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偶遇:在漫遊中感知藝術

偶遇:在漫遊中感知藝術

Chance Encouters: Roaming Through Art

  • 定價:800
  • 優惠價:9576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72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透過我們自己的感知,去探索地區藝術史之間「聯結」的書。

  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文化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系統,包括五花八門的形式和媒材,但這些系統之間仍有諸多形式或概念上的互通之處,常常超乎歷史上和現實中的相互影響。當下的主流藝術史研究…很自然地把這些超越時空的聯繫排除於視野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聯繫不存在或沒有意義,也許我們需要通過另一種方式去看待和思考它們。

  本書探討的就是這「另一種方式」,通過一組組例證發現和談論圖像之間的跨文化、跨時代聯繫。…希望做的是把這種方法論擴展出去,探索它對「全球藝術史」研究的潛力。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進行的這種擴展,其重心在於通過感知發掘不同藝術傳統的相似視覺形式或結構,而不在於解釋造成這些相似性的原因。本書建議的是常規之外的可能性,是對規範的平衡和彌補,而非對立和取代。它的功用在於通過感知和談論,逐漸建構起學習和思考「全球藝術史」的一種框架。對這個過程最恰當的比喻是「遊」或「漫遊」—一個中國古人非常強調的學習途徑,也是我嚮往的觀看藝術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節錄自本書〈跋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巫鴻


  執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教席(Harrie A. Vanderstappe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Chinese Art History),兼任該校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和斯馬特美術館策(Smart Museum of Art)展人。2008年被遴選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AAS),並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2016年獲選為英國牛津大學斯雷特講座教授(the Slade Lectures),2018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College Art Association)傑出學者,201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A. W. Mellon Lectures in the Fine Arts),並獲得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2022年獲得美國大學藝術學會頒布的「藝術寫作傑出終身成就獎」(Distinguishe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for Writing on Art )。其著作包括對古代、現當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方法論的多項研究,包括專著三十餘種,論文二百餘篇,並在世界各地策劃了八十多個展覽。
 
 

目錄

自序

PART I遺址與圖像
完美的碎片
手語

PART II內外的眼睛
膠著的目光
交錯的眼神
女性三重肖像

PART III 無形的肖像
「硬幣的另一面」
肖像的出空
無所不在的空椅
死亡與記念之椅

PART IV 身體與物件
熱那亞一日
當床成為偶像
我的床

跋語:漫遊和偶遇

 
 

自序

  許多年來,我的一個愛好是在遺址、石窟、廟宇、教堂和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館中隨意遊蕩,期待某個陌生圖像躍入視野,把浮動的目光化為凝視和好奇心的悸動。我把這種經歷稱作「漫遊中的偶遇」。漫遊是觀看的延伸,偶遇是暫短的停頓。漫遊不存定向,偶遇集中於一點。漫遊是身體和目光的移動,偶遇是視線和思念的鎖定。漫遊是河流,偶遇是礁石上泛起的浪花。某一偶遇的印象駐留在記憶裡,等待在未來的漫遊中,被新的偶遇啟動。

  書名「偶遇:在漫遊中感知藝術」總結了這種接觸藝術的途徑,也隱含著突破常規學習方式的三個管道。首先希冀跨越古今中外藝術傳統的界限,記錄下圖像交匯的場合和機遇。進而探求以漫遊的感知方式,而非以理性歸納或學術考證進行這種發現。最後嘗試通過筆者自身的經驗說明這類感知的發生和延伸,因此在行文中常採用第一人稱口吻。

  許多聰明人習慣於讀書,但卻不知如何應對圖像。本書是一本關於圖像、充滿圖像的書。書中的圖,特別是繪畫、攝影和雕塑等藝術作品,不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插畫。通過討論一組又一組的圖像,我試圖顯示視覺分析的含義和運作。由此,我敬請打開此書的讀者:請一定讓自己的眼睛多在這些圖像上停留一會兒,嘗試暫時離開習以為常的對文字的關注,看到而非讀到筆者希望分享的體悟。或許,這會有益於你對圖像的感知和運用。

  閱讀本書不要求藝術史專業知識—任何對圖像有興趣,願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讀者。這當然包括專攻藝術史和其他人文學科的學者和學生,但對他們來說本書還有另一層含義,即在方法論層次上思考通向「全球藝術史」的路徑。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940103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9 x 23.3 x 1.8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跋語
 
漫遊與偶遇:兼談超越全球藝術史的「瓶頸」
 
我所在的芝加哥大學藝術史系每年都會組織一次「避靜」,英文稱作「retreat」。就是在一年的繁忙教學和其他諸多工作之後,身心俱疲的教授們撤退到一處清靜場所集體舒散一天,順便交流平日無暇談及但關係到院系和學科方向的寬泛想法。
 
記得幾年前的這樣一次活動裡,我和一位同事—研究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尼爾.阿特金森(Niall Atkinson)—不約而同地說到當下的碩士生和博士生越來越失去了「wandering」(徘徊、閒逛)的可能。我們回憶起當年自己讀博時還有相當的自由去旁系聽課,或在汪洋般的圖書館書庫裡流連忘返。現在的研究生則面對著越來越不通融的時間表,必須在確定時間點上完成環環相扣的要求:必修課程、外語訓練、資格論文、資格考試、助教任務、論文方案、論文初稿、論文答辯、論文定稿。誤期者會被警告,並面臨失去候選人資格的危險。這種集中規劃自然有其實用之處,主要在於促使學生以最強的凝聚力在最短的年限裡完成研究生訓練。但同時,「廣泛的個人興趣」(broad personal interests)和「對知識的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這類詞句,也不免從學生的自我期望中消失,甚至成為按時完成學業的隱患。我們的「牢騷」得到在座同事的共鳴,但由於大家都是新規定的實行者,同感中也透露出無力回天的遺憾。
 
...
 
在此提起此事,是因為這種不斷嚴格化的教學程式以及愈益濃縮的學習方式,與近年來得到廣泛關注、甚至被不少學者看成是藝術史未來方向的「全球藝術史」構成令人困惑的對比。「全球藝術史」顧名思義是以「全球」作為學習和思考的框架,以世界上不同地區的藝術傳統作為觀察和研究的對象。這誠然是一個誘人的願景。但它在目前的藝術史教育和研究系統內能夠實現嗎?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藝術史家們以及按照現行章程訓練出來的學生,真有實現它的知識積蓄和操作能力嗎?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顯化冥想的力量:高寶心靈覺醒電子書展,參展書8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商業週刊截止
  • 親子天下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