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傳統詩詞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招祥麒
當歲月的長河緩緩流淌,我們在繁忙與喧囂中偶爾追尋,總會發現有那麼一些聲音,透發出一抹寧靜與清涼,穿越塵世的紛擾,直達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讀冷夏的詩詞,便能充分感受這樣一份獨特的發自心靈的聲音。 《冷夏詩詞》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一個心靈的寄託,一種情感的表達。
最早認識冷夏,是多年前在培僑中學老校長吳康民先生的壽宴上,我們簡單寒暄了幾句,他主動提起剛讀過我慶賀吳校長嵩壽的長詩,說此詩雖詞句高古,但情感真摯。
這是我和冷夏詩交的肇始。之後,我們有時也會在社交平台上互動,冷夏較多談及我新近在報刊上發表的一些有關詩詞、楹聯的賞析文章,看得出冷夏用心誠懇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濃厚。兩年前,冷夏拿來他事先準備好的詩詞稿,讓我提意見,並請我為這本詩詞集的繁體字版本寫序。
冷夏,一個富有詩意的筆名,彷彿預示著這位詩人在創作之路上所秉持的清冷與深沉。冷夏比我年輕幾歲,精神飽滿,精力充沛,而且健談,說到詩詞,更是興致勃發,議論風生。他十多歲讀中學時已有舊詩創作及發表,且看本集中收錄的第一首詩,題為《新春晨起讀史抒懷》 :
屋檐燕子鬧春眠,晨讀史書越萬年。
漢武尊師興教化,唐宗入彀攬群賢。
持恆精衛填滄海,守志媧皇補洞天。
百廢重修時不待,雞鳴趕早快加鞭。
這首詩寫於一九八零年,作者十四五歲之時,那種上下數千年探索的胸襟,與自我惕厲的氣概溢於言表,寫景、敘事、議論、抒情都兼顧了。十七歲的王維寫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短短四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謂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已傳誦千年。情感的含蓄流露固然好,但相近的年紀,不盡相同的抒懷方式,我卻更愛冷夏詩中的這份率性和英氣。
本集收錄一百四十七題,共一百七十六篇詩詞,詩以近體律絕為主、古體次之,詞則各類詞牌皆有,可見冷夏即事興懷,心聲傳送,隨意揮灑的創作特色。其詩詞作品的煉字、遣詞、造句,法度可觀,於是名章佳句屢現,姑舉出若干:
八九飛鷗追落日,二三桅影入蒼茫。( 《七絕• 三亞灣夕照》 )
一家豈斷星橋會,兩岸何堪楚漢河。( 《七律• 讀廖承志致蔣經國信函有感》 )
寫蓮無俗意,畫竹見清禪。( 《五絕• 和岑文濤先生》 )
銳氣何曾輸少壯,杖朝忠諫孰為先?( 《七律• 致李銳先生》 )
登臨不作滄桑感,獨愛南山秋意濃。( 《七絕• 登高步符宣國先生秋思南山韻》 )
北戴河邊觀駭浪,中南海裏又鉤摹。( 《七律• 北戴河尋古讀史感懷》 )
十三年後又登樓,未改豪情惟白頭。信是涼風吹月落,一城碧翠匯江流。( 《七絕• 重遊貴陽甲秀樓》 )
登樓回望皇家處,萬里江山作詠吟。( 《七律• 赴京出席國慶招待會感懷》 )
今生豈敢忘前世?家在嶺南叫莞香。( 《七律• 香港回歸二十三年感懷》 )
以上都是從詩詞集中隨意摘錄的。縱觀冷夏的詩詞作品,論懷抱,則橫絕一世;論意氣,則任情瀟灑;論格調,則高遠宏深;論法度,則從容取捨。讀者吟哦其間,當與我同感,也就毋須我贅言了。
冷夏的作品,不僅僅是其個人情感的傾訴,更是對傳統詩詞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其作品既保持了舊體詩詞的格律之美,又融入了現代人的思維與情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願《冷夏詩詞》能夠傳遞給更多的讀者,讓更多人感受到詩詞的魅力,並激發更多人對詩詞創作的熱情。同時,也期待詩人能夠繼續寫出更多優美的詩詞,為中華詩詞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是為序。
二零二四年夏於風蔚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