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Introduction
在人類早期歷史中,所有的社會都崇拜自然,那時候,他們透過信仰蛇形水族來表達人類與水的關係,因此在他們的萬神殿中,蛇形的龍和其他類似的蛇形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蛇神從原始的海洋中崛起,創造了世界。只要有水流過的地方,就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可以看到他們在在天河中(我們現在稱之為銀河)透出雲層熠熠生輝,或是在地球上空以拱形的彩虹現身,或是藏身在波光粼粼的溪流,蜿蜒穿越大地。他們攪動海洋,時而隱藏在湖泊和水井深處,時而藏在地底,迴旋升降於地球和天空之間的水文神學循環,帶來了水和生命。蛇形水族就是水的代表、水的化身,也是由水組成,像水一樣流動易變,流淌在這個世界上,既美麗又危險。
這些水神在不同的文化中以多種樣貌出現——如彩虹蛇、天蟒、飛天遁地的龍、彷彿帶兜帽的眼鏡蛇、巨蟒和長著羽毛或角的蛇——祂們創造了生命,是代表祖先的圖騰,也是守護神,同時還訂定了法律。
當人類遷徒到世界各地時,也將蛇形水族帶著走;同樣的,當人們從冰河時代撤退時,在海邊靠著撿拾海灘殘渣維生,或是搭乘脆弱的獨木舟跨越海洋,來自最古老社會的龍和蛇形水族也跟著他們一起蜿蜒蛇行來到全球各地。由於天性多變,祂們在旅途中不斷變形,發展出適應新環境的顏色與特徵。在穿越非洲的過程中,人們採用了大蟒蛇的菱形圖案,這些圖案跟祂們蜿蜒盤繞的天性不謀而合;在中美洲,祂們化身為羽蛇奎查寇特(Quetzalcoatl),一種長了羽毛的巨蛇,像鳳尾綠咬鵑一樣披著神聖的鮮綠色羽毛;到了日本,身軀柔軟、長了鬍鬚的雲龍,像煙霧一樣,盤旋在雲霧繚繞的山脈之間;而在歐洲和美洲,長了翅膀的蛇從雷雨雲中俯衝而下,引發閃電和火焰。
無論走到哪裡,蛇形水族都體現出非人類力量,以及水是基本元素、能夠塑造人類生命的想法。祂們受到讚揚、崇拜和安撫,表達出牠們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備受尊重,也傳達出人類對於水是所有生命形態要素的感念。幾千年來,世界各地的人群對蛇形水神愛懼交織,有些社會到現在仍是如此。
然而,儘管「水就是生命」的觀念早已成為一句老生常談的口頭禪,今日世界各地的淡水和鹹水生態系統以及海洋,仍都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傷害。由於水壩攔水、過度抽水、工業廢棄物毒害和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破壞,水正受到許多社會短視近利的剝削,造成嚴重的衝擊,其他仰賴水為生的物種亦復如此:
自一九七〇年以來,百分之六十的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和兩棲動物在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而且仍在加速惡化——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消失;超過一百萬個物種處於極度瀕危狀態;而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警告稱,十年之內,全球氣溫將持續升高,產生不可逆轉的破壞。
人類是如何從崇拜水,轉變成對水及其流經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呢?許多社會與非人類領域之間關係的發展軌跡,又是如何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研究蛇形水族,並檢視他們隨著時間推移所發生的事情,或許可以為這些問題提供一些解答。
01 水族是一個「多義家族」
博物館、考古遺址以及古今寺廟中都有大量描繪蛇形水族的圖像與藝術品;狩獵採集民族將蛇形生物畫在洞穴牆壁或是鑿刻在岩石上;古代社會在泥板、羊皮紙和樹皮上,記錄了水族創造世界的能力及其在萬神殿的重要核心地位;早期的農耕灌溉民族雕刻蛇形雕像,並建造土丘、寺廟和金字塔來祭拜他們;雨林和山地部落則用貴金屬製成的物品來紀念蛇形祖先,並將這些物品扔進神聖的湖中,取悅他們。
這些傳統創造出一個龐大家族,其中的文物與圖像具有多重意義,除了歷史和文化多樣性之外,還有一致的「家族相似性」。這些文物圖像呼應了蛇是智慧來源的歷史角色,也講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故事。只要了解蛇形水族是如何又為什麼會如此無所不在,以及他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發生了什麼事,就足以闡明在各個社會及其環境和水之間的關係中,極為關鍵的社會、宗教與物質變化。
本書借助一系列代表這些生物的美麗文物與藝術品來講述他們的故事,追溯他們在世界各地蜿蜒蛇行的旅程:他們是如何在人類歷史中出現;如何跨越並連結不同的文化;其中有些又是如何倖存到今日,而有些卻為什麼未能保留下來。透過這些圖像和敘事,我們可以看到水這個一切有機生命所仰賴的元素,其福祉何以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迫切問題,而人類又是如何走到這個地步。
02 水之形:隨人類與物質環境流變
蛇形水族在浩瀚的學術大海中悠遊,在數以千計的人類學和考古學記載中出現,反映了他們的跨文化普遍性。他們貫穿宗教史、神學、古典研究以及對價值與道德的哲學關注,他們在藝術、文學以及研究內在世界的心理學中具有強大的意義,他們也出現在神經與認知過程的研究中。儘管環境研究、水文學和工程學仍以西方技術管理論述為主,但是許多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因應「實地」經驗需要,接受了包括水神及其所展現之意義的信仰體系。
要在這些學術流派編織出來的系統中追蹤蛇形水族,會遭遇到一些方法論的挑戰,因為每一個學門都包含大量的實質材料和多重解釋,正如古典主義學者巴瑞‧鮑威爾(Barry Powell)對自己這個學門所做的評論:「希臘神話放在一起太複雜了……無法用單一理論來解釋……若要加以理解,就必須利用不同學派的詮釋所提供的見解。」在跨學科的比較研究方法中,這個現實的困難就更加突顯了,而且不可能公正的評斷任何單一學科對這個主題的貢獻。然而,匯集所有這些知識卻可以揭露隱藏的思想模式。
人類與水的關係同樣複雜多元。每個社會都跟水和物質環境有特殊的關係,其發展軌跡無法整齊劃一地加以區分,而且人類發展的進化過程,也並非「特定」的線性軌跡。有些社會選擇透過不同的社會政治布局進行轉型,以增加人口並擴大經濟活動;其他的則比較保守,傾向維持非擴張性的社會和經濟運作。變化會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原因出現。思想、信仰和實踐跨越文化和地理界線來回流動,很少以整齊的線性形式進展。整體而言,「大局」是無可回復的一片混沌。然而,在人類與非人類世界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中,蛇形水族揭示了一些明顯的模式:例如,當社會從狩獵採集轉向農業時,或者當社會規模擴大,開始出現階級區分時,就會出現各種變化。而水族流經多種文化與歷史,展現出非常一致的模式。
03 水的物質屬性衍生出的具象聯想
對蛇形水神的崇拜——或妖魔化——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與環境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以及水本身更恆定的意義與價值呢?我的中心假設建立在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的著名格言上,即社會的宗教信仰與實踐反映了其特定的社會政治布局。但是我認為還要加上第三個因素,才能以三角定位,精準詮釋涂爾幹的觀點。人類與環境實質接觸的方式,再加上人類對環境的作用凌駕非人類領域影響的程度,共同建構出他們的信仰和價值觀。社會對其周遭環境施加的技術和工具性控制水平的變化,及其如何影響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關係,都反映在他們的宗教與政治布局上,因此也反映在水蛇神靈和其他「自然生物」的圖像變化之中。
因此,本書探討了狩獵採集社會高度本土化的蛇形水族,小規模農業社會何以更加重視天上會帶來降雨的生命,還有以灌溉為主的社會中強大的水循環蛇神等。書中描述了在社會集權化、城市化,同時發展出階級制度,並進一步強化對物質世界的控制之際,水族又是如何變化。此外,本書還研究了隨著一神教的出現、技術和感知發展主宰了非人類世界,以及「異教」與新的宇宙學信仰之間發生重大宗教衝突時,水神又會發生什麼事。本書同時探索了科學思想如何改變人類對物質環境及其過程的思考。
在許多社會中——尤其是西方社會——隨著人類與環境之間關係的改變,蛇形水族經歷了關鍵的轉變。他們不復在宇宙創世(創造世界)或產生水和生命的故事中扮演核心角色;他們失去了以前的性別互補性,成為女性化的自然和情感代表,而不再代表(男性的)文化與理性;他們被吸納進新的神祇,遭到邊緣化,並且愈來愈常受到妖魔化,成為敵對的「他者」化身;他們原有的感知能力與智慧被人形化的神祇所挪用,或是被科學的「除魅」所取代。然而,即使在如此不友善的環境,他們仍然持續找到表達方式,並以多種圖像的形式重新出現。
而在其他地理和文化背景中——特別是在東方國度——他們保留了帶來水和生命的核心創世角色,同時也推動水文和精神循環。對於世界各地的原住民社群來說,他們繼續與非人類領域維持平等的夥伴關係。
近年來,蛇形水族已成為抗議的重要象徵,代表反對生態破壞的衷心呼籲。他們代表了不同原住民社群的核心信念與價值觀,讓他們能夠批判強加於自身家園的剝削。蛇形水族一如既往地提供豐富的想像力,表達非人類的作用以及所有物種的需求與利益,有助於傳達原住民和其他環保運動人士的熱情關切——他們一致認為所有社會都必須刻不容緩地重新建立更永續的生活方式。
當代水族發揮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作用,讓非人類世界及其所有住民在討論和決策中擁有發言權,這些討論和決策將形塑所有生物的未來。當全球重要機構——聯合國、世界銀行、非政府組織和多國政府——都不得不正視這些問題的迫切性,從歷史深處的暗流中崛起的蛇形水族,有能力串聯關於水的全球重要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