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個人研究工具機技術28年,本書改版兩次,花一年時間做個總結,可能是最後一次大改版。大學教育有分系、分組,公司組織有分部門、課與班,畢業生進入公司再學習相關知識,80% 工作知識可對應學校教育分類。另外20% 知識是跨領域的技術整合,人才是可遇不可求,本書目的為培養此人才。工具機技術包含機器結構、進給機構、伺服馬達控制、程序控制自動化、金屬切削、軟體應用等。雖然工具機是傳統產業,但包含的技術可應用在各行各業,包括半導體設備。在科技時代,頂尖工程師以科學方法完成許多不可能任務,包括登陸火星、重複運載火箭,試誤法、比較法、定性分析是不可行。有太多證據顯示現代科技可用理論模擬實際,即理論趨近實際。若這些科學方法用在工具機,則工具機進化不可限量,用在其他領域亦是如此。在15世紀佛羅倫斯發起文藝復興運動,思想改變促使全領域突飛猛進,成為當代最耀眼的文化重鎮。希望有幸能參與這場盛會。
研發單位可分產官學,三者目的不同。若三者即分工且合作,產業仍可快速進步。三個單位利益不同,故合作有限。通常頂尖公司獨力發展核心技術,統包產學角色。優秀的人在學界、業界都能有好的表現,尤其在業界不缺問題磨練。故業界的工程師可延續學校所學,同時研究基礎與應用技術。有些技術可現學現賣,容易模仿。有些技術必須累積到85分以上,才有明顯且巨大功效。若要花十年時間建立實用技術,只有頂尖的公司與工程師才能做到,因為他們有遠見且能承受世俗壓力。本書用理論解釋工具機技術,協助工程師學以致用,期待學子再往前跨進、技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