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碳中和與氫能社會

碳中和與氫能社會

  • 定價:375
  • 優惠價:79296
  • 優惠期限:2025年05月26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探討碳中和與氫能發展,解析能源轉型與減碳路徑
  透過各國政策、技術與產業視角,展望氫能社會的未來

  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而碳中和則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核心策略。本書從淺顯易懂的角度,探討溫室氣體排放與氣候變化的關聯,分析能源使用方式對環境的影響,並回顧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進程。透過介紹全球的碳中和政策與行動,帶領讀者理解減少碳排放的必要性及實現碳中和的可行路徑。

  在碳中和進程中,能源轉型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書深入探討化石能源的清潔化與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發展,介紹節能技術、電動汽車、儲能系統及碳捕捉等技術手段如何助力減碳。同時,關注各行業減排行動,包括電力、工業、交通等領域的應對策略,並解析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及社會各層面的減碳參與,從多角度呈現碳中和的實踐方向。

  作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能源之一,氫能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本書詳細闡述氫能的發展背景、能源特性及安全性,並介紹燃料電池、氫冶金、氫儲能等多種技術應用。此外,本書系統分析氫能的生產與供應方式,包括不同製氫技術的比較、儲運方式及氫能基礎設施的發展現狀,為讀者提供全面的知識框架。

  隨著氫能技術的不斷進步,海洋氫能的開發與氫能貿易市場逐步興起,為全球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書介紹海上風電製氫的技術方案與經濟性,分析全球海洋氫能專案的進展,並展望氫能在國際能源貿易中的角色。

  本書適合碳中和與氫能領域的從業者、研究人員及對能源轉型感興趣的讀者。透過全方位解析碳中和與氫能發展趨勢,為未來的綠色能源轉型提供了詳實的資訊與深刻的見解,是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參考書籍。

本書特色

  本書聚焦碳中和與氫能兩個領域,系統闡述了化石能源的使用、溫室氣體排放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聯,介紹了碳中和目標的來龍去脈,以及氫能在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由此剖析了氫能的整體發展情況,包括各國氫能策略、產業現狀、技術情況和發展趨勢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震


  金融學博士、博士生指導教授,英國能源學會會士、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研究學者,在《Energy》、《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等一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研究領域為:能源經濟與綠色金融、跨國投資與併購、專案工程諮詢等。

張岑

  能源經濟研究員。
 
 

目錄

第一章 氣候變化與碳中和
1.1 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
1.1.1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1.1.2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1.2 氣候暖化與極端天氣
1.3 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
1.3.1 國際公約及協定
1.3.2 世界主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1.3.3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1.4 小結

第二章 碳中和之路
2.1 碳中和政策
2.1.1 世界主要國家碳中和政策
2.1.2 中國碳中和政策
2.2 碳中和路徑
2.3 能源轉型途徑
2.3.1 化石能源清潔化
2.3.2 清潔能源規模化
2.3.3 多種能源互補化
2.3.4 終端用能電氣化
2.4 重點行業減排行動
2.4.1 電力
2.4.2 石油與天然氣
2.4.3 工業
2.4.4 交通
2.4.5 資料中心
2.5 碳排放權交易機制
2.6 社會各層面的減碳作用
2.6.1 各級政府
2.6.2 金融機構
2.6.3 大學及研發機構
2.6.4 社會大眾
2.7 碳中和是一場協奏曲

第三章 碳中和技術
3.1 節能與能效提升
3.1.1 工業
3.1.2 交通
3.1.3 建築
3.2 可再生能源
3.2.1 水能
3.2.2 風能
3.2.3 太陽能
3.2.4 生物質能源
3.2.5 海洋能
3.2.6 可再生能源經濟性情況
3.3 電動汽車技術
3.3.1 發展簡史
3.3.2 電動汽車類別
3.3.3 行業現狀及趨勢
3.4 儲能技術
3.4.1 儲能技術
3.4.2 行業現狀及趨勢
3.5 負碳技術
3.5.1 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
3.5.2 直接空氣捕捉技術
3.6 氫能

第四章 走向碳中和之路的氫能角色
4.1 氫的發現和利用
4.2 氫的能源特點
4.3 氫的安全性
4.4 氫能技術與應用
4.4.1 燃料電池
4.4.2 氫冶金
4.4.3 氫燃料燃氣輪機
4.4.4 氫儲能
4.4.5 電力多元轉化技術(Power-to-X)

第五章 氫能的生產與供應
5.1 氫的生產
5.1.1 化石能源及化工原料製氫
5.1.2 工業副產氫
5.1.3 電解水製氫
5.1.4 其他製氫技術
5.1.5 不同製氫技術的成本對比
5.2 氫的儲運
5.2.1 儲氫技術
5.2.2 運氫技術
5.3 氫的加注

第六章 海洋氫能
6.1 海洋氫能發展現狀
6.2 海上風電製氫方案
6.3 海上風電製氫經濟性
6.4 全球海上風電製氫專案
6.4.1 西方海上風電製氫專案
6.4.2 中國海上風電製氫專案
6.5 海上能源島
6.6 氫能貿易
6.6.1 氫能貿易市場
6.6.2 中國氫能貿易展望
6.7 小結

第七章 氫能社會
7.1 全球氫能發展情況
7.1.1 主要國家氫能策略與政策
7.1.2 全球氫能產業發展情況
7.1.3 國外氫能社會建設經驗與啟示
7.2 中國氫能發展情況
7.2.1 中國氫能策略與政策
7.2.2 地方政策與規劃
7.2.3 中國氫能產業發展情況
7.3 中國建設氫能社會面臨的挑戰
7.3.1 頂層設計和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7.3.2 安全規範和行業標準發展滯後
7.3.3 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研發不足
7.3.4 清潔氫的生產及供應成本高昂
7.3.5 有關氫能的利用效率尚存爭議
7.4 總結與展望

結語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628829
  • 叢書系列:自然科普
  • 規格:平裝 / 228頁 / 17 x 23 x 1.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席捲全球,地緣政治賽局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暗流湧動……諸多因素正在加劇人類社會的不安全感。2020年以來,全球經濟因新冠疫情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跨國交通旅行陷入停滯,人與人的交流從線下被迫搬到了線上,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屢屢遭受脈衝式疫情的衝擊。在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被國際社會所接受,世界各國政府愈加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人類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數百萬年以來,除了與瘟疫的持續抗爭,還遭受著大自然的其他考驗,比如洪水、乾旱、颶風、寒潮等,極端天氣的波及和影響範圍不亞於任何一場疫情。進入工業時代,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碳顆粒物等汙染物的大量排放。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已變得千瘡百孔,氣候變化正在加劇,嚴重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生態危機」正演變為人類的「生存危機」。如何平衡人類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這是地球母親對我們所有人的現實拷問。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商業新視野:洞悉商機,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手掌握每月最新商業趨勢!_1月新上檔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BL春展
  • 母親節療癒繪本展
  • 動植物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