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修正直覺偏見,享受人際連結的美好
陳志恆
最近幾年,我有時會在演講中提醒大家,不只要關注兒童青少年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問題,也要關注家中的長輩。為什麼?
許多老人過著獨居生活,過去是守著電視打發時間;進入到數位時代,長輩也是人手一機。小螢幕中的短影音,一則接著一則,長時間目不轉睛(對,老人也可能手機成癮),當盯著螢幕的時間越長,就越少起身走動;除了缺乏活動讓身體機能退化得更快外,最大的隱憂是減少社交。
而孤獨與疏離感是危害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對獨居或移動不易的老人家,更是如此。然而,身旁有緊密互動的親人或朋友,就能避免孤獨,擁有幸福嗎?
《正向人脈提升守則》的作者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提到:「對大多數人來說,讓我們感到隔離和孤立的並不僅僅是社交機會不足,而是與周圍的人缺乏密切的情感聯繫。」
所以,你不只需要社交互動,更要與他人建立健康有品質的連結。而這種深度的連結感,就是書中不斷提到的「共感體驗」(shared reality)。也就是,你與他人能共享某種感受、觀點或願景,此刻你們彼此感到心意相通、互有共鳴。
依照我的理解,當我們能被他人深刻同理(empathy)時,「共感體驗」的狀態就發生了。此刻,我會更願意對對方敞開自己,揭露更深層的自己;同時,也會更信任對方,而對方也會因為被信任而感到更有價值。
這是一種雙贏的互動。
你會說,要能碰到與自己建構「共同現實」的人,實在可遇不可求。也有人質疑:「我生性害羞,連踏出交朋友的第一步都有困難,有可能與他人建立深度關係嗎?」
事實上,那些阻礙你與他人創造「共同現實」的,大多數是你腦中的直覺偏見。像是,與人初次見面時,我們常低估了對方對我們的好感,稱為「好感差距」(Liking gap),因而錯失了進一步的後續互動。
又像是,我們常以為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或缺陷,會減低他人對我們的好感;事實上,真誠地承認自己的失敗,卻能促進更深的社交連結,稱為「美麗的困境效應」(Beautiful mess effect)。
幾年前,當我從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轉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我的社交生活極為貧乏。在演講場合或許與人大量互動,但結束後,真正密切交流的只剩家人,難免也會感到有些孤獨或疏離。
為了挽救我的社交生活,這幾年來,我會刻意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些在網路上彼此關注已久,但沒機會實質接觸的夥伴,一起吃頓飯、聊聊天,分享各自的近況。
我驚訝地發現,許多人與我一樣,都有這種社交貧乏的困境,也都很珍惜這樣的刻意聚會。而在聚會中坦率地分享自己,能引發共鳴,獲得支持,內心被充分滋養了。
然而,要跨出這一步,刻意創造人際連結,我也得面對我內心那些關於人際互動的直覺偏見。而
回到數位時代,作者提到,智慧型載具對於社交互動與關係連結究竟是好是壞,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它。你應該讀《正向人脈提升守則》這本書,就是要帶領你破除內心對於建立人際互動的心魔。最終,你會領悟到,不論你的性格如何,你都有資格,並具備能力,與他人建立深度與有品質的關係,獲得因為深度連結而帶來的幸福。免在社群媒體上過度比較,同時,透過這些載具與他人即時互動,表達關心與理解。數位工具反而更能打破時空藩籬,創造更多連結與歸屬。
下次,當你看到長輩們一早就在群組裡互發貼圖,而感到可笑且嗤之以鼻時;別忘了,那是老人家在有限的社交機會中,互道關懷的方式之一,確實能增加人際連結,促進心理健康。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現任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
推薦序
沒事的,只是單純問候
吳家德
我自己寫了一本關於「人脈」的書,銷量破萬,讀者算是很買單。書中金句「對人感興趣,生活很有趣」,告訴大家,只要敞開心扉,與人接觸,生活必定精彩好玩。又說「走出去,大數據;關起門,大悲劇」,鼓勵大家,一定要多多與人交流,對於洞悉人性法則,會有經驗累積,也才不會受騙上當,懊悔不已。
當我讀到《正向人脈提升守則》這本好書時,我大為驚豔,欲罷不能,我從書中找到許多人際關係經營的觀點和我提出來的看法相似的論證。差別在於,我的認知是我的經驗法則,而作者的內容,幾乎都有科學的基礎與實驗之後的結果。意思就是,我大為讚嘆作者寫這一本書所花的時間與考據,這也是我非常推崇這一本書的關鍵。
我列舉書中幾句深得我心的觀念。「事實上,人們通常都很樂意與陌生人交談」;「請求別人幫忙反而是與人建立融洽關係的最佳方式之一」;「選擇深入的對話而非簡單的閒聊應該會提升你長期生活的滿意度」;「從純科學角度來看,讚賞和感激無疑是最寶貴的激勵工具」;「口頭稱讚可能比金錢獎勵更有價值」;「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越是慷慨,心臟就越健康」。
聯絡更方便,卻越來越遠
現今社會,因為社群媒體發達,社交軟體多元運用,讓許多人都說,這是造成人際關係疏離的主因。我與作者都認為「這是錯的」。我覺得人際關係的疏離,關鍵不在於科技的先進,而是來自人性的懶惰。因為科技的便利,讓很多人便宜行事,覺得要與人聯繫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但就是因為「簡單」的心理因素,讓許多人遲遲沒有行動,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心」距離,明明可以藉由社交軟體拉近關係,卻變成漸行漸遠的謬論。
很多年前,我寫過一篇小文章。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這份感動。我的好朋友蔡詩萍大哥,有一回,他從台北搭高鐵要到高雄,行經台南站時,他發了一個訊息給我:「家德老弟,我要去高雄出差,目前到台南,發個訊息給你,沒事的,只是單純問候。」當我收到一位遠方老友捎來的祝福,我是非常開心的。
所以,我常常在演講場合告訴聽眾,每天用你的手機打開Line,查詢久未聯繫的朋友,可能是已經離職的同事,可能是因為旅行認識的朋友,可能是你的遠方親戚,只要一天三通,可以直接撥打電話,告訴對方,純粹思念,聽聽他的聲音也好。也可以傳文字訊息給他,讓他知道,你想起他,給予祝福。這兩種方式,都能讓你的人際關係存摺越來越豐盛。
我的這個建議和作者的最後一條守則「主動聯繫納些你生活中失去聯繫的人,讓對方知道你依然念他們。」不謀而合。
這十三條正向人脈提升守則,以走過半百,喜歡與人交流的我讀來,真心覺得是一本如何好好經營人際關係的聖經。衷心推薦,也樂於推廣。
(本文作者為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