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出人生不同的路
我國中時,體育老師建議大家每天做九十下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徒手深蹲(分成三組做完),這麼累的事當然沒人做,但我照做了,頭沒有禿,還開始變得強壯,也體會到了身體的自控感。或許是這個緣故,我到了高中變得開朗許多,變得更加自信,進入正向循環。打拳則是大學的事了。說來有點中二,一開始想學拳是覺得《第一神拳》太帥,以及當時身體比一般人強壯,想知道自己有多強,所以踏上拳擊之路;累積許多實戰經驗之後,想拍片則是起因於《格鬥實況》這部漫畫,我看見主角靠網路從廢物逆襲變強者的老套劇情,才讓我決定要分享知識,幫助其他人逆轉人生。
我想,這種熱血驅使、在不可控之中求取可控的感覺,需要極大的勇氣,從拳擊、運動,乃至於各行各業,這股勇氣都能讓自己不斷向前,並在過程中引發一種成就感。此外,訓練時的痛苦、上場時的巨大壓力、戰勝的喜悅與戰敗的悔恨,也讓我學會在任何情境中都保持冷靜。這些就是拳擊教我最重要的事。
非科班生,我只是個「素人」
十五年前剛打拳擊時,我完全沒料到自己會不斷比賽、跟著國手訓練,一路走來,竟也開始在YT上推廣拳擊,收到各路網友的回饋與指教。一方面,我當初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能耐,加上當時拳擊風氣並不那麼興盛,很難有個遠大的目標,只能憑藉熱血繼續向前。另一方面,我並不是科班出身──只要學生時代認真從事過某項運動的人,都會知道甲組乙組、科班生非科班生的差距,甚至說是「鴻溝」更為恰當。對於拳擊世界,我是知識與資源相對貧乏的,要成為拳擊手?打比賽、跟國手們一起訓練?光想像就很難!
非科班出身,也代表我有自己投入的系所、有自己的職涯想像。所以在人生這條路上,其實我跟大部分人也沒什麼區別──學習、考試、升學,找工作,被期待出社會之後收入穩定。這樣的背景下,我大學時都是趁著課餘時間訓練,從台大跑步去新店的拳館,訓練前先順便練體能;出社會之後,因為在金融業的自營部上班,做的是海外市場操盤,上班時間比較晚,所以我安排上班前訓練,有時自主練習,有時去拳館練習,甚至我還會把年假花在去菲律賓的職業拳館進行特訓。
比賽教我的事
在經歷許多大小比賽之後,我在二○一九年參加了全國性的總統盃,擊敗幾位體專生,拿下第三名,也因此獲得了參加國手選拔的資格。選拔賽中,我又贏了體專生,於是正式入選,在高雄國家訓練中心參加集訓,並代表台灣參加亞錦賽。那是我第一次出國比賽,地點在曼谷。對手是菲律賓選手,實力非常強,我拼了三回合,最終以分數落敗。對方後來拿下銀牌,我當時的感覺是,對手真強!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在國訓隊的日子,每天練兩次,週一到週五雙操,週六對打,週日休息。生活很規律,在這段期間,我的體能、技術、力量也進步了非常多,尤其是和一群頂級好手一起對打訓練,不變強都難。這應該是我狀態最好的時候吧!在我人生中,真的是一段既辛苦又幸福的時光。
拳擊這條路當然不是沒有代價。除了備賽的痛苦,身體的傷也沒少過。我在還是個新手時,參加比賽遇到科班生,結果鼻骨被打斷;我也在比賽中被踢到頭,當場斷片,有記憶的時候已經在醫院了(這是綜合格鬥比賽,並非我的專項,所以應該要認真備賽,心態不對就不該參賽)。從一般運動傷害、鼻骨斷掉到腦震盪,都讓我意識到,拳擊不只需要熱血、不只需要勇氣,最重要的是聰明訓練、心態正確,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才能走得長久。
在這些經歷中,我開始發現,自己有些訓練方式是正確的,但也有些是錯誤的。其中有些如果早點知道,或許能走得更順遂?也成為了我寫書的契機。
寫給你的拳擊書
這本書是寫給想試試看這門運動的人、剛入門者,以及有幾年拳擊經驗的人。
我開過線上課程,對象跟這本書差不多,是拳擊的新手與中手,其中講了許多拳擊訓練的觀念。但有些需要慢速吸收的知識,我認為透過文字,還是效果比較好的。例如,針對拳手或打法的分析,就很需要文字的表述。
或許是本業是操盤手,我個人很重視效率,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抱持著這樣的精神,想讓讀者少走彎路,避免無效訓練。
本書從最基本的架式開始,到移動、基礎拳路、閃躲、組合拳,到較為進階的實戰技巧,最後到自主訓練、參賽與備賽等,會循序漸進提供你一個可依循的方式,有些適合影片示範的部分,也會在章末附上QR code影片。
這些章節包括了我自己的體驗,以及多位教練與夥伴給的珍貴知識與建議。在此也感謝編輯的寫作建議,讓本書得以出版。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一路走來都陪伴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