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理財各面向的正確起點
如何理財?很多人把這個問題當成「如何投資」。這看來很合理。
假如你很會投資,賺進大筆財富的話,其他財務問題不全都迎刃而解了嗎?不。事實上,理財包括許多其他的面向,包括家庭預算、保險、儲蓄、購屋等。投資只是其中一項。等一下。光是投資這個主題似乎就要花很多精力學習了,理財居然還有那麼多其他要處理的部分。許多人面對這樣的挑戰,乾脆雙手一攤,不想管了。
這本《簡單致富的 21 條理財金律》就是這個問題的解答。作者詳細講述各理財面向,提供重要且正確的看法。基本上,只要你掌握了書中的要點,你的個人理財規畫就已經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了。
譬如投資主題,作者闡述不投資的風險。資金放在看似安全的銀行帳戶,實際上長期下來會受到通膨的侵蝕。作者提到,資金投入宣稱會更好獲利的高費用主動型基金,其實大多拿到的是落後市場的成果。投資人要願意承擔市場短期波動的風險,讓市場的長期成長性為資產保存購買力或帶來增值。而投入市場的明智選項,就是低成本指數型基金。
譬如保險主題,作者講述錯誤使用保險的風險。保險的本意是要防範重大財務災難:譬如身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卻太早去世的風險。這個財務缺口,就是壽險在處理的問題。但很多人不是這樣使用保險,他們拿保險處理小問題。譬如防範電器損壞的延長保固險,防範不良天候等因素的旅遊取消保險。電器壞掉或旅程不順,的確會造成一些困擾,但卻不會是嚴重到自己無法承擔的財務災難。
或是購買具有高現金價值的保單,拿保險做為資產累積的工具。實際上,保單必須支付保險公司開發產品的成本、行銷人員的佣金,是一種成本非常高的資產累積工具。將個人資產投入保單,希望有效累積資產?就像是邀請老虎同桌吃牛排,然後希望自己可以吃很飽一樣,恐怕是緣木求魚。保險用在正確的地方才有最大的價值。
作者也特別提到儲蓄的重要。資產成長有兩個主要動力來源,第一個是自己投入的資金,第二個是報酬率。很多人把報酬率當成資產成長的全部,忽略自己投入的重要性。基本上,每月投入兩萬的人跟每月投入一萬的人相比,在資產累積的觀點來看,前者是完全贏在起跑點。後者要先拿到 100% 的報酬,才能跟前者站在相同的立足點。
有了錢之後,要如何花用,花在哪些面向可以讓自己感到快樂,作者也有專章討論。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其實就是一個理財面向的起手式,一個正確且有效的理財方法。對於想要再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可以循此脈絡去找尋更多的參考資料。但對於時間有限,想要迅速且正確掌握理財通盤原則的人來說,《簡單致富的 21 條理財金律》就是解答。
——綠角,財經作家
前言
理財不是為了要變很富有,而是不要變窮困
2008 年──自從 1931 年大蕭條以來股市最差的一年──那時,大多數人的鈔票都嚴重縮水,根本就沒人有心情去讀什麼理財的書。不過,有心學習的投資者如果錯過了這本書,可就損失不小,理由有二。
首先,無論從任何觀點來看,從那時候開始,股市應該是逐漸看好的趨勢。可是,那時全球經濟一片慘澹,金融市場也支離破碎,怎麼可能看好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整個 2008 年和 2009年初期,全球股市慘遭衝擊,展現出自大蕭條以來所未曾見過的波動。舉例來說, 2008 年 7 月至 12 月間,一個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指數在 45 個交易日內上下波動超過 5%,有 16 個交易日超過 10%,超過 15% 的則達 3 個交易日。
根據市場的悖逆邏輯(Perverse Logic),當時股市價格已經跌到投資者如果願意承擔經濟及財務操作上的極度風險,就保證可以有報酬的程度。以美國來說,標準普爾 500 指數(Standard &Poor's 500)的報酬為 4%,非熱門股(Unglamorous Stock)的報酬為 5%,至於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則為 11%。美國以外的地區,報酬甚至還要更高。換句話說,高報酬和高風險是相伴而行的。事實上,水至清則無魚,通常也都是在深水中才會釣得大魚。所以,如果你想在財務市場中有所收獲,那就是現在。
其次,作者喬納森有將近 25 年的財經新聞工作經驗,在《華爾街日報》寫了超過上千篇個人理財專欄,你讀這本書,就等於為你自己找了一個業界最精明的顧問。喬納森的財經觀點之所以這麼獨特,並不僅僅是由於他在經驗以及知識方面的深度。我們都知道,《富比士》財經雜誌和《華爾街日報》都不會僱用一個笨蛋;再回溯一些時日,劍橋大學的學生報刊當然也是知道喬納森的能力,才讓他成為編輯。喬納森也是業界內最善於傾聽的人之一,任何人都可能與財經專家學習,但跟絕大多數同僚不同的是,喬納森經常是從讀者的經驗中學習。
所以,不要因為這僅是一本頁數不多的書而輕視了它。與其他財經書籍相比,你可以在這本書中發現更多珍貴的內容。事實上,這本書的涵蓋面向這麼完整,使得我在寫這篇前言時,都感到是個無比的挑戰,因為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添加之處。
我想了又想,終於想出了財經書籍讀者應該銘記於心的一個概念: 那就是在理財方面所追尋的不是要變得富有,而是不要變得窮困。 這兩件事,其實是不一樣的概念。
300 年前,知名的法國哲學家布萊希.帕斯卡(Blaise Pascal)為他對於神的信念說過一段出名的話:「如果上帝事實上不存在,那麼,無神論者就贏了,信仰者就輸了。」我們或許也可以引申為,如果上帝確實存在,前述的情況就會倒轉過來。
然而,信仰的失誤卻會給人帶來截然不同的後果。如果上帝不存在,那麼,相信上帝存在的人所失去的是通姦、飲酒的機會,以及參與了那些無以計數無聊的教堂聚會。但如果真有神,無神論者就要永遠在地獄中受煎熬。
那些有理智的人──或者最低限度來說,那些相信上帝真正關心他們如何思想以及行為表現的人──會選擇相信祂。
但至少以現在來說,我和喬納森都完全信服某些事:在未來的幾十年間,全能的上帝會好好獎賞那些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者。 你也許會認為我們傾向於贊成百分之百的股票投資組合,但如果你這樣想,可能就錯了。因為當你這樣做時,你就已經陷入帕斯卡賭注(Pascal's Wager)之中,做了錯誤的決定(譯註:「帕斯卡賭注」是布萊希.帕斯卡提出的一項哲學論證,收錄於帕斯卡身後出版的《思想錄》(Pensées)第 233 章。論證認為,理性的個人應該相信上帝存在,並依此生活。因為若相信上帝,而上帝事實上不存在,人蒙受的損失不大;而若不相信上帝,但上帝存在,人就要遭受無限大的痛苦)。
你可以先想像我和喬納森是對的,也就是在未來的幾十年間股票會有很好的報酬。然後再想像一下,儘管你相信我和喬納森的話,但你還是做了保守的投資,把股票投資限於 60% 或以下。很顯然的,這樣的投資策略跟積極投資相較起來會讓你少賺了一些──也許還是滿可觀的「一些」。但這個「錯誤」所帶來的後果?也許你在退休之後駕駛的是一輛豐田 Camry(Toyota Camry)而不是凌志(Lexus),度假時去的是邁阿密而不是大溪地。是不差,不過會讓你有些失望,但卻絕不會是一場災難。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相反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和喬納森對股權收益率的判斷是錯的,結果造成你在股市裡蒙受損失。舉例來說,由於我們嚴重誤判,股市像在 1929 年到 1932 年間一樣,市值狂跌了 90%。很明顯的,這個誤判所帶來的後果──無須強調了吧──還要更加嚴重。你手上剩下的 40% 債券沒辦法讓你駕得起凌志,也沒辦法讓你到大溪地去度假,但至少你還不會對你的親戚造成負擔,或者必須倚賴狗糧來補充營養。請記得,這場理財遊戲的精髓不是要變得富有,而是不要變得窮困。
一味追求股市高報酬使得許多投資者陷入窮困。想想看:如果你手上只有一塊錢而又想變得富有,最好而且唯一的作法可能就是去買彩券。不過任何頭腦清楚的人,都不應該把買彩券當作是最主要的投資策略。
同樣的道理,你會聽到別人告訴你──通常是信譽良好、值得信任的人──你應該投資那些精心挑選的股票而讓你的投資報酬極大化。其實這都是胡扯!因為你又會陷入「帕斯卡賭注」之中:這樣集中的投資萬一搞錯了,會帶來什麼後果?一個五種到十種的股票投資組合──就算是最好的理財專員幫你挑選──也都會像彩券一樣,有機會變成差勁又賠錢的投資。
所以就像彩券一樣,一個經過精選的小規模投資,確實可以極大化你變為富有的機會,但同時也可能極大化你變窮的機會。相對的,如果你把股票 / 債券的投資做 60/40 的分配,同時把股票的部分謹慎的、精明的予以分散,即使是投資失敗,損失應該也只會限在 30% 到 35% 之間。這當然也是個壞消息,但跟苦心積慮精選了一些股票,卻遇上熊市相較起來,就算不上是一場災難了。
過去將近25年以來,喬納森寫了上千篇《華爾街日報》專欄,跟讀者交換的電郵、信件更是數以萬計,他也因此成為鑑別人們如何及為何,毫無必要的經由各種情況變窮的世界級專家之一。這本書就是這類財務陷阱的概略大要,以及如何予以規避的路線圖。所以,舒舒服服的坐下來打開書頁,讓喬納森和帕斯卡告訴你如何在理財世界裡獲得最後的勝利。
《投資金律》(The Four Pillar of Investment)作者──威廉.伯恩斯坦
引言
七項理財哲學,幫我們重建自己的財務世界
也許你對華爾街認識並不深,但相信我,你還是可以學習怎麼樣愛上它。
2008 到 2009 年間,我們經歷了也許是 1930 年代大蕭條期以來最糟的財務市場大崩潰──股價崩盤、消費債務飆升、房價低迷、失業率暴增接踵而來。如果我們考慮到當時的財務世界背景,其實那段時間從一開始就不算很好,譬如說傳統上由公司提供的退休金制度開始消失;個人退休之後的生活變得更長,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錢來過日子;理財方面的選擇多種多樣,讓人無所適從;工作的穩定性日益消減,大學的費用卻一飛沖天。
我們能怎麼辦?其實我們也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能切實掌握、控制自己的理財,積極去擁抱市場,同時更加聰明的運用手上的金錢。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這個前景可能會令人望而生畏。這是因為華爾街(投資、理財)是條艱險的路,這一刻飆升的股市,下一刻可能就直線墜落,各種令人摸不著頭緒的行話、專有名詞,複雜的程度可能會讓你腦筋打結,投資的風險又高。覺得神經緊張嗎?其實只要我們能堅守一些簡單的事實、原則,也沒什麼好擔心的,我們一樣可以在華爾街有所斬獲。
事實上,確實掌握有關理財的基本功從沒有像現在顯得這麼重要。我們此刻對市場充滿了疑慮──股票市場、房屋市場、整體經濟以及未來的榮景。不過我們曾經從更糟的狀況中回神過來,所以也應該可以度過這次的難關。我們應該要拋棄過去那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以及揮霍的習性,回歸到基本原則。不要讓當前混亂的經濟狀況干擾你:歷經時間考驗的理財真理還是有其價值的。
這本書只有八萬字上下,書寫的時間也不過就幾個月。但對我來說,它代表了我畢生所努力的工作,收集了我曾經反覆思索的理念,長達 25 年閱讀《華爾街日報》以及撰寫專欄所宣揚的主張,其中有 18 年──身為該報的個人理財專欄作家──我一直致力於幫助一般的投資者進行有意義的理財規畫。
雖然這本書裡面收錄了許多有用的理財觀念,但也不僅僅是本有關理財的概念書而已,它其實反映了我這麼多年所鑽研、發展出來的理財哲學。本書中所描述的稅率、歷史收益以及其他相關的財務細節,可能很快就會顯得過時,但我希望相關的理財哲學──對於財務問題的思維方式──會有更加歷久彌新的價值。以下就是我在職業生涯中一直不厭其煩,反覆陳述的七項理財哲學。
1. 金錢可以讓你藉之達成某種目的,但它卻並非目的本身。在我們投資共同基金或者購買保險之前,我們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積聚金錢,我們想保護的又是什麼。如果我們漫無目標,可能就無法制訂出正確的策略,也就比較不可能在必要時做出犧牲。
2. 我們不應當忽略眼前。我們通常都傾向於為遙遠的目標儲蓄,譬如說小孩的大學教育以及我們自己的退休費用,這使得我們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獲得財務上的解脫。 我的建議是:我們也應該著重於眼前的心安。這就意味著好好控制住債務,善加運用薪水過好日子,確認自己擁有正確的保險,做好財務緊急時的準備,把錢花在刀口上。 我們如果能把眼前的事照顧好,多半就能處理好未來的事。
3. 我們應當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想像中,似乎我們在工作上獲得晉升或者換了一個較大的房子,我們的人生就改變了。但實際上就算我們滿足了心中的渴望,依然不見得會感到真正滿足。在我們照顧好今天並且為明天做準備之際,我們必須努力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運用金錢跟時間。
4. 金錢其實是一種頗為情緒的東西。我們很努力的要求自己固定儲蓄,但同時又發現很難做出理性的投資。有些投資的策略必須很謹慎、很沉著冷靜,有些計畫則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如果我們想好好處理自己手上所擁有的錢,我們就必須採取那些能幫我們達成目標的策略──而且要始終如一遵循策略行事。
5. 我們的理財生活比想像中的還更大、更廣泛。財務的管理不僅僅限於股票、債券以及共同基金,我們還有債務、房屋、對孩子所做的財務承諾、賺錢的能力⋯⋯。想要妥善理財,我們不但要關照全面,也要顧及細節,在必要時做出妥協,抓住重要的機會,也需要知道自己是否錯失了什麼。
6. 我們應該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我們無法去影響通貨膨脹、債券盈利的走向、以及股價究竟會如何變動。但我們還是有許多可以控制的部分,譬如說如何儲蓄、如何花費、願意做出若干投資、付多少稅、願意在投資方面冒多少風險、市場發生波動時如何反應⋯⋯。我的建議:不要去擔心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事,專注於自己可以控制的事。 以更務實的態度來管理金錢──這樣做,通常都會有更好的回報。
7. 單純化始終是理財的最佳策略之一。大多數的人可能永遠搞不懂什麼是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期貨逆價差(Commodities Backwardation)以及房貸證券化商品(MortgageDerivatives),但我們也不需要一定得搞懂。採用最簡單的理財策略,或者購買最基本的共同基金或指數基金,都有可能賺到也許還算不錯的報酬。事實上,有的時候真是愈簡單愈好,因為通常這樣做的成本會較低,犯錯的機率也較小。
此外,如果我們堅持單純的策略、單純的投資,我們反而更有機會搞懂所擁有的是什麼──如此一來,在碰到市場動盪的時候,我們才能更堅持。
以上的七項理財哲學主導了我的思維,影響了我自己的理財態度,當然,也充實了本書的篇章。每一個人的財務狀況都不一樣,所以,本書的 21 個章節中所提供的眾多具體建議,也不見得就完全適用於你。但在做出決定之前,你應該要思考下列的因素:你所能承受的風險、理財的最終目標、你的收入有多少、你的積蓄有多少、你的稅務級距為何?另外,你是自己做投資,還是倚賴投資顧問?我希望本書中所介紹的理財哲學以及原則,能對你有所幫助,讓你能更加妥善處理、運用手上的金錢。
我很努力的維持本書的頁數不要過多,讓那些可能對理財有恐懼心理的人,也不至於視閱讀本書為畏途。如果運氣夠好的話,你也許會喜歡本書的內容,甚至願意分享給其他的朋友、鄰居、兄弟姊妹,以及──也許是最重要的──你的成年子女。我在書寫每一個章節時,心中想的都是我要傳達什麼訊息給我的子女──漢娜跟亨利。
為了要讓這些訊息及觀念更容易消化、吸收,我也刻意簡化、單純化所使用的字彙,把一些理念沉澱為精煉的核心概念,盡可能的簡單、清楚的表達。當然,我並無法保證一定能達成目標,但我確實已經盡了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