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獨家
上海迷宮:一段以人性丈量中國的旅程

上海迷宮:一段以人性丈量中國的旅程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楊猛的書有《史記》遺風。」
——楊繼繩,《墓碑》作者、史迪格.拉森獎得主
 
飢荒、內亂與外患構成了四○、五○年代以降的中國敘事,
在歷史洪流中被逐次掏洗的人性,最後如何與命運和解、共生?
 
中國從來不缺乏精彩故事,而是缺少對於歷史的忠實記錄。
睽違十年,楊猛又一中國觀察力作,盡現非虛構寫作名家風範——
跟隨楊猛的記者行跡走訪中國,一探這座龐大迷宮的詭密與真相。
 
  本書是楊猛以記者分身行走中國,三次跨越「時」「空」的旅行。從上海孤兒的尋親迷宮,到白修德筆下的昔日中國,最後再進入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楊猛以獨特視角發揮記者筆工,以步行丈量中國,書寫出對過往中國隱藏於表象的人性面,真實而令人悚慄。
 
  【輯Ⅰ_上海迷宮】
  
  這是關於隱姓埋名的群體歷史,一段發生於五○年代,國家的孩子追尋血緣身世的悲劇。
 
  揭開五○年代中國以「國家的孩子」包裝上海孤兒們的殘酷祕聞。有這麼一群在時代悲劇中迷失自我的人,年華老去之後試圖尋找落葉歸根之地。作者跟隨他們的腳步踏上尋親路,步入一段歷史與現實光怪陸離所交織的時光隧道。
 
  【輯Ⅱ_白修德之路】
 
  楊猛記者生涯最壯闊的行旅,現實與故聞雙線交錯,與白修德共譜穿越時空的歷史追索。
 
  重走美國記者白修德於四○年代走訪中國的旅行路線,以途中見聞重溫逝去的新聞生涯,對照前人筆下所給予的故土震撼與人性試煉,記錄一段宛如野史般不被承認、卻又賦予抒情意義的個人意見。
 
  【輯Ⅲ_薩爾溫江的戰士】
 
  中國西南邊境的法外之地,宛如野蠻生長的國度,金錢利益與家族版圖的穩固是唯一法則。
 
  本次貼身採訪堪稱是最危險的職涯見聞,楊猛遊走於西南邊境,記錄下沿途被視為禁忌與不見天日的人與事。在看似無序和混亂的邊緣地帶,有條理地爬梳當地金與權至上的家族對立,展現歷史敘事的多重視角。
 
好評推薦
 
  ●這本書記錄的人性滅絕和人性復歸的故事,還原了一個時代的歷史。這種方式寫下的歷史,有血有肉,有情有景。——楊繼繩(記者、作家,著有《墓碑》、《天地翻覆》)
 
  ●這一群孤兒的命運,折射出時代、社會、人性的方方面面。但詳細瞭解他們過去與現在的存在方式,殊為不易。經過艱難曲折的努力,楊猛做到了。——雷頤(歷史學家)
 
  ●孤兒的尋親常常是徒勞的,但徒勞不等於沒有意義。楊猛先生耐心地將孤兒的努力與無力一一呈現出來,尋找親人的過程讓人絕望,也只有尋找可以緩解絕望。——王曉漁(文化學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猛
 
  自由記者,非虛構作家。199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新聞行業。曾在《財經》雜誌、《南都週刊》、《彭博商業週刊》擔任主筆。2010年因報導中韓邊境走私,獲日本舉行的「開發亞洲新聞獎」(Developing Asia Journalism Awards)一等獎。2012年獲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和美國「中外對話」(Chinadialogue)舉辦的「最佳環境報導獎」(China Environmental Press Awards)。2013年後成爲自由記者,專注非虛構寫作。現居英國倫敦。
 
  2014年出版《陌生的中國人》,藉由十九個故事記錄北京奧運會之後普通中國人的卑微生活;2016年出版《不平靜的江河:沿著中韓邊界的奇幻旅程》,捕捉你中有我、我中有我,只有共構共生的共產國家才會出現的中韓邊界特有的奇幻世界;2020年出版《倫敦的25封來信:英國現場觀察》,以記者角度、第一手記錄對英國社會見聞而收穫的所思所悟;2024年出版《唐人街飄香:廚神、美食筆記與海外中餐簡史》,結合中國飲食記憶與英國中餐發展史,探問家鄉味於他鄉扎根的創新與傳承。
 

目錄

自序_穿越中國的旅行

輯Ⅰ_上海迷宮
.「上海孤兒」
.國家的孩子
.尋親大姐
.中國式尋親會
.記憶的迷宮
.無錫尋蹤
.告別上海
.分裂的DNA
.尋親不遇
.尋隱者
.又見上海

輯Ⅱ_白修德之路
.重回嵖岈山
.消失的中國記者
.被遺忘的潼關
.洛陽的救贖
.出鄭州
.野史記錄者

輯Ⅲ_薩爾溫江的戰士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45723
  • 叢書系列:flow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試閱文章:〈記憶的迷宮〉
 
河南安陽。江陰尋親會結束幾天之後,我找到了鄭玉珍。
 
一九五七年五月九日,鄭玉珍在上海市普育路孤兒院門前被發現,當時穿紅棉衣,身上找到兩封信。信中說棄兒一歲三個月,據此推斷生日為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
 
在孤兒院待了僅僅幾天,五月二十二日,鄭玉珍就被領養了。收養者是一個河南的殘疾軍人,經常打她,被鄰居告到了街道主任那裡,終止了抱養。於是橡膠廠鄭姓工人收養了她,成了她的第二任養父。
 
鄭玉珍是少有的保留了父母物證的棄兒,這比較少見。或者這位媽媽幻想著以後可以憑藉信物與女兒重逢。可惜關鍵資訊缺失,無法知曉書寫者後來的命運,也沒能幫助鄭玉珍找到家人。
 
隨著我這個不速之客的出現,原本閒散的下午消失了。這些年,日復一日的家務、偶爾作為社交參加的廣場舞,占據了前橡膠廠女工鄭玉珍的大部分日常生活。所謂「前」有兩層含義。鄭玉珍曾經服務了幾十年的橡膠廠已不復存在,那家工廠在計畫經濟年代為化工部定點生產橡膠製品,後來消失在疾風暴雨般的國企改革歷史中;鄭玉珍退休多年,她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定格在圍著單位過活的計畫年代,至今都感到與當下生活的格格不入。
 
六十二歲的鄭玉珍走進臥室,拉開大立櫃抽屜。兩封信插在抽屜邊上。她取出信,返回客廳坐定,打開其中一封,抖抖信紙,薄而脆的紙張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撞擊著空氣。
 
「這就是媽媽留給我的信。」她念叨著,神態和姿勢都肅穆起來,悲傷掛在臉上,眼睛潮濕,彷彿在舞台帷幕開啟的前夕,努力醞釀情感作為出場的鋪墊。
 
一片遊雲遮住了窗戶,房間暗淡下來。她的生母像下午的陽光突然消失,只留下了這兩封信。留下了關於那個真實自我的唯一線索,沒有多餘的資訊,此生再也追尋不得。媽媽就像曾經作為精神寄託的橡膠廠一樣,說沒就沒了。本來鄭玉珍還以為會伴著車間揮之不去的橡膠味道終老。可是廠子說垮就垮了。對鄭玉珍來說,那只是生理意義上的母親,一個橫亙在生命中的無法驅散的陰影。世事無常,至今令她百思不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大是加碼(7/17-7/18)
  • 東立夏日漫博
  • 圓神暢銷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