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氫能產業技術與發展

氫能產業技術與發展

  • 定價:350
  • 優惠價:79276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探討氫能製取、儲存與應用,解析產業技術路線
聚焦政策與市場投資,預測未來發展機遇

  氫能作為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正逐步改變全球能源格局。本書全面探討氫能的發展現狀與技術路線,涵蓋製氫、儲氫、氫能應用及儲能材料等關鍵領域,並對產業政策與市場趨勢進行深入剖析。透過梳理各國技術發展脈絡,解析各種製氫技術的優劣勢與可行性,幫助讀者掌握最新的產業動態與應用前景。

  在儲存技術方面,本書探討高壓氣態、液化儲存及各類儲氫材料的發展與應用,分析其安全性與成本效益。隨著氫燃料電池技術的不斷成熟,氫能在交通、工業、發電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日益突顯。本書亦介紹了當前氫能發電與工業應用的實踐案例,並關注氫冶金等新興技術的突破,為讀者提供全面的產業視角。

  全球氫能產業正加速發展。本書回顧主要國家的氫能策略與市場布局,探討政府補貼、投資趨勢及行業發展路徑。透過分析資本市場的融資動向與技術創新熱點,為企業、投資者等提供決策參考,幫助讀者了解氫能產業的商業潛力與未來方向。

  本書適合新能源及氫能領域的技術人員、研究機構專家及相關科系師生閱讀,亦可作為從事氫能投資、策略規劃與政策研究人士的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釗


  副教授,專攻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領域。材料加工工程碩士,法國勃艮第-弗朗士孔泰大學材料學博士,在化學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重點包括:固態儲氫材料、儲能材料、氫同位素分離材料以及高性能催化劑的開發。

師菲芬

  能源研究專家。
 
 

目錄

第1章 導論
第2章 氫能的基本屬性
第3章 氫能的製取技術
第4章 氫能的儲存技術
第5章 氫能的利用技術
第6章 氫儲能新材料
第7章 氫儲能的應用場景
第8章 氫能產業政策
參考文獻

 
 

導論(節錄)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能源史。歷史上曾經歷多次重大能源變革,每一次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和技術突破,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和文明的進步。人類探索利用新能源及開發新的能源利用技術的腳步從未停止過。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之一,能源更是關乎各國民生與可持續發展乃至國家安全的重大策略問題。原始社會裡,火作為最重要的一種「工具」,成為人類最早運用能源的一種形式。農業文明時代,通過種植作物與馴養家畜,人類更有效地把太陽能轉化為食物、熱量和動力。農業文明時代的燃料是薪柴,動力有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距今約六千年前,烏克蘭大草原上的人們將馬馴化為馱獸,來拉運貨車和戰車,用以騎乘。西元一千年前後,在波斯出現了風車,在中國沿海及荷蘭等多風地區,也經常能看到風車。1650年的荷蘭,在需要抽水的農村,至少矗立著八千座風車。水車源自中亞和東亞,從歐亞大陸到北非,在大河溪流之畔,經常能看到水車。古人類在七十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柴、木作為燃燒能源,從幾十、幾百萬年前到1790年前後,人類一直都處於柴薪能源階段,亦即能源利用的第一個階段。

  伴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瓦特改良蒸汽機的出現,人類擷取和使用能源的效率得到極大提升,開始逐漸邁入化石能源的新階段。19世紀末,以石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被發明出來。此後不久,效率更高的柴油機和渦輪機先後問世。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應用和改進,汽車和飛機被製造出來並應用於生產和生活中,對於煤、石油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多。一個多世紀以來,驅動了轎車、卡車與曳引機的內燃機,可以說是地球上最有影響力的發明之一。整個20世紀,人類嚴重依賴石油,使石油成為決定國際事務、影響世界歷史變遷的主要因素之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的能源消耗結構類型仍未發生根本改變,基本上處於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化石能源階段。化石能源不僅總有一天會消耗完,而且使用化石能源還會造成巨大的環境汙染,因此,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新能源也必然是人類能源發展的趨勢。

  第一個階段我們走過了百萬年的歷程,第二個階段從開始到現在也不過兩百多年的歷史,第三個階段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屆時,我們將進入一個以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為主的新能源階段。雖然新能源全面取代目前的化石能源還稍顯困難,但種種跡象都顯示出新能源的巨大發展潛力。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63378
  • 規格:平裝 / 180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2.1 氫能的歷史

在化學元素的發現歷史上,很難確定氫是誰發現的,因為曾經有不少人從事過製取氫的實驗。16世紀末期,瑞士化學家帕拉塞爾蘇斯注意到一個現象,酸腐蝕金屬時會產生一種可以燃燒的氣體,也就是說他無意中發現了氫氣。1671年,愛爾蘭著名哲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和發明家羅伯特.波以耳也曾經研究過氫氣,而且他描述了氫氣的性質。科學發現屬於誰主要取決於科學發現本身的定義。在科學史上,人們最終把氫氣的發現者確定為亨利.卡文迪許,因為是他最先把氫氣收集起來,並仔細加以研究,確定了氫氣的密度等關鍵性質。

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文迪許,1731年10月10日出生於法國尼斯,1810年2月24日卒於英國倫敦,享壽78歲,以發現氫氣和準確測定地球密度聞名。

1766年,卡文迪許把一篇名為《論人工空氣》的研究報告提交給英國皇家學會。在這一論文中,所論及的除碳酸氣外,主要講的就是氫氣。卡文迪許用鐵和鋅等與鹽酸及稀硫酸反應的方法製取氫氣,並將氫氣用水銀槽法收集起來。他發現,用一定量的某種金屬與足量的各種酸作用,所產生的氫氣量總是固定不變的,與酸的種類和濃度無關。他還發現,氫氣與空氣混合點燃會發生爆炸。因此,卡文迪許稱這種氣體為「可燃空氣」,並指出這種氣體比普通空氣輕11倍,不溶於水或鹼溶液。

1781年,英國化學家卜利士力在做有關「可燃空氣」的實驗時,發現它和空氣混合爆炸後有液體產生。卜利士力把這一發現告訴了卡文迪許,卡文迪許用多種不同比例的氫和空氣的混合物進行實驗,證實了卜利士力的發現,並斷定所生成的液體是水。卡文迪許指出,如果把氫氣和氧氣放在一個玻璃球裡,再通上電,就會生成水。當氧氣被發現後,卡文迪許用純氧代替空氣重複以前的實驗,不僅證明氫氣與氧氣化合成水,而且定量地確認大約2體積氫氣與1體積氧氣恰好化合成水,該結果發表於1784年。由於卡文迪許是燃素學說的虔誠信徒,他認為金屬中含有燃素,當金屬在酸中溶解時,金屬所含的燃素釋放出來,形成了這種「可燃空氣」。儘管卡文迪許首先發現了氫氣,並首先證明了氫氣和氧氣反應的定量關係,但由於受到傳統理論的束縛,他並沒有正確認識到氫氣發現的重要價值。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商業新視野:洞悉商機,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手掌握每月最新商業趨勢!_1月新上檔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BL春展
  • 母親節療癒繪本展
  • 動植物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