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造字的原義來看,「城」是指人們在圍牆內蓋了房子,並且用兵器保護的地方;「都」是有城門作為關卡阻擋外人的大城。後世的用法,有已故君王的舊宗廟的城才能叫做「都」,「城」則有大城與小城,「都」只有大都;在慣用法上「都」字所指的集體居住規模顯然比「城」還要大。
「都城」兩字併用表示規模已經超過所有已知的城與都,通常是最高權力者或是政權集團所在地,依照周的禮制規定,距王城五百里的幅地通通劃歸為都城所屬。當代使用「都會」通常是表達經濟繁榮的狀態,英語有個字是metropolitan,翻譯成「大都會」。
英語city翻譯為「城市」,urban翻譯為「都市」,其實只有部分「信達」,city指的是人們居住的地方,urban則是用來表達集居生活的型態。都市(urban)一詞最早出現在十九世紀,用來敘述人口暴增的城市,中文慣用法以都市來指稱「較大規模的城市」。本書內文選字兼顧以上兩大原則,也考慮語意情境與慣用法,若有引用亦盡量尊重初始用字的習慣用法,例如:「都市規劃」、「城市規劃」、「都市計劃」與「都市設計」等。
一、城市之必要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場所,政治、經濟、社會、科技高度發展的匯集地。國家與區域發展來自都市,都市發展來自聚集的經濟,經濟發展則需要資源腦力與人力。
都市生活需要好品質的物質與人文藝術環境來滋養,從質疑者的角度來看,以經濟發展為目的的政府對於都市的投資只是服務經濟的「交換價值」,目的在提高低收入者工作與生產的意願,換得民意對於執政者的支持,以及滿足超高收入的企業集團的政治投資。
城市可促成個人與集體經濟發展和幸福,雖然在城市會看到窮人,但是城市不會使人變窮,是人們被城市的機會吸引而來。另一方面,城市文明也發展出各種制度,以調節經濟發展可能帶來的不公平情況,讓都市提供更多的公共資源給市民。
二、屬於市民的城市
無論個人或集團所享有的財富如何,城市管理者的責任是規劃並維持公共空間的品質,例如公園、道路、大眾運輸,以及各種藝文化設施,讓所有市民都具有享受與使用這些空間的權利。
這樣的都市空間除了都市中屬於公共土地的公共設施以外,還包含私人土地釋放出來的永久性開放空間(廣場、人行道、綠地等等)。這些空間的品質即是目前政府制定「都市設計審議原則」要求的範圍,不但如此,都市設計審試原則也對於建築物的造型、高度、動線、車道進出口等等詳加規範,以維持公共空間的品質。
三、把欲望關在盒子裡
人類社會存在各種資源不均與不平等,「烏托邦」與「大同世界」也許會短暫出現在一些地方,但是長久並且全面的實現,仍然是不真實的理想。
有人住百坪的豪宅,有人住六坪小套房;有人家裡有雙車位,有人連擁有一輛單車都是奢求。人生下來就不一樣,不論是透過努力還是依賴機運,每個人擁有的社會與物質資源大不同。有人說財富不均是文明進展的原因之一,缺少資源的人想要擁有,擁有很多的人想要更多,於是,改變現狀的欲望,成為努力的動力。
希臘神話說道,普羅米修斯偷了火給人類使用,引起宙斯不開心。宙斯創造一位女生叫做潘朵拉,交給她一個盒子囑咐不得打開。但是,潘朵拉受不了好奇心的驅使還是打開盒子,釋放出人世間的所有邪惡:貪婪、虛偽、誹謗、嫉妒、痛苦等等。潘朵拉發現闖了大禍急忙將盒子蓋上,這一來卻把「欲望」留在裡面。
為什麼這個故事特別挑出「欲望」不讓它亂跑?人類社會許多禍害,其實都是源自不切實際的願望,如果將故事中「持有盒子的人」看做一個隱喻,也許是在說「擁有決策權的人需要好好管理人類的欲望」,這個隱喻用在本書,則用來指稱規劃城市與治理城市的人需要負起的「責任」。
四、解決問題與創造性思考
普羅米修斯故事中的火,讓人類在天擇的環境中取得生存優勢。不只是火,人類發明不同工具控制惡劣環境維持生活品質。有人說文明是基於逃避各種災難的恐懼而創造出來的,各種相對先進的科技帶給人類社會更多福祉,但是,伴隨新科技而來的黑暗面,卻是對於相對落後部族與國家的剝奪,這種剝奪通常透過貿易或戰爭的手段。
貿易促進各地區人與物資的交流,知識與科技也隨著貿易而在各地城市間流動。城市是個動態的有機體,內部與外部因素,自然與人為因素持續變動中;城市的治理者常常面對新問題的挑戰,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本書關注「設計思考」改變城市的核心課題。
從表面來看,城市的型態與空間是回應人類文明的各種創造以及解決問題的結果。空間型態是容易觀察的表象,而這些現象卻是諸多利害因素折衝之下的結果,要推究其原因,需要從其他的脈絡來探討,才能透視深層與內在的邏輯;這些內涵即包含解決問題的策略或追求目標的價值觀。
從各種都市文獻中可以探究每個時期人們提出來的都市設計理論,集所有理論的大全可說是一部「都市設計史」,建立在歷史脈絡的前提來認識這些當下的思潮,可避免只看到都市空間型態之「去脈絡」危機。
五、城市的故事
歷史是當代的人對於過去的詮釋,需要做比較完整的鋪陳,但本書並非人類文明演化史,而是選取部分的重要事件與案例,當作認識城市設計的媒介。本書討論城市文明的範疇以商周與古希臘羅馬作為起點,旁及相關時空或相似案例;歐亞
大陸與地中海沿岸城市為主要脈絡,再以全球各地重要相關案例為輔助。
我們聽到的故事內容,都是說故事的人挑選過的。本書提到的城市故事的時間與地理跟臺灣相關時,會將焦點轉移到與臺灣相關的脈絡或案例,這對本地讀者比較有共鳴,也可以就近安排參訪。
六、本書架構
本書內容透過筆者在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系以及淡江大學建築系講授內容編寫而成,共分六篇16講,設定為「城市概論」或「都市設計」課程講授或是自學之用,每個單元的資訊量適合兩個小時的講授或閱讀。
講師備課時可使用單元末附上的「關鍵搜尋」預作線上資訊整理,製作簡報檔案,講授到相關資訊時可進行線上連結瀏覽,進行課堂提問與討論。若安排校外教學,可參考「本地參訪」建議的地點自行規劃見學的重點。
本書也很適合讀書會或是專題「走讀」團體,透過閱讀、分享、參訪、回饋的組合,提高對城市文明的認識,並且可以擴大生活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