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啟動天賦的祕密 》讓這本書成為「學習的六分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學習,可說是我們與地表其他物種間最明顯的差異。在這個AI起飛的年代,人類甚至開始訓練起「會學習」的機器,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習可曾停歇?說起極端的例子,已知天命的我,綜觀人生竟僅六年脫離過學校。而這漫長的「學習之路」,是否都不曾迷茫?絕非如此。
遙想二○一五年,我滿懷感恩的心,結束教育部公費留學之旅,再度回到台灣的懷抱。對我來說,在學如此久,縱使早非「純學生」,卻仍想請益恩師沈淵瑤大夫,未來該投入哪個領域或疾病,才更加實際?老師不假思索地告訴我,一位埔里的老友趙文崇大夫,已在「兒童學習與認知」領域奮鬥了數十載。既然我也「學習」了這麼久,何不嘗試解決「兒童學習的問題」?就這樣,我多了另一位兒童神經的導師,也從此一頭栽進學習困難與障礙的領域。
回首海內外的學習歷程中,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遠在蘇格蘭的那段時光。不知道你對蘇格蘭有什麼印象?威士忌、風笛、還是蘇格蘭裙?你知道格拉斯哥的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他的蒸汽機,或者是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他的經典著作《國富論》嗎?他們都是蘇格蘭人。蘇格蘭,又被稱為英國的創意之心,當我沉浸在那﹁昏迷指數﹂的發源地時,就曾聽過酒吧內的水手們與我分享大航海時代的故事。
在那沒有衛星GPS 的年代,航海人如何能於茫茫大海中確知所處的方位?有沒有注意過電影《神鬼奇航》中,船長傑克.史派羅(Jack the Sparrow)總是酷酷地拿出望遠鏡?但若是掌舵,還會搭配另一個傢俬「六分儀」,這又是另一位蘇格蘭人約翰.坎伯爾(John Campbell)所改進發明的傑作。約翰.坎伯爾巧妙地運用了物理大師牛頓的原理,將反射稜鏡與望遠鏡等組裝在一個可測量角度的活動臂上,藉此推知任一天體與海平面的夾角。然後即能藉由推算得知經緯度。經緯度有多重要?試想當初荷蘭人發現美麗島嶼「福爾摩沙」時,若無法得知其經緯度,即使印尼爪哇的東印度公司再度指示,想重登這座島嶼,僅憑「航向東北方」,就能順利抵達目的地嗎?當然不可能!因此,約莫三百年前,六分儀的發明可說在大航海時代,點燃了眾多航海人手中的火炬,讓人類迎向探索世界的新紀元。
我自詡承襲蘇格蘭人的創意,看向「學習」那一望無際的汪洋,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悠遊其中,卻可藉由使用正確的工具,讓我們不「暈船」!你可曾見著某些迷航的孩子?他們常被誤以為「笨、不專心、愛搗蛋」,或許他們並非嚴重度較高的學習障礙者,學習過程中卻仍跌跌撞撞,導因可能即為大腦訊號的干擾。面對「障礙未滿」的孩子,只要再多一點點理解與幫助,或能讓他們發揮出原本具備的潛力,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新大陸。
「別讓他們迷航」,正是本書最大的初衷,因為孩子的成功絕非來自成績,而是熱情不被澆熄,願意學、喜歡學、持續學。
於本書的創作歷程中,我腦海中不時浮現約翰.坎伯爾設計六分儀的影像。要如何運用最淺白的描述、最容易學會的工具與知識,帶著我們的師長、家長,甚至是學習者本身,徜徉在這片美好的學海,而不致迷失方向呢?真心希望這本書成為「學習的六分儀」,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拿出來比對,找出正確的經緯度,使學海中的旅人們,終能不畏懼任何波瀾,尋回學習的初衷!
《3~10歲關鍵學習力:學不好,是孩子的求救訊號!》學習出問題,是孩子的求救!
自從開始擔任職能治療師之後,有很多機會可以跟不同家庭和孩子互動,在協助的過程中,也不斷在學習及思考如何更有效的幫助這些家庭,解決他們在生活或學習上遇到的困境,也因為有這麼寶貴的機會,可以跟無數家庭一起成長。
這些經歷讓我能夠快速覺察並分析孩子能力,依照每個家庭的狀況,給予適當教養或是活動建議。除此之外,對於目前老師在教育現場,以及這個世代的家長普遍的煩惱,也能進行比較客觀的觀察。
近幾年,在諮詢及演講的過程中,我發現家長及老師們,尋求幫助的原因改變了,從過去詢問「如何讓孩子獲得好成績」,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及老師,更在意的是「如何優化孩子的學習策略」,這也代表家長及老師的角色轉變,從過去的「審視結果者」,變成「陪同成長者」。
看到這樣的改變,讓我起心動念想要協助更多希望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的家庭,於是歸納出在臨床上,或是學校諮詢的過程中,最容易被問到的學習問題,用有趣真實的故事情境,描繪出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帶著大家抽絲剝繭,瞭解造成孩子學習困難的原因,搭配相對應的居家練習活動。讓各位家長及老師們,不再單打獨鬥,有更多的武器及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及自信。
各位家長及老師們,不妨將這本書作為解讀孩子學習表現及能力的葵花寶典,孩子在學習的不同階段,隨著學科難度的提升,以及自我意識的成長,可能會遇到不同的挑戰及挫折。
相信我,在遇到失敗及挫折的當下,最挫折的一定是孩子,很多的反抗行為都來自於孩子日漸提高的自尊心。這種時候,不妨找找書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情境,嘗試了解孩子目前遇到的困難,陪著孩子一起面對及解決問題,也有助於讓親子關係增溫。
有趣的是,當你發現原來同一個問題,可能被這麼多可能的因素影響著,也許會突然豁然開朗,帶著不同的心態面對問題,從此解決問題就像越級打怪一樣一路過關斬將,戰無不勝!
我自詡成為大家育兒過程中的後盾,而你們則是孩子學習路上最強大的引領者,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有自信的學習吧!
兒童發展專家│職能治療師 蘇子茵
推薦序
《爸媽別急,孩子只是慢慢學: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啟動天賦的祕密 》
編輯的話
為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而寫
從女兒第一次癲癇發作開始,我就從幸福天堂掉入地獄。曾經被算命仙說過,這孩子聰明絕頂,絕對是人中之鳳,結果卻在小學一年級時,進入諮商室拿到輕度智障的正式證明。心理師問我,要申請殘障手冊嗎?當場,如同五雷轟頂,不知如何回應。
為了孩子,我必須接受現實,才能找到幫助她的方式,直到遇見兒童腦神經博士翁仕明,他篤定地告訴我:「妳的孩子不是智障,只是需要不同的學習策略。」彷彿看見一絲曙光,跟著翁仕明博士了解「原來每個大腦不一樣」,只用「聰明」和「笨」的二元標準,等於關上了學習的大門,孩子將不再有成長的空間。
我們很幸運,遇上了願意用心的導師,入學時,面對這個聽不懂、學不會的小孩,老師煞費苦心卻事倍功半。然而,經過翁仕明博士的診斷,了解孩子的學習屬性後,老師改用不同策略給予教導。二年級期末考,女兒憑實力考到九十分以上,比起我們家長,老師甚至更加興奮,身處第一線的教育現場,看到學生的成長與轉變,相信是難以言喻的激勵。
這本書的誕生,正是為了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而寫。在診療室裡,知道了我的孩子不是特例,也看到許多孩子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大幅成長。經過這一番親身體驗,更是明白家長必須放下焦慮,才能給孩子帶來正面影響。
關於學習、關於困難、關於焦慮,讓我們一起進入翁仕明的診療室,聽聽博士怎麼說?
Q1學習有困難的孩子,與智力障礙有何不同?
智能障礙是指智力發展低於標準,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學習能力;學習障礙
則是指在特定學科或能力上,如閱讀、寫作或數學,存在顯著困難。相比之下,學習障礙的判定更為複雜,因為每個人天生的學習能力本來就不同。
一般人通常以「最落後的幾%」來判斷,但在實務上非常難定義,「差」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只能用排除法逐一找原因。
由於判定困難、難以界定,學術界和臨床端往往陷入眾說紛云,社會大眾自然更不知道該如何關心。
Q2在台灣,有多少孩子可能面臨學習困難呢?
早期的資料顯示,大約有3%的孩子屬於學習障礙,然而,這些案例通常是已經很嚴重了,才會被提出鑑定需求。
就我於兒童腦科學領域超過二十年的研究及大量臨床觀察,推估全台灣至少有6~10%的孩子面臨學習障礙問題。這意味著三十人的班級中,可能有二~三名的學生正經歷這類困擾,至於較為單純的「學習困難」可能又更多。
這些孩子外表看起來與其他孩子無異,但學習表現卻特別吃力,不僅僅在閱讀、寫作、數學等基本學科上遇到困難,甚至理解和記憶方面也表現不佳。
因為學習障礙或困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進而對整體發展產生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何家長及早發現、提供適當的支持,對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
Q3學習困難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嗎?
你是否有印象,小時候身邊常有同學被罵「不專心、愛搗亂」?這些孩子可能正是學習困難兒,而非單純調皮不唸書。
學習困難不是新議題,也不像有些人說的「現代小孩問題特別多」,會被提出討論,其實代表現今的社會成熟了。
以美國為例,他們從八○~九○年代開始注意學習障礙與學習困難等問題,並認知到這些孩子是國力的隱藏資源,當孩子能被識別、引導,給予適性發展的機會,潛力一旦被開發,自能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要知道許多名人有學習障礙,例如湯姆.克魯斯、愛迪生,甚至有人傳言愛因斯坦也是,這代表遇到障礙並非死路一條,誰都有機會能成就自我。
Q4學習困難可以被克服嗎?
學習困難沒有「特效藥」,如同每個人有不同的身高體型,人腦的適應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對有困擾的孩子來說,如果能獲得適當的資源與支持,將可帶來顯著的改變。所謂的「支持」是什麼呢?
①臨床醫師:專業、正確的評估可以給予孩子信心。
②特教老師:為孩子制定個別化的教學計畫及輔導。
③家長:要有恆心、毅力,清楚思考自己可以為孩子做到什麼。
當然,孩子自己也要有韌性,如何增強孩子的韌性、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在書中都有分享。
在這當中,家長的支持尤其重要,幫助孩子啟動學習之鑰,孩子才能找到自信和成就感。
Q5能否分享您在診間看到的實際案例呢?
每個孩子的學習模式不同,有些孩子視覺能力強,有些聽覺好,但這都不影響孩子們作為完整個體的價值。臨床上,我曾遇過許多案例,他們可能在國中小成績不佳,但找到適合的學習渠道後,走上了理想的人生道路。
以我自家孩子為例,成績排名不佳,甚至曾被老師關心是否有「學習障礙」?我一聽到超驚訝,明明這是自己的專業,怎會沒發現孩子的問題。
但藉由與孩子的相處,和他一起玩、講故事、討論議題……更從他主動學圍棋、學琴的過程,看到比「成績好」更重要的素質,也就不再過度擔憂。
診間,我常問家長:「你的孩子有什麼優點?」
曾有位媽媽說:「成績這麼差,我看不到他的未來。」
我追問:「一定有什麼特質是這個孩子獨有的?」
她擦了眼淚說:「他是個溫柔的孩子,很會照顧弟弟妹妹,這樣算嗎?」
我說:「個性善良、熱愛助人,不正是絕佳的醫護、幼教人才!」
學科只能代表一個階段,成績好並不保證人生完美。尤其在國中小階段,我想建議爸媽不要執著於成績,而是給孩子對的方式、找到他的學習屬性,把目標放在奠定生活的基礎。
Q6身為家長,我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作為家長,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孩子的個體性,而非將自身期望強加於孩子身上。與其給孩子設定過多外在目標,不如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自己的步調中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
孩子不是能力差,只是需要方法,多點時間慢慢學;也不是孩子搞不懂,是我們大人還搞不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