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書展
歷史從未終結:王墨林與陳界仁的解放地誌學

歷史從未終結:王墨林與陳界仁的解放地誌學

A TOPOLOGY AT THE END OF HISTORY: on Wang Mo-Lin and Chen Chieh-Jen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5年05月26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臺灣小劇場運動的重構。
  •臺灣藝術史的邊緣書寫。
  •城市空間的解嚴小史。

  「幕間」書系為斑馬線文庫的新書系。「幕間」是在幕與幕之間,演出的「剩餘時間」,藉以引申為一個脫過量生產的時間、一處藝術思想生發的自由領地,以書籍出版為觸媒,讓「過去發生了什麼」與「想像未來的可能性」的兩點,透過一個書系的運作,積累多樣的交會路徑。期以劇場與文藝為視角,提供另樣的觀看方式。

  「幕間」的第一本書,推出郭亮廷《歷史從未終結——王墨林與陳界仁的解放地誌學》。如其文題,本書討論的主角,王墨林與陳界仁,可說是臺灣當代劇場及藝術領域中思想最為複雜的兩位藝術家。作者以少見的「空間」之眼細讀、重新探索二人的藝術論述與實踐,將章節分為〈空城〉、〈園區〉、〈監獄口〉、〈美術館〉、〈小劇場〉,通過雄辯之筆,一一拆卸城市、國家與歷史的神話,復甦小劇場的運動性及藝術的解放潛能。也是一段四十年來的空間解嚴小史。

  作者在以「王墨林與陳界仁作為方法」的基點上,取徑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生產與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的地理學,從都市、廢墟、平坦世界、儀式空間等,清理出一條去殖民的臺灣當代藝術之路,更具有向臺灣知識界發出對話的意圖;並以辯論「歷史終結論」為起手式,在「西方—亞際—臺灣」的知識體系中,建構極富動態的對話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亮廷


  於「回到源頭」與「未來想像」之間推進新局的評論者,轉運詩意的翻譯者。以藝術書寫介入當代世界的行動詩學。

  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士、巴黎第一大學美學系學士、法國雷恩第二大學(Rennes II)劇場研究所碩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現為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有《疊韻》 、《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 (合譯)等。

繪者簡介

蕭羊希


  臺灣視覺設計師,生於核子四廠旁、貢寮,深受蛋洗核電黑道影響,水域保護區居民第四代,2017年成立隱山設計工作室。

  作品跨足商業設計與藝術領域,曾獲文化局「藝術新秀」獎發表《大隱魍山》個展、裝幀設計作品《夜長夢多》等第十七屆金蝶獎臺灣出版設計大獎。《母親》美術指導、《未來神豬博物館》3D視覺設計;《2020台東藝穗節》、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黑眼睛文化/黑眼跨劇團《夜長夢多》劇場、VR展覽、出版等視覺主設計、《城市震盪》、《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網頁設計;軟硬倍事《蝕物鏈》、窮劇場《紅樓夢續》、《親密》及《懶惰》、壞鞋子舞蹈《弱生》、《親近土地計畫II》、《彩虹的盡頭》及烏犬劇場《麻嗨猴》、南方以南藝術計畫等平面視覺設計;組成鬼丘鬼鏟藝術團體《立黑吞浪者》繪圖。《大美麗》音樂錄影帶等。
 
 

目錄

緒 論    
一、藝術史的終結與我    
二、殖民史與空間性    
三、列斐伏爾 vs. 福山    
四、朝向歷史終結的地誌學    
第一章 空城    
一、都市及其不滿    
「觀念表演藝術」還是「環境劇場」?
景觀破裂法:沉默、隱藏、幽靈    
二、廢墟的空間生產    
三、尋找「第三劇場」    
第二章 園區    
一、長戒嚴    
二、從「轉型正義」到「想像的共同體」    
終結歷史的「後殖民國家」    
共同體的理論與虛構    
三、(不在)人權園區裡的藝術    
四、水尾的空間敘事    
五、關係的生產    
第三章 監獄口    
一、「後歷史世界」的地理學
二、前劇場空間    
三、異質地方與都市劇場    
四、失敗者的身體詩學    
《荒原—致台灣八○》    
《天倫夢覺:無言劇2012》    
五、身體作為差異空間    
第四章 美術館    
一、跨(不)過歷史藩籬的美術館    
從中情局到美新處    
「延遲現代性」與「提早的歷史終結」    
二、祛魅的神聖性    
三、《殘響世界》裡的平坦世界    
四、美術館作為死亡空間    
五、歷史終結的再歷史化    
第五章 小劇場    
一、民眾與孤魂    
文化與失敗    
死後的生命    
二、製造死亡的都市子宮    
三、母親的神話與沉默    
沉默作為發言形式    
神話的地層    
四、小劇場作為儀式空間    
五、解殖的場所    
結 語    
一、斷代當代    
二、「殖民—地理—歷史唯物論」的啟發    
三、「前領域」狀態    
四、臺灣當代藝術的去殖民脈絡    
五、如何自我啟蒙?    
謝 誌    
參考文獻    

 
 

導讀

  幾乎同一種敘述模式,在臺灣戰後不同藝術領域的歷史書寫當中反覆出現:從1949年國民政府頒布戒嚴令開始,50年代藝術家在反共大旗和戰鬥文藝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沉潛時期;60年代臺灣經濟在美援之下復甦,文學藝術也在西方現代主義影響之下,嘗試各種新的創作語法的實驗階段;70年代由於外交受挫,國民黨的黨國神話破滅,驅使臺灣文藝創作者興起鄉土運動、清理現實問題,而達到的成熟期;80年代隨著經濟加速資本化,和政治急遽地民主化,文化藝術也在政府的重視下被機構化,於是,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相繼成立,讓我們最終迎來了解嚴至今文化藝術的多元景觀,是為各種議題眾聲喧嘩的多元蓬勃期。

  這樣的歷史敘事,將二戰後的臺灣藝術史描述成一道直線的進程,完全與日裔美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89年所提出的「歷史的終結」相一致,也就是從冷戰底下資本主義和共產陣營的對峙,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共產體制瓦解,證明資本主義是最能實現民主自由的終極體制。「臺灣解嚴等同於多元開放」這樣的斷代方式,只是把臺灣當作全球資本主義勝利底下,在東亞的一個區域性例證。在美國民主的天空下,資本主義所覆蓋的每一片土地與海洋,矛盾與鬥爭都將在前景消失。多元統合了矛盾,開放在事先就調解了鬥爭。

  這樣的「歷史終結論」似乎意謂著人類歷史所積壓的一切問題都獲得了解答。然而,作為一個外圍區域的臺灣人,剛好是福山的解答,層層壓抑了我們的問題:這個由美國代議式民主,和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所提供的解答,如何能夠也是我們的答案呢?臺灣的左翼路線,今後只是多元景觀裡的一個景觀嗎?我們在這個多元開放裡的哪裡呢?歷史的終結所試圖終結者,是誰的歷史?

  戒嚴結束了嗎?

  解嚴前夕的第一時間,就對經濟高度增長、國家民主轉型提出批判者,王墨林和陳界仁並不是唯二。從鄉土文學論戰、臺灣新電影到小劇場運動,從《夏潮》到《人間》雜誌、《島嶼邊緣》,參與其中的諸多文藝工作者,都曾反映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資源壟斷、城鄉差距、第三世界邊緣化等問題。然而,王墨林和陳界仁的重要之處在於,他們是少數從1980年代甚至更早,就透過創作和論述,對於臺灣「冷戰—戒嚴—反共」的戰後歷史構造進行深挖,並且持續至今的藝術家。臺灣戒嚴長達三十八年,王墨林和陳界仁以超過三十年、快要與戒嚴等長的時間,不斷追問「戒嚴結束了嗎?」使得戒嚴狀態在今天變成一種更綿長的當代性,以至於當今「解嚴=民主=自由」這道等式不再能那麼方便得出。

  如何解除歷史終結的迷思,將冷戰戒嚴理解為我們自身的「長當代性」,使我們不再是知識上沒有歷史的人,這是我想仔細閱讀王陳二人作品的初衷。歷史終結之為一個迷思,如上述,它仍然是西方思想脈絡底下的一個詞語。我們終究必須回答:我們如何能不採用西方規定好的現成方案,回到在地的脈絡擺脫歷史終結?

  如果答案不來自自身的社會實踐,解答只會是矛盾的加劇,問題的偽裝。對於我而言,陳界仁和王墨林就是在層層撥開歷史終結論所裹挾的問題。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948406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緒論
 
幾乎同一種敘述模式,在臺灣戰後不同藝術領域的歷史書寫當中反覆出現: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頒布戒嚴令開始,五○年代藝術家在反共大旗和戰鬥文藝的夾縫中,求生存的沉潛時期;六○年代臺灣經濟在美援之下復甦,文學藝術也在西方現代主義影響之下,嘗試各種新的創作語法的實驗階段;七○年代由於外交受挫,國民黨的黨國神話破滅,驅使臺灣文藝創作者興起鄉土運動、清理現實問題,而達到的成熟期;八○年代隨著經濟加速資本化,和政治急遽地民主化,文化藝術也在政府的重視下被機構化,於是,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相繼成立,讓我們最終迎來了解嚴至今文化藝術的多元景觀,是為各種議題眾聲喧譁的多元蓬勃期。
 
這樣的歷史敘事,將二戰後的臺灣藝術史描述成一道直線的進程,完全與日裔美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一九八九年所提出的「歷史的終結」相一致,也就是從冷戰底下資本主義和共產陣營的對峙,一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期共產體制瓦解,證明資本主義是最能實現民主自由的終極體制。「臺灣解嚴等同於多元開放」這樣的斷代方式,只是把臺灣當作全球資本主義勝利底下,在東亞的一個區域性例證。在美國民主的天空下,資本主義所覆蓋的每一片土地與海洋,矛盾與鬥爭都將在前景消失。多元統合了矛盾,開放在事先就調解了鬥爭。
 
這樣的「歷史終結論」似乎意謂著人類歷史所積壓的一切問題都獲得了解答。然而,作為一個外圍區域的臺灣人,剛好是福山的解答,層層壓抑了我們的問題:這個由美國代議式民主,和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所提供的解答,如何能夠也是我們的答案呢?臺灣的左翼路線,今後只是多元景觀裡的一個景觀嗎?我們在這個多元開放裡的哪裡呢?歷史的終結所試圖終結者,是誰的歷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顯化冥想的力量:高寶心靈覺醒電子書展,參展書85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小天下暢銷展
  • 國中小資優展
  • 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