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抽新春福籤
你在暗中守護我

你在暗中守護我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年02月1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成為法官的作家——翁禎翊最新散文集
  「都是我捫心自問,我有多在乎他們的人生?」
 
  「有些人得到尊敬,是因為身上那件袍子。也有些人,是因為脫下袍子以後,有一顆願意為另一個人想更多、想更遠的心。」
 
  「記得每個走進你法庭的人。」
 
  「你們和我交換了人生。」
 
  翁禎翊在本書寫下自己從法律系學生成為法官的歷程。他記得生命中每個守護過他的人,正式成為法官之後,他也想守護每個走進法庭的人,即使彼此交會的時間宛如人生一瞬。
 
  「每一個當事人來到法庭,可能只和我們說十幾分鐘,大不了幾十分鐘的話,但這短短的時間,都是我捫心自問,我有多在乎他們的人生。」「在乎」二字說來容易,其實非常困難。法庭上翁禎翊每一次面對的,都是帶著過去而來,此刻與他錯身,又要把現在帶到未來的每一個他們。
 
  「任何一個法官,一定都能說出自己所見到,傷心程度不下於我、甚至遠遠超過的案子。這就是我們的日常,不是熱播的臺劇韓劇,一集不會只有一樁案件。」隨著翁禎翊的視角,我們看到法官的高壓生活,也看盡人性複雜黑暗的一面。當初行星般的少年,靠著反射別人的光芒而閃閃發亮,但坦露法袍下的真心,讓此刻的他逐漸發出恆星的溫暖光芒。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台灣冤獄平反協會」

各界推薦

  這是一本「他者之書」,散文裡的「我」是一個在乎這些他者的守望者:我觀測、我記錄、並回頭校準自己觀看人生的角度和座標。——謝凱特
 
  對於法庭上的當事人,他希望越界犯錯的他們不再回眸,雖說是告別各自珍重,但其實每一個踏入法庭的生命,始終牽繫著法官藍袍下的心。——張瑜鳳

  張瑜鳳(法官、「章魚法官來說法」專欄作者)、謝凱特(作家)——專文推薦
 
  吳睿哲(圖像創作者)、莊智翔(律師、司律考試補教名師鍾禾)、張嘉真(作家)、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蔡欣純(作家)——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物理課本上的三稜鏡,把一道白色的光色散為一連續的七彩光譜——或許我們可以這樣閱讀——《你在暗中守護我》作為一道光,禎翊作三稜鏡,將求學、服役、執業的日常拆解成一連串的切片。這些切片獨立觀察,都是一道道誠實且真的光,各自有各自的色度與明度,各自有光澤。——吳睿哲(圖像創作者)
 
  人們對於「法律人」充滿想像與期待,因為他們看到了「法律」,卻忘記我們其實也是「人」。禎翊筆下的故事,提醒著我們就跟一般人一樣:會經歷青春、戀愛與友情等芝麻瑣事。在我們的人生故事裡,描繪出心裡所期待的法律。——莊智翔(律師、司律考試補教名師鍾禾)
 
  禎翊讓我想起五月天〈後青春期的詩〉裡那一句念白,然後呢?一起走吧。那個瞬間,我明明與他沒有共享過任何事物,我也相信「然後」與「一起」能夠緊緊被他的文字牽連起來,抵達未來。——張嘉真(作家)
 
  我喜歡〈懂得害怕〉中的那句:「法律只學會了一點點,拒絕則完全沒學會」。面對許多法律案件時,知識和勇氣往往交錯且難解,即使我們好像知道什麼「應該」或是「不應該」,但總在理解他人後,往往變得掙扎。希望能隨著這本書,隨著禎翊去感受那些掙扎,理解人對責任的恐懼與關愛,宛如靜謐的光芒,照亮我們每個「不忍拒絕」的柔軟瞬間。——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
 
  處在以職人書寫博眼球的時代,禎翊卻不炫耀身分,更拒絕得以爆流量漲粉的奇觀。他以謹慎誠懇的手勢,脫下法袍現身,將職稱還原成個人。原來禎翊也會偷羨慕別人、並時常半夜emo……明明是社經地位崇高的法官,卻不賣弄天才身姿,偏要袒露脆弱善感的心。那顆心何其珍貴,願文學之神一路與禎翊相伴,守護夜空中明亮澄澈之星。——蔡欣純(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翁禎翊
 

  1995年生,臺大法律系研究所畢業。臺北小孩,現居桃園,在新竹工作,小時候住過苗栗;嘉義入伍當兵,實習在臺南度過,寫過高雄的書。曾獲余光中散文獎、臺大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著有散文集《行星燦爛的時候》,和凌性傑等人合著《慢行高雄》。
 
 

目錄

推薦序  衛星的光╱謝凱特
推薦序  三段人生╱張瑜鳳
 
輯一  日光節約時間
午後包廂
日光節約時間
雨聲
首爾晚安
海洋調香
美麗的消耗
國道之夜
天黑
 
輯二  成為法律人之前
懂得害怕
感到後悔
學期結束
傷心的模樣
最後一天
大麻少年
最嚴厲的處罰
逮捕之後請讓我打一通電話
畢業之後我們都成為平凡的大人
我們能有多少同情
世界的背面
 
輯三 整個宇宙的寂寞
不過就是愛
名字
告訴你我今天的事
在場證明——懷念吳岱穎老師
邱老師再見
與臺南市無關的臺南故事
氣味
整個宇宙的寂寞
 
輯四 你在暗中守護我
平安抵達
借我一段有你的時光
記得我、記得他
如果沒有你,我不會成為夠好的法官
這裡已經天亮
洗車
我在暗中守護你
你在暗中守護我
 
後記  恆星一樣的大人

 
 

推薦序

衛星的光
謝凱特(作家)

 
  影集《絕命律師》(Better Call Saul)有一幕在我腦海中打轉甚久:被哥哥查克設計而失去律師身分的主角吉米,在一場恢復律師資格的聽證會上,吉米自陳沒有準備任何聲明或懺悔的稿件,反而拿出一封查克過世前所寫下的信,信中訴及兄弟之情是如何深厚,而後又如何相愛相殺的過程。讀到一半,吉米哽咽不語,突然意識到再也沒有辦法讀下去,對庭上的幾位委員說這是屬於他跟哥哥之間最珍貴的事物,不該另作他用、以此做為滔滔雄辯、打動人心只為取回律師身分的工具。「我成為律師是因為我哥哥查克,可是我沒有像他那樣聰明、那樣受人尊敬,我永遠沒有辦法像他那樣好,但我可以試,如果我恢復律師資格,我會以我們兄弟的麥吉爾之姓,重建律師界的名聲。」

  聽完這樣的陳述,在場所有人(包括螢幕外追劇的我)莫不眼眶泛淚,步出庭外的吉米讚嘆自己的演說技巧了得,方才的深切全部拋諸腦後。當然,他如願取回律師資格,同時也向辦事人員要了一份改名申請書,該改自己的姓名,成為劇名的「Saul Goodman」。

  許多人看到這一幕必然傻眼,就如同吉米的伴侶金在一旁的表情從喜悅掉到錯愕而不知所以,評論吉米在會議上看似真摯但句句都是演技了得的違心之論。然而,我總有一點點困惑於這麼決絕的論斷:兄弟之情,愛妒之恨,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若問吉米在讀查克的信件之際是否想到了什麼而在心裡激起漣漪,肯定是有的。

  文字話語幾分假幾分真,動用真情,目的未必是情感本身。寫與不寫?為何而寫?這是身為寫作者如我看到這個片段後對文學最深的反省。然而在法庭上,一個人說了什麼?沒說的是什麼?辨明話語裡的真偽,接著忖度這麼說的理由又是什麼?那又是一場關於訴說之中真實與虛構的論證,但如禎翊自己所說:「每一個當事人來到法庭,可能只跟我們說幾十分鐘的話,但這短短的時間,都是我捫心自問,我有多在乎他們的人生。」

  「在乎」二字說來容易,其實非常困難。禎翊每一次面對的,都是帶著過去而來,此刻與他錯身,又要把現在帶到未來的每一個他們。

  如此看來,《你在暗中守護我》是一本「他者之書」,散文裡的「我」是一個在乎這些他者的守望者:我觀測、我記錄、並回頭校準自己觀看人生的角度和座標。

  善於捕捉人際在關鍵一瞬交會,如星體軌跡重合而燦爛一刻,此後或許黯淡、偏離軌跡、不見蹤影。或者星與星之間再度靠近,彼此輝映,看出變化,禎翊的寫作特色和觀察一直都是細微而明亮的。而且幾次和禎翊見面,交換生活近況,也不難猜測他因為法律人生涯而在寫作這件事情上走進下一個「感光」的階段。這次像是從星群當中往後退了一排,變成一顆衛星的位置,反射他者之光。

  他者是散文的下一個核心,意味著世界並不只充滿了主觀的我。

  從前作《行星燦爛的時候》到本作《你在暗中守護我》,那份年輕未定義、充滿可能的氣味和稜角少了一點,取而代之的是矛盾、反覆、不那麼言之鑿鑿。我數度在行文間讀到深沉低吟的句子、對生命剛硬的提問給予猶疑的回答,不外也是一種溫柔。

  我們可以在輯一「日光節約時間」得知那些曾經出現過的人們,再度被作者回望、回傳光年以外的消息;在輯二「成為法律人之前」讀到案例的單純對比現場人心的複雜不可探;在輯三「整個宇宙的寂寞」裡那些傷逝和追憶開始有了重量,嗅到半熟大人的氣韻;在輯四「你在暗中守護我」看見的,卻是因為世事難全,因此有了為他人著想體貼的心。文字裡的他者多了一點,敘述者我的眷戀、傾慕、愛憎少了一點,這裡的「少」並非減損文字質地和韻味,反而是種不容易的節制與拿捏,呈現的是作者如何在與其他人之間因緣際會、交換人生時,他專心看顧並反映繁星的光面與暗面。

  我想起卡夫卡小說《在律法門前》寫的是法律之門看似為向人開啟,從中透出永不熄滅的光芒,實則層層廳堂和守衛拒人於門外。也許,法並不在門內,法律就是那扇門,法律人遂是那守衛,守衛一念之間決定門外之人將在門外傻傻苦候一份公平義理,或是在此門之外有轉圜之處。然而禎翊是說故事能手,小說的手法建構在散文本就澄澈訴說的風格基底,感性的觸角讓本來是非分明的律法多了一隅餘地。那就是我所認知(但沒有真的跟他說過)的他:一個「理性的emo仔」——本質還是傷感的,也自知容易傷感,偏要以理智為韁繩;但也因為容易傷感,容易同情,所以寫得出〈大麻少年〉、〈最嚴厲的處罰〉、〈如果沒有你,我不會成為夠好的法官〉,以及〈我在暗中守護你〉這些得其情且哀矜的文字。在法的門外,他給予這些一面之緣的他者最後一次送別,希望彼此轉身之後,能在各自的宇宙安好,不再相見。

  然而,每當我讀到書中某些句子時,我都不免想著,這不單單是敘事,也是在他凝視敘事之後所捕捉到或體悟到的,那更深層的,共通的隱喻:

  「有些人得到尊敬,是因為身上那件袍子。也有些人,是因為脫下袍子以後,有一顆願意為另一個人想更多、想更遠的心。」

  「記得每個走進你法庭的人。」

  「你們和我交換了人生。」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80443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書展活動

 

內容連載

〈這裡已經天亮〉
 
「法官,新收的案子我幫你放茶几上喔。」

「法官,這件是○○分局來聲請搜索票,你決定了再和我說唷。」

書記官敲了門、抱著卷宗走進來,一直是這樣親切地和我說話。上班明亮的一天開始了。可是我們也知道,案件等等放在桌上攤開,白紙黑字紅色印鑑藍色戳章,其實都是另外一個人,幾天幾週前、或者幾個月前,經歷一個黑暗晚上的證明。而且是很黑暗,很黑暗的那一種。

十四歲的國中女生被網友恐嚇,不知所措自拍了性影像按下發送。一個人躲在傍晚的廁所啜泣,被剛下班回家的媽媽發現。

兩個二十歲的大學生騎車去買消夜,回程被一臺小客車撞倒。小客車若無其事開走,兩個大男生急忙扶起機車加速追上。結果小客車突然倒車衝撞他們。

五、六個和我年紀一樣,二十八、九歲的工程師掉進了交友軟體陷阱。被一群比自己小了十歲的男生女生仙人跳,一一被迫裸著全身簽下幾百萬的本票。

任何一個刑事庭法官,一定都能說出自己所見到,傷心程度不下於我、甚至遠遠超過的案子。這就是我們的日常,不是熱播的臺劇韓劇,一集不會只有一樁案件——也因為案子太多了,一個人手上有七八十、甚至上百件,所以我們要過著極度自律而且高壓的生活。

新案一收到要盡快從幾百頁的證據和筆錄內,大致掌握案情,然後決定開庭日期,同時思考還需要調查些什麼。如果是聲請監聽、聲請搜索、聲請羈押的話,那時間壓力就會更加緊迫,警察在外面等,辦公室裡或法庭裡,書記官和法助也都在等。可是分明這些又都是急不得的事。急了恐怕就會出錯,錯了後果可能就會很嚴重。

當意識到自己權力好像很大,大到足以動搖某些事或人時,真的會除了睡覺以外的時候,全都戰戰兢兢。

戰兢地去看待每一個被告、每一個被害人,還有背後每一個家庭。花更多一點時間。花更多一點力氣。而身上背著這麼多案子,每一件都如此,最後能做的也就只有犧牲自己。

像我這樣沒結婚、沒小孩的人,天天加班到昏天暗地也沒什麼大不了。法院裡面多的是小孩年紀還小的學長姐,他們在正常下班時間要和多數人一樣,崩潰地塞在車陣裡去接小孩,張羅晚餐、處理家裡瑣事,好不容易等到小孩就寢,再悄悄回來法院繼續夜深人靜地閱卷寫判決。然後隔天早上天還沒亮,又要起床準備小朋友上學的一切前置作業。

會員評鑑

4.5
5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6
4.5
|
2025/01/12
作者善用星體比擬其人際百態,衍生況味。書寫求學、兵役、實習、職場階段所遇的人事物,如同星體運行交會,親浸其中,耀其光澤,又各自遠颺,留其閃耀片刻,銘心動人。或許我們都承其光芒,來自一路走來提攜、共事、團體裡的貴人,感念期許更能將其淬鍊出自帶光、自帶亮的大人,散播溫暖成為他人的光,多些良善吧。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25/01/08
臉書近來瘋傳一篇散文「恆星一樣的大人」,初讀之後,深受感動。因為好奇,我也在網上查看了一下,截至今天(2025.01.08) 為止,這篇文章被分享次數已經超過9千次,算是相當相當驚人的擴散力。之後,我再上網追蹤了這篇文章的作者翁禎翊,在得知這篇文章是引自他的新書《你在暗中守護我》後,也立馬購入。這本散文集雖然僅有260頁的厚度,但用字遣詞非常漂亮,我捨不得太快讀完,足足細嚼慢嚥的讀了兩個整天,非常過癮。

翁禎翊是一位很年輕的作家,今年剛滿30歲。寫作雖然是他的日常,但他的正職並非作家,而是法官,他更常寫下的,是刑事判決書,而非散文。

我上網查了一下他的經歷。目前在新竹地方法院刑事庭服務的翁禎翊,應該是屬於傳統定義中的學霸。建國中學畢業,考上台大政治系,第二年透過轉系考試,進入法律系,輔修日文系。他自述,轉系考試的門檻只有29分,但他考到70分。大學畢業當年,他參加國家考試,一舉拿下「雙榜」。其中,律師國考,他是榜首;司法官特考,他拿到第4名,成績驚人。同年,他也報考研究所,結果台大、政大兩所最難考的法律研究所皆上榜。他在台大法研所讀完三年書,於2021年畢業,碩士論文題目是「最高限額抵押權之研究——以實務爭議問題為中心」,論文厚達481頁。更特別的是,他放在碩士論文最前頭的謝辭,不是泛泛幾句感謝,而是一篇至情至性的散文。在這篇題為「記得我、記得他」、篇幅長達數千字的文章中,翁禎翊非常誠懇的訴說他和同窗好友韓的友情,感人至深,我相信韓看完以後,一定也為之動容。這篇文章,亦收錄在他這本新書《你在暗中守護我》第176~186頁。

但這篇謝辭,對於指導教授的感謝,只有這麼一小段「謝謝韓,還有謝謝很多人,特別是我的指導老師吳從周,包容我、帶給我很多溫柔。」感覺起來,這句感謝簡直像是夾帶,完全看不出感激之意。但幸好,在全書最末的後記,翁禎翊給了一篇彩蛋,也就是本書流傳最廣的那篇「恆星一樣的大人」。這篇文章,是他在研究所畢業,進入司法圈成為職業法官後所寫的一篇長文,裡頭所述,是對指導教授滿滿的感謝與懷念。

其實,我能體會翁禎翊這樣的感覺。以我自己為例,幾位研究所指導教授對我的啟迪,透過言教、身教帶領我思想、觀念和人格的成長,都不是在研究所那短短兩年內所能領受,而是在日後工作中、生活上才會慢慢浮現,影響我一輩子。真的要到了那個時刻,你才能領悟到為什麼會對指導教授如此感恩,會曉悟為什麼大師之所以是大師,為什麼恩師的風範值得我們學習與追隨。「恆星一樣的大人」是翁禎翊對指導教授吳從周的孺慕之情,也是最深切、最誠摯的感謝。

其實,翁禎翊在文壇嶄露頭角甚早。就讀建國中學三年級,即18歲那年,他以一篇「指叉球」獲得第九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三獎」。2020年底,年僅25歲的他,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行星燦爛的時候》。但那本書似乎沒在擁擠的書市中綻放太多光芒,直到這本新書,或者該說,直到因為這篇「恆星一樣的大人」在網路上的瘋傳,他才受到應有的注目。

這篇文章、這本書、這個人之所以受到矚目,一方面跟他文章寫得太美、太動人當然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跟他的法官身分脫離不了關係。

司法官出書,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林孟皇法官的《劇透人性》、《羈押魚肉》都寫得很好,章鳳瑜法官寫的《章魚法官來說法》也值得一讀。但不同的是,前面說的那幾位法官,寫的是法普類的書,而翁禎翊寫的,是散文。寫散文是很危險的,因為作者往往會無意間,在字裡行間置入太多的私人情感。那是一種非常赤裸的告白,像是把自己剝光、剖開,攤在陽光底下,攤在眾人面前。但,法官應該是要與世人保持一定距離的,不該讓當事人一眼看透的。法官寫了散文,揭露了自己內心的思索與脆弱,會不會讓他在法庭上變得太透明?太輕易被看透?這是我看完《你在暗中守護我》,最替翁禎翊擔心的地方。特別是這本書所寫的,是他讀研究所的青澀、失戀的傷痛、成為實習司法官的衝擊,以及初任法官後的戒慎恐懼。那會讓人很清楚的瞧見作者的成長過程,會看到他的稚嫩與年少的心。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你要變成那樣的人,才有可能寫得出那樣的東西。」他的筆,寫出他的內心世界。但在這麼險惡的成人世界裡,這些,不是該被好好的隱藏起來嗎?

翁禎翊回憶,他在台南地院實習時,庭長就曾經拿著翁的第一本書,對著他說:「我也很喜歡啊。很羡慕你的單純,可是讀的時候,另一方面也會擔心你受到很多傷害。」

庭長當年的擔心,就跟我讀完《你在暗中守護我》的憂慮,是一樣的心情。

確實,「恆星一樣的大人」發表後,最常跟我聊這篇文章的人,都是司法官。我相信,翁禎翊在這篇文章中寫到的種種,一定都引起很多司法界中人的共鳴,或讓他們回想起剛剛踏入司法圈時的初心。但在經歷過數十年的職場生涯後,青春不再、單純不再,甚至,熱情不再。可當他們讀到一位司法新鮮人滿滿的熱血與憧憬時,心中仍不免悸動再三。

有一位資深法官跟我聊到他的文章,就感嘆的說,希望翁禎翊三十年後再回頭看他今天寫的這篇文章時,還覺得似曾相識、還覺得文章中的他依舊存在。

「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我如此默默的祝禱著。

會有這樣的感慨,不是沒有緣由的。

過去這幾十年,我看過太多司法人被司法機關和司法環境碾壓到完全變形的例子。

我跑司法新聞的第一年,司法官第25期剛剛分發。所以,我也常攀附說自己是「比敘司法官25期」的傢伙。這麼多年來,我看過許多像翁禎翊筆下的學習司法官們,亦步亦趨的以小碎步尾隨著師父去開庭,或畢恭畢敬的拿著擬作的書類請老師指導。當他們受完訓練後剛分發到地檢署或地方法院時,那種稚嫩的神情與菜鳥的氣味還掩藏不住,更揮之不去。但現實的環境如此殘酷,當他們連椅子都還沒坐熱,連環境都還來不及熟悉時,如排山倒海般湧入的案件,很快地就把他們的身影吞沒。他們被迫得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長大,直面人世間最醜陋的一面。不管是刑事、民事、家事或兒少事件,法庭或偵查庭裡充斥的都是滿滿的謊言與濃濃的演技,一次又一次,都是人性的考驗與試煉。身為司法人員,稍微一點點的誤信,就會做出重大的偏差決定。這時,你真的會明白,為什麼英國法庭裡的每一個審檢辯人員,頭上都要戴著白色的假髮。因為,當假髮戴上的那一剎那,代表著你已經不是你,你做的是神的工作,你要分辨是非,還要斷人生死。

「在法庭裡見到的一切都可能是假象,進來前與出去後可能各是平行世界。」

不到三十歲的翁禎翊,因為工作的關係,被迫提早看到人性的醜陋。他似乎在一夕之間,就得讓自己失去天真。

翁禎翊在書中寫到他在司法官實習過程中,遇到一名唱作俱佳的嫌犯,嫌犯被捕時提出「打一通電話」的要求。嫌犯講得熱淚盈眶,讓人難以懷疑。但翁禎翊說,他到地檢署和法院實習後,如果說本質上的某些什麼被改變了,那就是「心腸變硬。」

但「心腸變硬不是不近人情。心腸變硬是從不顧一切,變成學會顧好一切。」他寫道:「不顧一切地相信一個人只需要善良,但要能夠顧好一切地相信一個人,需要的是專業。」

但在心腸徹底的變硬之後,會不會也跟著失去了善良?失去了靈魂?除了變成一個平凡的大人之外,會不會變成「自己想到都厭惡的模樣」?翁禎翊說:「我很害怕不知不覺之中,自己會變成自己不喜歡、卻又沒有辦法打倒的大人。」

他有這麼單純的初心,卻又單純到令人心疼、令人擔心,很怕他萬一變成童話故事裡的屠龍騎士。騎士一去不返,因為最後他們自己都變成了那頭惡龍。

我曾遇過某位很資深的檢察官,他用非常得意的神色告訴我:「最好的檢察官,能同時寫出兩份書類,一份是起訴,一份是不起訴,而且送出去之後,都能維持。」這位檢察官,一直是所謂的「王牌檢察官」、「紅牌檢察官」。重大案件都指分給他承辦,而且辦出來的結果都能符合上意。他的考績連年甲等,是長官眼中最好用的部屬,動作快又聽話,辦案品質好,維持率又高。可是,面對他的洋洋得意,我只疑惑的反問:「那麼,對你而言,真相是什麼?正義是什麼?公理是什麼?」

跑司法新聞之後,才會發現檢察官、法官的案件量真的太大,大到他們不得不胡亂結案,草菅人命。每到月底,你就會看到那一群被案子壓得抬不起頭的司法官們,埋頭趕著結案。到了年底,那樣瘋狂趕結案的肅殺氣氛更濃。在管考的壓力下,案子結了,但,正義實現了嗎?

翁禎翊在台南地院實習時,有幸遇到一位好老師。這位老師在龐大的案件壓力下,仍然願意堅持維護辦案品質。翁在「如果沒有你,我不會成為夠好的法官」一文中引述他老師的話說:「案子很多是真的,但如果覺得花這些時間是有意義的,那就花下去,不用急著結案。」、「案子結掉了,在我們的帳面上只是一個數字紀錄,但他們得要帶著這個紀錄,往後度過他們的一生。」

受到啟發,翁禎翊在辦案時也會自問:「每一個當事人來到法庭,可能真的就只和我們說十幾分鐘,大不了幾十分鐘的話,但這短短的時間,都是我捫心自問,我有多在乎他們的人生?」

我看過很多剛出道的司法官,問案時不厭其煩,仔細又認真。但這樣的結果,只是害慘了自己,因為案子多到問不完也辦不完。幾個月下來,舊案未結,新案一直進來,他完全周轉不靈,每天加班寫案子,卻還是無法消化堆積如山的卷宗。最後,他心一橫,一件案子只要有七、八成的把握,他就結案。他告訴我:「起訴錯了,院方會判無罪;處分錯了,高檢會再議發回。」他覺得自己不是最後一棒,不用負最終的責任,所以只能在米飯還沒煮熟時就硬掀蓋子。因為,他沒有時間。

翁禎翊曾經感慨:「同理一個真真實實出現在自己眼前的人可能沒那麼困難。但是,要同理一個遠在他處、只不過在卷宗堆裡或筆錄紙上出現的名字,就有其不容易的地方。」當你還在思考要不要同理案件當事人的心境,時間卻正在無情的流逝,等到回過神來,又是堆積如山的案卷。再想同理,如何同理?

可是,在司法圈裡,檢察官、法官的確是高踞在生態鏈的頂端,享受著極度的呵護與尊崇。司法官與司法行政人員之間的地位差距與權勢不對等,有時嚴重到外人難以想像的地步。

舉例而言,多年前的夏天,法務部考量到業務繁重,很多人晚上還得留下來加班,但中央空調系統每到下班時間就自動關機,於是打算多採購幾台冷氣,讓他們在加班時得以躲避溽署。因預算限制,冷氣機後來的確採購了,安裝了,但只裝在有調部辦事檢察官的辦公室裡,至於整間辦公室若都僅有行政人員,那他們是無權享受冷氣的。
這只是冰山的一角。

翁禎翊在他的文章中就自承,因為有了法官這個職稱,身邊的人給了他似乎超過他應得的尊重或禮遇。他不小心接連弄壞了兩台光碟機,又失手把辦公室的時鐘摔爛,但總務科或資訊室的人卻頻頻對他說沒關係,還說「很抱歉耽誤法官您」。他忘了繳證件給人事室,幾經提醒後,人事室還是耐著性子說:「法官真的很不好意思打擾您,我們知道您很忙,有記得的時候再撥分機過來,我們這裡請人過去和您拿就好了。」

翁禎翊說,他對這些過度的禮遇感到焦慮。「焦慮的原因在於,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一天就妥協了、麻痺了,然後從此就把別人額外帶給我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

他非常不安。因為,「我擁有的其實就是年輕教授們的那種人生,大學就唸法律,畢業很快通過了司法考試,單單靠著法律在三十歲前就得到這個社會的認可。三十以後的我,大概也就是被周圍的人催婚、催生小孩,還有買車、買房,然後每個月繳貸款吧。像是倉鼠繞著滾輪持續轉動那樣。這樣的人生經常被說年輕有為,可是實際上只是迴避了所有風險。沒有經歷過什麼下定決心的時候,也沒有來到過什麼改變一生的十字路口。沒有放棄或犧牲、也沒有背水一戰或孤注一擲。這樣的我卻得到了全部的稱讚,十分心虛。」

他也意識到,「以後穿上袍子的我們可能不用擔心失業或者沒有未來,可是要有心理準備,那和從前穿著男校制服的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必須有更多時候八百正經,並且在很多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地方拿出責任感。」、「有一天,我們可能被當面冷冷地說『你變了』,但那是因為背地裡熱淚盈眶過,知道自己終究、必須『長大了』。」

成為司法官之後,他必須收拾起學生時代的天真浪漫,「每個十九、二十歲的人,站在成年的交界,一定都是日復一日地在和卑微還有脆弱拉扯。很多時候顯得自私,只是因為唯有不讓心裡的那個自己絕望或死掉,才有辦法真正好好也去善待別人。」

司法工作可能很無趣,也有可能會犯錯,但學長告訴他,「做這份工作,沒有人不會犯錯,但大部分的錯都是有辦法可以彌補的。彌補起來底是簡單還是麻煩的差別而已。可是只要能夠彌補,就不要放在心上,只不過要記得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面對所有問題,自己的也有、別人的也好,記得而不是計較,糾正而不是糾結。」

對工作,要調整心態,對人,也要調整心態。

「對法庭裡的任何人,不用也不必擺出高姿態,但你要始終用那種自尊自重,對著工作的自己。」

他會在心中這樣對他的被告們說話:「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會把發生在你們身上的都當作活該注定。」

他提醒自己,對於每一次得到的幫助,都要心存感激。「我本來覺得能夠得到這樣親切的回應就夠了,就算只是客套的敷衍也沒關係,畢竟沒有任何一個人有義務要幫助另一個人,別人的付出不會是理所當然,我如果僥倖得到了什麼,也不會是當之無愧。」

成為法官,擁有了巨大的權力,但他提醒自己不要迷失在權力中,要懂得善用這種權力,去維護公平正義、去保護弱者。「當意識到自己權力好像很大,大到足以動搖某些事或人時,真的會除了睡覺以外的時候,全都戰戰兢兢。」

所以,當他發現他的書記官被一名屁孩出言無狀的在電話中辱罵,他也不惜動用他手中的權力,開出拘票把對方拘來,再好好的訓斥一頓:「不是不可以對書記官這樣講話。而是對任何人都不應該這樣。人家也是父母生、父母養的,心也是肉做的,和你一樣都會難受、會心痛。她安安分分地做自己的工作,只是想要安安穩穩過生活、有一口飯吃,你走出法庭那扇門後也會是這樣,那憑什麼對人家這種態度?不用和我說對不起,不是我被你人身攻擊,你要說的話,請你對書記官說。」

他會為書記官出頭,正是因為在研究所時,他的指導教授吳從周老師也是這般的呵護他。所以他才會在文章中說,他的指導教授吳從周老師「他是像恆星一樣的大人,平時看他和學校的行政人員相處,所有人在他身邊都能笑得開懷、安心,而且自在,彷彿他就只是繁星如織中的某一個光點,沒有特別的鋒芒或架子;但是真正需要他的能量的時候,靠近他,他會憑自己所能,帶給你一切溫暖和明亮。」他也想到他的學長,「我暗自希望自己成為學長那樣的人。一個很厲害,但卻很容易親近、相處起來也完全沒有負擔的人。就算最後沒辦法變得那麼強大,可是至少也要能夠帶給別人善良或者安心的感覺。」

他下定決心,「如果在工作上大家終究會對我保持敬慎尊重、禮遇不只三分,那我要做的便是和老師一樣,在需要的時候,勇於用自己所擁有的,去承擔責任,去保護別人。」

翁禎翊說:「成為法官,讓我看見了大人世界邪惡的一面,道貌岸然的一面,可是也因為真真實實遇見過一些由裡到外很棒的大人,光是想到他們,就少了很多害怕。」
雖然是菜鳥法官,但翁禎翊知道,「有些人得到尊敬,是因為身上那件袍子。也有些人,是因為脫下袍子以後,有一顆願意為另一個人想更多、想更遠的心。」

希望翁禎翊永遠保持這麼純潔的初心,希望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還是沒被這個大醬缸給污染,希望他永遠記得,受人尊敬,不是因為身上那件袍子,而是因為袍子底下的那顆心。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1/04
「有些人得到尊敬,是因為身上那件袍子。也有些人,是因為脫下袍子以後,有一顆願意為另一個人想更多、想更遠的心。」

在臉書讀到一篇作者的〈恆星一樣的大人〉,描述了在一次案例中,書記官被一名男學生的無禮言辭而受到冒犯委屈,作者選擇站出來為書記官說話。他的嚴肅措辭不僅是一種教訓,更多的則是教育。

📝「不是不可以對書記官這樣講話。而是對任何人都不應該這樣。人家也是父母生、父母養的心,也是肉做的,和你一樣都會難受、會心痛。她安安分分地做自己的工作,只是想要安安穩穩過生活、有一口飯吃,你走出法庭那扇門後也會是這樣,那憑什麼對人家這種態度?不用和我說對不起,不是我被你人身攻擊,你要說的話,請你對書記官說。」

而被告對書記官道了歉,書記官事後也對作者表達了由衷的感謝。

而他卻悠悠回應:沒有啦,那些都不是我說的。──原來這些話,也是曾經有人為他挺身而出所說的。

/

當回顧2024年,我們見證了許多重大事件,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依然是紛擾。那些自然災害與航難事件更是提醒著我們,生活的脆弱與不確定。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黑暗的事,有過勞自殺、性騷擾、隨機暴力以及司法不公。並且在網路中,更常常充斥著許多互相攻擊與惡意的文字,無論基於宗教、政治或個人立場,這些都使人感到焦慮,好像世界就是這樣了。

但是,這是你想要的嗎?你有活成你嚮往的樣子嗎?那個幫助他人,善良且明亮溫暖的樣子。不是要你對任何事,或是壞人都溫柔以待,而是要更善良及有同理心,去聆聽他人,幫助他人。

/

這是一本感性的人所寫的書,溫柔真摯且充滿細節。

裏面有從事法官生涯和案件人交換到的故事,也有作者回望過去人生而寫下來的信件與喃喃對話。

有些悵然的讀起來讓人共鳴,有些則像因為已經過了太久太久,雖然懂,而卻又忘記了的事。

各種人生階段的。

日子沒有記下來,真的很容易會忘記自己當時是怎麼想的。

這本書推薦給對法官所寫的散文/從法律系轉變為法官生涯會有興趣的人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掌上武林 走讀文學|武俠小說展7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年度學習書展
  • 兒童國際書展
  • 蓋亞動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