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居家傷口照護指南

居家傷口照護指南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27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你的傷口,值得更好的照護!

  當皮膚受傷時,身體會啟動一系列複雜的修復機制,讓組織恢復健康。但如果處理不當,傷口可能無法順利癒合,甚至導致感染、慢性傷口,影響生活品質。

  本書透過科學實證與臨床經驗,介紹不同類型的傷口照護方式,幫助讀者學會正確傷口知識與護理技巧,避免錯誤處理導致延遲癒合,讓傷口修復更快、更安全。

  本書內容重點
  ★皮膚結構與傷口癒合的原理
  ★常見急性與慢性傷口的處理方式
  ★傷口護理的常見誤區與迷思破解
  ★如何促進傷口癒合,避免留下疤痕

本書特色

  專為病人、家屬與專業人士打造的傷口照護寶典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鄭乃禎


  現職
  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台灣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外科研究員
  美國史丹福大學及芝加哥大學訪問學者
 

目錄

推薦序  ──吳明賢
推薦序  ──陳晉興
前 言  ──鄭乃禎

壹‧皮膚結構與傷口認識
第一章  皮膚結構與傷口的癒合過程
第二章  傷口的評估與治療原則
第三章  傷口感染的預防與治療
第四章  疤痕的預防與治療

貳‧常見急性傷口的處理
第五章  切割傷、擦傷、刺傷
第六章  手術傷口
第七章  燒燙傷

叁‧常見慢性傷口的處理
第八章  糖尿病足潰瘍
第九章  下肢血管性潰瘍
第十章  壓傷(褥瘡)

肆‧傷口癒合的促進
第十一章  營養與傷口癒合
第十二章  傷口護理的注意事項
第十三章  常見傷口護理產品
第十四章  先進傷口治療方式
 

推薦序

  傷口是每個人幾乎都會面臨的醫療問題,尤其在老年人口與慢性疾病患者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問題日益嚴重。慢性傷口的高盛行率使傷口照護需求迅速增加。若缺乏適當的照護,不僅會讓患者遭受更多痛苦,更可能因併發症導致傷口惡化,進一步增加醫療體系、家庭及整個社會的負擔。因此推廣傷口照護新知有其重要性,而在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大眾易於理解並實踐的內容,是醫學專家肩負的重要使命與挑戰。

  台大醫學院鄭乃禎教授目前擔任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及台灣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以深厚的學術造詣與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傷口醫學領域貢獻卓著。他不僅在學術界享有崇高聲望,更是許多患者心中最值得信賴的醫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鄭教授見證了許多患者因對傷口照護的認知不足或錯誤觀念,而導致本可預防的傷口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和嚴重。為了普及正確的傷口照護知識,鄭教授將多年累積的專業經驗融會貫通,撰寫成《居家傷口照護指南》一書。

  本書涵蓋傷口處理的基本原則,針對不同類型的傷口提供了詳細的實用指導,包括濕性敷料的使用、預防感染技巧及危險訊號的辨識等,為民眾提供了一本既簡單明瞭又科學實用的操作手冊。

  鄭教授多年來專注於傷口照護與再生醫學的研究,在困難傷口治療與新型診斷技術應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的學術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對傷口癒合機制及細胞治療的應用進行深入探討。他因此於2024年榮獲國家新創獎的肯定,更帶領台灣在國際傷口醫學領域嶄露頭角。不僅如此,鄭教授作為台灣傷口照護學會理事長,一向致力於推廣傷口知識分享與技術交流。

  令人敬佩的是,鄭教授在書中展現的不僅是精湛的專業能力,還包含了對患者深切的關懷與強烈的使命感。他以平易近人的語言,將複雜的醫學概念轉化為易懂的內容,使讀者即便沒有醫學背景,也能輕鬆掌握實用技巧,提升社會對傷口照護的重視與能力。

  我深信《居家傷口照護指南》的出版將對推廣正確的傷口照護觀念產生深遠影響。不僅能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有效處理日常傷口問題,也能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參考工具。我誠摯推薦這本書,並向鄭乃禎教授為推動全民健康所做的貢獻致以敬意。期待本書能為每一位讀者帶來知識與力量,助力健康人生的每一步。

吳明賢
台大醫院院長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855131
  • 叢書系列:健康世界叢書
  • 規格:平裝 / 144頁 / 15 x 21 x 0.9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皮膚結構與傷口的癒合過程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約佔體重的16%,新生兒皮膚的總面積約為0.4至0.5平方公尺,成人則可達到約1.6平方公尺,相當於一張榻榻米。表面看似僅是覆蓋一層薄皮,實則其結構與功能相當複雜。
 
皮膚如同一道堅固的城牆,是抵禦外來有害物質的第一道防線。同時,皮膚具備感覺、調節體溫、吸收、分泌、排泄、新陳代謝以及免疫調節等多種功能,協助身體維持內部的恆定狀態。此外,皮膚也是身體與外界互動的重要器官,通過觸覺、壓覺、痛覺、溫度覺等感知周圍環境的變化並做出即時反應。不僅如此,皮膚的色澤和質地也能反映體內的健康狀況,甚至提示潛在的疾病或身體異常。
 
不同性別、人種及身體部位的皮膚厚度皆不盡相同。例如:男性的皮膚比女性厚;黑人皮膚比白人厚。以身體部位來說,眼瞼的皮膚最薄,而手掌和腳底的皮膚則是全身最厚的,擁有最強的保護功能。
 
皮膚的結構
 
皮膚主要由三層結構組成,分別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層(圖1-1)。每一層都具備獨特功能,彼此間協同合作以保護我們的身體。
 
一、表皮
 
表皮層是皮膚最薄的部分,表皮的最外層是由扁平的角質細胞堆疊而成,形成多層的板狀結構。這些細胞內充滿了一種稱之為角質蛋白的物質,這種蛋白質對皮膚具有保護作用,能抵禦外界損傷。角質細胞外則被脂質包覆,角質細胞和脂質猶如城牆的磚塊和水泥,共同構建出堅固的屏障,既能抵抗物理及化學性傷害,防止微生物和異物入侵,還可以防止體內的水分流失。
 
二、真皮
 
真皮層是皮膚的第二層,位於表皮層的下方,是皮膚結構中最厚的一層,佔表皮與真皮加總厚度的90%。真皮層不僅提供支撐結構,更是許多重要生理功能的關鍵所在。真皮層由多種不同的組織和細胞組成,這些組織和細胞共同賦予皮膚彈性、強度以及感知功能。真皮層的結構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
 
1.乳突層
 
位於真皮層的最上層,由富含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內含微小的血管和末梢神經。乳突層的血管負責為表皮層提供營養和氧氣,同時帶走代謝廢物;而末梢神經則讓我們能夠感知溫度、疼痛和觸覺等外部刺激。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身心伸懶腰╯春季健康生活展  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商業週刊截止
  • 親子天下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