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清理女兒們焦慮的引爆點,不負疚、不虧欠,終結創傷遺傳的關係修復提案

엄마라는 상처: 내 불안의 시작과 끝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年05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無法恨、也不敢愛,「媽媽」這個名詞,
成為女兒心中那道最深刻的傷口……

療癒和修復,從承認「討厭媽媽」開始;
獻給每一位成年的女兒,找到和媽媽相處的正確方法。

  ★幫助超過5,000位諮商者找回自我和人生★
  知名家庭關係諮商師盧恩惠,專為無法恨媽媽、乾脆恨自己的女兒們所寫的母女關係解方;不是刻意淡化、也不用故意當個壞女兒,在做出之後該怎樣和媽媽相處的決定之前,讓女兒們無虧欠感的課題分離練習。

  想讓媽媽愛我,真的這麼難嗎?
  背負成為「好女兒」的枷鎖,「可不可以,愛我這個人就好?」
  ‧女兒覺得自己必須要滿足所有媽媽的要求,一旦做不到就非常焦慮並自責。
  ‧在媽媽眼中,只要沒照著自己的話去做,女兒就是做不好、做不夠。
  ‧把家庭和樂的責任扛在肩膀上,若只有自己過得好,就感到愧疚的女兒。
  ‧理解媽媽自己背負的傷,對於還無法完全放下、還不能原諒的自己感到沮喪。

  ◆///讓女兒們終結創傷遺傳的原諒5階段///◆
  【看清】我想要的愛和支持,媽媽不會給。
  【面對】在心上的傷口,是真實的。
  【感受】對媽媽產生討厭和怨恨。
  【看見】媽媽對我的傷害,以及她的媽媽對她造成的傷害。
  〉〉〉最後,才能原諒自己、原諒媽媽。

  ◆///終結創傷遺傳、保護自我情緒和內在的回應///◆
  ‧把指責和批評,轉化為優點:
  「整天只會計較這些小事要幹嘛?」>>『那不是計較小事,是謹慎。』
  ‧捍衛自己的情緒:
  「擺出這種樣子給誰看?」>>『消極有消極的活法啊/人生不是只有幸福快樂才是對的。』
  「有必要這麼難過嗎?太誇張了吧?」>>『你是要鼓勵我?還是讓我更難過?/你的安慰可以換一種說法。』
  「妳都不聽我的話,我去死一死好了!」>>『媽,如果我對你說「我要去死」,你的感覺是什麼?』
  ‧主動說出自己的要求:
  「心情不好嗎?那卡拿去刷。」>>『我現在更需要你傾聽我,抱抱我。』
  「我以後不想再見到妳!」>>『妳現在情緒上來了,我們晚點再說(離開現場)。』

  ★ ▍不必做「好女兒」,做好「自己」就夠了──療癒「母親這種病」的5個階段
  ◎試著拒絕媽媽。
  ─承認自己和媽媽兩個是不同的人,能夠做出不同的選擇,想要不同的東西。
  ◎為媽媽設定界線。
  ─不必接受自己無法忍受的行為。分清楚母女之間什麼是不能改變、不該改變的。
  ◎承認媽媽的缺點。
  ─認清媽媽的情感並不成熟,因此她無法無條件地去愛,也難以理解別人的感受。
  ◎放棄母親是完人的幻想。  
  ─放下心中渴望的媽媽形象,從朋友、同事或伴侶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陪伴和情感。
  ◎成為你想成為的母親。
  ─理解自己、照顧自己,用全新的方式和媽媽相處,當自己也成為母親時,不會複製童年經驗在女兒身上。

  ◆///先成為自己,再成為女兒
  不需要成為媽媽的複製品,也不需要填補她的遺憾,接受自己不是母親的延伸產物後,才能建立不再受傷內耗、不再自我貶低的母女關係。「好女兒」和「好媽媽」都是一種被框架的形象,從立下邊界感開始,學會不需要遍體鱗傷的去愛彼此。

推薦人

  于玥|諮商心理師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林佳樺|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
  郭葉珍|教授媽媽
  彭菊仙|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盧恩惠


  作家、語言治療師和心理學家。經營「米諾亞心理諮商中心」,主修言語治療,並在研究所獲得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目前正在攻讀心理諮商治療博士學位。專長是輔導難以控制情緒、苦於家庭關係和溝通的人,特別是提供在母女關係中掙扎的女兒們,如何從因母親而受到的創傷中復原。在盧恩惠的心上,也有一道名為媽媽的傷口,透過聆聽諮商者的人生故事,她也一步步的療癒自己。

  盧恩惠在學校、公司和政府附屬機構等各地提供諮詢,以優秀成績獲得韓國心理諮商協會專業心理諮商師表揚。並於《Naver Mom Kids》、《International i-Journal》、《Metro News》等雜誌上固定發表有關親子情感的專欄;同時,她也是「慶尚南道心理支持隊」的成員,接住了許多年輕人受傷的心靈。

  此外,盧恩惠也擔任線上心理諮商應用「Trotst」的專業諮商師,並被選為優秀評審諮商師,並於線上一對一客製化育兒輔導平台「我們的家庭心理聖經·辛巴」教練代表,也是線上輔導「緊急逃生輔導樂園」總顧問,迄今已透過超過5,000次諮詢幫助了前來求助的諮商者。

  著作|《關係就是情感》、《讓言語不再傷害》、《我決定不再關注》、《爸爸媽媽和我孩子的語言學習》、《爸爸媽媽,玩玩吧》。(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部落格|blog.naver.com/grace_slp
  Instagram|maum_gram

譯者簡介

王品涵


  專職翻譯,相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現居台北。
 
 

目錄

【前言】是誰告訴我,這樣才是乖女兒?

第一章  我焦慮的起點與終點:媽媽
將討好媽媽視為首要責任
無論怎麼做,都不夠好
不被理解的女兒,成為不懂理解的母親
女兒在家庭裡扮演的特定角色
來自媽媽有條件的愛
必須一起對抗爸爸的念頭
遍體鱗傷的女兒

第二章  讓我心痛又心累的媽媽
被害者媽媽,加害者女兒
開玩笑的媽媽,感覺受辱的女兒
犧牲的媽媽,愧疚的女兒
欲求不滿的媽媽,有本事的女兒
憤怒的媽媽,無法生氣的女兒
完美主義的媽媽,永遠不夠好的女兒

第三章  現在,是時候原諒了
先盡情地恨,才能放心地去愛
唯有先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愛媽媽
為什麼媽媽全心的愛,女兒不想要?
如何心平氣和地原諒媽媽?
我必須好好了解自己的創傷
 
第四章  療癒源於媽媽的創傷
階段一:拒絕媽媽
階段二:與媽媽溝通
階段三:對媽媽設定界線
透過「設限」保護母女關係
以正面投射感染媽媽
階段四:承認媽媽的不完美
階段五:放棄自己期望中的「媽媽框架」
成為自己曾經渴望的媽媽

第五章  痊癒的創傷不會代代相傳
在育兒的過程,找到關心自己創傷的時間
媽媽本身得先幸福才行
媽媽和我不一樣
首先,面對過去的自己
學會療癒自己、不傷害孩子的愛

【結語】和媽媽好好相愛的方法

 
 

前言

是誰告訴我,這樣才是乖女兒?


  我在某次演講談論關於家庭的主題時,台下有位聽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老師,我覺得我所遇到的心理問題或人際關係的困擾,似乎全都是因為我媽,但我不太理解這是為什麼。而且,那些關於依戀會遺傳的理論 也讓我感到相當不舒服。」

  她向我提問時的眼神充滿了委屈。長期以來,她飽受重度憂鬱與不時湧現的憤怒所折磨,不僅接受過心理諮商,也藉由閱讀許多相關書籍、聽演講學習。儘管如此,她卻表示每當接觸到「媽媽」對自己心理層面造成哪些影響時,總會出現莫名的抗拒感;甚至還曾在心理諮商的途中,因為對於探討與母親的關係而感到不適,當下決定立刻結束諮商。

  嘗試與這位聽眾對話後,才發現她似乎深陷在愛媽媽與恨媽媽的矛盾情緒之中。我告訴她,這兩種心情都是自然的情緒;我也安慰她,只要覺得不適,隨時都可以停止諮商,等到內心發出「現在沒事了」的信號時,再重新開始就好。

  受傷的女兒為了得到媽媽的愛、與媽媽和平共處,過著無止境付出努力的人生。然而,她們的內心深處卻也存在著對媽媽的獨特情感與需求。

  無論是討厭媽媽責備自己的怨恨情緒、因為媽媽讓人壓力很大而想要逃跑的心情,或是渴望被媽媽愛的需求,這些情緒都反應在言行舉止上,於是才戴上了「乖女兒」的面具。可是,她們當然也想摘掉這副面具。光是存在就該被愛的「真我」為了覺醒而奮力掙扎著,不希望來自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真我和假我對抗出的情緒矛盾
  所謂真我,又稱「內在小孩」或「真實自我」。在本能上,真我會想要享受天賦的自由生活,一旦真我的需求被壓抑,真我就會失去力量,最終被推入無意識的領域。
  於是,就此形成了假我,而我們也會同時開始過著誤以為那就是自己真實樣貌的生活。假我會持續向我們發送假訊息——
  「想得到媽媽的愛,就要當個乖女兒。」
  「妳必須好好照顧媽媽。」
  「妳的情緒一點用也沒有,拜託當個有用的女兒吧。」
  然而,真我並不會允許我們因假我而失去自我。真我會在無意識的深海之中,為了拯救我們而聲嘶力竭地吶喊。
  「看看我好嗎?那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啊!」
  「多愛我一些,我也想被愛。」
  「其實我很傷心,難過得好想大哭一場。」

  當我們開始聽見真我的聲音後,假我就會受到威脅。如此一來,對媽媽的兩種情緒也隨之陷入矛盾。只要活著就恨媽媽,卻因為不能恨媽媽,所以讓人處於不得不恨自己的混亂十字路口。

  像是憂鬱、焦慮、恐慌等各種症狀,都是由真我與假我抗衡所造成的心理緊張感發出的訊號。唯有不再被心理的緊張感蠶食,而是鼓起勇氣審視內在,我們才得以明白自己真實的需求與情緒。

  ‧女兒不該有標準的樣子
  各位選擇翻開這本書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為了擺脫與媽媽間的矛盾造成的內心緊張感,重新找回平靜呢?在此,我想提供一個建議:至少在閱讀這本書的期間,試著當一個能夠盡情討厭媽媽的女兒。

  本書收錄了女兒們如何自責、為了得到媽媽的愛而過著假我人生的故事。當妳為故事中受傷的女兒感到心疼的同時,也請好好心疼自己;試著傾聽深藏在心底的怨懟,試著在感到悲傷時盡情悲傷。

  被譽為內在小孩權威的查爾斯‧惠特菲爾德(Charles L. Whitfield),於其著作《跟心裡的傷痛告別:創傷療癒大師教你如何修復失衡的人生》(Healing the Child Within:Discovery and Recovery for Adult Children of Dysfunctional Families) 中提到關於真我的說明如下:

  我們的真我很隨性、豪爽、熱情、樂於付出和與人交流,會接受自己和其他人。無論感到喜悅或痛苦,真我都能體察到這些感受,並且表達出來。真我欣然接受自己的感覺,不加以評斷也無所畏懼,容許每種感受存在,將其當成評估生活大事的有效方法。

  妳在什麼時候最恨媽媽?妳在什麼時候因為媽媽感到心痛?妳又是在什麼時候需要媽媽的愛與關心?

  如果被問到這些問題時,腦海中先浮現的是媽媽的臉與犧牲,而不是自己的需求,代表妳已經當一個乖女兒太久了。從現在起,妳可以摘下乖女兒的面具了。

  讓我們一起哀悼為了成為乖女兒,不惜奉獻靈魂而逝去的那些時光吧!接著,撕掉「乖女兒」的標籤,並告訴自己「當一個還可以的女兒就夠了」。

  世上不存在乖女兒或壞女兒,只有「媽媽的女兒」。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532980
  • 叢書系列:富能量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將討好媽媽視為首要責任

惠秀飽受焦慮症所苦,難以名狀的恐懼總是冷不防襲來,偶爾也會因為過度焦慮,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

這樣的惠秀,實際上卻是乖得讓左鄰右舍讚不絕口的「孝女」,甚至還有人對她說「我下輩子也想要像妳這樣的女兒」。惠秀以女兒獨有的細膩,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媽媽的身體與情緒。

然而,每當惠秀從朋友聚會回來後,思緒都會顯得格外混亂。因為朋友們總是可以輕易地就抱怨起父母,但自己的心裡卻只充滿了對媽媽的掛念與擔憂。而且比起父母,朋友們似乎更重視自己的將來,這點也與自己不一樣。一方面覺得朋友們不懂事,另一方面卻也感覺自己對媽媽的感情好像有點過頭了。

‧承接母親的厭世和孤單

惠秀的媽媽為了在貧寒的環境拉拔三個孩子長大,確實犧牲了很多。

因為父親的不聞不問,媽媽一肩扛起所有的責任,細心處理家務與經濟的問題,盡心盡力養育孩子。多虧有了這樣的媽媽,惠秀的家境開始逐漸好轉,經濟狀況也不再有問題。

只是,惠秀依然十分擔心媽媽。深究原因後,才發現是因為媽媽經常向惠秀訴苦—「媽媽覺得活著好孤單」、「我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好想放棄一切」。

為了幫助媽媽,惠秀也曾試著鼓勵她參與一些活動課程,培養興趣。但媽媽總是一口回絕,並表示:「那些事有什麼用?反正人生就是一場空。」

哥哥和姊姊似乎也對這樣的媽媽毫不在意,每個人都忙著過自己的生活,而向來冷漠的爸爸也根本不明白媽媽有多寂寞、多悲傷。於是,惠秀便成了與媽媽一起承擔著孤獨情緒的人。

在家裡,惠秀照顧、擔心媽媽,既是撫慰媽媽的安慰者,也扮演媽媽的情緒配偶3。惠秀默默安慰自己「幸好媽媽身邊還有我」,但每當媽媽向她傾述自己對世界感到萬念俱灰時,惠秀就會湧現害怕失去媽媽的恐懼。

纏繞著惠秀與媽媽的情緒實在太多、太複雜了。惠秀專注在媽媽的情緒與需求上,活不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唯有媽媽快樂,惠秀才快樂;媽媽難受的日子,惠秀也會跟著變得憂鬱。她會帶著媽媽到處享用美食、去旅行,惠秀成了媽媽唯一的安慰者與保護者。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每日e書99元】嚴選暢銷電子書,天天更新、天天都有新發現!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暢銷展
  • 輕小說大展
  • Money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