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展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長久以來被誤解的科學故事大解密
5
1人評分我要評價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長久以來被誤解的科學故事大解密

Et la Pomme ne Tomba pas sur la Tête de Newton

  • 定價:420
  • 優惠價:79331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1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牛頓真的是被蘋果砸到才發現萬有引力?
阿基米德真的是在浴缸裡找到靈感?

︶︶︶︶︶︶︶︶︶︶︶︶︶︶︶︶︶︶︶︶︶
你以為的科學真相,可能只是被精心包裝的故事
 
▎( )請問以下何者為科學發展史上真實的史實?
(A)居里夫人的成功,標示著科學領域中的性別偏見已經絕跡。
(B)巴斯德憑藉扎實的理論推導,對狂犬病疫苗有絕對的信心。
(C)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突破性創新概念。
(D)古希臘是所有哲學與科學的發源地,其他文明都望塵莫及。
→【答案】:以上皆非
 
▎你可以在這本書中讀到……
◆ 挑戰科學神話 ◇ 
揭穿許多科學史上流傳的迷思,例如牛頓被蘋果砸到頭、阿基米德在浴缸裡發現浮力等,並探討這些神話背後的原因。
◇ 還原科學家的真實面貌 ◆ 
不把科學家當作神祇般崇拜,而是呈現他們的人性,包括他們的研究過程、犯下的錯誤、面臨的爭議以及與其他科學家的競爭。
◆ 強調科學的發展歷程 ◇ 
強調科學知識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透過不斷的探索、辯論和修正而來的。許多科學發現也並非由單一科學家獨立完成,而是基於前人的研究基礎。
◇ 關注科學史中的性別議題 ◆ 
關注女性科學家,例如瑪麗‧居禮與古埃及數學家希帕提婭,探究她們在科學史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並反思科學界的性別歧視。
◆ 培養批判性思考 ◇ 
旨在鼓勵讀者以批判的角度看待科學知識,不盲從權威,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恍然大悟推薦
林文偉|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林佳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所長
黃偉邦|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陳坤麟|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焦傳金|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劉火欽|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館長
孫維新|《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蔡淇華|台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
潘彥宏|科普作家
溫美玉|「溫美玉科技作文」創始人
鄭永銘|「跟著鄭大師玩科學」版主
冬 陽|央廣「名偵探科普男」節目主持人
許兆芳|TRY 科學節目顧問
怪奇事物所所長
 
重新檢視那些耳熟能詳的科學故事
── 看穿科學神話的糖衣、揭開科學家的神秘面紗 ──
重新認識科學的真實面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托萬‧侯盧─賈西亞Antoine Houlou-Garcia
科普作家與政治評論家,著有多本科普與政治類書籍。目前於義大利特倫特大學教授政治理論、於巴黎公共管理與政治學院教授政治思想史。

譯者簡介

林凱雄
英文、法文譯者,自由撰稿人,編織設計師。譯有《比遠方更遠》、《蘇菲的世界知識漫畫》等書。譯作《別鬧了,動物大人!》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青少年圖書。

工作聯絡信箱:linsulaire.ft@gmail.com

 

目錄


▎我頭上被砸的一小下,是人類的一大理論
── 牛頓、蘋果與萬有引力的發現
本章探討了牛頓被蘋果砸到頭而發現萬有引力的著名軼事。這個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爾泰的記載,他從牛頓的姪女那裡聽說了這個故事。牛頓的朋友兼傳記作家William Stukeley提供了更詳細的版本,描述了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重力的情景。這個故事可能被牛頓用來強調他的發現是獨立的,而非受到任何人的影響。蘋果的軼事帶給人們一種希望,認為自己也能像牛頓一樣,在經歷類似的事件後成為天才。

▎第二章:我找到了!
── 阿基米德的軼事與真實
本章探討阿基米德在浴缸中發現浮力原理的故事,以及他大喊「我發現了!」的由來。這個故事來自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記載,描述了希耶羅國王委託阿基米德鑑定皇冠是否摻假的情景。阿基米德發現,當他進入浴缸時,排出的水量等於他身體的體積,這啟發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阿基米德不僅解決了皇冠的真假問題,還提出了浮力原理。本章也提及阿基米德的其他軼事,例如他用鏡子燃燒羅馬船隻,以及他對幾何謎題的研究。這些軼事將阿基米德描繪成一位會突然獲得靈感,並徹底改變科學進程的科學家

▎第三章:為女性打頭陣的女性
── 居禮夫人與女性在科學發展中的角色
本章主要探討瑪麗·居禮的生平和她在科學界的奮鬥與獲獎過程中遇到的挑戰,特別是她作為女性科學家所受到的歧視。雖然瑪麗·居禮被認為是科學界的偉大女性,但她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瑪麗·居禮的故事被用來激勵許多女性投身科學研究

▎第四章:人類恩主的小實驗
── 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與實驗倫理
本章聚焦於路易‧巴斯德的生平和他在醫學上的貢獻,特別是他發明狂犬病疫苗的故事,巴斯德在疫苗研發過程中的挑戰和風險,以及他如何將科學發現轉化為公共利益。巴斯德被譽為人類的恩人,這樣的英雄形象成為科學傳播的一個範例。不過,巴斯德在狂犬病疫苗研發過程中的一些道德爭議,以及他如何隱瞞了一些實驗失敗的案例,則在科學史上被忽略不提。

▎第五章:是誰爬上了比薩斜塔?
── 伽利略與他的實驗精神
本章指出,伽利略並沒有像傳說中那樣從比薩斜塔上進行自由落體的實驗,而是透過斜面實驗來研究物體的運動。本章提及,比薩斜塔的實驗故事實際上是伽利略的反對者所編造的,以證明伽利略的理論是錯誤的。這個故事可以強調實驗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巧妙的實驗設計來驗證科學理論

▎第六章:又一個女巫?
── 史上首位女性數學家希帕提亞
希帕提婭是一位在古埃及的亞歷山卓城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她被當時的教會領袖抹黑為女巫,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本章探討希帕提婭的歷史形象如何被後人解讀和重新塑造,她成為了反對教條主義和追求知識的象徵。希帕提婭的科學成就往往被忽略,而她作為一個被謀殺的女性的形象卻更加深入人心。我們應該關注希帕提婭的科學貢獻,而不是僅僅將她視為一個受害者。

▎第七章:地球像柳橙一樣平
── 人類究竟何時發現地球是圓的?
本章探討中世紀人們認為地球是平的這一普遍誤解。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已經透過觀察月食和航海現象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並非如許多人認為的那樣,直到哥倫布或伽利略才證明了這一點。中世紀的許多學者和文獻也支持地球是圓的觀點,包括一些廣為流傳的書籍。本章解釋了為什麼會產生「中世紀認為地球是平的」這一錯誤觀念,藉此強調對歷史的錯誤理解會導致對科學進程產生誤解。

▎第八章:資質平庸使用手冊
── 愛因斯坦從默默無名的窮小子一舉成名
本章探討了愛因斯坦的生平,以及他如何從一個在學校表現不佳的學生,變成了一個科學天才。愛因斯坦的成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因不擅長某些學科而感到挫折。愛因斯坦在瑞士專利局工作期間,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科學研究,並提出了相對論。本章探討愛因斯坦的科學發現與他的人生故事如何被後人神化,並成為了科學界的一種典範,而且,在愛因斯坦的成名過程中,他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的貢獻似乎被抹煞了。

▎第九章:在彩虹那端……
── 彩虹真的是七種顏色嗎?
本章探討了彩虹的形成原理,以及牛頓如何將彩虹的七種顏色與音樂中的七個音符連結起來。文章指出,彩虹的顏色並不是只有七種,而且古希臘的學者早就研究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將彩虹的七種顏色與音樂中的七個音符聯繫起來是一種不科學的附會。文章強調,科學研究應該基於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而不是為了迎合理論而改變事實

▎第十章:希臘艷陽下
── 希臘至上的西方科學史觀
本章探討了古希臘在科學和數學發展中的地位,以及我們是否應該將科學的起源歸功於希臘。雖然古希臘人在科學和哲學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許多科學知識實際上早在古希臘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其他文化中。泰勒斯預測日蝕被視為科學誕生的標誌,畢達哥拉斯定理實際上在古巴比倫時代就已經存在,在在都說明了古希臘並非唯一的科學知識發源地。西方文明藉由將古希臘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來強調自身的優越性,並忽略了其他文化的貢獻。

▎第十一章:最後三則迷思
── 關於波耳、門得烈夫與沙特萊的故事
本章質疑如波耳與海森堡關於核武對話等故事的可靠性,指出這些軼事可能經過編造。書中亦提及凱庫勒夢見蛇、特斯拉在公園聽到音樂、龐加萊搭巴士時的「靈光一閃」時刻,認為這類故事因戲劇性而被廣為流傳,但其真實性存疑。此外,本章揭示沙特萊的案例,她的科學著作曾被剽竊至《百科全書》中,凸顯科學史上女性貢獻常被忽視的問題。

▎結 語
科學家有時會為了方便解釋或激勵他人而編造一些故事,或是刻意忽略或抹殺某些事實。本章強調,在講述科學故事時,我們應該保持謹慎,並努力尋找真相。同時也提醒我們,不應該被單一的觀點所束縛,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的可能性

註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05238
  • 叢書系列:商周其他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5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5歲~45歲
 

內容連載

█ 第3章:為女性打頭陣的女性 █
 
◤ 曾有個記者問瑪麗.居禮:「跟天才結婚是什麼感覺?」她回答:「這你得問我先生!」 ◢
 
本章開篇的這段對話相當有名,在許多書籍和網站都看得到,不論主題是科普、女性主義、個人成長,甚至是商管。然而這段對話雖然有趣(或是現在行銷書或名言時會說的「很勵志」),實則純屬虛構(比較專業的說法是「偽典」),此外這也不符合居禮夫人的個性,她更不是憑這股霸氣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
 
所以說,在討論圍繞著居禮夫人創造的迷思之前,我們先來回顧她生涯的一些真實事蹟。一八六七年,瑪麗.居禮生於華沙,本名是瑪麗亞.斯郭多夫斯卡(Maria Skłodowska)。她在一八九一年前往巴黎,曾寄宿姊夫家一段時間,後來才租了自己的公寓,在大學攻讀物理(當時幾百名學生裡的女性只有寥寥幾位)。她在一八九三年首先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隔年又取得數學學士學位。她在一間實驗室工作時認識了皮耶.居禮(Pierre Curie),兩人後來合作研究,並於一八九五年結為連理。一八九六年,她首次獲得數學講師資格。隔年,他們的長女伊雷娜出世(也就是伊雷娜.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於一九三五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這段時期,科學家剛發現兩種放射線: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發現了X光,亨利.貝克勒(Henri Becquerel)發現了鈾射線。瑪麗以後者為博士論文主題,在一九〇三年論文答辯時發表驚人的成果:她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polonium,以她的祖國波蘭命名)和鐳(radium),也發現了元素的「放射性」,並將放射性單位命名為「居禮」。在攻讀博士期間,她三度獲得法國科學院頒獎肯定。至於皮耶,在放射性被發現之後,他決定放下自己的研究主題,協助太太工作。
 
一九〇三年十二月十日,諾貝爾物理獎同時頒發給居禮夫婦,以及另一名得主貝克勒,以表揚他們傑出的放射性研究(之後會看到,內情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單純)。瑪麗也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一九〇四年,在次女艾芙(Ève)出生的兩個月前,巴黎大學新成立一個物理學講座,並聘請皮耶為正式教授,瑪麗則獲聘為講座附設實驗室的主研究員。

會員評價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9
5.0
|
2025/05/15
科學故事常有一種神話色彩,或像是超級英雄的傳奇,總有個天縱英才,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靈光一閃,因此帶來了改變世界的發明或發現。這些我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在課本上被反覆教導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蘋果才沒有砸在牛頓頭上!》告訴我們,不是!或者該說,真真假假,在史實中摻雜虛假的故事,在故事中又帶有真實的歷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其實就像歷史故事也不一定全部都是真的,裡面或多或少都參雜了人們的修飾、臆測或杜撰,只為了讓故事更有趣、更有教育意義,或更符合當代的社會氛圍。就像劉備擁有超大的耳垂、項羽能以一擋百,讀者喜歡看英雄故事,說故事的人也就配合需求。

不過,講求精確與實證的科學領域也是如此嗎?沒錯,科學也是由人所創造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不可避免的會有虛假與謊言。這些虛構的故事正面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凸顯科學家的英雄形象,而負面的目的則可能是歧視女性、攻訐對手,或是為了塑造文明的優越感。當然,在其他不同的領域中,也都或多或少能見到類似的現象。

就像許多科學迷思都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科學家的故事我們也不能盡信。或者應該說,對於任何知識,我們都仍要抱持著一股懷疑,用批判性的思考來看待一切。這並不是說要去否定一切,而是在心中為可能性保留一個位置,即使事實歷歷可見,我們也應該試著去思考「如果事實是錯的,會怎麼樣」、「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正是這樣的懷疑與思考,從古至今推動了人類在思想與科技上的各種發展與進步。


》》更多好書分享:FB「黑皮哥的藍色密室」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商業新視野:洞悉商機,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手掌握每月最新商業趨勢!_1月新上檔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熟齡生活展
  • 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 尖端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