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療癒展
他們就是我們:犯罪心理學家的人性思辨

他們就是我們:犯罪心理學家的人性思辨

  • 定價:310
  • 優惠價:79244
  • 優惠期限:2025年04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台灣超人氣犯罪心理學家親身觀察、動人記敘,
犯罪邊緣的曖昧、扭曲之心,以及機微難解的人性!

  犯意只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他有罪、我無罪?
  銀髮犯罪人、男大生妨礙性自主……
  各種法律邊緣的人倫故事,在善惡之間每個人都有苦衷。
  受刑人、受害者與家屬們的命運交纏,
  我們該如何看待犯罪以前、贖罪之後的罪與罰、抉擇與原諒?

  ◆關於在柵欄後老去……
  每一個銀髮犯罪人,都是一本縱貫生命的敘事書。
  坐牢就像是生命中最後的蓋棺論定,徹底否定了高齡初犯一生的努力與付出。更殘酷的是,時間並不會站在他們那邊,隨著收監期間的持續,這些高齡初犯要面對老死在監獄中,或是無法出監參與至親好友離世的緬懷過程。這些心理上與人際上的剝奪,才是高齡初犯心中難以承受的重擊。
  
  ◆關於那些與性別有關的事……
  性犯罪除了對被害者的身體帶來傷害外,對於被害者的心理更是形成難以復原的貶低與自責,加上來自社會炎涼的責備被害者歸因,讓性犯罪成為最接近惡魔,也最接近人性極惡的重大犯罪。
  沒有人希望自己深陷犯罪漩渦,也極力避免自己變成犯罪被害人,努力「明哲保身」。這種心態反過來就變成責備被害者,成為壓垮被害者最重的那根稻草:「妳一定是沒有做好自我防備……難怪妳會遇害!」聽起來似乎是關心提醒,但每句話其實都是嚴厲責備、情緒勒索,讓被害者陷入自我苛責、自我毀棄的漩渦中。

  ◆關於「我回來了!」如果人生可以重開機……
  事實就是,現行的矯正制度下,幾乎所有受刑人都會回歸社會,成為更生人,重新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對你來說,與其知道如何承接或協助更生人,你一定更想知道:更生人會不會再次犯罪?這種降級標籤讓我們在面對更生人的時候,不禁懷疑:「他以前會這樣犯罪,現在會不會呢?」

本書特色

  那些不應該發生,卻真實發生,不該被遺忘的事。

  ★人生為何走到這一步?最具臨場感的犯罪紀實:
  身為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比一般人有更多機會近距離接觸犯罪收容人及更生人。作者和犯罪人互動,將他們的人生歷程如跑馬燈般呈現,娓娓道來的同時也不免好奇唏噓,他們為什麼會走到這等境地?

  ★犯罪是本性?發人深省的反思:
  犯罪之心只有一念之差,柵欄兩端誰才是真正的罪人?你我都可能理智斷線或踩線犯罪:被陷害背黑鍋成了金融罪犯、為了讓子女返鄉探視故意犯案、更生人得不到家人信任賭氣再犯、校園中不起眼的男大生竟是偷拍狼佯裝悔過……此外,如果鄰居或親友中有更生人,你願意接納他、再相信他嗎?

  本書描繪罪的樣貌、犯罪的本質,以及犯罪故事中沒說完的事,帶給讀者不同的視角與思考。犯罪,這些偏離常軌的心跳聲,是平穩社會中的異端,是社會慢性病的延伸,當然,也可能是你我未來最無奈的境遇。

好評推薦

  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黃致豪    資深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唐福睿    律師/導演
  法律白話文運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心理學博士,日本東北大學國際客座教授。斜槓廣播人,曾榮獲第52、53屆廣播金鐘獎「社會關懷節目及主持人」「教育文化節目及主持人」共計四座獎項。鏡好聽Podcast《犯罪心理學大解析》《戒不了的癮》、哇賽心理學《犯罪不思議》主持人。

  著有《罪、罪犯與他們的產地》一書(麥田出版)。研究領域包含少年犯罪、社會心理學、生涯發展心理學、藥物濫用及處遇。曾獲臺灣犯罪學會、臺灣青少年犯罪防治學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目錄

推薦序    犯罪者也曾是我們的一份子—一場充滿故事性與啟發性的反思    蔡宇哲
前言    偏離常軌的心跳聲

輯一    在柵欄後老去:高齡犯罪悲歌

1-1    偷書雅賊李爺爺
1-2    謊稱「到緬甸經商」的王大哥
1-3    終於當上模範生的陳伯伯
1-4    風中殘燭的生命

輯二    那些與性別有關的事
2-1 準點情人
2-2 如果世界上有惡魔
2-3 如果那天我沒有跌倒
2-4 人與人之間的犯罪

輯三    「我回來了!」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開機
3-1 香腸的奇幻冒險
3-2 跟媽媽一起賣麵的乖女兒
3-3 為什麼你不相信我?
3-4 誰會歡迎我回來?

後記    這些不應該發生,卻真實發生、不會被遺忘的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339672
  • 叢書系列:天際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0.8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內容連載

推薦序   犯罪者也曾是我們的一份子—一場充滿故事性與啟發性的反思   蔡宇哲
 
在多數人的成長經驗中,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壞人就該接受懲罰,監獄是壞人該去的地方。然而深入了解會發現,這種簡化的二元論,會錯過理解犯罪行為的機會,也忽略了這些曾經「偏離軌道」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大眾眼中的「罪惡」,又該如何回到社會。
 
我與戴教授多年合作,在播客節目裡探討過許多社會與心理議題。他總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艱深的理論變得生動,引發聽眾的興趣與思考。《他們就是我們》延續了這種風格,不是冷冰冰的犯罪研究報告,而是充滿故事性與啟發性的反思,並帶領我們思考:犯罪的本質是什麼?法律與社會制度如何影響一個人的選擇?當這些受刑人刑滿釋放後,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接受他們回來?
 
犯罪,真的只是個人因素嗎?戴教授曾在節目中說:「當我們看著一個個新生兒時,會想到其中有幾個寶寶,以後注定是壞蛋、罪犯嗎?」嬰兒天真無邪的模樣可愛極了,當然不會。但這也意味著,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因素,交織出了犯罪這個現象。
 
書中有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在職場上打拚多年的人,因為經濟負擔、生活困境與長期心理壓力,最終鋌而走險,犯下過去自己絕對想不到的錯誤。在我們的認知中,犯罪者似乎是生來如此,但事實上,許多進監獄的人,曾經與我們一樣過著正常生活。只是他們在某個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而這個決定可能與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甚至只是當時的心理狀態有關。
 
多數人普遍將犯罪視為個人問題,但很多行為的發生,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因素讓人覺得「別無選擇」。這並不是在合理化犯罪,而是讓我們理解,當人們感覺沒有更好的選擇時,才會做出我們無法想像的決定。要怎麼讓更多人有選擇、有支持,這就考驗整個社會的認知與制度了。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篇章,是關於更生人回歸社會的挑戰。戴教授拋出一個直擊人心的問題:「你歡迎他們回來嗎?」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教練,我好想學□□!!!2025數位學習祭,有聲書/線上課程/電子書參展品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打工度假旅遊書展
  • 鏡文學全書系
  • 尖端輕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