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漫畫展
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

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

  • 定價:490
  • 優惠價:944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1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中國百年新詩》分上下兩卷:上卷【新詩史略與文化圖像】、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是黃粱研究漢語新詩三十年的心血結晶。下卷評介八位軸心詩人的詩學成就,探索詩人學,闡釋三十一位詩人的代表性詩章,探索詩語言學,重視「詩人意識」在個人詩歌歷程的關鍵作用,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對中國百年新詩進行宏觀式文化點檢,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標舉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中國百年新詩(下卷):軸心詩人與典範詩章》,八章至十六章、總結。主題關注:詩人典範與詩篇典範的詩學成就,闡釋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各章內涵簡介如下――

  第八章〈穆旦詩傳:拒絕遺忘歷史〉。穆旦是橫跨民國與共和國的大詩人,也是將國民黨專制獨裁與共產黨暴力革命的本質都看清的時代先知。穆旦對社會人心與歷史進程的智慧洞見,為漢語新詩樹立精神性標竿;穆旦堅守心靈真實、追索歷史真相的勇氣與決心,是詩歌精神的真正體現。節制有張力的象徵化抒情與文本結構的平衡感是其風格特徵,詩篇呈現詭譎的時代變局與複雜的人性真實。

  第九章〈與昌耀詩的三次詩學對談〉。昌耀響應「開發大西北」號召赴青海墾荒,是詩歌經歷橫跨第一代到第四代,寫詩不輟質量兼具的大詩人。昌耀前期詩富藏人心與天心勾連之美,後期詩品嘗社會生活之輾轉折磨,為堅持信仰而受難。昌耀詩與土地家園、文化傳統、美之原始、聖潔精神交融互涉,呈現「開放場」特徵之生態詩學景觀。

  第十章〈胡寬,自由鏡像中的受虐者〉。胡寬英年早逝生前未受重視,但風格前衛批評意識濃厚。胡寬詩充滿「荒誕派戲劇」特徵,迫使讀者認識這是一個殘酷荒謬的世界;當荒謬性使人意識到意義的缺乏,在世存有的價值方才可能實現。胡寬的荒誕戲劇詩對世界之殘忍與愚昧投出蔑視之眼,以詩刺破社會偽裝與歷史假相。

  第十一章〈于堅詩,黑暗時代的精神螢光〉。于堅參與創辦《他們》文學雜誌,注重細節的紀實性詩篇風格獨特。探索自然與文化的本質差異和文化符碼對人與自然的雙重遮蔽,是于堅詩的關注重點。長詩〈O檔案〉以被擠壓框限的系列語符對映人的一生,啟明「人的格式化」生存現象。組詩〈巨蹼〉是人間秩序重建的艱難嘗試,試圖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重新找到連結,揭示倫理與道德的核心價值。

  第十二章〈堅守人性真實,王小妮詩章〉。王小妮崛起於朦朧詩時期,詩歌的核心價值:堅守人性真實,主題關注:人與時代對詰。三階段詩歌歷程:隱逸者時期、清醒者時期、啟蒙者時期,扣緊歷史脈動;三大主題類型:倫理詩、風土詩、諷喻詩,呼應時代命題。王小妮的詩藉死亡返照生命以黑暗凸顯光明,永恆懷抱愛與希望。

  第十三章〈余怒詩與余怒詩學〉。余怒前期詩具有超現實主義形式與存在主義內涵,以造境手法達到解構現實的文學標的。後期詩呈現兩種書寫模式:取果核式以核心意象為主體,剝殼去皮吃肉丟出果核,主客分明;抓鰻魚式徒手對付鰻魚,鰻魚扭動人的身手跟著變換,主與客顛來倒去。余怒詩以語言歧義的自由對抗極權體制的不自由,詩歌美學帶有後現代解構特徵。

  第十四章〈楊鍵的招魂史詩《哭廟》〉。楊鍵文化意識濃厚,史詩《哭廟》出版於臺灣,「哭廟」意謂著「廟」所象徵的精神文明瓦解,故為之慟哭。《哭廟》長達一萬兩千行,是對當代中國悲劇,文化的、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苦難,波瀾壯闊的雕刻。楊鍵走進荒煙蔓草的大地深處,凝視被政治意識形態遮蔽飄盪無依的廣大冤魂,為人民的深沉病苦繪出形貌。

  第十五章〈英雄系譜:彝族詩人吉狄兆林〉。吉狄兆林,紮根鄉土承續傳統的彝族詩人。他的漢語新詩,迥異漢文化的聖人系譜,呈現彝文化英雄系譜的異他美學。詩篇融合狂放與幽默,演繹原始的彝、厚土的彝、人性的彝、英雄的彝,展現畢摩文化「日月星辰有良心,萬物有靈,眾生平等」之旨。文本中瀰漫的哀傷與憤怒,並非個人私密情事,而是整體族群歷史經驗之迴聲。

  第十六章〈語言維度的典範詩章〉。詩的語言空間構成(由外而內)區分五大層級:語言體裁、語言鏡像、語言動能、語言調性、語言意識。每個層級區分兩種語言模式:雅/俗、虛/實、曲/直、柔/剛、聚歛/擴散。本章每個模式選擇三位詩人,共計三十一位詩人(出生年1946-1980),根據選樣文本評介典範詩章的內涵與形式,從語言維度進行詩學反思。

  總結〈詩歌文化的傳統與現代〉。一,陳述本書作者獨特的雙重邊緣視點。二,對百年新詩進行四大要項文化點檢。三,闡釋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四,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五,歸納百年新詩的文學遺產。六,標舉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本書特色

  《中國百年新詩》探索1917-2017年大陸地區的新詩歷史與新詩文化。1917-1949年文本簡稱「民初新詩」,1949-2017年文本簡稱「共和國新詩」,兩者具有緊密的文化/歷史延續性,合併統稱「中國新詩」。本書以價值維度的歷史(精神性詩史)為核心評量,時間維度的歷史(沿革性詩史)為參考評量。六項內涵:一、百年新詩的歷史脈絡。二、詩與歷史的對話交流。三、裁選詩人闡釋詩章樹立典範。四、釐清語言形態點檢文化特質。五、省思傳統與現代的關聯。六、分析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本書重視新詩文本的返古開新之力,有根有本才能開創新機;關注新詩文本與時代環境的在場關聯,詩人勇於介入現實敢於自我批判。評介一百零四位詩人,出生年1881-1981,象徵性構成百年新詩的文化圖像,彰顯「見證歷史真相,守護核心價值」的詩歌精神。三大文學標的:改寫歷史敘事重構文化圖像、提昇新詩位階彰顯多元生態、揭櫫精神標竿昭示文化理想。

  希望,繫住我們。希望
  在沒有希望,沒有懷疑
  的力量裡,

  在永遠被蔑視的,沉冤的床上,
  在隱藏了欲念的,枯癟的乳房裡,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因為在史前,我們得不到永恆,
  我們的痛苦永遠地飛揚,
  而我們的快樂
  在她的母腹裡,是繼續著……

  ──〈中國在哪裡〉節選,穆旦詩1941年2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粱


  臺灣民間詩人、詩評家,1958年出生於臺北發源地艋舺,木匠的兒子排行九。1978年受教於美學家潘栢世、琴士莊洗,思想啟蒙。1981-1983年,獨居八里海濱閉門讀書,以詩為一生志業。1984-1999年,隱逸灣潭佛寺旁老厝,出入要靠人工划渡。2010年,遷居花蓮偏鄉修行者精舍,在關房中讀書寫作。1999年、2009年策畫主編《大陸先鋒詩叢》二十卷,是臺灣最早系統性引介並深論中國先鋒詩歌者。2020年完成166萬字巨著《百年新詩1917-2017》,評介全球範圍340位詩人,闡釋2600首漢語新詩。2024年出版《臺灣百年新詩》,第一本標舉「臺灣主體性」的新詩史。曾任《雙子星人文詩刊》主編、唐山出版社總編輯、《現在詩》倡議發起人兼創刊主編、紫藤廬古蹟執行長、黎畫廊藝術總監。著作:詩集《瀝青與蜂蜜》、新詩評論集《想像的對話》、三十年詩選《野鶴原》、二二八史詩《小敘述》、雙聯詩選《猛虎行》、詩文集《君子書》等。
 
 

目錄

【穆旦(1918-1977)】
第八章 穆旦詩傳:拒絕遺忘歷史
一、1918-1938年:初露頭角•野獸的呼喊
二、1938-1941年:昆明時期•蛇的誘惑
(一)防空洞裡的抒情詩
(二)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
(三)蛇的誘惑
(四)中國在哪裡
三、1940-1942年:〈詩八首〉與〈還原作用〉
四、1944年:〈活下去〉•複調的靈魂之聲
五、1945-1947年:內戰時期•北平、瀋陽
六、1948年的思想總結:〈詩四首〉•南京
七、1941-1947年:問答體長詩•〈神魔之爭〉
八、1949-1957年:愛國與受難•政治交心詩
九、1959-1970年:穆旦日記
十、1975年:復活的詩人•蒼蠅與妖女的歌
十一、1976-1977年:對權力的批判•〈神的變形〉
結論、拒絕遺忘歷史
【參考文獻】

【昌耀(1936-2000)】
第九章 與昌耀詩的三次詩學對談
一、從一首詩洞觀一世界
二、以聖徒之心探尋所來處與更高處
三、昌耀詩的生態詩學景觀
四、昌耀簡介
【參考文獻】

【胡寬(1952-1995)】
第十章 胡寬,自由鏡像中的受虐者
前言
一、胡寬詩的怪異標題
二、戲劇場景與荒誕意識
三、反思民族群性/國家歷史
四、反英雄:絕筆詩〈受虐者〉
五、通向地獄之路,雪花飄舞
六、胡寬詩的自由精神
【參考文獻】

【于堅(1954-)】
第十一章 于堅詩,黑暗時代的精神螢光
前言
一、于堅詩的多元視域
(一)知識論視域:文化─自然
(二)心理學視域:個人─集體
(三)倫理學視域:自我─他者
1、時代場域
2、他者場域
3、自我場域
4、因果場域
(四)存有學視域:存有─空無
二、于堅詩學中的「民間」概念
(一)語言策略的虛與實
(二)詩歌空間的虛與實
(三)社會身分的虛與實
(四)歷史意識的虛與實
三、黑暗時代的精神螢光
【參考文獻】

【王小妮(1955-)】
第十二章 堅守人性真實,王小妮詩章
前言
一、核心價值與主題關注
(一)核心價值:堅守人性真實
(二)主題關注:人與時代對詰
二、詩歌歷程的三階段
(一)隱逸者時期
(二)清醒者時期
(三)啟蒙者時期
三、主題類型:倫理詩、諷喻詩、風土詩
(一)倫理詩:〈和爸爸說話〉,1996-1997年
(二)諷喻詩:〈我看見大風雪〉,1999年
(三)風土詩:〈鄉村〉系列,2004年
(四)諷喻詩:〈月光〉系列,2003-2014年
四、王小妮的詩歌美學與精神信念
【參考文獻】

【余怒(1966-)】
第十三章 余怒詩與余怒詩學
前言
一、余怒《詩學》中的詩觀點
二、「余怒詩」的詩學特徵
(一)取果核式書寫模式
(二)抓鰻魚式書寫模式
三、余怒「詩學論述」的思想特點
四、語言程式的開發或生命程式的創造?
【參考文獻】

【楊鍵(1967-)】
第十四章 楊鍵的招魂史詩《哭廟》
一、楊鍵與《哭廟》
二、《哭廟》分章評介
(一)題辭
(二)自序
(三)上卷:哭
1、詠
2、歎
3、哭
4、悼
(四)中卷:廟
(五)下卷:廟之外
三、虛無之境與虛白精神
【參考文獻】

【吉狄兆林(1967-)】
第十五章 英雄系譜:彝族詩人吉狄兆林
一、彝族詩人吉狄兆林
二、吉狄兆林詩篇文化闡釋
三、文化自信與地域堅守
【參考文獻】

【張士甫—肖水】
第十六章 語言維度的典範詩章
一、詩的語言空間形態
二、文本詮釋/語言分析
(一)語言體裁:雅/俗
1、雅言修辭
(1)張士甫(1946-)
(2)陳東東(1961-)
(3)海子(1964-1989)
2、白話修辭
(1)楊黎(1962-)
(2)車前子(1963-)
(3)周雲蓬(1970-)
(二)語言鏡像:虛/實
1、想像情境
(1)張棗(1962-2010)
(2)安琪(1969-)
(3)趙卡(1971-)
2、現實情境
(1)蕭開愚(1960-)
(2)葉匡政(1964-)
(3)尹麗川(1973-)
(三)語言動能:曲/直
1、跳躍敘述
(1)多多(1951-)
(2)藍藍(1967-)
(3)肖水(1980-)
2、連續敘述
(1)湯養宗(1959-)
(2)啞石(1966-)
(3)雷平陽(1966-)
(四)語言調性:柔/剛
1、抒情聲音
(1)翟永明(1955-)
(2)呂德安(1960-)
(3)沈葦(1965-)
2、思辨聲音
(1)歐陽江河(1955-)
(2)周瓉(1968-)
(3)呂約(1972-)
(五)語言意識:聚歛/擴散
1、召喚傾聽
(1)何三坡(1964-)
(2)史幼波(1969-)
(3)宇向(1970-)
2、溝通銘記
(1)嚴力(1954-)
(2)丹真宗智(1975-)、才旺瑙乳(1965-)
(3)杜綠綠(1979-)
三、語言維度的詩學反思
【參考文獻】

總結 詩歌文化的傳統與現代
一、雙重邊緣的觀察者與評論者
二、百年新詩文化點檢
(一)民初新詩文化
1、文化現象:文化斷裂與主體喪失
2、詩歌空間:文化格局的自我囿限
3、語言空間:偏重口語輕視書面語
4、審美精神:缺少思想觀念的基礎建構
(二)共和國新詩文化
1、文化現象:傳統與現代鏈結斷裂
2、詩歌空間:政治體質與受難心靈
3、語言空間:心靈焦慮語言躁動
4、審美精神:評價座標匱缺核心價值模糊
三、傳統與現代的關聯
(一)詩統:極公共極私密
(二)道統:公共財
(三)文統:公共財私密化
(四)政統:一間想像的房子
(五)回歸詩歌母親的懷抱
四、「新詩傳統」的建構困境
(一)縱向連結困境
(二)橫向對話障礙
(三)詩學視野狹隘
(四)文化格局限制
五、百年新詩的文學遺產
六、未來新詩的文化理想

黃粱作品輯要
【著作】
【策畫主編】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20241
  • 叢書系列:讀詩人
  • 規格:平裝 / 398頁 / 14.8 x 21 x 2.0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三)倫理學視域:自我-他者
 
于堅戮力經營的組詩〈巨蹼〉,曾經多次以〈往事二三〉的標題零星發表,2012年匯聚二十五首詩聯合展示;這組詩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暴力本質與摧毀倫理道德的歷史過程,一次深刻的反省。1957年毛澤東展開批判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反右運動」,將無數的知識分子與政治菁英遣送僻地勞改強迫洗腦。1966年再度啟動瘋狂的文革,改造層面擴及每一個人的身心內外,誰也不能倖免。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66-1976年間的一場全國性政治運動。毛澤東行為的思想依據:觀念形塑人的行為,文化知識結構主宰中國文明制度的超穩定狀態;欲破除此種框限,需要進行全民思想改造運動,以共產主義思想取而代之。但毛澤東發動文革還有更重要因素,即1958-1962年執行的「三面紅旗」政策,造成三千萬至四千萬人餓死。毛澤東因政治路線錯誤遭黨內同志孤立,為避免共產黨改走修正主義與挽回個人權勢,煽動群眾進行對人性的野蠻鬥爭與對文化的瘋狂破壞,真正目的是爭奪權力。
 
〈巨蹼〉之寫作,目的並非挖掘時代醜陋的瘡疤,而是倫理秩序重建的艱難嘗試,試圖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重新找到連結點。這首富有倫理學意義的大詩,對文革時期中國人的道德生活進行了系統性思考,梭巡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相互關係,從人際關係被摧毀殆盡的時代廢墟裡,反向揭示人在群體生活中倫理秩序與道德尺度的核心價值。〈巨蹼〉以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為軸心展開敘述,通過:我與父親、我與家庭、我與親族、我與鄰居、我與社會、我與國家等面相,展現不同領域的人物對歷史事件的人性迴響。〈巨蹼〉組詩(二十五首版)可以概要分做四個部分:時代場域、他者場域、自我場域、因果場域,本節在每個場域選擇三首詩進行闡釋與評論。
 
1、時代場域
〈夜晚即將開始〉
 
夜晚即將開始/烏鴉在大海上叫喚/想起少年時代/那些沉默的長輩/我父親被紅衛兵帶走/下樓的時候/他們拉起窗簾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女力綻放,童心無界|閱讀陪你勇敢成長,電子書全展8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節書展
  • 春之味
  • 靈性療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