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蔡榭妮老師序
2016 年當我正在全力為自己的美體事業衝刺時,因為累積二十多年的高度工作壓力已經在身體發出抗議,從中醫針灸、推拿,到西醫的驗血、照X 光,能做的都試過就是未見好轉。索性重拾求學階段喜愛的運動項目:跑步,藉由流汗讓自己忘卻身體不適。沒想到效果奇佳,還交到許多喜愛運動的朋友,其中一位黃子萍正是開啟我進入臺北少年觀護所(以下簡稱少觀所)擔任志工服務的重要人物。
大約是在認識六個月左右,在一次跑步中子萍提出,想邀請我加入少觀所志工行列,當下我非常驚訝!因為我沒有任何相關學歷和經驗,任職更生少年關懷協會社工的子萍卻用非常肯定的語氣說:「榭妮姐,這些日子的認識和相談,妳的人生經驗和社會歷練已經非常足夠給予少年們和少女們一些引領。第一次進少觀所時,看我的互動方式,完全不用擔心。」
就這樣開始了每週五的志工服務。2024 年中,有一天整理過往和孩子們的信件往來,瞬間每一個帶著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自我迷茫和不同社會標籤的輪廓浮現腦海中。算算服務的日子要進入第九年了,竟然比自己在任何一個公司上班和自行創業都還要久!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吸引力?
細細思量,應該是自己沒有想太多,一切從聆聽出發,適時找到和孩子們遭遇或困擾的連結,給予兩個不同選擇並分析可能不同的結果,有時候更會給予第三個選擇提供思考。漸漸地有越來越多孩子願意「說」,說他們的困境、說他們的不得已,當然還有些孩子並不後悔做出的選擇。但是對我而言,不論孩子回饋內容為何,只要願意「說」,我就有機會引導、有機會提醒,甚至有機會協助「重新拿回人生的發球權」。
當下我迅速決定動筆書寫,挑出幾則多年來不同的孩子們卻重複犯的相類似錯誤,更有隨著社會不良風氣加深錯誤而更加複雜化的案例,希望讓社會大眾了解未成年孩子們的窘境,同時提供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一年級的孩子和家長作為親子之間軟性卻有教育意義的共學書;更期許學校老師利用此書作為課堂間提醒的工具,深信,每一絲絲、一點點的累積都是有價值的。
謝謝高明法律地政士事務所楊翠玲律師,當我決定寫書的下一秒即想到邀請楊律師協助。在每一篇對話後都輔助說明相關法律條文,並且生活化地加註說明,讓不懂法律字句的人也能輕易讀懂。
謝謝文化大學廣告系廖淑靜老師,廖老師是在篇章已經進行一半才加入的,每一篇案例的插圖都是老師親自水彩手繪。因為截稿日期將近,老師不得已將私人家教完全停課,火力全開在家中趕製插圖。
另外,本書的附錄邀請兩位曾經在青少年時期,因為誤觸司法而進入臺北少年觀護所的「過往司法少年」,分享他們的故事。現在的他們,一位是大學心理系即將畢業邁向研究所的優質生,一位是大學社工系同時身兼戒毒家園的生活輔導員。回想2024 年8 月向他們邀稿的時候,就是在臺北少年觀護所進行更轉營輔導活動,他們毫不猶豫地答應,同時給予本書社會需求的肯定。這一份溫暖點滴在心頭。
謝謝小鯨生活文創王翠華主編,全力支持對未成年人警醒的正能量書籍,不在乎我是個毫無知名度的素人。還有許多前輩、同學和我的家人們,在期間協助、支持和鼓勵,有限的版面無法一一致謝,請讓榭妮於未來當面致意。
楊翠玲律師序
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負責理性決策的大腦前額葉,需到25歲左右才能發展成熟,因此青少年容易因衝動或缺乏判斷而犯錯,繼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本書書寫初衷,是希望協助讀者,能從他人的經歷中汲取殷鑑,避免重蹈覆轍;並能對他人的困境有所理解,看待事情因而保有彈性。並對自身所擁有的幸福生活,心懷感謝。
廖淑靜老師序
2024年8月初阿尼老師邀我繪製插畫。她是我的跑步好友,想將長年在少觀所當志工的關懷案例編撰成書。我在閱讀這些故事後深深感受到,這些少觀所的孩子如同我認識的其他孩子一樣單純,只是做了看似「以為沒什麼」的事而觸法。
繪製插畫時,為了讓畫面更具感染力,我試著揣摩每個角色當時的情緒,內心充滿不捨與沉重。希望這本書能提醒更多的孩子,無論身處任何環境,都能抵禦不良誘惑,做出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