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拆解「識人之明」,看見第六感背後的心理學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職場心理學講師)
就在我閱讀書稿的這段期間,電視新聞正播報著「北捷驚傳隨機砍人」的新聞。時間軸再往前拉,更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台中詭男,拿鋸子隨機攻擊二人」、「台東女隨機暴打路人」、「西門町爆隨機砍人,南韓留學生清晨背後噴血」等新聞。
這些駭人的新聞,對許多民眾來說可能是一記警鐘。我們開始意識到,原以為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氣般存在的安全感,可能會在某些時刻瞬間消失。相關延伸報導開始分析這些隨機暴力的可能成因,也進一步呼籲民眾思考平日生活中要留意的「自保」之道。
但事實上,我們需要保護自己、察言觀色、辨識危險的時刻,可能不僅僅是外出時。廣義來說,那些可能從「萍水相逢」開始,慢慢走入我們生命的其他人,更是我們該好好發揮「識人之明」的對象。
在從事諮商過程中,我們總能從許多案主身上聽見這樣的故事:一開始認識某人時,本來以為他人很好、很善良;但時間久了才發現,「當初我到底是怎麼看人的!?」「為什麼對方變了一個人!」類似的故事可能發生在辦公室的場景(那位一開始和你很麻吉,後來卻陰了你的同事),又或者是發生在一段差點要步入婚姻的親密關係之中。
書名《看人要準,防人要快》當中的「防人」二字指涉的,不只包含我們印象中覺得有暴力風險,會對我們造成物理上危害的人,更廣義的包含在任何關係中,可能也會對我們造成心理暴力的人。
本書提供了立基於紮實心理學的實用概念,提供了讀者完整培養「識人之明」核心能力的觀念與技巧,如:要如何去了解他人的情緒穩定性、自尊、責任感、思考視野,乃至於邊界感、人際界線等議題。
在我們將自己的真心交出去,想和另一個人深刻地交流之前,這些觀察與識人的角度,讓我們有機會更具體而深刻地認識對方。特別是,如果你打算與對方進入一段深入的關係之前,除了花時間與對方相處、相談之外,本書提供的架構,將能幫助你更清楚意識到那些潛藏在人類表面行為之下的冰山面貌。
本書適用情境多元。好比,在你的孩子帶著他交往一陣子的男╱女朋友回家之後,作為長輩的我們除了臉色不好、氣噗噗跟孩子說「說不上為什麼,但我就是不喜歡他」之外,還可以偷偷借用本書架構,細膩與孩子溝通那些怪怪的背後,是哪些警訊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又或者在擔任面試官時,除了考量面試者的能力之外,本書提供的架構,更能進一步幫助我們去辨識,這位實力具備的潛在員工,是否擅長與職場的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避免「請神容易送神難」的窘境發生。
心理學的訓練提醒我們:人類的情緒與行為是複雜的。某些人展現的「精準識人」能力,看似與難以言傳的第六感有關。但相信讀者在閱讀本書後,便能發現這樣的能力其實源自紮實的心理學知識、細緻的觀察習慣與經驗的累積,更是可以培養的能力。
本書將這些專業知識轉變為淺顯易懂的語言,相信能幫助更多讀者培養這樣的識人之明。在未來,這樣的觀察力將能幫助我們在每一段人際關係的十字路口,做出更為理想的決定。
推薦序
儘管瞎了狗眼,也要嗅個明白
文/蘇俊濠(哈理斯)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近年,自助式心理學科普書籍中最受讀者青睞的主題,少不了針對「心理病態者」作出區分及識別──諸如恐怖情人,或源自「搭訕藝術家」(PUA,pick up artist)一詞並最終演化至貶損自尊、情緒勒索、精神操縱等行為。
此類知識的需求反映了多少人曾因為識人不清或自嘲瞎了狗眼,而導致遇人不淑。金錢損失已非事小,感情創傷(友情、愛情或親情皆含)更是動搖三種讓生命變得有意義的基礎感受:當「信任」被沖毀,進一步淹沒原有的「信念」和建基於此的「希望」。
「帶眼識人」這句粵語中要帶上的「眼」,深刻表達出覺察人際危機的兩個關鍵:由經驗與歷練累積而成的「眼界與慎重」,以及互動當下所引發的「感知與感受」。
不只年輕人,其實不少成年人也缺乏足夠的見識與思考去判斷人心,往往只流於表淺的認知,這源於人經常活在由慾望的投射而成的想像之中。在愛情面前,人更是帶著眼罩來自賞心中最期待的畫面。
恰恰因為人生經歷不足,感受又會被慾望迷惑,難免人們會想要一套用以觀察關係好壞與端倪及幫忙作出停損的方法。作者提出的辨別方式(如第八~十章)應被謹慎閱讀,誠如他提醒「本書並不是臨床診斷工具,目的也不是進行專業的臨床評估」。而所謂正常或異常的行為表現,許多時候還必須參考其所處的文化、情境脈絡與個體差異,才能作出判斷。
再者,許多事情其實難以被客觀地觀察確認,通過各式嬰兒研究,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的溝通遠不止語言符號與外顯行為,其實非語言的、前符號的、內隱序列(聯想、程序、情緒)的交流一直在個人內和彼此間的意識感知之外進行。
肉眼所「見」若也不為憑,是我們太少動用那些已變得笨拙的感官──無意識知覺,或直覺──去獲取對事情的整體覺察與判斷。在中文裡,有時候不就會用「嗅覺」這已然退化的感官,來形象化理性分析以外的洞察力嗎?好比「我早就嗅出來這件事有貓膩!」
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t Freud)曾養了隻叫喬菲(Jofi)的鬆獅犬,他認為這隻狗有嗅出不同個案情緒狀態的能力,繼而作出不同的反應。更厲害的是,佛洛伊德聲稱自己不需要看手錶,因為每當喬菲起身走動或打哈欠時,代表本節治療時間已來到結尾。
希望藉由閱讀這本書,你亦能像機警的喬菲一樣,嗅出人際關係裡潛藏的不良動機或危機,學會說出一句「時間到了!」,教自己轉身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