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美國百年外交大敗局:從一戰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美國外交政策為何總是事與願違?

美國百年外交大敗局:從一戰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美國外交政策為何總是事與願違?

A Century of U.S. Foreign Policy Failures

  • 定價:580
  • 優惠價:79458
  • 優惠期限:2025年05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回望美國百年外交史,查考重大決策錯誤的根源
仔細看,到底是誰在禍國殃民?
 
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臺海危機至今未歇
即使美國不再獨霸,但它是否迷途知返,仍與我們息息相關
 
  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參與一戰和二戰,取代英國,從北美的區域性大國躍升為全球第一強權。二十世紀末,蘇聯解體,美國從冷戰中勝出,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視之為「歷史的終結」與美式自由民主的大獲全勝。
 
  但這個結論大錯特錯!回顧美國百年以來的外交政策與對外戰爭,其實美國一直難以擺脫「雖勝猶敗」的陰影:
 
  ◎一戰並未帶來「終結所有戰爭的和平」,法西斯主義迅速興起。
  ◎二戰並未帶來《大西洋憲章》宣示的全球民主自由,共產主義擴展至半個世界。
  ◎沒有取得韓戰完勝,韓半島回到南北分治原點,北韓至今仍是人間地獄。
  ◎捲入越戰遭遇重挫,留下難以癒合的內傷與分裂。
  ◎冷戰之後,歡慶之聲剛落,即發生九一一恐怖襲擊,隨之而來的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與「阿拉伯之春」運動,未能消弭伊斯蘭極端勢力,反而讓中東和北非亂象愈演愈烈。
  ◎後冷戰時代,「老歐洲」諸國與美國失去共同信念,歐盟走向中央集權的「利維坦」模式,北約搖搖欲墜。
 
  現今,美國更面臨建國以來最嚴峻的內憂外患。
 
  內憂是仇恨美國建國根基的左派勢力,外患是奉行共產極權主義和天下帝國主義的中國、伊斯蘭恐怖主義,還有自私自利、以左為旗的「豬隊友」歐盟。尤其當中國、俄國、伊朗等邪惡國家已結成新的獨裁者聯盟,美國的多數盟友卻還陶醉於安樂、喪失了戰鬥精神。
 
  究竟美國面對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臺海危機,到底該如何避免顧此失彼、顛倒緩急?如何出手見招拆招、逐個擊破?
 
  最敢說真話的公共知識分子余杰,2018年歸化為美國公民,對美國「愛之深,責之切」,他查考解密檔案、訪談外交官與智庫專家,發現美國百年以來的外交政策之所以頻頻出現重大錯誤,可從技術、戰略、價值三層面來討論。
 
  ◆技術層面
  總統制和選舉模式造成決策者急功近利。外交和國安領域被能力不足的總統和不專業人士小圈子壟斷,推崇密室決策,脫離權力制衡、媒體監督和公眾討論。
 
  ◆戰略層面
  深陷「帝國症候」,不再謙卑、謹慎,過於信賴「美國模式」的普世性,忽略了其普適性。換言之,你不能將自由強塞給不愛自由的國族。
 
  ◆價值層面
  執政者及其支持者日漸偏離了建國根基——〈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背後的清教秩序。形形色色的左派勢力和左派意識形態在美國攻城掠地,企圖在內部顛覆美國秩序的根基,在外部破壞美國的國際形象,重置一個「一九八四」式的惡托邦。
 
  余杰認為,從理念和價值層面而言,美國外交失敗源於內政的混亂,而內政的混亂源於建國原則的動搖。美國從來不曾在對外戰爭中傷及肺腑,卻有可能在內部的「文化戰爭」和「心靈失序」中坍塌。
 
  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曾說,真正的保守主義在於維護已經存在的東西,而不應到國外四處討伐或在國內引起激變。「最需要的不是創造更多的自由制度,而是成功地保護那些已經存在的制度。」
 
  美國秩序的根基不是軍力、經濟、國土,而是公民美德及其背後的信仰、價值、觀念秩序。用美國保守主義思想家柯克(Russell Kirk)的話來說,美國秩序的根基就是「上帝之下的自由和正義」──憑借古典和宗教性美德,以及新舊世界的社會經驗、自我犧牲與高尚的想像力,搭建起個人與公共秩序的精妙結構。
 
  根基牢靠,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才能行在正道上,無往而不利。
 
本書特色
 
  1.華語世界第一本,以清教秩序、保守主義(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為標尺,全盤反思美國外交政策何以脫軌的巨作。
  2.查考解密檔案、訪談外交官及智庫專家,顛覆美中臺若干官方歷史敘事。
 
聯合推薦
 
  沈榮欽(作家)
  范世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
  蔡明憲(前國防部長、立委)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余杰
 
  美籍蒙古裔作家、政治評論家、歷史學者、人權捍衛者。
 
  生長於巴蜀(十八年),求學及成家立業於北京(二十一年)。三十九歲時,逃離極權中國,從此定居美國維吉尼亞,立足綠色大地,仰望藍色天空,自由思想,奮筆疾書。
 
  以寫作為職業和志業,在這個讀者愈來愈少的時代,堅信閱讀是一條通往自由之路。著作多達八十餘種,一千五百萬字,涵蓋中國當代政治、中國近代思想史、民國史、台灣民主運動史、美國政治和文化等諸多領域。長期致力於用文字顛覆中共極權統治、解構中華大一統觀念、批判西方左派意識形態,進而在華語文化圈推廣英美清教秩序與保守主義(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即獨樹一幟的「右獨」理念。
 
  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亞洲出版協會最佳評論獎」、「紐約特雷恩基金會公民勇氣奬」、「北美臺灣人教授協會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推廣類佳作獎」等獎項。
 

目錄

序章  百年鏖戰,美國為何雖勝猶敗?
歷史沒有終結,美國還在危機四伏的路上
美國外交政策為何總是事與願違?
梁啟超看到的美國四大危機,至今愈演愈烈
羅馬被蠻族攻破,作為「新羅馬」的美國如何汲取前車之鑒?
唯有回到上帝的懷抱,美國才能贏得終局之戰

第一章  兩次世界大戰: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是跳蚤
美國參戰,讓歐洲戰爭變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不是「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此戰之後,群魔亂舞
一戰最大的獲益者不是威爾遜,而是列寧
如果美日結盟對抗蘇俄,日本是否就不會偷襲珍珠港?
「羅斯福新政」失敗了,是戰時經濟挽救了羅斯福的謊言
二戰最大的獲益者不是羅斯福,而是史達林

第二章  美國調解國共內戰失敗,馬歇爾是丟掉中國的罪人
調停國共內戰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國民黨、共產黨及第三勢力都不是馬歇爾期待的「健康力量」
馬歇爾以為延安是桃花源,其實延安是「動物農莊」
中共是「儒家黨」、「農民黨」或「人造奶油式共產黨」?
美國無法改變和改造中國:中國的政治邏輯、民情秩序與美國有天壤之別

第三章  如果麥克阿瑟掌握最高決策權,韓戰將是完勝的結局
「如果我們不立即行動,就只有死路一條」
「我們需要能領導我們的領導人,而不是阻礙我們、使我們流血的人」
麥克阿瑟與共產勢力的三次交鋒
一個前國民警衛隊上尉開除一位五星上將
「我們的英雄兒女,響應呼召去保衛從未見過的國家和素不相識的人民」
杜魯門與麥克阿瑟的根本分歧:歐洲(大西洋)優先,還是亞洲(太平洋)優先?

第四章  越戰:對越共一無所知,卻以反共之名開戰
越南是一系列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嗎?
白宮的主人何其無能:「萬物分崩離析,中心難以控制」
美軍在戰場上沒有輸:美國士兵沒有辜負美國,也沒有辜負自由
與窮凶極惡的北越相比,南越至少是「次壞」
共產主義是一種邪教,你不能跟共產黨打一場理性的「有限戰爭」
西方左派以反越戰為名,占據了道德制高點

第五章  柏林牆:眼看他起高牆,眼看他牆倒了
第三次柏林危機中的甘迺迪:「說起話來像邱吉爾,做起事來像張伯倫」
修建柏林牆的建築材料,居然是西方賣給東德的
柏林牆一定會倒下:雷根篤信「你們一定會輸,我們一定會贏」
東歐民主轉型為何成功,俄羅斯民主轉型為何失敗?
電影《再見列寧》的美國版:美國左派想重溫柏林牆後面的「幸福生活」?

第六章  九一一:對「歷史的終結」的終結
法拉奇的憤怒與自豪:美國是被所有的極權主義仇視的地方
西方面臨的根本問題是一個不同的文明——伊斯蘭
美國在伊朗的挫敗:「白色革命」為何敗給「黑色革命」?
「阿拉伯之春」演變為「阿拉伯之冬」,誰之過?
美國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遺產之一,就是幾十年來和以色列維繫著牢固的關係

第七章  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新保守主義」的墳墓
老布希是謹言慎行的東部菁英,小布希是橫衝直撞的西部牛仔
戰略目標的悄然偏移:從摧毀恐怖分子的巢穴到建構美式民主國家
「布希主義」不是「雷根主義」,而是「新威爾遜主義」
源於左派的「新保守主義」是保守主義中的異端,向左派坍塌是必然
茶黨及川普的崛起,與「新保守主義」的終結

第八章  斗米養恩,擔米養仇:美國三次拯救歐洲,歐洲卻忘恩負義
歐洲是破滅與暴政之地,美國是照出歐洲之醜陋的一面鏡子:歐洲憎恨美國,正如希臘憎恨羅馬
如果美國不出兵,歐洲能制止發生在家門口的巴爾幹種族屠殺嗎?
去美國化的歐洲,是「拉丁帝國」,還是「日耳曼帝國」?
哪一條才是正道:歐洲「脫美入中」與英國「脫歐入美」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是北約失能和美國失焦的惡果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943319
  • 叢書系列:一卷國際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也像馬歇爾一樣,曾受惑於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的報告。但經驗使我對共產主義的威脅能有所警惕。」────魏德邁(Albert Coady Wedemeyer)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韓戰緊要關頭,杜魯門將聯合國軍統帥麥克阿瑟免職。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受到民眾盛大歡迎。
 
反之,杜魯門及其國防部長馬歇爾遭到輿論猛烈抨擊。馬歇爾被傳喚至國會,受到嚴厲質詢,但他堅稱,罷黜麥克阿瑟是因為其策略「要使美國和中國、蘇俄掀起大戰」。麥克阿瑟卻在聽證會上提出截然相反的論點——美國為對華戰略的失策,引起一連串災難,是美國百年來政治的最大敗筆,「我們未來幾代人要為此付出代價:或許要一百年之久。」
 
馬歇爾與麥克阿瑟兩位五星上將之爭論,是幾年前「誰丟掉了中國」的餘音續唱。蘇聯的全球擴張和共產中國為虎作倀,使美國不斷遭受挫敗,激起美國民眾的危機感和對民主黨政府外交政策的不滿。
 
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Raymond McCarthy)公開指控馬歇爾「賣國」:「馬歇爾放棄國民政府,使中國淪於中共;罷黜麥帥,使美國輸掉韓戰。」麥卡錫出版《美國從勝利中的潰退:馬歇爾將軍的故事》(America's Retreat from Victory: The Story of George Catlett Marshall),指控馬歇爾參與了「一個如此巨大的陰謀集團,犯下了如此黑暗的惡行,使得人類歷史上任何先前的冒險行為都相形見絀」。
 
麥卡錫對馬歇爾的指責駭人聽聞。馬歇爾當然不是賣國賊——對於指控,他只回應了一句話:「如果我必須在此刻解釋自己不是美國的叛徒,那麼我認為是不值得。」但馬歇爾確實對丟掉中國負有相當之責任。儘管「馬歇爾計畫」在歐洲大獲成功,馬歇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這些光輝無法抹煞他在中國失敗的汙點。
 
馬歇爾自詡為中國通,卻從未真正了解中國,更對中共一無所知;反倒是沒有在中國任過職的麥克阿瑟,一眼看穿中國的本質:「在過去五十年中,中國人的觀念和理想變得日益軍事化,變成了一種全民一致的、愈來愈具有支配慾和好戰傾向的民族主義。」麥帥認為,馬歇爾鑄成一個根本性錯誤:「那就是天真地以為共產黨不過是群土地改革者,因此犧牲國民黨來同共產黨妥協。這個錯誤原本可以得到糾正,但可悲的是我們白白浪費了良機。放棄原則的做法鞏固了共黨對中國大陸的統治,幫助其發展壯大,使其在爭奪世界的鬥爭中很可能成為軍事天平另一端的砝碼。」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教練,我好想學□□!!!2025數位學習祭,有聲書/線上課程/電子書參展品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BL春展
  • 母親節療癒繪本展
  • 動植物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