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書展
眷村時代:一本重新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

眷村時代:一本重新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2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父親的足跡,看見眷村的時代記憶

  歷史學者,亦是眷村子弟的蔣竹山,爬梳父親遷徙來臺的路線與日常生活物件,並透過蒐集過去與眷村相關報章雜誌與文獻、訪談曾住在眷村、與眷村相關的人士,完成這本認識戰後臺灣社會的眷村文化指南。

  軍眷住宅,通稱「眷村」,這些散佈臺灣各地的特殊聚落,是國共內戰後軍民遷臺的落腳之處,也是漂泊者的家。它們不僅記錄了歷史遷徙的軌跡,更成為文化交融的縮影,承載著鄉愁與新生的希望。

  《眷村時代》由歷史學者兼眷村子弟蔣竹山執筆,以個人的成長經驗為出發點,結合深入的歷史研究與口述訪談,從歷史背景、日常生活到今日的再現與保存,全面探索眷村的面貌。本書以豐富的報章文獻、訪談紀錄與精心整理的進階研究資源,重現了眷村文化的豐富性與複雜性,展示了這些消失中的村落對臺灣歷史與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眷村是國共內戰後大批軍民遷徙來臺的落腳之處。流連於家鄉與臺灣之間的這群人,擁著各自不同的際遇,與周遭互動、交融,凝成臺灣歷史與文化意義上特殊且不容忽視的一段記憶。

  本書以眷村的「歷史背景」、「日常生活」、「再現眷村」、「口述訪談」、「進階研究」及「相關資源」六大面向寫成一個綜合的眷村文化指南;期望藉由此書,讓大家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眷村元素與歷史痕跡,並有興趣繼續深入瞭解眷村。

  翻開此書,讀者不僅能穿越時空,感受眷村生活中的點滴故事,更能深入理解這段形塑臺灣社會與文化的珍貴記憶。讓我們一同走進眷村,找回那份屬於臺灣歷史的溫暖與驕傲。

  ★眷村冷知識:蒐集40個眷村關鍵字,了解你所不知道的眷村故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蔣竹山


  臺灣桃園人。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所長。現任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目錄

長序
局長序
前言
眷村時代大歷史
什麼是眷村?
眷村時代的臺灣社會眷村數量
早期軍眷住宅生活
眷村文化冷知識: 40 個關鍵字
制度/機構/組織
環境/醫療/衛生
日常生活
眷村學的探究與實作
設計—門融入眷村調查與策展的課程設計一檔眷村行動展
眷村桌遊趣
用 StoryMaps(故事地圖)製作數位的眷村故事網站
口述訪談與眷村記憶
眷村保存、多元文化、社會學分析
電影、紀錄片、影像中的外省族群
眷盟工作推動、眷盟刊物《眷村》
眷村生活、太武新村
眷村研究的 10 個課題
建築與文資保存
博物館與文資再利用
眷村生活空間
歷史發展與文化
眷村文學與眷村書寫
飲食文化
歷史記憶
教學應用
族群與國族認同
醫療與公衛
眷村閱讀大補帖
著作
研究資源
附錄

 
 

市長序

  桃園鄰近首都臺北市, 曾有許多軍事單位被派駐於此, 承擔戍守中樞的任務,也隨之建立許多安置軍民的眷村。這些遍布在城市各處的村落,曾是無數軍眷的家園,承載著從中國大陸遷徙來臺的艱辛與希望,不僅是許多桃園市民的共同記憶,更是臺灣戰後歷史的重要篇章。

  本書作者從宏觀的歷史到微觀的個人故事,將眷村的故事娓娓道來。透過「大歷史」的梳理、「冷知識」的分享、「探究實作」、「口述訪談」、「研究課題」以及「眷村閱讀」等章節, 讓讀者以多元的方式更貼近眷村文化外, 同時也為學者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桃園市政府長期以來致力於保存與推展眷村文化, 除修復並保存過去的軍眷聚落外,也持續活化眷村場域, 設立眷村文化園區, 成立了全國性的眷村資源中心,辦理桃園眷村文化節活動等等, 使逐漸走下歷史舞臺的眷村, 以歷史價值與文化傳承為核心,重新轉化為城市文化發展的新動能。

  本書的出版,提供了更豐富的參考資料, 正是我們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重要一步。 眷村的過去,是我們共同的歷史;眷村的未來,需要我們共同創造,我鼓勵大家,透過閱讀這本書,一同走進這段珍貴的歷史,感受眷村文化的真諦。 讓我們共同努力, 使眷村文化在桃園這片土地上永續傳承。
 
桃園市市長  張善政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608081
  • 叢書系列:文化觀察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01 【軍眷住宅】

「眷村」這個稱呼在臺灣最早並不普及,當時多稱為「軍眷住宅」。 1952年11 月 15 日,一個名為「貝絲」的巨型颱風登陸臺灣西南海岸,造成了對南部嚴重的破壞,這次災害也讓人們重新關注軍眷住宅的安置問題。颱風來襲時,風速高達每小時95至100海里,情況極其危急,海軍基地的電線桿、樹木和房屋紛紛被摧毀。當時許多軍人家庭不得不在狂風暴雨中艱難奔逃,保護著老人和孩子免受風災侵害。

當時海軍高級官員,包括海軍總司令馬紀壯,親自冒著狂風慰問災區的軍眷和民眾,並與部隊、學校和艦艇的官兵一起參與救援行動。這場颱風被視為數十年來最猛烈的一次,導致189棟軍眷住宅被摧毀, 754戶家庭失去了家園, 40 多人失蹤或死亡,三百八十多人受傷。雖然人員和住宅損失慘重,但由於提前做好防颱準備,海軍艦艇幸運地未受到重大損失。

颱風過後,軍方立即展開慰問和救援工作,馬總司令於當日上午十點主持了災區會議,與各方討論災後的處置和重建方案,並安排了軍方和地方的聯合行動,快速恢復災區秩序。

這場颱風讓「軍眷住宅」的概念深入人心,並開始引發社會對這些軍人家庭生活的關注。此後,隨著時間推移和歷史發展,「眷村」成為了這些軍眷住宅的慣用稱呼,並逐漸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

09 【忠貞新村】

一群定居在桃園龍岡忠貞新村的老兵,曾在異國邊境浴血奮戰,忍受孤立無援的歲月。 1953 年,根據中美緬泰四國會議的決議,這些孤軍才從緬甸邊境撤回臺灣,結束了長達四年的叢林堅守。在那段時間,這些老兵經歷了無數次激烈的戰鬥,抵抗敵軍的壓迫,身處生死一線。然而,撤回臺灣後,他們的人生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亦面臨全新的挑戰與適應。

1954 年,這些撤回的孤軍被安置在桃園的忠貞新村,展開了他們在臺灣的新生活。然而,他們的撤離與安置,不僅是冷戰時期臺灣軍事戰略的一部分,也與「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現在稱為中華救助總會)的協助密不可分。「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成立於1950年,初衷是為了救濟因國共內戰流亡到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的難民與軍人。該會在國際紅十字會等人道主義組織的支持下,承擔了在東南亞安置國民黨流亡軍隊的重任。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穿越保守主義迷霧,直擊政治譜系變遷。社會議題│哲學思想│歷史進程精選滿799元現折79。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天下文化滿額折百
  • 共和國滿額折百
  • 大雁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