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你的問題不是問題(親簽版):轉化困境為力量的薩提爾對話模式

你的問題不是問題(親簽版):轉化困境為力量的薩提爾對話模式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該學習的對話法則
值得一讀再讀的薩提爾模式應用指南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回應問題才是問題。
──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薩提爾模式溝通名師李崇義引導你看懂問題背後的底層邏輯,帶你討論如何拆解、建構一段深刻、高品質的對話,不迴避、不壓抑、不爭執、不對立,打造新的對話迴路,達成對話真正目的。

  運用「OMIYA」對話路徑,讓溝通無往不利
  .設定目標Objective
  .討論方法Method
  .強化意圖Intent
  .連結渴望Yearning
  .自我覺察Awareness

  謹記「6不1要」,讓談話遊刃有餘
  .不說道理
  .不解釋
  .不給答案
  .不提供建議
  .不預設立場
  .不質問
  .要留下回應後路

  「對話是一種冒險與探索未知,保持自身的穩定並覺知當下自己的狀態尤其重要,這不但影響對話的品質,更會讓這段探索旅程呈現深刻、清明的感覺。
  一段深刻或高品質的對話重點在於激發當事人產生未曾想過的念頭、未曾體驗的感受,或是重新思考現在的觀點是否合宜。它們總是默默浮現在一大片曠野,來自於未知,結束在覺知。
  如果眼前的當事人糾結在如何解決他人的問題時,我們要適時找機會將課題拉回當事人身上,才能幫助他們看見黑夜裡的一點星光。」──李崇義

本書特色

  1. 長耳兔心靈維度創辦人、薩提爾模式溝通名師李崇義最新力作
  2. 繼暢銷書《冰山對話》後,深入探索薩提爾模式的應對姿態
  3. 教你用最簡單、直觀的方式,看懂每個問題背後真正的底層邏輯,
  4. 讓你立足在很好的對話起點,與人談話遊刃有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崇義


  薩提爾模式溝通引導講師,現為長耳兔心靈維度創辦人。

  曾任美國矽谷軟體公司總裁、美國納斯達克(NASDAQ)上市公司副總裁。在資訊產業服務二十餘年,從基層職員到高階主管,工作地點從台北、北京、加拿大溫哥華到美國矽谷,中年後回台轉換跑道。

  帶領長耳兔心靈維度師資培訓課程並舉辦工作坊,亦常受邀至國內外上市櫃企業、研究單位、與各級機關學校進行講座與工作坊。

  著有《冰山對話》、《內在黑洞》;主持「崇義開始說」Podcast;並與知識衛星合作薩提爾相關線上課程。
 
 

目錄

前言 看懂問題的底層邏輯

1 問題不是問題
問題聚焦在別人不是問題
主觀認定的現實不是問題
迴避自己課題的問題不是問題
沒有方向、目標不明確不是真正的問題
虛假議題
沒有感受到生命力,不是問題
只是分享,不是問題

2 對話前的裝備
傾聽的能力
提問的能力
運用時間軸
留意關鍵字
同理心的力量
找尋資源
運用反差、擴大感受的能力

3 OMIYA對話路徑
設定目標
討論方法
強化意圖
連結渴望
自我覺察
找到資源,運用OMIYA對話
與自己和解
做不到沒關係
學習表達渴望

結語 蝴蝶不來,花也要開

 
 
 

前言

看懂問題的底層邏輯


  二○○八年秋天,北京一家資訊軟體公司希望我從台北搬到北京幫忙成立新的事業部門,開拓新業務領域。

  當時頗為匆促,我收拾好簡單行囊就隻身前往北京,住進公司附近的酒店,太太留在台北整理房子,兩星期後才來與我會合。

  初來乍到,北京一切對我甚是新鮮,這個過去只出現在電視劇裡橫跨明清到近代的古都,而今卻是我生活棲息之地。炎熱的夏季剛過,此時正是最舒服的時候,銀杏飄黃搖曳、蘆花隨風擺盪、後海碧波蕩漾,但對我這個壯志未酬的青年而言,美景卻是倏忽飄散,視而未見。

  我每日往返酒店與公司,顧不上眼前景色,心裡想的僅是該如何達成上級交辦的目標、如何打造能夠為公司爭取最大利潤的團隊。無疑的,我正值職場機會、薪資和體力的揚升階段,同時仍然秉持目標至上的心態,其餘不相干的事物在眼裡相形變得不重要。

  太太抵達北京後,在找到租屋處前,我們暫時蝸居在約十坪大小的酒店裡。她剛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只能由我帶她到附近餐館果腹,不然住台北時,所有覓食工作幾乎都是她一手包辦,我很少擔心吃飯的事。

  某日我帶太太到公司附近的路邊小餐廳吃飯,中午時段許多北漂年輕人出來打牙祭,大家對於餐廳髒亂的環境似乎不以為忤。因為仍在大量開發階段,道路周遭塵土飛揚,北方人隨地吐痰的聲音此起彼落,電動摩托車四處亂竄,在太太腦海裡刻印了不好的印象。

  我點了一籠小籠包與麵食與太太湊合著吃,她看著牆上菜單點了牛肉燴飯。

  熱騰騰的小籠包端上桌時,太太眉頭一皺道:「這個蒸籠看起來有點髒,好像沒怎麼洗。」

  「都這樣啦,將就點吧!」我有些不耐的說,順手掀開蒸籠蓋,露出乾癟的小籠包,太太此時瞪大眼睛說:「那個……蒸籠底部的棉布怎麼是黑色的?」

  「我也不知道,那……應該是白色……的吧?」我也沒發現原本應該是白色的防沾黏棉布不知道經歷過多少次蒸煮早就變成灰黑色。其實我知道,店家應該不在意環境衛生,小本生意恐怕也顧不上那麼多。

  如果當時有攝影機搭配後製,想必我的臉上應該會出現三條線,不知道該怎麼搭話。

  太太看見路邊餐館的環境雜亂無章、蒸籠外觀老舊、內部白色棉布發黑,早就沒有食欲,索性放下碗筷不願入口。

  「你如果不想吃,就等一下你點的燴飯吧!」看著太太的動作,我無奈的說。

  「這個小籠包看起來不乾淨,你怎麼吃得下?」太太驚訝道。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大家都這樣吃。更何況這一籠小籠包才人民幣三塊錢,別太較真。」

  太太低下頭來悶不吭聲。

  沒過多久,牛肉燴飯上桌,我順勢挪到太太面前,請她忍耐吃一下。她很不情願扒了一口飯,緩緩抬起頭看著我說:「下面的飯是涼的,我不要吃了。」語畢大大嘆了一口氣。

  看到眼前的場景我心裡也慌張,不知道該對太太說些什麼安慰她。當時我心想,也不過就是剛到北京我還不熟悉哪裡有乾淨、衛生或好吃的館子,我為了家庭北漂來京是為誰辛苦為誰忙,沒必要將飯不好吃的責任怪在我身上吧!我心裡同樣委屈呀!

  「你幹嘛這樣,好歹吃個一口,不好吃再去別的地方吃。」我試圖安慰。

  太太搖了搖頭,冷不防的眼淚嘩啦嘩啦落下。

  看見她在餐館落淚,我除了心疼也頗為著急,馬上對她說:「你幹嘛這樣,剛來北京我們都不熟,路邊餐館就是這樣,又不是高級餐廳,別要求太高。」

  太太低著頭不為所動。

  「拜託,你要是真的不想吃,就算了,別吃了,我們再去找別的地方,看你這樣我也很難過,只是這附近的餐廳可能都不如你意,換了也未必更好。」我愈說愈激動,覺得自己也委屈了。

  太太只是搖著頭沒有答話,眼淚止不住滴滴答答落在餐桌上。

  九月下旬的北京城街道上,路樹開始凋零,隨著秋風一陣陣,街上落了一地葉子,看來頗為淒涼。

  我的心境何嘗不是如此。好不容易從台北搬遷至北京,我何苦離鄉背井來到人生地不熟之地打拚,在工作還沒有熟悉之前,更不可能花時間、花心思去照顧太太的生活起居。怎麼沒有人看見我的無奈與委屈呢?

  我盡力想在口頭上跳出當前泥淖,擺脫眼前問題,絞盡腦汁說了一番大道理,試圖說服太太不要太挑剔,無奈她只回了句:「根本不是這個問題。」

  「不然是什麼問題?」我提高聲量不甘示弱的回問。

  多年之後,我投入學習薩提爾模式,對於冰山隱喻特別著迷。美國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認為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僅僅占了少部分,更大的區塊潛藏在水平面之下。我們經常看見一個人外在行為或事件就急著反應,試圖解決我們認為的問題,卻忽略其實水平面下沒看見的冰山才是一個人的核心與發展歷程,當我們忽略人的主體,只在乎水平面上的部分,無疑就是否定一個人真正的存在價值。

  我在《冰山對話》談過冰山的各個層次及我們慣用的應對姿態,在這本書裡,我想要花多一點篇幅討論如何拆解、建構一段深刻、高品質的對話,用簡單直觀的方式引導讀者看懂每個問題背後真正的底層邏輯,並且打造新的對話迴路。

 
 

詳細資料

  • ISBN:4711488873654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某年暑假前,我到一家科技公司進行為期三天的企業內訓,參加的學員來自各部門,包含工程師、人事主管、行銷、公關、系統架構師及網頁設計師等。

往常我做企業培訓時,很多學員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對於感受有所體會與進入,但這一次有些不同,該公司已經推廣正念一段時間,許多人很快就能連結自己的感受,與自己貼近。

中午休息時間,小吳很客氣的詢問是否能與我聊聊,我中午沒有午睡習慣,若有人能夠陪我吃飯、談話,自然樂意之至。
我們的談話內容可以說是員工與主管溝通的經典案例,我在培訓課程常常會請學員模擬演練,有時也會利用戲劇方式演出更貼近真實情境的狀況,我再拆解情境對話、給予方向。

接下來,我會透過文字演示為何小吳的問題在我眼中並不是問題。

年初時,小吳與部門同事大約二十人一同出遊,經理很開心的對大家說這趟旅程能把大家聚在一起很不容易,請敞開心胸同樂,希望日後同事可以無話不談。

入住旅館後,大家一起晚餐,有說有笑,顯然對這趟旅程都帶著期待與愉悅心情。

晚餐過後,大家各自回房休息。但晚上九點多時,經理在部門 LINE 群組分享了他的位置資訊,顯示的 Google 地圖定位在一家酒吧。

小吳說,他收到訊息當下不以為意,想說都九點多了,照常理不需要回應,群組內將近二十人也沒人回覆。

經理分享位置資訊後,也沒傳其他文字說明,時間一點一滴過去,到了將近十一點時,經理突然在群組裡發了一則訊息:「你們太令我失望了,枉費我還跟太太說我們部門最團結、最有向心力!」隨即就退出群組。

接下來幾天行程,經理刻意不和同事一起走,自己逛景點、採買物品,其他同事則三五成群聚在一起。

小吳說,那幾天真尷尬。

結束旅程的第一個上班日,經理召集大家開會,雖然沒有特別提起旅行及退群的事,但會議結束前當眾對小吳說:「小吳,我看你平常很善解人意,別人一個眼神你就知道意思,怎麼最近這麼駑鈍?你好歹也在部門那麼多年,一起出去玩的氣氛這麼差,你都沒感覺嗎?」

被經理這麼一說,小吳當下不知所措,突如其來的質疑讓他胸口堆積一股無法宣洩的強大壓力。

會員評鑑

5
12人評分
|
7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5/04/20
還記得在崇義老師工作坊中,是分組對話練習的環節,我是陳述者,主題是「我最近滿意的一件小事」。無奈一開始我就苦惱的說:「我們直接開始吧,但我想不到有什麼滿意的事情。」作為提問者的學員星星相當機伶,反應很快的開始提問,詢問我的近況,並且得知來參加這個工作坊對我來說是別具意義的一件事情。「那你覺得來參加工作坊的你,是個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嗎?」「好像也還好。」

十分鐘的對話,讓星星感到相當挫敗,因為儘管星星用盡全力引導我,想讓我知道自己已經做了多少的努力與行動,我仍然覺得沒什麼,不認為這是令人滿意的事情。星星舉手向老師提出自己的困惑。

「米雪,在我們幾次的談話中,我有想要鼓勵你說過你很棒的話嗎?」崇義老師喚著我的名字說。我靦腆的笑著說:「沒有,而且我看到我的夥伴們在偷笑。」那是一種你們懂我的認同感。

還沒翻開書,書的側邊內頁就提及,站在自我覺察的地基上,保持自身的穩定與覺知尤為重要,如此才能展開高品質對話。第二章書中點出做到高品質對話需準備的七項裝備,裝備整頓好,就可以依循著對話脈絡開始攀登探索這座冰山深處。書中的OMIYA對話脈絡與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黃金圈理論如出一轍,回到為什麼的源頭,也就是人的渴望,並覺察問題的本質,所有問題迎刃而解,同時引導當事者回到初衷,亦是衷於當事者自身的力量,而非從外在施予能量的表現,就像老師在工作坊時說的:「如果對方還沒準備好,我們就多一點瞭解,好奇當事者做了哪些努力的細節,這樣就好了,不用急著想趕快讓他看到自己的肯定。」

問題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應對問題的回應,全新的對話脈絡,為自己也為對方開啟一條嶄新路徑。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5/04/19
我們習慣解決問題,
像習慣呼吸一樣自然。
只要有人情緒高漲,
我們下意識地想說點什麼:
「我懂你,但你想想……」
「我理解,只是你不能一直……」




話語裡似乎有理解、有溫度,
但其實,那更像一張舊地圖,指著的是目的地,卻錯過了人。




崇義老師的新書《你的問題不是問題》,不是一本教我們怎麼變得更能幹的書,
而是一盞燈,照進我們習慣解釋、分析、說服的那片區域,
輕輕地問了一句:
你還記得,這段對話裡,你是為了靠近一個人,還是只是想讓事情趕快結束?




我讀著讀著,不自覺回想起那些我以為「已經做得不錯了」的時刻,
語氣柔軟,句子誠懇,但心,卻還是在堅持一個觀點。
我說我懂,但我真正想要的,是對方接受我眼中的「比較好」。




這本書一開始就提醒我們,真正的對話,不是放在事情上,而是放在人身上。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錯了位置,就算話說得再漂亮,
也只是在繞圈,不會靠近。




書中第二章提到許多對話中需要練習的能力,
傾聽、提問、看見時間軸裡的蛛絲馬跡、觀察語言背後未說出口的訊息、
甚至是一個肩膀微微垂下的角度、一雙閃爍的眼。
這些都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份「我願意靠近」的姿態。




老師特別提到,對話的過程裡,反差問句有其深刻的力量。
不是為了挑戰,而是為了引導——
引導對方去看見,從未想過的自己。
我們活在慣性裡太久,許多念頭早已成為「理所當然」,
而一個好問題,就像在熟悉的房間裡,開了一扇新窗。




我特別喜歡書中那五個對話的要點——
設定目標、討論方法、強化意圖、連結渴望,以及自我覺察。
它們不是線性步驟,而更像是一場深度同行的地圖,
從外在的行動,一步一步,引領回內在的渴望。




而書的結尾,像是一封寫給每位學習者的溫柔提醒:
即便我們還沒做到,也沒有關係。
不是每一次對話都得完美,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立刻明白,
但薩提爾模式最美的地方就是:接納。
接納當下的我,接納當下的你,接納還不完美的我們。




讀到最後一句:「蝴蝶不來,花也要開。」
我幾乎紅了眼眶。




兩年半前,我在最低潮的時刻,走進李老師的教室。
那時的我,滿身裂痕,對關係失望,對自己也無力。
老師聽了我的故事,後來甚至在他的粉專寫下以我為靈感的文字。
我記得那段話的最後是:「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我的故事可以被理解,甚至被珍惜。




如今,再次看見那句話出現在書頁結尾,
就像一個圓,靜靜合上。
而我,也從那個渴望被拉起的我,成長成一個能陪別人坐下的人。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知識的延伸,
更是一場關於愛與連結的深度回望。




我們都想讓花開得好、讓蝴蝶來得快,
但在那之前,讓我們練習安靜地、誠實地、帶著渴望地,
為彼此盛開。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5/04/12
還不錯,書中有很多實際的對話例子,算是用比較現代的語言再詮釋Satir很多經典的理論。
很喜歡Satir用添加而非修改的信念,鼓勵人透更有效的正向行為取代無效行為。
展開
user-img
Lv.6
4.5
|
2025/04/11
如果你在生活或工作中感到困惑、無助,或者覺得自己被某個「問題」困住,卻總是找不到答案。

或許你該換個方向問自己:這個問題真的是問題嗎?

這是我在讀完李崇義老師的《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後最深刻的體悟。

這本書延續了他在《冰山對話》中所探討的思維模式,但更進一步地提供了一套實際的方法,幫助我們用對話來轉化問題。

如果說《冰山對話》是讓我們看見問題的本質。

那麼這本《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則是讓我們學會與問題對話,進而轉化問題。

我認為兩本書的概念互補,而且構成了一種既能內觀也能外用的思維方式。

...

從「冰山」到「對話」,問題的關鍵在於理解

在《冰山對話》中以「冰山理論」為基礎,強調我們的行為只是浮在水面上的結果,而真正影響我們的,往往是冰山底下的情緒、信念與需求。

比方說,一個人總是害怕在開會時發言,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不擅長表達,但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害怕犯錯、擔心被否定。

這種覺察的過程,讓我想起向客戶提案領域的經驗。很多時候,提案被退回不見得是因為提案不好,而是因為我們沒有說中對方真正關心的要點。

「不是好提案就會被買單,被買單的才是好提案。」

如果我們只專注在如何讓提案更完整,卻沒有深入思考客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那麼再努力也無法解決問題。

但是,覺察到問題本質是一回事,真正能改變現狀又是另一回事。而《你的問題不是問題》正好提供了一套方法,讓我們不只看見問題,還能運用對話去拆解、重構,甚至轉化它。

...

問題不是問題,對話才是關鍵

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關鍵:很多時候,問題的本質並不在問題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詮釋它。

我歸納了三個核心觀點,幫你理解這句話。

——

一|問題來自於我們的認知,而非問題本身

我們認為的「問題」,其實是視角所導致的困境。我們總習慣把問題歸因於外在環境,像是

「主管總是不支持我的想法。」
「這個市場實在是太競爭了,我也沒辦法呀。」

但真正影響行動的,是我們對這些情境的解讀。

這讓我想到曾經遇過的一位工作者總是抱怨:「老闆和主管都不看好我的企劃,這才是大問題!」

但當我們深入對話後發現,問題不在於對方不接受,而是他沒有清楚表達自己的核心價值。當我們重新梳理他的敘事方式、調整了提案的重點,他的企劃很快就獲得了關注與認同。

「別抓了問題就找答案。」

這是我在幾本書中和課堂上都會強調的,也和這本書中的觀點一致:問題不一定是我們以為的問題,而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的行動。

——

二|高品質的對話,才是轉化問題的關鍵

當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方式」之後,接下來要思考的是「我們與問題的對話」該如何改變?

書中的第二章提供了不少對話技巧,如傾聽、提問、時間軸思考,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拆解問題。

這讓我想到一個常見的問題:這個策略可不可行?

許多人聽到主管或客戶這麼問時,往往會急著找答案。但如果我們換種對話方式,比方說:

「這個策略背後的目標是什麼?」
「這個策略是否真正解決了核心需求?」

我們或許能發現更深層、或真正重要的問題。

這也是我看到《冰山對話》與《你的問題不是問題》兩本書之間的關鍵連結點:前者幫助我們理解問題的本質,後者則教我們如何透過對話拆解問題、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

三|善用OMIYA對話路徑,從「困境」轉向「成長」

書中提出的OMIYA對話路徑,是一種幫助我們轉化問題的方法,包括五個階段:

目標:真正想達成的是什麼?(Objective)
方法:目前使用的方法?這是唯一方法嗎?(Method)
意圖:為何想達成這個目標?背後真正動機?(Intent)
渴望: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與我的價值觀或需求有什麼關聯?(Yearning)
覺察:是否看清了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法?(Awareness)

這個架構的關鍵,在於不只是讓我們關注問題表面,而是引導我們深入內在動機、拆解行動策略、並開啟新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提案被主管否決該怎麼辦?

你也許覺得受挫,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吧?這時候,可以試著用OMIYA架構來重新思考問題、找出對應方法,而不是讓自己陷入負面的情緒。

第一步,目標:我真正想達成的是什麼?

你可能以為你的目標是「讓主管接受企劃」,但這只是表面的問題。真正的目標應該是「讓主管理解企劃的價值,並獲得支持。」

這時候,你已經開始轉變視角,不再是讓主管接受與否,而是思考如何讓他更好的理解?

第二步,方法:我目前的方法有效嗎?

你的做法可能是:直接提交一份完整企劃書,然後等待主管認可。但如果主管沒時間細讀,或根本沒有看見你的企劃與他關注重點的連結,這個做法就未必有效。

「除了提交企劃書,還有其他方式讓他更好理解?」

我們可以思考並採取另一種做法。像是可以先安排一次簡短會議,口頭說明關鍵概念,確認主管的需求後再修改提案,這樣成功率可能會更高。

第三步,意圖:我為什麼想讓主管接受這個企劃?

很多人希望主管接受,只是因為不想被否定;但這其實是情緒性的想法,並不是真正的意圖。真正的意圖可以是:這個企劃對公司有幫助,能夠帶來實質效益。

當你覺察到這一點,就不會被拒絕所打擊。

而是會更聚焦在如何讓主管理解這個企劃案的價值,而不是如何讓主管認同我。

第四步,渴望: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可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只是主管的認同,而是在公司中發揮影響力、被看見、獲得成就感。

如果這才是你的渴望,那麼即使這次提案沒有成功,你仍然可以尋找其他方式來實現它,比如在不同專案中展現價值、與其他部門合作等。

這時,原先的問題已經轉變。

不再是一個「主管拒絕我」的困境,而是一個「我要怎麼在這家公司發揮影響力」的思考方向。

第五步,覺察:我是否看清了這個問題的本質?

經過前面四個階段的自我分析,你可能發現:

並非主管不認同我,而是我還沒有用對方式讓主管理解企劃價值;我不需要執著於讓主管立刻答應,而是應該先了解他的關注點,再調整提案方式。

就算這次的提案沒有成功,我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讓自己在公司發揮價值。

這樣的覺察,讓你從「被拒絕的受害者」轉變成「主動尋找解決方案的人」,你的思維也從「問題導向」轉向「機會導向」。

回到OMIYA架構,我認為其價值在不只是讓我們解決問題,而是讓我們學會更有結構地與問題共處、對話,進而找到更具創造力的解法。

...

從問題到對話,從對話到成長

回到最初的問題:「這問題真的是問題嗎?」

我想你會停下來好好想一想,而不是急著回應。我們如何看待困境,決定了我們如何行動;而我們如何對話,決定了我們能否真正轉化困境。

問題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對話。

當我們學會與問題對話,問題便不再是阻礙,而是成長的起點。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5/04/10
「你怎麼還在煩這件事?」

「事情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想了!」

「你想太多了啦!」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我們說過,也聽過。可是,你是否發現,這些話並沒有讓問題消失,反而讓對方覺得更無助?

這本書,《你的問題不是問題》,點破了一個我們常忽略的事實:「問題」本身並不可怕,真正讓我們痛苦的,是我們對待問題的方式。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每日e書99元】嚴選暢銷電子書,天天更新、天天都有新發現!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商業週刊截止
  • 親子天下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