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在混亂世界,學習建立內在秩序
修行,既定印象裡往往是出家、打坐、誦經,是遠離塵世的清修。但對我而言,修行從來不只存在於寺廟裡的梵音繚繞,而是生活中每一個選擇、每一場挑戰,甚至是每一次跌倒再站起來的過程。各種砥礪人生的修行,乃從「修正言行」開始!
年少時期,我其實從未意識自己會踏上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竟然從大學時期的靈異經歷,發展成為宮廟的廟公,又有短期出家等經歷,交織成一條蜿蜒的生命軌跡。一路走來,為人收驚、解惑,到文史導覽與文化推廣,這是從凡俗到神聖,再回到日常,這條修行之路並非直線,而是充滿曲折與考驗。
我的原生家庭信仰深厚,讓自己能自小耳濡目染些內容,爺爺更是承襲了「後天派」風水堪輿之術的一位高人。這些技術雖然並未傳承下去,卻拓展了因緣,讓我學會收驚之術,開始擔起濟世之擔。這些種種,讓單純的信仰成為實踐,我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步步體悟到,信仰不只是求神問卜,更多是生活的智慧。
修行,並不神祕,也並非遙不可及。它存在於我們的每一天,例如:如何面對壓力;如何與家人朋友互動;每一次的自我對話與反思。我們無須成為出家人,也無須經歷靈異事件才能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混亂的世界中,建立內在的秩序,在苦難中學習慈悲與同理,從生活的細節裡磨練自己的心。
我的人生充滿各種怪奇的故事──同學夜遊誤觸禁忌,導致一連串怪事發生;進香途中遭遇民俗中的「抓乩」,讓我開始正視自己的體質;在佛門修學期間,體驗到佛法的深奧與生活的修持。我曾在偌大的慈惠堂系統裡,與瑤池金母共事,得到因果業力的指點;也曾在佛光山的道場裡體悟「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故事並非只是靈異奇談,而是一個個教會我如何面對生命無常與因果的真實故事。
做為廟公,但又不甘於只是廟公的我,透過地方文史導覽,向不同群眾介紹信仰文化,透過文化館與大型藝術節的工作,將宗教與歷史的結合帶入更多人的視野。當然,自己也曾經歷過信仰的迷惘,在宮廟內部的派系鬥爭中受傷,甚至一度選擇遠離這些紛擾。然而,這些經歷幫助我更清楚修行並不只是待在廟堂內,而是日常生活的實踐,透過文化與知識的傳承,讓更多人了解信仰的價值。
在學甲慈濟宮的導覽中,我見證了傳統信仰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許多孩子天真地喊著:「大道公是我的契爸(義父)!」那一刻,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不僅僅是神靈庇佑,而是文化與生命教育的一環。我也告訴自己必須堅持下去,我不只是在講解歷史,而是在引導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根」,找到自身與這片土地的連結。信仰並非陳舊的習俗,而是深植於日常的精神支柱。
我曾經以為,修行的路是孤獨的,但隨著道路漸遠,其實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實踐修行──無論閱讀、創作、旅行,或靜心的片刻,都是修行。
人生與修行都不會一帆風順,或許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迷失。我也曾因宮廟的紛爭而有過疲憊,並升起懷疑自己的念頭。但每當我回頭,看見廟宇香火不滅、信徒虔誠,我便明白這條路的價值,不在於個人的得失,而是在於如何為更多人帶來心靈的寄託。
這本書,記錄了我的成長與體悟,希望能成為你的同行之燈,陪伴大家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好,可以療癒自己的傷口,也可以在這場人生旅途中,過得更自在舒適。
願你我都能在這條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前行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