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書展
從心開始幸福:斯瓦米韋達的瑜伽心靈豐盛法則

從心開始幸福:斯瓦米韋達的瑜伽心靈豐盛法則

  • 定價:420
  • 優惠價:79331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2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人的內在比宇宙還要廣闊
正是因為內在有真實的光,外在才有光
你可以向內探索,去找那圓滿充實的所在

  斯瓦米韋達將從印度瑜伽的觀點,帶讀者認識情緒、使心不能平靜的障礙,了解心念與業力的關係,並透過靜坐進入內在的光,學會告別負面思維、放下焦慮的心,獲得真正自在與解脫的幸福。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斯瓦米韋達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講演開示的選集,經過整理編輯之後翻譯成中文。

  首先,從靜坐的益處談起,這能夠帶人進入內在的光與圓滿;接著,談及如何告別負面思維,包括認識情緒、放開眼界、擴張心量等。

  然後,說明如何將「非暴」融入生活,以及實踐「謹言慎行」這種隱約非暴;接著,帶讀者認識業力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跳出業的束縛。最後,簡述瑜伽的整體健康觀,以及放下焦慮的要點。

  最要緊的是:學會把心靜下來。

  ◎關於人的內在
  .人應該往自己的內在去探索,去到那沒有名字、超越時空、像天宇般廣袤的所在。古代的大師在《奧義書》中說,人的內在比宇宙還要廣闊。這種觀點並非憑空捏造,也不是詩意的想像,而是透過他們親自印證、體驗到的。

  .人以為只有外面的光才是真實的,卻不知道是因為內在有真實的光,外在才有光。有一個地方,那是宇宙中最光明的所在,是最清澈透明的水晶,是絕對靜止的聖地。那份永恆的寂靜從未被打斷過,連一點漣漪都沒有泛起。它就在人的裡面,從沒有被碰觸過,永遠沒有皺紋。但它並非遙不可及,人要學會進入其中。

  .人內在的心靈和意志原本是絕對健康的,習氣卻是它的殺手。沉溺於自己的習氣之中,無異於謀殺心靈和意志。即使你處在最心慌意亂的時刻,內在也依然有一個絕對冷靜清醒的自我。在最疲乏困倦的時刻,也依然有一個安逸超然的自我存在。任何不健康的人的內在,都有一個絕對健康、從不生病的自我。你的目標是找到那個「自我」,不要讓外在的情況和環境影響自己。要下決心、用意志讓內在的「自我」體現到表面上。

  ◎關於情緒與不平靜的心
  .大家一定要察覺那些隱藏起來的情緒,尤其是具有破壞性、會帶來不良後果、製造障礙與牽絆的情緒,要察覺它們的存在。即使是倘佯於正面情緒之中的時候,也要能察覺到負面情緒的存在,學會怎樣轉換它們。

  .情緒是自己選擇的,是一種意志層面的行為,所以情緒的抒發要合乎道德。

  .使心不能平靜的九種障礙:疾病、拖延、猶疑、疏忽、怠惰、放任、邪見、不堅定、退轉;伴隨這九種障礙而來的,則是苦、挫折、身體不安定、不自主地吸氣和呼氣等四種症狀。

  .情緒是自己選擇的,是一種意志層面的行為,所以情緒的抒發要合乎道德,這是非暴的精義所在。

  ◎關於心念、業力與命運
  .業的原理是,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和經驗都會留下「心印」,而心印必會招致相似的效應。

  .根據業的哲學,人要為自己的心念負責。所有的心印都是人的心念製造出來的,而非出自他人言行。因為外在所發生的一切都會先轉換成人的心念,才能留下心印。換言之,如果人不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心念,就不會有業。

  .如果你認為是工作環境養成了自己的工作習慣,是學校塑造了自己的心智,一切影響都是外在所施與,那麼首先也是你自己打開了感官的窗戶,才讓那些念頭、經驗得以不斷地影響你、改變你的心識,要怪你沒有決定要如何打造自己。你沒有立志、造一個願景、下定決心:「不管周圍的環境如何,我一定要成為如此如此的人。」

  .人一生中都在不停地改造自己的命運,其中的祕密在於,人的決心和意志可以決定命運。只要種下決心的種子,澆灌它,讓它發芽,人的行為就會服從堅定而專注的心念,為願望的實現創造條件。要知道,在某個心念成形之後,六個月後,有形的世界裡就會發生相應的具體事件。

  ◎關於障礙與解脫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給自己的心打上結,卻從來不清楚它是在什麼時候、怎麼打結的。人總希望能夠擺脫生活中的某種狀況、習慣、環境,挪開擋在前面的障礙,但是卻解脫不了,因為心中已經打了滿滿的死結。

  .人都被心結所束縛,而且正是自己跳進陷阱裡的。它起初只是一個念頭,念頭成為語言,語言又發展為行動。然後,人再加諸更多的念頭、語言、行動。我們要認清楚,狹隘的心胸、片面的觀點、負面的思考、否定的態度,這些都是陷阱。

  .提升自我覺性,超越相互排斥、分離對立的框限,就會得解脫、得自在。真正的解脫者,能夠接納過去、現在和未來,包容所有人類的經驗、智慧、文化、真理。真正得自在者,是從內在塑造自己的。他的性格並非由工作環境、教育程度、童年經歷所決定,而是自己決定了要有什麼樣的人格,要效法什麼樣的理想人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


  來自喜馬拉雅山的瑜伽大師、禪修者、詩人、學者、心靈導師。1933年出生於印度一個哲學思想濃厚的梵語家庭,自幼在家中學習,未入讀過正式學校。九歲時即能為人講授帕坦迦利的《瑜伽經》,並能應聽眾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經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講。十四歲起,就廣受各方邀請,在印度的大學巡迴講授梵文哲學經典。

  斯瓦米韋達先後獲得倫敦文學學士、倫敦文學碩士、荷蘭文學博士學位,接著開始前往世界各地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各大洲。他對世界各個主要宗教的歷史根源和教義,均有相當程度的研究,熟稔十七種語言,擅長引導不同信仰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體驗靜坐。

  1981年,斯瓦米韋達接過上師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衣缽,成為北印度瑞斯凱詩(Rishikesh)道場的負責人。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為出家僧人。1996年他在瑞斯凱詩成立了斯瓦米拉瑪禪修學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接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多年來,提倡對禪定做科學的探索,並與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合作,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進行了大量實驗。

  2015年7月14日凌晨,斯瓦米韋達在印度學院中安詳離世,回歸永恆的靜默。

  斯瓦米韋達在臺灣出版的系列書籍有:《印度瑜伽實修精要:精通冥想與調息的關鍵》《哈達瑜伽:從體位法覺知身心,調息而後禪定》、《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地圖》、《瑜伽修行語錄:雖然默默無言,卻又道盡一切》、《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

譯者簡介

石宏


  業餘翻譯,譯有斯瓦米韋達在臺灣出版的書籍,以及《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鼻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等。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台灣明名文化出版)。
 
 

目錄

前言:靜坐帶來內在的圓滿

第1章 告別負面思維,重獲澄澈的內在
-釋迦牟尼的領悟
-擺脫消極的負面思維模式
-認識情緒
-每個人都有一張動物臉孔
-放下過去,創造未來
-什麼是神通
-放開眼界,擴張心量
-內在的祕密
-世界屬於你
-使心不能平靜的九種障礙
-四種次生症狀
-多考慮別人的觀點
-心靈的錯亂

第2章 靜坐帶你進入內在的光

第3章  將「非暴」融入生活
 
第4章 隱約非暴,謹言慎行

-情緒的四種狀態
-實踐慎行
-謙卑、熱情與親和力

第5章 業力來自心印
-業的原理與哲學
-心印的意涵
-業會繫縛人
-觀想與領悟
-跳出業的束縛

第6章 從生死的束縛中解脫

第7章 向內心朝聖的旅程
-人生的儀禮與規畫
-在心靈中蓋一座神殿
-心靈朝聖之旅

第8章 瑜伽的整體健康觀

第9章 放下焦慮的心


 
 

前言

靜坐帶來內在的圓滿


  宇宙中最純凈、最寂靜的中心就是你的內在,那是最甜美、最光明的所在。只要你用心感覺一下自己,就可以進入那個地方。

  就只感覺你的「在」,你這個「在」沒有姓名、沒有形體、沒有狀態,只是一種生命的覺知力,那就是你。覺知自己,只覺知那個「在」,這個有知覺的「在」,就是瑜伽所稱的「生命之我」(jiva-atman)、「覺性的我」(chitta-atman)。

  請保持平緩的呼吸。覺知是「誰」在呼吸。注意正是自己的意念在帶動呼吸之流;那意念從覺性的中心,從那心意駐留之處而來。覺知正是自己在帶動呼吸的進出。

  呼氣、吸氣,用整個身體呼吸,從腳下到頭頂,又從頭頂經過整個身體回到腳下;身體每一個細胞都充盈著生命覺性的光。

  接著,感覺那生命的能量「普拉那」流注全身每一個細胞中,沒有淤塞,沒有阻礙。

  現在,把注意力放在臍輪,那是能量盤踞發動之處。感覺肚臍和胃部如何隨著吸氣而慢慢放鬆,又隨著呼氣而輕輕向內縮。感覺它是如何隨著呼吸的節奏而輕輕起伏。

  呼氣,感覺似乎有發出「瀚(ham)—」的聲音,但是不要真的發出聲音。吸氣,感覺似乎有發出「搜(so)—」的聲音。吸氣是「搜—」,呼氣是「瀚—」。感覺呼吸是從肚臍到鼻孔、從鼻孔到肚臍循環反覆的「搜—瀚—」。

  繼續這樣呼吸,感覺氣息在鼻腔內流動。呼氣,心中想著「瀚—」。吸氣,心中想著「搜—」。保持這樣的呼吸。

  一口氣盡了,不要停,立即開始下一口氣。

  心中繼續想著「搜—」吸氣,「瀚—」呼氣。關注自己的呼吸、心念,感覺「搜—瀚—」滙聚成為一條流體。現在,所有的心念也變成一條順暢的流體。

  繼續看著這條覺性之流,輕輕睜開眼睛。

  即使睜開了眼睛,也請繼續關注自己的呼吸、心念、「搜—瀚—」之流,不要停斷。

  不論你是站著、坐著,還是正在等待什麼,那光明的神性都不曾離開過你。你應該時刻覺察它,與它共處。

  現在,可以把盤著的腿放開,輕鬆坐著,但還是要繼續覺知自己的心念和呼吸。

  願神祝福你。

  靜坐時,會發生兩件事。你會感覺不到時空的存在,回歸絕對孤單的個人狀態中。此時,即使你身處人群中,也仍然是孤單的。感覺到孤單的最佳場所是在人群中,因為所身處的空間中沒有其他人,只有你。彷彿處在一間無形的屋中,那就是你的空間,但你並不會覺得受到拘束。

  當你從所處的時空中抽離,回歸自我,進入這個「在」,就會發生另一件事。你會感覺似乎冥冥之中有神力與自己相通,它們祥和、寂靜、平定,帶來靈感和啟發,令人獲得一種內在圓滿充實的感覺。

  如果你靜坐的功夫還不深,就只會覺知到一點點輕微的感應。但如果靜坐經驗豐富,你就越來越能感應到神力,那種覺受也會越發深刻。不過,內在感應到的究竟是什麼,卻難以理解、無法界定和言傳,因為那是無以名之的。

  中國的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希望能讀中文的讀者,一定要去讀老子的著作。我很羡慕你們能直接讀原文,不必像我一樣要讀外文的翻譯。這是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和印度《奧義書》所說「無名、無色」的哲理是一樣的。領悟了這個道理,就能瞭解靜坐。在靜坐時面對的那個事物,是叫不出名字、沒有形象的;它沒有結構可言,不受任何限制,大到無邊無際;它不屬於過去、現在和未來。古代禪定大師必讀的《奧義書》中稱它為「Purna」,也就是那至圓滿的充實,至充實的圓滿。

  你為什麼會徘徊世間,如同迷途之人?為什麼會覺得人生如此困惑?為什麼總感覺碰觸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說不上來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

  因為,你是在向外探尋。比如以為某個人能滿足你;這個女的會讓你幸福,那個男的會讓你快樂。也許你覺得征服了某個目標就能得到權力和勢力,所以整個人生裡都在不斷尋找要征服的目標;今天要一張大床,明天要一棟大屋,後天還要一輛名車,而且車型大到很多街道根本開不進去,你想以此來炫耀,以為炫耀會帶來生命的滿足感。

  可是你真的滿足了嗎?這種滿足感能持續多長的時間?這些無常的東西能讓人滿足多久呢?

  人應該往自己的內在去探索,去到那沒有名字、超越時空、像天宇般廣袤的所在。古代的大師在《奧義書》中說,人的內在比宇宙還要廣闊。這種觀點並非憑空捏造,也不是詩意的想像,而是透過他們親自印證、體驗到的。他們先在自己的內在找到了,然後和我們分享,確實能向內找到這無邊無際的所在。去吧,把它找到。

  你要漸漸增加自己靜坐的時間。很多人說他們太忙,可是,當站在某處等公車的時候,你在做什麼?有利用那段時間嗎?當你坐在什麼地方,比如在醫院候診,或在等人的時候,又在做什麼?

  從你呱呱落地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呼吸一直伴隨左右。它哪兒都不去,只是在等你,它是交通工具,可以載著你橫渡內在那沒有時空的廣大無垠。它此刻就在你的裡面,而且無時無刻不在那裡。

  你不必因為我是個來自印度的斯瓦米,就無條件地相信我。可是我所告訴你的,都是我自己已經體證的。菩提達摩告訴你的,也是菩提達摩證悟到的。還有那些橫渡戈壁、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祖師、聖者,他們來到中國開創宗派、傳授禪修之道,你也不用無條件相信他們。

  你只要相信,「他們找到了某些東西,希望分享並傳授給中國的廣大群眾」,而且他們的確做到了。所以,今天在中國和日本仍然有禪宗與禪修。這些祖師教人們怎麼修行,只要你照著去做,就可以深入自己的內在,找到他們以往所找到的。

  要怎麼找到進入自己內在的路徑?我已經講過許多次了,你是沿著哪條路通過感官去往外面的宇宙世界,就再順著那條路找回去。張開眼,你就從內在跑了出來;閉上眼,就可以進去。用耳朵聽外界的聲音,你就從內在跑了出來。同樣的,你用耳朵留神傾聽內在的聲音,就可以進去。在心輪、臍輪、喉輪、頭頂梵穴的千瓣蓮花中(覺性接觸到這個中心時,有如蓮花在日出時綻開花瓣,所以古人以蓮花來比喻),能找到內在的神性。要學習如何去找,並且不斷深入。

  記住,這內在的中心離你不遠。若是你找到了,就會覺得它的滋味比任何美酒都香醇。若是能品嚐到它,就能把一切阻礙、困惑都拋諸腦後。因為在那裡,一切都是交匯融合的;在那裡,原本分離對立的你,終將變得完整。

  人常常在當下不斷掙扎,內心矛盾接二連三地生起。我該做這還是做那?我要往這裡去,還是往那裡去?家人愛我嗎?他們為什麼如此對待我?該怎麼向他們表達愛意?這些問題總在我們的心中翻騰,停不下來。但如果靜坐的功夫夠了,我們就可以統一內在的能量,讓它匯成一股覺性之流。

  大家只需要使用一個咒語。在剛才的靜坐中,我建議用的咒語是「搜—瀚—」,意思是「我就是那個」。我就是自己在追尋的那一切;就是那無始以來的生命。印度的《吠陀》所說的「日他」(Rta),中國人稱之為「道」,我就是那個。我是「日他」,是「道」,是無所不在的那股能量。

  每當孩子揚起小手,哭喊著仰望母親時,母親就會彎下腰把孩子抱起來。靜坐就像是心靈在向神聖的母親吶喊。這神聖的母親,在印度叫做「杜爾嘎」(Durga),另一個名字是「度母」(Tara),又叫「觀音」。在希臘,她叫做「雅典娜」。天主教則稱她為「瑪利亞」。她有許多名字,但都是同一位聖母,就是「夏克提」(Shakti)的本源。她會彎下腰來迎接你,帶給你綿綿的愛意,使你提升。我保證,你漸漸地就會有所感應。你不必現在就相信我,先去做做看,自己去體驗內在那種被提上去的充實感覺。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咒語,靜坐時就先用簡短的一、二字咒,咒語不必太長。讓咒語的音節隨著呼吸一進一出。呼氣—吸氣—你會感覺就像在呼吸咒語,從心中出來,又回到心中,讓自己的整個內心緩緩地流進流出。以後還有很多種法門可以學,你可以讓心念留駐任何地方,但現在只需體會到是整個自我在呼吸。

  你在專心覺察自己的呼吸之流時,可以這麼觀想:所有正在呼吸的生靈都成為你的一部分,他們的靈和你的靈不再有區別。隨後,你心中就會開始呼籲非暴力、勿傷生,因為所有會呼吸的生靈都是你,萬物一體,誰能傷誰?誰能害誰?誰能恨誰?誰能對誰大呼小叫?誰能詛咒誰?

  透過呼吸,可以把你和其他生靈結合為一體,漸漸地,心中就會自然生起慈悲,猶如觀音、度母和菩薩。這種慈悲心能把你的世界變成美麗的淨土。

  要知道,即使是樹,也是和你一起呼吸的。下次你看見一棵樹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的背靠在樹幹上,感覺那樹的靈和自己一同呼吸,呼吸之流上升到樹梢,又回落到樹根;感覺樹的力量進入了身體,樹的靈和自己的靈合而為一。不幸的是,在當今世界上,人類不停地戕害一切生靈,恣意殺害會呼吸的動物,砍伐會呼吸的樹木,甚至連會呼吸的同類也不放過。

  我希望你能記住這個簡單的練習,自己去做,不用等著加入什麼團體共修。

  不論身在何處,都可以向內探索,去找那圓滿充實的所在。儘管去舀取生命之流,把心靈之杯灌滿,賦予自己人生新的意義吧。沒有人可以幫你找到人生的新意義,只能去自己的內在尋求。

  此外,請每隔一段時間就做一次二十四小時的靜修,其間大部分時間需要靜坐。靜修時不要說話,不要浪費這能量,不要把它丟出去,要守住。我邀請你們每一位都到我們的學院來,它位於印度瑞斯凱詩的恆河邊上,四周氛圍寧靜,百花盛開。我們會安排專人指導靜修,時間期限可以是一天、三天、十天、四十天、九十天,甚至更長。你會有所突破,找尋到自己內在能量的源頭。

  要切記,靜坐時必會有所感應。所有大師以及他們的祖師,都在用他們的定、他們的光為你加持。靜坐時,感受到那片刻的入定,覺得萬物俱寂的時候,就是大師們、他們的祖師們,乃至祖師的祖師們,在用他們的定為你加持、灌頂,而你得到的僅是其中的點滴。終有一天,你的心能夠領受到的,會大如太陽、月亮。而現在只是剛開始,你正在漸漸瞭解自己內在那個「無始」的源頭。

  開始練習靜坐時,不要總是改換咒語。當選定一個咒語,例如「搜—瀚—」,或者指導老師給了你一個咒語,就固定用它,不斷地使用,讓它在心上刻下深深的痕跡。

  只要能在固定的時間靜坐,每天如此地坐上六個月,必會有所感應。內在會呼喚你,讓你知道:「噢,我受到感召了。」所有的大師們會呼喚你,菩薩們會呼喚你,上師們會呼喚你。那個時候,即便在睡眠之中,他們也會喚醒你。

  請在每個月的滿月之日,和我同時靜坐。你可以自己坐,也可以加入團體。希望你能有機會來我們的學院學習禪定,從正確的坐姿、呼吸、放鬆等方法開始,漸次深入學習。

  這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學習之路,但目的地就是那無際無量的核心,而它就在你的內在。

──斯瓦米.韋達(二○一○年)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604274
  • 叢書系列:樂活系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1章 告別負面思維,重獲澄澈的內在

擺脫消極的負面思維模式

在今天的社會裡,我們的知識、情緒、感覺、性格、溝通方式、對事情的態度、各種法令制度等等,好像都越來越僵化,越來越頑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常常觀察周圍的人是怎麼活動的,並注意到他們的動作完全不流暢,身體各個部分都很僵硬,好像內在有什麼東西被撕開來了。他們似乎是在同時做出攻擊和逃跑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內心的一面在說「可以」,另一面又在說「不可以」。可憐的身體收到相反的兩個指令,卻又必須同時服從。結果要動又不動,動起來就像是在抽搐。你留心一下自己和旁人的動作,有沒有這個現象?

一般人的身體僵化,卻又不能保持靜止,這兩者是有區別的;不先解決僵化的問題,就不可能做到靜止。學會了靜止的人,身體動作自然會變得流暢。時下很多舞蹈表演,舞者的身體是僵化的,動作連貫但完全不流暢,只是從一個姿勢突然變成另一個姿勢。

又例如很多人不敢講話,卻又有話非講不可,所以說話就容易結巴,或者斷斷續續的。他們講話時心神不寧,心口不一,你有注意到這種情形嗎?自己有這種情形嗎?可以想見,他們內部的器官和各種生理系統,一定也是處在撕裂的狀態中。如果身心長期存在這種分裂的情形,就會產生許多問題。

為什麼人常常會想做什麼事卻做不到?因為人總是不停地製造衝突和混亂,意志力就被抵消了。如果一個人沒有選定自己的目標,就會變得僵化並造成衝突。我也經歷過這種
衝突和掙扎,會把不如意的事怪到別人身上。後來遇到上師,他知道我有這個問題。

有一次,他對我說:「我一直在幫你,可是你卻總是排斥。」

我吃驚地問他:「我怎麼會排斥?」

他說:「你自己去想一想。」

(我和上師之間的關係非常妙,我永遠都在琢磨他每句話、每個行為背後的意義。)

選定目標不同於形成成見。成見是僵化了的思維,我們牢牢守著自己的成見不放,變成了一種根深柢固的習慣,以至於跳不出觀念的桎梏。個人如此,團體如此,社會、國家都是如此。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中道,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驗證的,是完全符合科學的。楊定一全新作品《中道:未來的靈性道路》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滿額折百
  • 共和國滿額折百
  • 大雁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