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人文社科春季暢銷大展
侘寂哲學(兩冊套書)
  • 定價:600
  • 優惠價:75450
  • 優惠期限:2025年01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侘寂──跳脫美學範疇,化身顛覆性的思考體系
日本文化核心中最難以言喻的概念,
對物件、生活、藝術創作、人生歷程,與數位時代的社會現象
提出思辨與解答

  談起侘寂,我們心裡可能會浮現某些圖像……例如粗糙陶器裡一根枯枝、灰泥牆上一抹斜陽。
樸素斑駁的美學風格,是侘寂最顯而易見的特色。但若只抓到表層的美學表現,其實我們很可能忽略了侘寂最深刻的底蘊。

  從不可言喻,到萬眾普及──「局外人」視角的深度剖析
  從茶道與禪學發展出的「侘寂」,一向以概念玄奧聞名,連日本人自己都難以說明,許多誤解便隨之而來。

  正因如此,一位擁有清晰文字能力,又有野心去究明概念的人,才能搭起侘寂概念與世間大眾的橋樑。李歐納.科仁身為美國人卻長年浸淫日本文化,於日本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長期發表專欄,對於歐美與日本文化寫下深刻的文化比較。

  他所寫下的《侘寂Wabi-Sabi》在1994年首度以一般人容易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嘗試用清楚的言詞說明,也和西方世界熟悉的現代主義做比較。於是從90年代起,在歐美的平面與工業設計、製造業、建築界內,本書激發許多人的靈感,甚至在科技產業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理念,帶起一波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

  從美學精神,到思考體系──概念擴張與實踐的潛力
  即便侘寂精神得以發揚光大的原因,和特殊的美學表現密不可分,但許多人對侘寂的理解常停留在平面呆板的外觀想像,造就許多物事空有侘寂之名,卻與核心精神無關,甚至背道而馳。

  於是,在《再探侘寂》當中,科仁潛入侘寂的源頭,從詩歌、茶道、禪宗等起點探看概念成形的背景與演變,再梳理其發展與衰微。當我們認識侘寂的形成過程,便能體會侘寂的完整型態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考模式、一種對既存主流意見的反動態度,要求我們對於生命、對於藝術創作、對於消費社會,以主動關注遭忽視的細節、摒棄框架再詮釋的態度面對,終能達致不矯飾而優雅的侘寂智慧。

  從歷史上的價值翻身,到數位時代的警鐘──反向哲學的動能
  回溯侘寂的發展史,我們能看見挑戰主流意識的動能。而這份動能即使搬移到現在,也能讓我們迴避危機。在如今資訊氾濫的數位世界,侘寂是種反向哲學,讓我們後退一步,重新思考0與1的編碼、簡化與像素模擬的虛擬世界,是否奪走了我們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細節,讓人陷入感官知覺貧乏而不自知。藉著侘寂那強調以自己的眼光與真實互動,進而鑑賞細節、主動詮釋、破壞框架的動態顛覆思維,我們或許終能避免陷入麻木無感的困境。

  一趟探索古今的侘寂之旅,最出人意表的收穫,正是讓我們理解侘寂不是某些事物天生就有的某種內在特質,更不是物品的製造者一廂情願定義的特性,而是觀看者在理解侘寂的內涵之後,心懷侘寂,對事物提出的詮釋與發掘出的價值。

    亦即──若對外在物體的本質、內在情感的狀態與精神態度,均有所覺察,便能在眼前一片逐漸腐朽分解的枯葉上看出侘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跨領域文化人,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1976年創辦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圖像豐富的雜誌版面頗具實驗性,內容融合了多種文化現象,風靡眾多讀者。

  曾長期居住在日本,與眾多創作者交流,同時從事設計顧問和雜誌連載等工作,在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長期以文化人類學與反文化角度執筆專欄。

  代表作《侘寂Wabi-Sabi》首度以一般人容易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從1990年代起激發包括平面與工業設計、建築在內許多創作者的靈感,帶動歐美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甚至在商業公司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精神。

  其他亦著有多本文化與美學書籍:例如《侘寂Wabi-Sabi》《Which "Aesthetics" Do You Mean?: Ten Definitions》《礫石與沙: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體驗泡澡:在熱水中泡出設計》、《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花店:關於那些花所傳遞的故事》等。

譯者簡介

蔡美淑

  一九七九年生於馬來西亞,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從事翻譯工作。譯有《夏天裡的紅鱒魚》、《陌生人的禮物》(該系列小說獲得貝瑞獎和夏姆斯獎的入圍提名)、《聖血密碼》、《永恆棋戲》等作品。

黃煜文

  專職譯者,譯有《單一文化的陷阱》、《教父》、《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耶路撒冷三千年》與《虛擬貨幣經濟學》等書。
 
 

目錄

【侘寂Wabi-Sabi】
目錄
前言

Ⅰ 歷史考察與其他思考
    
刻意模糊的歷史
初步的解釋
與現代主義的比較
簡史

Ⅱ侘寂宇宙
    
圖表
形上學的基礎
精神價值
心境
道德準則
材質特性

註解
圖片說明與來源

【再探侘寂】
前言
侘寂的宇宙

侘寂溯源-Ⅰ
侘寂溯源-Ⅱ

侘寂的物質性本質
侘寂的現實 vs. 數位現實

註解
圖片說明與來源

 
 

前言
 

  侘寂是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
  那是審慎和謙遜之美。
  亦是不依循常規的隨興之美。

  美的滅絕。直接影響本書的催化劑是日本一場宣傳聲勢浩大的茶會活動。茶道與日本美學的侘寂(wabi-sabi)淵源頗深,而這場茶會本該是一次深刻的侘寂體驗。敕使河原宏是承襲草月流花道的「家元」(掌門人),委任了日本最知名和當紅的三位設計師,來設計和打造他們心目中的茶會環境,而敕使河原本人則擔任第四名設計師。 ⊃1;我自東京的辦公室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火車轉乘巴士的車程,來到了茶會的所在地──過去由皇室擁有的一座避暑山莊。令我失望的是,這是何其富麗堂皇、雅致考究的一場茶宴,幾乎追尋不到一絲侘寂的痕跡。有一座光滑平整的茶室,表面像是用紙糊,外表跟氣味卻都像一把白色塑膠傘。毗鄰的那棟建築全用玻璃、鋼鐵和木材構築,這些材料和高層辦公大樓毫無二致。其中一座較符合我期待的侘寂風格的茶室,細看之下,卻發現被加上無謂的後現代風格裝飾。我霎時頓悟了,侘寂曾經是風光一時的高雅日本美學和茶道藝術的核心思想,但如今即將(還是已經?)瀕臨滅絕。 ⊃2;

  無可否認,侘寂美學並非人人所好,但我相信避免它銷聲匿跡對所有人都有好處。文化生態的多樣性是種值得追求的狀態,特別因為數位化浪潮正以加速度讓我們的感官經驗變得一模一樣。電子「閱讀器」擋在體驗與觀察之間,所有一切毫無差別地被編碼成零與一。

  在日本,物質文化保存下來的很少,不像美國更不用說歐洲。所以事到如今,日本想要拯救萬物之美免於滅絕,不能只是保存特定的器物或建築,也需涵蓋各種可能的表現形式,才可能將脆弱的美學意識形態保存下來。而侘寂很難在不破壞其本質的情況下簡化成公式或是口號,因此保留侘寂美學成了一件令人卻步的苦差事。

  唯心的美學。我和許多同齡人士一樣,是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正值探索心靈的年少時期開始接觸侘寂。傳統的日本文化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它有可能為我生命裡最艱難的問題提出深刻的解答。對我來說,侘寂是以自然為基礎的美學典範,為生活藝術重新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理性和均衡。這協助我解決藝術創作的困境,讓我得以創造美的事物而不必糾結於時常伴隨藝術創作出現的令人沮喪的物質主義。華而不實又包了甜蜜糖衣的集體美學風格正讓美國社會變得麻木,而侘寂這種深沉、多面向、難以捉摸的文化,恰好是對此現象的完美解藥。從那時起,我就相信,侘寂與許多更強烈的反美學表現有關(像是垮掉派、龐克族、垃圾搖滾,或之後名稱未定的藝術流派),它們幾乎都源自於年輕、現代、創意的靈魂。

  重訪《茶之書》。我第一次讀到侘寂,是在岡倉覺三(又稱岡倉天心)於一九○六年出版的那本歷久不衰的名著《茶之書》(The Book of Tea)。雖然岡倉談及了侘寂的數個層面,卻老是避免正面提到侘寂這個字眼。他大概覺得,在討論自己的美學理念和文化觀點時,不須使用非必要的外來文字混淆讀者。(該書以英文書寫,讀者群設定為非日本人。)他也避免明確地解析侘寂的涵義,因為日本知識分子對這個概念有諸多爭議。

  岡倉的書出版近一世紀後,幾乎每本討論茶道或某些神祕日本文化的報章雜誌,都會用草率敷衍的方式提到侘寂一詞。而且非常奇怪的是,這些報章雜誌總是用幾乎相同的三言兩語,來描述侘寂──用的就是這篇前言開頭所寫的那些詞彙。另一方面,這個字眼,也常被國內外的評論家用作嘲笑人的標籤,奚落某些日本傳統藝術愛好者展現出的淺薄做作態度。

  或許現在是跳脫這些一般標準定義的適當時機,讓我們潛得更深一點、進入晦暗的深處。我秉持這種精神,蒐集了好些隱含侘寂之美的作品──有的光澤黯淡、有的殘破不堪、有的失修毀損,然後嘗試將它們拼湊成有意義的系統。我會先到達正統的侘寂評論者、歷史學者或文化權威所到之處,接著我會再多走幾步,藉著讀出背後意涵、讓意圖與實際情況聯繫起來,以掌握侘寂的整體面貌,並且詮釋出意義。

  我交出來的成績,就是這本薄薄的冊子。它是一種嘗試、一個起步,希望能「拯救」這曾經影響廣大,而且清楚可辨的美學宇宙。

 前言

  一九九四年,我在《侘寂Wabi-Sabi:無常、不完美、未完成,以「無」為核心卻蘊含廣袤可能性的哲學》(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引進「侘寂」一詞。我在書裡提到,「侘寂是事物不完美、非永存和未完成之美。那是審慎和謙遜之美。亦是不依循常規的美⋯⋯」 我也指出侘寂是日本文明的重要美學感受。

  我在前一本書提到侘寂的觀察與原則,一些喜愛美學的人或許對這些主題一直很感興趣,只是過去沒有人以如此力道來介紹這些概念,或者未遇到文化上較能接受新事物的時機。 結果,許多人發現這本書的用語與概念架構可以用來描述他們的作品面向。有些人甚至因此獲得靈感創作出新的作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其他作家與思想家也開始匯整這些理論與解釋,寫出一連串討論侘寂的新書。

  我很高興許多人接受了侘寂的典範。然而,前一本書的重點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侘寂,因此省略了對日文侘與寂這兩個字結合起來的背景說明。這使得許多人誤解了侘寂在日本歷史裡的真正地位。本書的寫作目的,有部分就是為了澄清這些誤解。本書的目標是清楚說明侘寂是怎麼形成的,並且藉由這個過程進一步解釋侘寂的性質。(從另一個層次來說,本書可以做為一種方法論的「指南」,提供有心創造新美學典範的人一個參考。)

  本書最後兩章談的是不同的主題:侘寂在當代世界的地位。我希望讓讀者一同來思考,侘寂的物質性(或者說它的本質)在未來的展望。

  侘寂溯源-I
  困惑的源頭。如果你翻查日文字典,想找出「わびさび」(wabi-sabi或wabi sabi)這個字,你一定會感到失望。因為字典裡根本沒這個字。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如果你詢問有一定教育程度的日本人,問他們知不知道侘寂是什麼意思,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知道,即使他們認為要清楚解釋侘寂這個字幾乎是不可能。

  那麼,侘寂這個字究竟該怎麼解釋?

  寂(さび,sabi)是個歷史悠久的詞彙,日本現存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即可見到蹤跡。《萬葉集》成書於八世紀,當時日本的民族認同首次開始成形。在這個時期,日本主要的文化學習對象是中國。寂這個概念就是從中國的詩文借來,意思是「孤寂淒涼」。

  到了十三世紀,寂成為重要的關鍵詞彙與日本詩歌的藝術理想。寂的感受也進入到日本其他藝術領域,如文學、繪畫、戲劇、室內設計等等。在這個時期,寂的意義包括「欣賞古老、枯萎與孤寂」以及「事物衰頹之美」。寂的感受也讓人領略到在「消逝」、「殘缺」、「不圓滿」、「隱晦」、「疏淡」,與「不協調」的事物背後蘊含著美的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sabi也有「生鏽」的意思,也就是鐵氧化時轉變成赭紅色的過程。這個字義來自完全不同的詞源。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生鏽開始與寂乃至於侘寂的其他意義結合。)

  十五世紀晚期,出現了侘(わび,wabi)一詞,這個詞除了用來描述寂的情感狀態,也用來說明新形式的日本品茶儀式:侘茶(わび茶,wabi-tea)。品茶儀式在日本又稱為茶湯(茶の湯,chanoyu,原意「用來泡茶的熱水」)或茶道(chado或sado,原意「茶之道」,指品茶儀式是一種精神修行)。最初,茶是由禪宗僧人從中國引進到日本,僧人打坐參禪時,藉由品茶儀式來保持清醒。之後,原本單純的品茶被上層階級與武士添入各種有趣的活動,例如茶會(可能飲酒,也可能不飲酒)與鬥茶(品評茶味高下)。茶成為嚴肅藝術活動的焦點,是從村田珠光(1423-1502)開始的,而村田珠光就是侘茶的創始人。

  跟寂一樣,侘也是個歷史悠久的詞彙,而且也能在《萬葉集》中找到。從字詞的根源來看,侘指「發自內心、謙卑地道歉」。起初,侘帶有負面的意思。但經過數百年的演變,侘的字義在茶道文化裡有了大幅變化,蘊含豐富的詩意:「悲慘的」、「可悲的」、「貧乏的」、「淒涼的」、「無人哀憐的」、「孤獨的」,與「無望的」。

  往後一百年,侘茶變得十分風行。在這個時期,侘的意義經常與寂重疊。換言之,侘通常指的就是寂。

  探索侘寂典範之路。一九九二年,我踏上一段旅程,試著掌握與描述最吸引我的美的特質。當時,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日本。談到「美」,我指的是一種興奮與愉快所結合起來的感受(表面上源自於事物),這種感受使我們更能感覺自己活在世上,並且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這種感受通常還伴隨著對真實、良善或愛難以抗拒的感覺。

  為什麼我對美感興趣?我父親最近才在一場離奇的車禍中喪生,因此我開始質疑生命的目的。我考慮了各種可能,最後發現體驗美的事物可能是人活著最好的理由。美是一種體認到高階形式時不由自主的反應,甚至可能是對心智深層的知覺結構的窺探。這麼說來,美是一種「覺悟」,它顯示出森羅萬象的背後有著更根本的東西。我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過程。

  我發現最吸引我的美其實就在眼前,它只是隱藏在不起眼的景象之中。它與好的品味無關;也許正好相反。但最敏感、最具審美眼光的人必定看得出這種美。

  我不確定接下來該怎麼辦。最後,我拿起相機,走出東京寓所前門,開始拍攝讓我感興趣的所有事物。我試著不做思索,當成自己只有一雙眼睛以及一根用來按下快門的手指。第二天,我重覆這種什麼也不想,邊走邊看邊拍的模式,之後每天都是如此,就這樣持續了兩個月。那時是秋天。不久,我拍攝了許多樹葉照片,這些葉子分別處於不同的腐化分解階段。它們讓我想起一些菸蒂的相片,這些菸蒂八成是從曼哈頓的排水溝裡撿來的,攝影巨匠厄文.潘恩(Irving Penn)仔細觀察了這些菸蒂之後拍下照片。那意象很迷人,但有什麼含義?背後存在著什麼觀念?根本的概念結構是什麼?這種景象如何用文字形容?

  我靈機一動,翻開十年前我研究日本茶會時寫的日記。讀了幾頁之後,我想到一件事,我想起日本朋友用「侘寂」這種簡稱來形容某種衰頹之美。我的朋友指的是「侘與寂」、「侘或寂」還是兩個詞合起來?有可能是兩者的結合吸引了我的注意。

  過了一段時間,我看出侘寂同樣適用於物質與環境的性質、情感狀態、道德倫理的選擇乃至於精神態度。然而,我在做了一些研究之後發現,侘寂不是既有或正式的詞彙,也就是說,它從未用於書面或學術作品。此外,侘寂也與茶會的物品與行為沒有直接關係。「侘」與「寂」確實源自日本中世紀,但「侘寂」這個意義含糊不定的口語詞彙則非如此。我發現,這個語義學上的建構物可以符合我所追尋的那種「審美感受的覺察」—也就是美。

  但,侘寂到底是什麼?反覆思索之後,我認為侘寂應該可以說是侘茶(茶這個字可有可無)在當代的概念接班人。顯然,侘寂源自於侘茶,但侘寂卻轉變成稍微不同的事物,它變得更具包容性,也更具庶民氣味。就像侘茶曾經包含所有寂的意義,現在,侘寂也包含了所有侘茶與其他事物的意義。我身負的任務目的變得更清楚:我要去除這個概念的神祕色彩,將其轉變成容易理解的形式,讓所有的人,無分國籍,都能將侘寂融入自己的世界觀與美學語言中。在原本的語境之外使用侘寂,很可能讓它的意義產生微妙的變化,有些意義可能喪失,但也可能因此獲得新的意義。

  讓侘寂形成一種概念。侘寂是從侘茶鼎盛時期形成的觀念匯聚而成的。然而,這些觀念在日本受西方哲學與藝術理論影響之前便已形成,不符合我們今日要求的清晰與嚴謹,因而無法成為「有用的概念」。事實上,侘茶是在避免明確概念化的心態下所產生的事物,而明確概念卻是現代美學論述的核心。當一個現象橫跨了從非常具體到極度抽象的兩端,要把這個現象轉變成有用的概念,顯然就是極為艱鉅的任務。我大可附上充滿侘寂意味的照片,然後在底下加幾行蘊含詩意的圖片說明。但我的目的不只是提供直覺、非文字所能形容的理解。我的重點是傳達侘寂做為一個概念的完整意涵,它必須用文字這種清晰觀念的媒介來加以表現。

  我一方面對日本文化進行研究,另一方面也發展自己的解讀,我努力融通兩者,試圖找出侘寂最根本的美學要件。我將這些看法去蕪存菁,簡化成精練的文字與詞彙,使其一同傳達出侘寂的核心本質。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561171
  • 叢書系列:Common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2.8 x 18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5
5.0
|
2025/01/08
侘寂(Wabi-Sabi),是一種日本獨特的傳統美學意識。所有日本人都會表示自己知道「侘寂」是什麼,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該如何解釋它的意思。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人,身兼設計顧問和作家、出版等工作,曾長期居住在日本,他用一般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從歷史、形上學、精神價值、心境、道德準則、材質特性等角度切入,把侘寂的概念和精神寫在這2本書中。

--唯心的美學--
說到侘寂,眾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應該是「質樸」,這類物體通常粗糙、簡單、不矯飾,且都以天然素材手工製作。

侘寂是以自然為基礎的美學典範,為生活藝術重新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與均衡。作者提到這幫助他解決在藝術創作上遇到的困境,因為在美國創造「美的事物」時,經常伴隨著華而不實的物質主義;而侘寂這種深沉、多面向、難以捉摸的文化,讓作者感覺從中得到救贖。

--美學的蒙昧主義--
某些日本評論家認為,侘寂必須維持神秘、艱澀、難以定義,因為「不可言傳」正是它的特性之一。對侘寂來說,清晰的思想體系是不必要的,把它解釋得越徹底,也許只會削弱它的力量。

在美學的國度裡,理論永遠次於感覺。日本傳統鍛刀匠和鑑定師總是用最模糊、神秘的詞彙,來談論籠罩刀劍的「靈氣」或「靈魂」。

但現今,年輕的鍛刀匠做了研究,以近乎科學實驗室的方式看待鍋爐溫度、金屬組成、韌性、硬度等,或許這些精確性,吹散了供人想像的浪漫色彩,但如果想要把創作這種美學的能力保留下來,這樣的做法似乎仍然是必要的。

--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東西--
侘寂的格言是「物質貧乏,精神富足」,它要我們不要全心想著追尋成功,包括財富、地位、權勢和奢華享樂,而要懂得享受毫無滯礙的生活。

想過著簡單無求的侘寂生活,需要付出努力和意願,也需要做一些艱難的決定。它是在「從物質中得到的快樂」和「從不受物質拘束中得到的快樂」兩者之間取得平衡。

--重視物質的內涵,忽視物質的階級地位--
以體現侘寂精神的茶道為例,進入茶室後,所有人事物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必須卑躬屈膝、彎身跪爬,才能進入刻意設計低矮的茶室入口。

在茶室內,所有「這個比較高檔、那個比較粗劣」的階級思想都是不被允許的,不管是貧窮的學生或位高權重的宗教領袖,來到這裡一律平等。

茶室內的物品也不會從一般造價角度來評等,泥土、紙張、竹子比起金、銀、鑽石擁有更多侘寂的內涵。

【個人心得】
書中有一章將侘寂與現代主義做比較,兩種風格雖然截然不同,但我個人都很喜歡:我喜歡侘寂帶給人「直觀、獨特、有時效性」的感覺,也喜歡像包浩斯主義「光滑、幾何、簡約明亮」的設計感。

看完這2本書,讓我想起去年觀賞的一部日本電影《我的完美日常》,沒有什麼令人血脈噴章的劇情,而是使用許多日常微小事物的敘事鏡頭。劇中主角常帶著底片相機捕捉「木漏」(日文用詞,意指「從枝葉搖曳的縫隙中散落的陽光」),這一張張獨一無二的照片,正展現了侘寂的哲學:自然、禪意、寧靜、感性之美。🍵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楓樹林【超現代語譯的歷史奇遇記】電子書展,12/31-2/9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精選
  • 城邦集團展
  • 華文創作暖冬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