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澳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比二十年前,澳門氹仔舊城區從昔日寧靜樸素的小漁村變成一個熱鬧非凡、斑駁陸離的旅遊勝地。走在今天的氹仔舊城區,五顏六色的葡式小房子櫛比鳞次,一切都那麼光彩奪目!但那些林林總總的店鋪與商品似曾相識,好像之前在哪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見過。這正是當今旅遊街區的一個廣受非議的現象-商業化與雷同化。
作者近二十年遊歷了中國與歐洲多個城市的古鎮、古村及歷史街區等旅遊目的地,瀏覽之餘常常思考它們在旅遊開發過程中的優劣得失。一方面是享受人在旅途探奧索隱的樂趣,另一方面也是職業習慣與研究興趣所致。深覺歷史街區的旅遊開發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而且事關社會發展與文化傳承,於是萌發了對歷史街區旅遊地空間生產進行研究之意。
關於歷史街區空間的研究方興未艾,城市規劃及建築學者偏向地理學的微觀視角,致力於如何挖掘歷史文化符號,以設計手法及技術手段再現歷史街區的空間形象,往往忽視對空間生產的社會學研究而略顯主觀與武斷。旅遊學者則以宏觀或中觀的視覺對歷史街區旅遊現象、旅遊者或旅遊企業進行研究,涉及社會學、人類學及符號學等範疇。近年來在地理學的「文化轉向」與社會學的「空間轉向」理論背景下,Lefebvre 的空間生產理論是學者喜歡套用的空間分析工具,該理論對空間生產的動力機制解釋力確實卓有成效。然而作者經過對近十年文獻的回顧,發覺有些研究對Lefebvre 的(社會)空間概念應用十分隨意,單是對空間實踐、空間表徵與表徵空間的理解便五花八門,代之以制度空間、文化空間、歷史空間、社會空間、物質空間、精神空間等不一而足,似乎有點望文生義而張冠李戴,分而論之而不得要領。另一方面,國內對Lefebvre 理論的應用研究多傾向對空間生產的宏觀敘事而忽視其微觀建構,略有流於表面的泛泛而談之嫌。場域理論的權力概念也常被用作解析空間生產的理論工具,但對於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而言,並不是所有現象都能以社會學的衝突理論能解釋的,不是什麼事情都充滿著階級鬥爭與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例如常常被忽視的空間生產者:商家及遊客之間的關係只是短暫的商業消費互動,遊客的旅遊活動只是身處異地的日常生活,而社會符號互動論是能夠解釋城市街角發生的社會現象的理論,對完整地研究歷史街區空間生產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論。
故此,為了盡可能多角度地研究歷史街區旅遊開發,作者嘗試結合空間生產理論和符號學理論對旅遊空間生產做跨學科的探索。本書主要是以質化與量化方法,對相關歷史街區案例進行研究,探索旅遊空間生產的影響因素及生產機制,建構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的符號學研究模型,以揭示在市場自主開發模式下,歷史街區出現的空間形態「混雜化」、空間功能「同質化」與空間活動「單一化」等問題的深層原因。同時,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貢獻,為澳門氹仔舊城區活化及其他地區的旅遊開發提供有益的建議。
本書的重點是尋找空間生產理論與符號學理論的耦合點,打通這兩個宏觀理論與微觀理論的任督二脈,建構出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的符號學研究理論框架。案例的研究結果發現,文化意義自始至終是歷史街區旅遊空間生產中的關鍵因素,空間生產實質上是空間意義的符號過程與空間權力的博弈過程。另一個重點是在旅遊語域中探索表徵空間的概念內涵及生產機理,同時揭示遊客在空間生產中的作用。在對景觀空間生產及空間互動的微觀研究中,作者運用了建築學、旅遊學、社會學與符號學等相關知識進行跨學科分析,務求能微觀地解析歷史街區的旅遊空間生產。
作者堅持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原則與嚴謹態度,同時也適當加入一些個性化的表達方式,以減少閱讀研究報告的索然寡味。本書自初稿至完稿跨越六年之久,除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外,耽擱的原因有二:一是相關理論的耦合研究頗具挑戰性,需要時間深思熟慮;二是希望考察更多的歷史街區改造案例,以使本研究更具客觀性。總而言之,來處不易也,得以成書亦歸功於眾人之鼎力相助。
澳門城市大學國旅學院執行副院長李璽教授非常關心本書的寫作,時常鼓勵又提綱挈領;柳嘉信教授在本書撰寫及出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議;阮敏琪博士參與了撰寫關於歷史街區策略與開發模式的內容。華南理工大學郭謙教授與東莞的李貫東建築師提供下壩坊開發的相關資料;唐其萱、蔡金雄同學協助調查澳門氹仔舊城區商業佈局。
感謝澳門基金會提供的出版資助,感謝以上朋友及所有的受訪者,感謝家人們多年的理解與包容,你們的支持才令作者得以完成此書。空間生產理論與符號學理論博大精深,歷史街區改造與開發策略千變萬化,這些領域的研究非常有意義及極富挑戰性。澳門氹仔舊城區的空間生產研究還有待深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本書亦有拋磚引玉之意,作者希望藉此書與各位讀者朋友一道去探索其中的奧妙!
董之文
2024 年8 月20 日於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