的。戰爭是人類可控的,而瘟疫是人類不可控的。人類有能力消滅瘟疫,卻永遠無法消弭戰爭。

《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採用了蒙太奇敘述方法,絕大部分的過程只發生在一小時內,從北韓飛彈升空開始倒數,美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反應與作為,包含美國對應攻擊的『預警即發射』舉措,其中許多細節都是身為調查記者的作者安妮.雅各布森,耗費多年鑽研與考究的知識。這是一本富含許多軍事與政治決策的書,卻也是一本讀來彷若電影般的原著作品,絲毫不懷疑《沙丘》導演丹尼斯·維倫紐夫肯定能拍出一部好電影。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我也不時回頭翻閱《無聲的閃光》以及《地獄是可以克服的》,很慶幸自己不是戰爭世代的人,而是承平時代的平凡人。這個世代的人們不夠理解戰爭,不理解核爆,但這兩個課題卻是當代人們的必修課。無論是誰,都會面臨『死亡終將到來』的宿命,只希望每一個人都不用親身感受核子戰爭。

我給《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四顆半星,而核子戰爭,半顆星都沒有。
展開
user-img
Lv.1
4.0
|
2024/11/26
阿斯塔指揮部阻止了很多次的核戰爆發
很多人在核武設施附近都會看到飛船
這是因為阿斯塔指揮部會
監控地球上所有核武設施跟核電廠
現在只要有核彈準備發射
就會立即被凍結!
如有人想按下核彈發射鈕,
他也會被星塵科技癱瘓。
等到這個人回心轉意之後,
就可以恢復自由。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學習書展
  • 兒童國際書展
  • 蓋亞動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