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書展
華夏源起,千年文明第一下心跳:綜觀原始部落到古國形成,展現文明的交融與興盛

華夏源起,千年文明第一下心跳:綜觀原始部落到古國形成,展現文明的交融與興盛

  • 定價:399
  • 優惠價:79315
  • 優惠期限:2025年05月1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追尋文化脈絡,解讀遠古傳承
重返歷史現場
帶領讀者見證華夏文明的誕生與成長

  ⚑ 華夏文明的發祥之地
  本書探討了華夏文明的起源,從考古證據和歷史資料中揭示其早期形成的過程。作者指出,華夏文明作為人類四大古文明之一,與尼羅河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一樣,擁有顯著的農耕特色和沿河流域的發展特點。透過對比四大文明的地理和文化特徵,書中強調了華夏文明的獨特性。

  ⚑ 地理條件
  書中詳細分析了華夏文明發祥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包括肥沃的黃土地、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水源和植被,這些為農業的興起和人類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當地的地形特點,如天然屏障和通道的結合,既保護了原生文化,又促進了與外界的交流,形成了開放與封閉相結合的文化地理格局。

  ⚑ 歷史演進
  作者梳理了從仰韶文化到陶寺文化的過渡,並分析了各階段的重要考古發現,例如彩陶文化的發展及其對民族認同的塑造。陶寺文化的形成被視為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其展現了社會階層分化、城市規劃和初步的禮樂制度。

  ⚑ 軸心地位
  書中引用了多位考古學家的研究,認為華夏文明的發展路徑展示了「軸根系」的特性,即其核心地區在整個文明起源中的突出地位。從陶器和玉器的技術提升到青銅器的發明,這一區域的文化特徵對後來的夏、商、周三代影響深遠,成為中華文明的基石。

  ⚑ 華夏與中華
  書中深入探討了華夏文明與中華文明的概念差異。作者指出,華夏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在其後來的演化中吸納了周邊多元文化,逐步形成了以華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這種文化融合促進了早期國家的形成和社會結構的複雜化。

  ⚑ 開端與傳承
  全書在論述華夏文明起源的同時,也強調了這一文明對歷史和文化的深遠影響。作者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和嚴謹的學術分析,展現了華夏文明如何從分散的部落文化逐步演進為完整的文明體系,並最終奠定了文化根基。

本書特色

  本書以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為基礎,探討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展現從遠古文化到早期文明的演進。作者分析自然地理、文化與技術進步,強調多元文化交融對國家形成的影響,提出華夏文明作為中華文化核心的歷史意義與延續性,內容詳實,視角獨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杜學文


  長期從事文藝評論及文化理論、文明史研究,已發表研究成果300多萬字。出版有文藝評論著作《藝術的精神》、《中國審美與中國精神》等;文明史研究著作《我們的文明》、《被遮蔽的文明》等;主編的作品有《聚焦山西電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山西抗戰文學》、《劉慈欣現象觀察》等。
 

目錄

引言 華夏文明與中華文明及其軸根
第一章 山西的自然地理條件
第二章 華夏文明的演進
第三章 陶寺遺址與華夏文明的形成
第四章 傳說中的山西
第五章 從華夏到中華
第六章 山西地區的貢獻
結語

 
 

引言

華夏文明與中華文明及其軸根(節錄)


  關於中華文化,我們仍然需要對一些基礎性的東西進行梳理研究。人們常說,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華夏文明看山西。還有人認為,如果不了解山西的歷史,就很難了解中國的歷史。這些說法儘管不太一樣,但都在強調山西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那麼,是不是真的那麼重要?山西與華夏文明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這裡,我們就山西與中華文明的關係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以拋磚引玉,就教於大家,並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與研究。

  考古學家蘇秉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論斷,他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中華古文化的發展演變有一條從中原到北方再折返到中原的文化連結帶,這一文化連結帶就在今山西沿汾河流域北上,再返回至晉南的區域中。他認為,「它在中華文化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距今六千年到四五千年間中華大地如滿天星斗的諸文明火花,這裡是升起最早也是最光亮的地帶,所以,它也是中華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軸根系」。蘇秉琦先生進一步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紅山文化兩者之間「花」與「龍」的融合進行了分析,認為陶寺遺址中表現出來的具有從燕山北側到長江以南廣大地域的綜合體性質,表現出晉南是「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國」的地位,使我們聯想到今天「華人」、「龍的傳人」和「中國人」的稱呼所來。「中華民族傳統光芒所披之廣、延續之長,都可以追溯到文明初現的5,000年前後。正是由於這個軸根系在中華民族總根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1990年代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系統完整的論證也是以這一地帶為主要依據提出的。」(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遼寧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2頁)蘇秉琦先生的這些論述十分重要,影響極為深刻。其間有幾個關鍵詞:一是「陶寺遺址」與「晉南」,強調了一個對華夏文明的形成來說十分重要的地域;二是「中華」,強調了是在晉南地區;三是「軸根系」,強調了中華文明在其總根系中存在一個軸根系,而這個軸根系就在晉南。那麼,我們就要較為詳細地探討梳理一下,存在於晉南的被稱為華夏文明的軸根系為什麼是軸根。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63019
  • 規格:平裝 / 286頁 / 14.8 x 21 x 1.4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三節 石器時代的山西

在我們討論了人類進化的過程之後,發現山西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顯現了中國具有人類形成的獨立性。特別是在垣曲一帶發現的世紀曙猿、西侯度與匼河發現的人類用火遺存以及丁村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等,均具有文化上的連續性、一致性。以大三稜尖狀器為代表的舊石器在這些遺址中均有存在,鏟形齒的存在也證明了這些地區具有人種意義上的獨立性與一致性,且這種文化上的一致性表現得非常典型。

那麼,什麼是舊石器時代?是不是還有新石器時代呢?我們知道,石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早使用的勞動工具,也是當時人類能夠製造的最先進的工具。由於人類掌握的技術手段不同,石器的製造方法也不同。在早期,人類只會採用擊打的方法來製造石器。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在擊打的基礎上學會磨製技術,使這些石器工具的功能更加突顯、更好使用。當人們還只會用擊打的方法製造石器工具時,就被認為是處於舊石器時代,一旦能夠用磨製的方法製造石器,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儘管不同地域的人們掌握的製造方法並不一致,存在或先或後的問題,但一般而言,在距今300萬年至1萬多年的時期內,人類主要使用打製石器,處於舊石器時代;在距今1萬餘年至距今5,000餘年到2,000餘年的時期內,人類普遍使用磨製石器,處於新石器時代。由於各地技術發展不同,使用石器的情況也不同,我們還不能絕對地以時間來劃分新舊兩個石器時代,但大致來說可以分為這樣兩個時期。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製造工具的能力還比較簡單,石器是最主要的工具。這一時期,人類已經能夠使用火,這是一次人類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技術革命,代表著人類由生食階段進入了熟食階段,對人的體能、智慧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這一時期的人類仍然依靠採摘技術獲取植物果實,依靠捕獵來獲取動物充飢,開始使用弓箭等新的工具。這一時期出現了簡單的藝術形式,人類對審美有了原始的意識。進入新石器時代,製造技術快速進步,磨製的方法使石製工具更為理想化、精細化;農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開始由採摘向種植轉化;磨製食物的技術也得到了普及,製陶技術得到發展,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青銅器;審美更為普遍,出現了某種具有信仰意義的色彩與圖案以及比較複雜的裝飾。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加拿大的歷史不僅是一部國家發展史,也是全球文化交融的縮影 __《極簡加拿大史》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人文社科套書展
  • 春季電腦書展
  • 科普高單套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