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展
幸福的監控國家:中國如何成為高度監控社會

幸福的監控國家:中國如何成為高度監控社會

幸福な監視国家.中国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22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從網路購物開始,中國邁向幸福感的高度監控之路

  到處都是的監視器、無所遁形的個人資料與動態,中國近年運用的各種高科技監控手段,常令人感覺如同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重現。然而作者指出,中國走向高度監控的社會,不全然是產生自獨裁者想掌控一切的意志,除了科技演進這個因素本身,恐怕更多是根源於民眾想要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適、更安全的欲望。為了活得更「好」,民眾願意將自己的各種資料交出,願意讓自己與他人處在能被高度監控的狀態下。想要透過微信打點生活中的各項需求?沒問題,資料都可以共享。想在生活中享受多種福利?記得拉高自己的芝麻信用分。

  本書從中國發展到極致的各種網路購物方式談起,具體說明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帶來的重大改變,以及中國社會環境推波助瀾所造就的萬能手機軟體、新的金融信用、社會信用體系等等,還有數量龐大的監視器與人臉辨識軟體、社群媒體言論管控,對整個中國社會造成的根本影響。

  在中共一黨專政的體制下,中國缺乏監督的民間力量,高度的監控社會成為各國眼中的奇觀。然而中國以外的各個國家同樣會面臨到民眾想要藉著科技之力活得更舒服的欲望,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監督政府及握有許多資料的大型公司?更關鍵的是,我們要把讓渡資料給政府及商業機構以換取暢快生活跟保護人權隱私的界線畫在哪裡?本書同樣也進行了深入討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梶谷懷


  一九七○年生於大阪府。神戶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教授。畢業於神戶大學經濟學系後,至中國人民大學留學(財政金融學院),二○○一年完成神戶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經濟學)。曾任神戶學院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等職,於二○一四年就任現職。著作包含《「高牆與雞蛋」的現代中國理論》(人文書院)、《現代中國的財政金融系統》(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大平正芳記念獎)、《日本與中國,「脫近代」的誘惑》(太田出版)、《中國經濟講義》(中公新書)等。

高口康太

  一九七六年生於千葉縣。記者。千葉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學分取得後退學。為《週刊東洋經濟》、《Wedge》、《新聞週刊日本版》、《NewsPicks》等媒體撰稿,稿件內容以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在日中國人社會為主。經營新聞網站「KINBRICKS NOW」。著作包含《習近平為何震怒》(祥傳社新書)、《現代中國經營者列傳》(星海社新書)、編著包含《中國S級B級論》(櫻花舍)等。

譯者簡介

黃聖翰


  三心二意的文字工作者,酷愛文字及音樂,但最近在思考是否要將觸角延伸到繪畫上。希望一天能有一四四個小時。文海浩瀚,無垠無涯,期盼乘一葉扁舟,逡巡於此岸與彼岸之間。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是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
錯誤百出的報導/連專家都未能全然理解
「分散處理」與「集中處理」/對科技的信賴及「欣快感」
對未來的想像及現實間的鴻溝帶來「認知不協調」
為追求幸福而接受監控的大眾
如何理解中國的「監控社會化」?
 
第二章  中國IT企業支配資料的方法
所謂的「新四大發明」/阿里巴巴為何戰勝亞馬遜?
中國型「電商」的特徵/直播購物、共同購物、社區團購
超級手機軟體的破壞力/對零工經濟的正反論述
中國的零工經濟/連「工作方式」都能支配的巨型IT企業
隱私及便利性/為何自願交出資料?
 
第三章  在中國出現的「乖寶寶社會」
急速進展的行政數位化/質與量不斷進化的監視器
統治科技的傲人成果/監視器與香港示威遊行
所謂的「社會信用體系」/進展迅速的「金融」領域
政府對「金融」領域的考量/代幣經濟及信用評分
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會怎麼樣?
「蒼蠅不得超過兩隻」
用「緩和處罰」取代「嚴厲處罰」/紙上談兵的反烏托邦?
道德信用評分的實態/目前毫無好處
統治科技及監控社會相關論述
架構對行動的限制/由「推力」引導的人民
幸福與自由的權衡/中國的現狀與背景
 
第四章  民主化熱情為何消失
中國的「審查」是什麼?/從「網路留言版」到「微博」
從宜黃事件、烏坎事件看獨裁政權的悖論
習近平射出的「三支箭」/讓人察覺不到的「隱形化」審查
從被檢舉到檢舉/所謂的網路輿情監控系統
 
第五章  現代中國的「公」與「私」
「監控社會化」的中國及市民社會/作為第三部門的「市民社會」
關於現代中國「市民社會」的論述/懸而未決的問題
「亞洲」社會與市民社會理論/「亞洲社會」特有的問題
「公論法」及「規則法」/公權力與社會的關係
兩種對「民主」的概念/「生民」對生存權的要求
「監控社會」的「公」與「私」
 
第六章  幸福監控國家的未來
效益主義及監控社會/心理雙重歷程理論及道德兩難
人類的演化及倫理觀/人工智慧可否做出道德判斷
工具理性及後設理性/基於演算法的「另一種公共性」
「演算法公共性」及GDPR
應從保護人權的觀點探討的問題
儒家式道德及「社會信用體系」/依循「德行」形成的社會秩序
視覺化的「民意」/科技進步及現代價值觀的動搖
中國化的世界?
 
第七章  工具理性失控之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與再教育營/問題背景
岌岌可危的民族身分認同/低工資的體力勞動
家長主義及監控制度/工具理性的失控
科技獨裁能走得長久嗎?
士大夫間的高度圓形監獄
日本也可能發生/唯有人類及社會可以賦予意義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每次造訪中國,筆者總會驚訝於中國監控社會的力度。在地鐵站實施宛如機場安檢的X光行李檢查;在相當於日本新幹線的高速鐵路上則需要出示身分證。監視器在整座城市裡隨處可見,全國上下加總起來約有二億臺。據說到二○二○年的時候,監視器的數量會逼近六億大關。

  儘管中國現在被譽為全球第一的手機軟體(APP)大國,但要使用通訊軟體、叫車軟體、外送平臺等便利的服務前,都需要先進行手機驗證。而電話號碼又與身分證及密碼綁定,因此企業可以掌握正確的使用者個人資訊。如果有人在通訊軟體輸入中國政府覺得有問題的內容,中國政府就可以透過企業,立即辨識出那人的身分。

  中國的《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為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依法維護國家安全和偵查犯罪的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和協助。」由於獨立運動及民主化運動與中國的國安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在中國提供網路服務的企業(包含外資企業)都有義務向政府機關提出相關資訊。

  簡而言之,無論是現實世界或網路世界,政府都能掌握一切。讓人驚訝的是,大多數中國人對此都沒有怨言,甚至十分肯定現狀。箇中緣由,並非是「因為中國人不在意隱私」、「因為他們被專制政權洗腦了」這麼單純的理由。

  本書便打算解開這種「幸福的監控社會」之謎。一旦解開這個謎團,我們應該就能瞭解,中國這種令人驚訝的監控社會並非與我們毫不相關,而是日本未來也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此簡述本書內容。筆者將於第一章談論與中國監控社會相關的論述,其中包含許多事實錯誤與誤解,有時甚至到了扭曲的地步。一直以來,中國就被描繪成一個與我們社會不同的「異形」,但其實中國也會面臨到與我們相同的課題,而在這一點上,「同類」的性質較為強烈。筆者想要指出,當我們在思考整個社會及其未來時,中國社會隱藏著許多可供我們參考的重要啟示。

  第二章會將重點放在由阿里巴巴及騰訊等民營企業所開發的科技,以及這些科技在社會中實際運用後為中國社會增添了多少便利及舒適。筆者將特別深入探討個人資料及評價的交互作用,對企業及個人而言具有何種意義。

  第三章將著重於在中國政府主導下不斷發展的「社會信用體系」,討論與「架構」及「推力」相關的論述,同時也具體思考統治者透過先進的現代科技引導民眾的行為朝特定方向發展的「管理社會」或「監控社會」。二○一○年左右,隨著有「中國版推特」之稱的「微博」等社群媒體逐漸普及,民眾開始期待使用新型溝通方法的社會運動可以改變中國社會,但這樣的苗頭隨後卻被當局完全掐斷了。因此,第四章將從筆者在當地的實際體驗出發,向各位介紹中國政府的言論管制是如何隨著資通訊技術(ICT)的進步而變得更加精煉又巧妙。

  當一個社會在科技的推動下轉變為「管理社會」、「監控社會」,即使在所謂的西方社會,也能看到近代的「市民公共性」基礎隨之動搖。本書所探討的「當代中國的變化」,基本上也應依循同樣的脈絡理解。第五章將回顧這種現象的歷史背景,並從「透過科技進行的統治及市民社會」的角度再次進行檢視。

  「監視器網」的完善、「信用評分」等評級系統的擴大使用,讓中國的大都市逐漸成為「循規蹈矩而可預測的社會」。第六章將著眼於中國等威權主義國家致力於將社會秩序與公共性畫上等號的做法,以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而現實中發生的一些情況,讓我們事實上難以避免使用喬治.歐威爾在《一九八四》中的描繪來談論當代中國的「監控社會化」。第七章將聚焦於有嚴重種族問題、又處於歐威爾式監控第一線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討論正在當地發生的事情。

  若能透過本書稍微改變日本國內目前對當代中國「監控社會」較為偏頗的論述,將使我們兩個作者喜出望外。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78592
  • 叢書系列:春山之巔Summit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5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摘自第二章】
 
阿里巴巴為何戰勝亞馬遜?
 
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情況也與高速鐵路相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普及開來,並不斷進化。中國電商的市場規模約為九三九四億美元,占世界電商市場規模的四○%,居世界之冠(參照二○一八年版《通商白皮書》,為二○一七年實際數字)。那麼,中國是怎麼變成「世界第一電商大國」的呢?
 
以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集團為例,阿里巴巴集團的創始人馬雲本來是大學的英文老師,於一九九五年到美國出差時得知網際網路的存在,認為這是一項可以改變世界的技術,深受感動,因此決定創業。他先後建立了網際網路媒合網站和有公家背景的大企業電商網站,並於一九九九年創立了阿里巴巴。
 
一開始的服務是以B2B(企業間)交易為主。馬雲生於浙江省,而浙江的義烏國際市場是一座專賣塑膠產品、五金配件、日用品的巨大批發市場,又有「百元商店之鄉」的別名。大至日本的百圓商店企業,小至中國內部數不勝數的小雜貨店,許多商家都從這個市場進貨。馬雲自己也曾經從批發市場批貨來賣,因此才會萌生想把這種批發市場的模式複製到網路世界的點子吧。
 
而阿里巴巴的轉捩點大概是在二○○○年代初期。那時,美國諸如Ebay、亞馬遜(Amazon)等巨型電商網站都決定進軍中國市場,而這兩家都是主打C2C(私對私)的電商網站。為了與它們抗衡,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名為淘寶的網站。二○○○年代初期的中國IT企業,與實力冠絕全球的美國IT企業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但阿里巴巴還是在這場商業戰爭中笑到了最後。
 
中國型「電商」的特徵
 
阿里巴巴之所以會獲勝,是因為在「如何實現對中國人而言較為容易使用的服務」這點上表現得比Ebay和亞馬遜優秀。如果我們從「物本電商」還是「人本電商」這點來看,就可以很輕鬆地理解了。
 
亞馬遜就是典型的「物本電商」。消費者是先在亞馬遜的網站上搜尋想要的東西,再決定要購買的商品。如果有好幾家業者在販賣同樣的商品,則可以選擇要向哪位業者購買,但大部分的消費者應該根本不會留意。因為「要買什麼」比較重要,「要向誰買」根本無關緊要。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教練,我好想學□□!!!2025數位學習祭,有聲書/線上課程/電子書參展品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熟齡生活展
  • 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 尖端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