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序
2022年,在向台灣求法信眾宣講佛法時,有人問我:「哪一部藏文經典最值得翻譯成中文?」我回答:「如果能將《入中論》、《入菩薩行論》和《密勒日巴尊者傳記》等翻譯成中文,將是最好的選擇。」如今,羅卓仁謙譯師將巴沃祖拉稱瓦於十六世紀所著的《菩薩生活建言錄詳解.深廣無邊大乘法海之精髓》翻譯成中文,對此,我表示隨喜與讚賞。
自1969年開始,我在庫努喇嘛丹增堅參的座前,開始學習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此後,我一直致力於修行,並在不同的地方為求法者講解這部論典的深義,迄今已講授數十次,這不僅使他人獲益,也令我自身收穫豐碩。我常常強調,《入菩薩行論》根據嚴密的邏輯闡述了菩提心的三個階段:未生起菩提心的生起、已生起菩提心的安住,以及已安住菩提心的增上。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論典,對於實踐佛法的聽聞、思維和修行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祈願此譯著能夠廣泛地利益那些透過華語學習、修行和研究菩提心的人,並在修行菩提心的道路上,善巧地引導學生。
釋迦比丘 達賴喇嘛 丹增嘉措
藏曆2051年,西元2024年12月20日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序
「菩提心」的修持乃大乘佛教之根本,行菩薩道之精髓。公元十一世紀左右,阿底峽尊者從印度不遠萬里來到藏地,在開啓了噶當派傳承的同時,也為這片雪域高原帶來了完整的「菩提心」次第修行法門。
噶當派作為藏傳佛教「後弘期」早期時代最具影響力、最受尊崇的教派,其思想深深影響了後來形成的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等其他派系。也正因如此,所有這些教派最基礎且核心的修行和教授基本上都是跟「菩提心」有關的內容。
既然「菩提心」法門如此殊勝和重要,那麼自古流傳下來的相關經論可想而知必定是數不勝數。在眾多文獻當中,由寂天菩薩所撰寫的《入菩薩行論》可以說是最著名,也是最實用的一部。
首先,這部著作在開篇通過優美的詩詞形式讚頌了菩提心的珍貴。接著,針對如何培養和鞏固菩提心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闡述。比如說,如何先從「思惟暇滿人身難得」的修持著手,逐步引申到對「輪迴之過患」有所認識等一系列內容。總之,目的是讓修行者能夠生起真實無偽的出離之心。這一部分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側重於幫助修行者在思維觀念上產生一些轉化和轉變。另一方面,論中還介紹了例如「七支供養」等前行法門,旨在幫助行者集資淨障,而後再結合「自他相換」等實修方法,最終確保行者在身、心兩方面都充分做好準備的情況下,踏上真正的菩薩道。
所以,古往今來《入行論》正是以這種循序漸進、詳細又全面的教授方式使得無數藏族人步上修行之途,證得究竟佛果。而它在藏傳佛教中一直備受推崇,經久不衰,甚至被列為噶當派六大經典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如此一部經典自古以來自然不乏各種注釋和註解。本書所依據的注釋名為《入菩薩行論詳解.深廣無邊大乘法海之精髓》,作者是噶瑪噶舉六大法子之一──第二世巴沃祖拉稱瓦。這位大成就者不僅通達顯密,精通五明,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藏史學家。他所撰著的這部《入行論》註解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最為詳實的一部:書中以獨具一格的學術視角從不同層面對《入行論》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闡釋。總體而言,這部釋論不僅內容精深詳盡,而且語言優美流暢,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近聞羅卓仁謙將此論譯成中文,由鷲峰出版社分三部出版,深感隨喜,願此書能夠幫助和引領更多修行者踏上菩薩之道,實踐菩薩之行!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2024年12月24日
編譯者序
總地來說,身為佛弟子,我們能夠依循的修行方式只有兩大類:或是投入到追求個人解脫的隱士生活、或是過著「菩薩道」的生活方式。後者的修行方式非常多元,也不追求於此生就完成整個修行歷程,而是願意在輪迴中待更長的時間,以期望更大的目標─無上正覺。
然而,相對地,菩薩道修行所要求的「心志之壯闊」自然難以言表,我們從我的前一本譯作《愛的無畏,一再輪迴,只為見你一眼:佛陀本生鬘百集》中的各種故事可見一斑:這條道路不以個人解脫為滿足,而是發願度化一切有情,這種精神之所以可貴,在於菩薩雖然在修行路上,越來越認識到輪迴之苦,卻不會因此退卻,反而生起更大的悲願,立志救度一切眾生。
菩薩們深知,若要成就無上正覺,必須在無量劫中累積功德,歷經種種艱難,但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與無畏的精神,讓菩薩能夠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上永不退後。
然而,菩薩道的修行並非易事:大乘佛教的經典極為廣博,修行條目更是重視「六度萬行」等龐大的內容,從佈施到智慧,每一項都必須深入實踐;這些內容龐大而繁複,不但需要極大的毅力與智慧來貫徹,也需要極大的時間和精神成本的投入。
這對於許多初發心的菩薩來說,往往因為不知從何處著手,或是被這些浩瀚的內容所震懾,而感到迷失與困惑。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寂天菩薩所著的《建言錄》(《入菩薩行論》)顯得格外珍貴─本論文字優美,結構嚴密,完整呈現菩薩道的修行次第,是一部指引初學者的明燈。論中不僅詳述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更具體闡明了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菩薩行。寂天菩薩以其親身體驗,將修行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與克服方法,都做了細膩的說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寂天菩薩自己就是本論的實踐代表:根據記載,當他住在寺院時,整天都只會吃、拉、睡,飽受歧視,但沒有人知道;這位看似懶惰的僧人,其實是個偉大的菩薩,而這樣的示現也彰顯出,就算過著無比平凡的生活,其實也能活出深邃的菩薩精神,這對於現代的「菩薩道修行者」來說,無異於找到了一位睿智的導師,為我們指明道路。
《入菩薩行論》在藏傳佛教中地位崇高,是噶當派的根本典籍之一,歷代大師無不重視此論,近代更是受到 尊者達賴喇嘛為首,藏傳佛教菩提心修行之王們的推崇。《入菩薩行論》於中文中早在宋代就有譯本,但並不完善,近年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們的譯本,都是古文偈頌體的翻譯,實在優美流暢。
然而,鑑於現代人的閱讀能力參差不齊,本論中又有許多探討「空性」的議題較為艱澀,故我在二○二一年重新將其翻譯為白話文體,取名為《建言錄》。
本書的翻譯,則是基於二○二二年,我擔任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第六屆理事長,覲見尊者 達賴喇嘛時曾詢問尊者,我們這些弘法者,在華人世界向一般人推廣佛法時,應該重視何種書籍?特別是面對並沒有時間大量閱讀、深入經論的一般人時,應該分享什麼樣的佛教觀點?
當時尊者公開回答,《入中論》、《建言錄》和《密勒日巴尊者歌傳》三本,能對人產生很大的啟發;故我於兩年前翻譯出版了最完整的《密勒日巴尊者歌傳》於前,這次則翻譯此《得此道心,成為無畏:菩薩生活建言錄詳解.深廣無邊大乘法海之精髓》於後。
本書是藏傳佛教公認,針對《建言錄》的各版註解中,資料最為詳細、論述最為廣博、篇幅最為龐大的一本,作者是知名歷史學家巴沃祖拉稱瓦,屬噶舉派,其所著作的《賢者喜宴》佛教史,深受現代學術界一致認同,是研究藏傳佛教歷史最為權威性的著作。
他寫的這本《菩薩生活建言錄詳解.深廣無邊大乘法海之精髓》,保持了其歷史學家風範,深度剖析《建言錄》的各種主題,加以引言的補充,再針對自己的解釋去編成「頌」,有便於傳讀。
本書原文有三十萬字,我們規劃分成三本來翻譯與出版:第一部(即此書)關注在解釋《建言錄》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內容,第二部將關注在第五章到第八章,第三部則會特別關注在《建言錄》的重頭戲:〈般若章第九〉和最後的迴向願文。
我在翻譯的過程中,同時微量地調整了我於二○二一年的《建言錄》譯文,並重新整理了目錄、科判和章節的分隔方式,採用現代讀者比較便於理解的行文邏輯呈現。
另,本書的許多引文,沿用自岡波巴大師的《解脫莊嚴論》中的經論引文,我當時翻譯《解脫莊嚴論》時,針對這些引文的出處進行了完整的考證與備註,故於此書中就不再呈現,直接將《解脫莊嚴論》中所引的引文內容沿用過來。
本書的出版,首要感謝我投花所得之上師、我生生世世的唯一怙主, 尊聖大寶法王噶瑪巴的慈悲;正是有幸親炙上師,我這樣的濁惡凡夫才能於生活中體驗到「菩薩」的身教言教於萬一。其次,也要感謝本書的190位施主的支持,容我將其名錄呈現於後。
我也需要感謝工作團隊,包括林育丞、簡正坤、張婷雅、賴政楷等家徒們的付出,以及責任編輯江致潔及設計黃子恆的用心,讓此這部珍貴的論著得以問世,願此善業能使其第二部與第三部的出版順利圓滿。
我時常覺得,有漏的生命總是充滿了恐懼、不安和慾望;正因如此,不論是面對環境、關係、物質,乃至輪迴、無明等等的困境時,能夠活出「無畏」的生活,是如此地讓人心嚮往之。
願正法久住 利益人天
是為序。
羅卓仁謙
2024年11月字於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