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博
逆轉有毒韌性:別被硬撐拖垮!哈佛專家教你設定壓力界線,重新連結大腦與身體,提升身心平衡與效能
4
2人評分我要評價

逆轉有毒韌性:別被硬撐拖垮!哈佛專家教你設定壓力界線,重新連結大腦與身體,提升身心平衡與效能

The Five Resets: Rewire Your Brain and Body for Less Stress and More Resilience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逆思維》亞當.格蘭特∕《決斷兩秒間》麥爾坎.葛拉威爾∕《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丹尼爾.品克∕《安靜就是力量》蘇珊.坎恩——選書推薦

  工作負擔、人際比較、家庭期望、照護責任、育兒倦怠、情感失和、前途茫然⋯⋯,生活中種種挑戰如潮水般洶湧而至。

  或許你曾不止一次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過了這關就好。」從小到大我們就被教導,忍受高度不舒適的狀態,才是內在力量的展現,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一味忍耐忽視警告的訊號,失眠、焦慮、疲倦、憂鬱、疼痛、心悸,身心被逼入困境。

  該是時候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真的要這樣下去嗎?

  硬撐不是堅強,而是自我傷害;
  真正的堅強來自重新設定界線,讓壓力轉為人生的助力!


  阿迪提.內魯卡醫師是哈佛的壓力專家、知名講者,被譽為「全美國必須認識的一百位女性」之一。她在書中指出,壓力和倦怠是危害現今世界最嚴重且普遍的兩個議題。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但我們卻被現代社會的奮鬥文化和有毒韌性的迷思誤導,以為有壓力是軟弱的象徵,要不計代價隱藏起來。

  壓力並非敵人,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生活的諸多要求,重點在於要讓失控的壓力重回健康、可控的程度,才不會造成傷害。

  她根據逾二十年的臨床經驗,從大腦科學發展出五個重新設定壓力的心態轉換技巧:
  1.釐清什麼最重要——培養正確的心態,重新設定大腦和身體
  2.在吵雜世界找到片刻寧靜——學會降低外在影響,保護心智頻寬
  3.讓大腦和身體同步——在壓力飆升時,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幫助你
  4.喘口氣,維持心理空間——練習在日常生活鞏固減壓的智慧
  5.展現最好的自己——打破壓力愈大、自我批評愈嚴重的循環,學習與大腦及身體溝通的全新語言。

  五大技巧搭配十五個實證方法,由而內而外逐步微調;
  這本書不僅是減壓、增強韌性的指南,更是找回平衡與力量的藍圖!


各界推薦

  「重新由內而外連結大腦與身體的傑作。這些策略既簡單又實用,並帶來巨大轉變。對任何飽受壓力和倦怠之苦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書。」——Thrive Global創辦人兼CEO  亞利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

  「整本書都相當引人入勝。《逆轉有毒韌性》回答了全新常態中困擾我們的壓力和倦怠問題。書中充滿有效率的策略,幫助你在寶貴時間中管理壓力——非常適合忙碌的家長!」——《公平遊戲》(Fair Play)作者  伊芙.羅德斯基(Eve Rodsky)

  「我畢生都在幫助其他人呈現自己最棒的樣子。《逆轉有毒韌性》目標是幫你感覺自己最棒的樣子。減少壓力和倦怠。用簡單的技巧,達到由內而外的美麗。」 ——Jones Road Beauty創辦人兼CEO  巴比.布朗(Bobbi Brown)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有太多壓力不好。身心都會被耗盡,更不用說會造成倦怠。重點是要管理壓力,擁有更健康、快樂的生活。《逆轉有毒韌性》能幫助你達成這些目標。」 —— 記者、作家與凱蒂.庫瑞克媒體公司創辦人兼CEO  凱蒂.庫瑞克(Katie Couric)

  「非讀不可。」——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內魯卡〕馴服了有毒的壓力。」——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能實際改善你的韌性。」 ——北美最大的獨立書評網站Book Riot

  「內魯卡醫師關於壓力的作品充滿了文獻引用及科學研究的支持,值得善加利用。內容易懂又有趣,能讓〔那些〕不管是因為育兒、工作或純粹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而感到疲憊或倦怠的人振作起來,重新開始。」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迪提.內魯卡(ADITI NERURKAR)


  哈佛畢業的醫師、電視通訊記者及講者。她在研究發現驚人結果後,創造了管理壓力與倦怠的臨床做法:雖然近80%看診的病患都有壓力問題,只有3%的醫生會建議病人做壓力管理。內魯卡醫師終結了這樣的落差。

  內魯卡醫師在二十年的臨床經驗中看到病患的壓力愈來愈嚴重,因此創造了一個經科學驗證、可行、實際且零成本的方法。當壓力和倦怠不再只是她位於波士頓診間的問題,成為全球議題,內魯卡醫師身為《財富》雜誌(Fortune)50大講者,向全世界各地聽眾分享了她的方法。她上過MSNBC與NBC News超過300次,曾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和《歐普拉雜誌》(Oprah Magazine)採訪過。

  內魯卡的著作《逆轉有毒韌性》(The Five Resets)介紹了處理壓力和倦怠的全新做法,說明了五個微小卻強大的心態轉換技巧,搭配十五個策略,提供給想要一勞永逸改善壓力和倦怠的人。

譯者簡介

張芷盈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口譯組畢業。曾任記者、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目前兼職插畫設計,譯有《創造可能》、《這樣聚會,最成功!》等作品。
 
  來信指教:gina.cychang@gmail.com
 

目錄

各界推薦
序章   把壓力從敵人名單上移除——讓壓力幫助你而不是傷害你
第1章    你的壓力究竟在傳達什麼訊息?——有毒韌性的迷思    
第2章    你的大腦怎麼看待壓力——健康韌性的兩個改變法則
第3章    重新設定技巧一:釐清什麼最重要——改變大腦路徑,聚焦減壓目標
第4章    重新設定技巧二:在吵雜世界找到片刻寧靜——設立數位界線,獲取深度修復的睡眠
第5章    重新設定技巧三:讓大腦和身體同步——強化你的身心連結,克服不健康的壓力
第6章 重新設定技巧四:喘口氣,維持心理空間——找出健康的壓力甜蜜點,兼顧生產力與休息
第7章 重新設定技巧五:展現最好的自己——讓內在批評閉嘴,重新奪回自我效能

結語   快速通關

致謝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68906
  • 叢書系列:天下財經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壓力和倦怠是危害現代世界最嚴重且最普遍的兩個議題。好消息是兩者都能被徹底消除,可以透過本書中實際可行的小技巧去克服。使用這些技巧,適度善待自己,你將能夠在大約三個月的時間克服壓力和倦怠的狀態。
 
這不是那種一夕之間就能治好一切的流行撇步。你的大腦和身體很聰明,不會上這種撇步的當;它們一眼就能看穿。這本書提供的是長久持續且影響深遠的改變,加上一些有效轉變心態的方法,能教會你如何徹底逆轉身體的壓力。
 
這跟你所知的可能相反,覺得有壓力並不代表你在處理日常生活需求時太軟弱或很失敗。壓力是人類經驗中正常的一部分。你被現代社會還有現在的奮鬥文化誤導了,你以為壓力是軟弱的象徵、很丟臉,要不計代價隱藏起來。但壓力並非敵人;我們的文化看待壓力的方式才是。讓我為你解密這些負面看待壓力的觀念。
 
關於壓力的真理
 
我們可能都有各自的壓力故事,但和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人對談後,我找到並總結出五個關於壓力的普世真理。如果你過去幾年一直與壓力奮戰,那你很可能碰過至少其中一種普遍的擔憂——但很可能所有五種都遇過了:
 
1. 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會感到焦慮,在艱困的情況中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 緒。
 
2. 我覺得心理或生理都沒法放鬆,大部分的時候都覺得被耗盡了。
 
3. 我因為壓力非常大,完成的事情很少,但同時間又覺得太倦怠,無法有效 率地工作。
 
4. 我在工作、家庭、社群間有非常多角色要扮演,幾乎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5. 我找不到自己生命的目標和意義,同時間卻面對許多個人或工作上的挑戰。
 
如果你對以上五個擔憂的其中一個或多個有共鳴,那你的生活很可能已經被壓力佔據。
 
事實上壓力是你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是覺得餓或需要睡覺一樣自然。壓力其實是你大腦中一個很重要的預設路徑。這和你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關,對於人類非常重要,是你的大腦、身體、生理構造的基礎。壓力不是敵人。壓力是造就你的關鍵。是讓你每天早上起床的驅動力,一整天推動你前進的力量。

會員評價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4.0
|
2025/05/07
本書是一本非常舒壓的作品,因為它的主題就在教人如何釋放壓力。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推崇奮鬥文化,鼓勵人們努力不懈追求更高的成就。這種迷思有一個矛盾之處,假如有人突然請你定義什麼叫做”成功”,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給出一個答案,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正確答案。

人類是一種需要目標的生物,目標的存在能夠驅使我們採取行動,完成各種挑戰,但奮鬥文化要求無止盡的追求成長,這也是資本主義的內在驅動力。它的既有假設是每個人都能夠像機器人一樣不斷運轉,完全不會感到疲乏。經過幾百年的發展,21世紀每個人最主要的思維模式都是資本模式,投入各種勞力生產的活動,以期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整個社會方方面面都建構在這種利益交換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即使不願意,為了生存都必須認真的貢獻自己的”價值”。

其中跟我們最息息相關的就是工作本身了,這套系統要求參與者全心全意投入在工作之中,以提高生產力為目標,因此時間管理變成顯學。教你如何成為高效能人士的書和課程也成為歷久不衰的商管經典,每個人都在練習如何多工處理源源不絕的電子郵件,但一味的提高生產力總有一天會邊際效應遞減,達到一個峰值以後就上不去了。奮鬥文化就像騎在馬上的騎師,我們就是那匹馬,他會一直用馬靴踢你叫你越跑越快,但他沒有拉住我們的韁繩,他也無意讓我們停下來。

這種系統天生的缺陷以前父母輩照單全身,但隨著網路越來越透明,年輕一輩開始反思意義何在? 過去幾年越來越多作品在探討工作的意義,希望可以讓新一代的工作者解脫。別再像倉鼠跑滾輪,好歹跑個幾圈就下來吃一下葵花子當零食,人生路途迢迢,慢慢跑才可以保留喘氣的空間。

以前那種鼓吹不顧一切工作的文化衍生出對於”韌性”的迷思,它鼓勵大家培養韌性,你越忙碌越好,因為這在訓練你承擔責任的能力。舉例來說,你工作時間越長,代表你越有韌性,越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還好這種迷思漸漸被打破了,它開始被稱為”有毒韌性”(toxic resilience),大家開始意識到它的荒謬,因為它違反人性。

單純就工時而言,人類的專注力一天可能只有3~5個小時,工作8小時其實是19世紀工廠剛出現時制定的規矩,卻一直沿用至今未改變。工作滿8小時的實質生產力不一定優於3個小時,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如果能讓員工好好休息,一半的工時搞不好還能提高總體的產出。

我在領英上面這幾年也常常看到貼文的內容開始改變,變得越來越有人味。大家在秀事業成就的同時,還是會希望能兼顧家庭及生活,避免被工作綁架。培養韌性原本是美事一樁,但過度就變成任性了。Threads上面也愛開玩笑說這只會養出慣老闆,反而讓我們的生產力無法獲得對等的報酬。話說領英也有越來越多台灣人在使用了,獲得廣泛關注的KOL大部分也是發表如何聰明上班的內容。工作佔據我們大半輩子,真的值得細細思索,品味箇中滋味!

這也是為何三十歲之後,大部分讀者如果要花時間看書,主要還是以商管書籍為主的原因吧,因為書中的智慧能夠直接實踐。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時不時透過安靜的閱讀過程,提醒自己,好好沉澱,看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減壓方法。果不其然,標題這本《逆轉有毒韌性》其中一個技巧就是看書,一來可以放下手機減少雜訊,二來可以讓大腦專心平靜。假如看完書再來寫一下心得,就可以實踐”寫作療癒”這項紓壓技巧。坦白說真的很有用,寫完任何作品都有一股自我成就感,留下一個此時此刻的心情記事。

而且滿神奇的是多看一些書以後,心裡大概都可以猜到作者的紓壓技巧和觀念。我發現幾乎每一個技巧都已經無師自通,平時就有在實行,但可能也是這樣害我過度平靜了XD,面無表情。這本書提供了5大技巧、15個小方法,你看目錄大概就能推測它要提倡的方法都是很簡單可行的小方法,例如減少沉迷於手機的時間、練習如何深度呼吸、吃得健康一點、溫柔善待自己、如何提高睡眠品質等。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特別大的時期,在那個當下往往感到喘不過氣,這本書的目標就是引導讀者透過微小的改變,每次從兩個小地方著手,建立新的大腦連結,在三個月內即可獲得明顯的改善。

壓力已經是一種流行病,導致很高比例的人口都有精神方面的困擾,這方面的作品也汗牛充棟,可以一起找來跟這種工具書搭配著讀,相信你會更有fu。如果要真心話大冒險,我會說《逆轉有毒韌性》有點隔靴搔癢,它是一本很理想化的手把手指南,但現代人壓力的背後有千絲萬縷的文化脈絡,如果你沒有從根源去思索,這些紓壓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我們背負的人生責任太沉重了,這些方法可以讓你喘口氣,但各種壓力仍會排山倒海的湧入,陪伴我們到人生的終點。

我個人是滿慶幸有嘗試反其道而行,《逆思維》不是也很紅嗎,乾脆直球對決,直接去找那些探索死亡的書籍來看,接著再找探討老年、中年、成年期的作品。大概就能梳理出所謂的人生發展模式,心知肚明未來將會發生哪些事情以後,這些壓力管理的提醒更能發揮功效。

我從這本書學到最大的收穫是大腦面對壓力時的運作機制。我們的杏仁核負責示警,壓力會刺激杏仁核,使其處於警戒狀態。奮鬥文化會讓杏仁核長期處於緊繃狀態,無法獲得足夠的休息。當它長期主導我們的大腦,負責做決策的前額葉皮質會逐漸麻木。我們做任何決定都仰賴前額葉皮質,假如這個部分的大腦長期處於壓力之下,久而久之就會讓我們的心情陷入長期的低潮,嚴重影響判斷和做決策的能力。

好在大腦有神經可塑性,大腦就跟肌肉一樣,可以透過訓練產生新的神經連結,這個觀念現在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人的心智非常美妙,書中引述許多學術研究都證明不管在哪個年紀,大腦都有彈性可以重新開始。不過建立新的神經連結不容易,大腦通常也不喜歡瞬間做出劇烈的改變,假如你突然強迫自己要在一兩周快速建立新的習慣,大腦也會下意識的做出反抗,這也是為何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實在不容易。

可是也別灰心,因為初步養成一個習慣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困難。作者阿迪提.內魯卡是一位哈佛畢業的醫師,她透過跟數千位病患的互動,發現建立紓壓的習慣很簡單。每次只要做出兩個小改變,持續大約三個月的時間,通常都可以取得有效的成果。例如因為壓力暴飲暴食,你只要輕鬆的養成一天走路20分鐘的習慣,以及改吃可口的蔬果,其實要回歸健康飲食並不困難。

我們被奮鬥文化洗腦,常常會希望可以取得立即的成效,不然乾脆拉倒不做,這種觀念害人不淺。再拿培養運動的習慣為例,我們常常在跨年倒數時期許明年可以規律運動,殊不知下意識給了自己壓力。我們總以為運動就要練成IG網宏的健美身材,結果去健身房兩個禮拜後就放棄了,畢竟這種自我要求不切實際。

內魯卡醫師希望大家清醒一點,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現在不是凡事提倡chill out嗎? 網路互動都是梗圖,何不用這種態度過人生呢! 凡事不求完美,只求”剛剛好”即可。假如要去超商買東西,別騎車,改成用走的,買完順便在旁邊的公園繞個三圈,很快就有半小時的基礎體能活動了。另外連續不間斷的工作只會讓杏仁核處於焦慮狀態,刻意讓自己在高強度的工作流中暫時抽身,才能在漫長的職涯中細水長流。

《逆轉有毒韌性》值得推薦給所有忙碌的工作夥伴。我們最愛戲稱台灣是鬼島,Z世代也已經開始在幫忙整頓職場了XD。歐美也花了上百年才建立比較人性的職場環境,在如今非常透明的時代,相信台灣的工作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我以後週五下班去書局散心時,多買一些這種書好了,週末就可以好好的reset,繼續下周的工作循環😊。
展開
user-img
Lv.4
4.0
|
2025/04/21
時常感到壓力山大、過勞倦怠,自己彷彿像蠟燭一樣,快要燃燒殆盡?

總是忍耐,即使身心出現了失眠、焦慮、疲倦、心悸的狀況,你還是硬撐著,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過了這關就好」嗎?

但親愛的,《逆轉有毒韌性》的作者阿迪提.內魯卡(Aditi Nerurkar)告訴我們:

「硬撐不是堅強,而是自我傷害;真正的堅強來自重新設定界線,讓壓力轉為人生的助力!」

阿迪提.內魯卡(Aditi Nerurkar)是哈佛的壓力專家,有著超過20年的臨床經驗。她認為,壓力並不是敵人,重點在轉換心態。一但我們學會設定壓力界線,就能重新連結大腦與身體,提升身心平衡與效能。

《逆轉有毒韌性》書中闡述了,她從大腦科學所發展出的,5個重設壓力的技巧,以及15個實證方法。將這些技巧和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可以徹底逆轉身體的壓力。

❤️什麼是有毒韌性?

作者在二十幾年前從醫時,曾經因為壓力過大,導致身心不適。後來,透過每週上兩次瑜伽課、走路上下班、減少咖啡因的攝取、早點上床睡覺等做法,讓自己逐漸恢復。

那次的經歷,讓她深深體會到,壓力是可以被管理控制的。但只有3%的醫生,會提醒患者這件事。因此,她決定,自己要成為那樣的醫師。

人生,不可能沒有壓力,壓力也不是敵人。壓力其實,就如同你覺得餓,或需要睡覺一樣自然。適當的壓力,能讓你對生活,採取適應性反應。然而,失控的壓力,則會產生反效果。

我們需要有壓力,才能展現韌性。但為了提高生產力,不計代價的拼過頭,以為撐下去就會獲得獎賞,這其實是一種「有毒韌性」的思維。

當你的身體出現了心悸、失眠、焦慮、抑鬱、頭痛、過敏、胃食道逆流、反胃、暈眩、頭痛等症狀時,就是身體在提醒你,該是放慢腳步、善待自己的時候了!

讀到這,讓我想到《我修的死亡學分》這本書,作者李開復,就是因為太過努力,都不讓自己休息,而罹患了淋巴癌症第四期。幸運的是,後來,他透過各種方法,緩解自身的壓力,最終恢復了健康。

由此可知,壓力管理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是維持身心健康的必要之舉!

❤️逆轉有毒韌性的原理

在平常沒什麼壓力的時候,大腦是受到前額葉皮質所控制。這時,你可以理性的執行規劃、組織、決策的任務。

然而,當壓力過大時,大腦會受到杏仁核的控制。杏仁核掌管我們的恐懼反應,通常會在感到受威脅時,啟動「戰或逃反應」。

於是,你的心跳會加速,呼吸也會變快,一整個人,進入高度警覺狀態。

原本這些反應,是為了保護人類而生。然而,長期的壓力,會讓杏仁核,永遠處於啓動的狀態,導致我們,一直處於高度焦慮的狀態,甚至出現倦怠。

壓力會有延遲反應,所以即使在壓力消失後,我們仍然持續感到焦慮。

但好消息是,神經是具有可塑性的。我們可以透過重複的行為,去強化有益的連結。也就是說,大腦肌肉可以透過重新訓練,讓壓力減少。

想要改變大腦,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一點,那就是~速度必須是緩慢的,也就是最多一次只能做出兩個改變。

因為,當我們一次做出太多的改變時,即使是正面的改變,大腦也會將它視為壓力,讓系統過載,讓改變無法維持下去。

❤️逆轉有毒韌性的「五個重新設定技巧」

技巧一:釐清什麼最重要

第一個技巧,目的是要改變大腦迴路,聚焦到減壓的目標上,進而擺脫生存模式。

三個方法如下:找到你最重要的目標、擬定回推計劃、找到被埋藏起來的寶藏。

這個技巧成功的秘訣是,找到讓自己持久的快樂。不是那種,讓自己感到短暫滿足的享樂型體驗,而是要投入,對大腦有一點挑戰的休閒活動。

技巧二:在吵雜世界找到片刻寧靜

技巧二的目標,是要幫助我們,重新獲得大腦所需的休息與恢復力。

當我們與數位世界越連結,就會越疏離現實生活。特別是手機,會消耗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與心智寬頻,讓大腦接受更多壓力。

因此,我們需要設立數位界線,減少對三C產品的依賴,以保護我們的心智頻寬。

技巧三:讓大腦和身體同步

在壓力飆升時,我們可以透過呼吸、飲食和運動等,身心連結的方法,讓大腦和身體同步,逆轉壓力的負面影響。

簡言之,就是對身體好的,對大腦也會有益處。

書中關於「腸腦軸」的敘述,非常吸引我的眼球。真是沒想到,腸道居然是管理壓力的途徑!

技巧四:喘口氣,維持心理空間

透過第四個技巧,我們能學到,如何在不犧牲生產力的狀況下,讓自己的大腦喘口氣。

找到健康的壓力甜蜜點,就能兼顧生產力與休息。更有甚者,還能提升生產力!

在這部分的論述中,我發現了「儀式」的重要性。原來,儀式能為大腦,帶來強大的改變,就像是「錨」一樣,能幫助我們管理情緒。

技巧五:展現最好的自己

技巧五的目的是,打破壓力愈大、自我批評愈嚴重的循環。

讓內在批評閉嘴,重新奪回自我效能的方法,是「感恩練習」和「表達性書寫」。

這部分最讓我眼睛一亮的,就屬文中提到的「把一天當一生過」原則。遵循這個原則,能讓人生,過得充滿力量與意義。


以上五個重新設定技巧,如同煮水壺的「蒸氣釋壓閥」,能讓大腦的壓力得以釋放,重獲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寫在最後

讀完《逆轉有毒韌性》後,我知道壓力的來源,也明白該如何因應。更了解,自己應該要靜下來聆聽,心中金絲雀的聲音。

實在很難想像,微小且持久的兩個改變,對書中病患們的生活,竟會有如此大的改善。因此,接下來,我也會開始在生活中,採取兩個微小的改變,幫自己洩壓。

總之,壓力並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但我們學會,重新設定壓力的技巧後,就會感到,自己變得更好、更平靜、更有力量,且再次握有人生的掌控權。

最後,想把作者,提醒讀者的話,送給大家。那就是,在探索這個世界的同時,一定也要記得,健康的善待自己!



#塔妮雅閱讀
#2025年第30本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理財-商業】2025求職展:勇闖職涯新世界!具備硬實力x軟實力,提升職場競爭力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古文展
  • 財富管理展
  • 民間信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