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與叛逆
翻譯是人類文明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活動。不同語文的使用者相逢,若有意溝通,卻又不通曉對方的語文,勢必只能仰賴通曉彼此語文的中間人,但又無法確認訊息是否充分傳達。即便周遭有通曉雙語者,對訊息內容也可能有各自的詮釋,未必全然認同傳譯者的表達方式,甚至有所質疑。這種懷疑的態度屢屢出現於和翻譯有關的譬喻,最為人知的莫過於義大利名諺:“Traduttore, traditore.”(「譯者,逆者也。」)。
宋瑛堂的翻譯論集《譯者即叛徒?》(臺北:臉譜,2022)書名中的問號,便是一位中文世界資深譯者對這個議題的反思與回應。宋瑛堂從事英翻中三十餘載,譯作上百種,種類繁多,尤以文學翻譯著稱,近譯臺裔美國作家游朝凱(Charles Yu)美國全國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得獎之作《內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臺北:新經典文化,2022〕)榮獲2022 年第三十五屆梁實秋文學大師獎之「翻譯大師獎」首獎,堪稱其翻譯生涯的高峰。
其實,宋瑛堂的翻譯之路有些曲折蜿蜒,也正因為如此,反而有機緣瀏覽更多的沿途風光。他就讀臺灣大學外文系四年級時,獲得全校中英筆譯比賽首獎,因而志得意滿,沒料到兩、三個月後報考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時,卻因表現手法未獲青睞而慘遭滑鐵盧,延畢一年後考取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服完兵役的他,進入英文報界工作,因緣際會轉回翻譯舊愛。後來移居北美,投身翻譯,在過程中多方請教原作者,並先後參加加拿大、德國、拉脫維亞的譯者駐村計畫,與多國譯者朝夕相處,交換翻譯經驗與心得。
雖然譯作等身(應是「逾」身),《譯者即叛徒?》卻是宋瑛堂第一本文集,書中分享個人多年翻譯實務的心得,包括對於人工智能興起後機器翻譯之實驗與評價。本書雖非理論之作,但其中不少議題可供翻譯研究者進一步思索。書中許多實作經驗,可供有志於翻譯實務者參考,避免錯誤,少走冤枉路,提升翻譯的眼界與成效。至於普通讀者也可藉此窺見翻譯這行的甘苦,增長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