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生活展
血肉與外傷:戰時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一九三一—一九四五)

血肉與外傷:戰時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一九三一—一九四五)

  • 定價:620
  • 優惠價:79489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22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
要理解現代中醫的樣貌,
就不能忽略這個時代發生的故事。
中醫界在面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廢醫」挑戰,
和受戰爭環境限制的時代中,
反而創造出充滿活力的一段歷史,
它是我們所不能遺忘的一段科技史、醫療史。

  從易受忽略的邊緣處來書寫醫療史
  「中醫」和「外科」這兩個元素很少被放在一起,因為現在操持外科醫術的大部分是西醫,而外科也正是近百年來中醫界認為「最弱」的專科之一。在中醫學面臨全面挑戰的民國時期,那時的中醫們如何跨越新的知識領域,尋求突破來應對未知的現代化戰爭,這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本書的研究主軸為近代中醫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證實他們可以在戰爭中處理外、傷科疾患,以治癒最難處理的感染、壞疽和斷肢,進而取得國家或民眾的信任。處於學科發展「邊緣」的中醫外、傷科,在那個時代究竟發揮什麼樣的懸壺濟亂世之功?

  皮國立教授該作品是當前極少數談及中醫運用於戰爭之中的醫療史,並且藉由當時的各種觀察,如報刊、檔案、文獻史料等內容,將中醫實際應用於戰爭的過程,鉅細靡遺的進行深入剖析,尤其皮教授擅長挖掘報刊史料,使得讀者可以藉由當時新聞記者的報導來認識與還原出當時代情境。

  讀者可以深入了解在戰爭時期的醫療體系如何應對挑戰,以及中醫與西醫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相互影響與結合。這對於當代醫療體系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啟發。

各界好評推薦
 
  王文基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特聘教授
  何宗融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兼中醫部主任
  李宜融  日本橫濱藥科大學教授
  車雄碩  韓國慶熙大學教授
  林孝庭  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林源泉  全球中醫藥醫學會聯合會理事長
  林昭庚  中央研究院 院士
  高尚德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兼附設醫院副院長
  張永賢  中國醫藥大學榮譽教授 
  張恒鴻  中國醫學大學特聘教授兼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所長
  張景堯  同仁堂中醫體系總院長
  陳方佩  國立陽明交大中醫系教授兼主任、傳統醫藥研究所所長
  陳冠仁  風澤中醫體系總院長
  陳潮宗  臺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原大學教授
  陳麒方  臺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副院長暨秘書長
  黃澤宏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
  楊宗翰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葉永烜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詹永兆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廖奎鈞  桃園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瞿瑞瑩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
  顏宏融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附設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
  蘇奕彰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皮國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國醫療史、疾病史、史學方法、地方史、大眾史學、應用史學、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等領域。

  近年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二○一九)、《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二○二○)、《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二○二二)、《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二○二二)、《晚清身體診療室:唐宗海與中西醫的對話》(二○二三)、《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二○二四)等學術專書,並主編數本學術論文集和教科書,也編寫有關大眾史學的相關著作。截至(二○二五年為止,含編著專書共二十六本,發表期刊、專書篇章等一百餘篇。曾榮獲國科會二○二○年優秀年輕學者獎勵、中央大學新聘卓越教研人員獎、二屆全校優良導師獎、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傑出醫史研究獎、二○二三年財團法人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陳立夫人文社會科學專書獎」、中央大學傑出研究獎、臺北市中醫師公會第九十四屆國醫節「中醫藥著作獎」等榮譽。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醫療史新論之開端:中醫救護隊與西醫知識的傳輸(一九三一-一九三七)
第三章  審視近代中國軍隊醫療與衛生問題:從蔣中正視角出發的觀察
第四章 「非常時期」(一九三七-一九四五):中醫涉入戰爭與國難的相關論述
第五章  現代中醫外、傷科的知識轉型:以醫籍和報刊為主的分析(一九一二-一九四九)
第六章  中醫學與抗戰:外、傷學科的技術和知識轉型(一九三七-一九四九)
第七章  「國藥」或「代用西藥」?抗戰時期國產藥物的製造與研究
第八章  抗戰時的中共群眾衛生與政治動員:以陝甘寧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中醫藥政策為例
第九章  結論
註釋
徵引書目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93672
  •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 規格:平裝 / 488頁 / 14.8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緒論

一、前言

本書名為《血肉與外傷:抗日戰爭期間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一九三一-一九四五)》,主標題和副標題其實具有極大的反差性並顛覆讀者的思想,接下來我要講的故事,恐怕連現代中醫都聞所未聞。這樣的張力從書名就可以看出,我曾經和一位現代中醫聊天,他具有中西醫雙執照,但他卻選擇了中醫來執業,正是因為他認為現代中醫不用處理大量的外科傷患,也就意味著他不用接觸一灘灘汙穢的血液和腐臭的膿水,甚至是處理折斷變形的骨頭。可是本書的起始,正是以「血肉與外傷」與「傳統醫藥」這兩個在人們心中幾乎無涉的事物和知識為核心,來書寫這段近一百年前的驚人故事。

撰寫專書,主要是基於自身之體察與學術之關懷。自從博士論文出版後,筆者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追尋現代中醫的歷史發展走向,及其背後所牽引出的傳統知識在西方科技話語下的生存空間。近年來,西方學術界對於中國近代中西醫發展史的研究,屢有佳作,現在學界對整個近代醫療史發展的看法,和十幾年前的認知已大為不同;一代學者的努力,發掘出不少中醫具有創造力的故事,而非僅是過往史事的堆砌和陳述而已。

不斷創新與發掘新議題,是學術生命力的展現;如何在日常的閱讀、寫作中發現新的課題,開展新的研究,是每位學者日夜苦思的願望。在這幾年間,筆者撰寫了幾篇論文,並以之為基礎來進行思考。例如筆者將抗戰前細菌戰、化學戰的知識,當作一種全球化知識的在地理解脈絡來梳理,也探討細菌戰背後戰爭與疫病史之間的關係。這類議題在抗戰史的研究雖然不少,時人對中醫藥在戰爭中所扮演之角色,也屢有敘述,但「中醫」卻極少在戰爭史中被拿出來獨立討論;或反過來說,在中國醫療史研究中,也極少重視「戰爭史」的面向,這讓我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與疑問,戰爭對傳統醫學的影響是什麼?並尋求是否在歷史上,有著我們目前所不知道的故事存在?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彷彿若有光★2025說書大會|說書·評書·經典導讀有聲書66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動植物書展
  • 女性保健書展
  • 小漫遊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