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童話+思考的小拼盤
劉思源(兒童文學作家)
打開本書,就像跳入一個熱熱鬧鬧的森林。在那兒,小動物們會說話、會吵架、一起上學、一起喝下午茶……不只擬人「化」,更愛擬人「話」呢。猜猜看他們說什麼「話」呢?
答案是童話,一則則從「?」和「!」起步的好玩故事,保證你從沒看過(因為除了作者,沒有人想過這樣寫童話),猜不出情節 (作者不喜歡沒創意、搞重複),而且結局老是不肯乖乖安於一個「。」,而是拋出新的問題、新的想像、新的方向……讓思考的點線面無限延伸,創造無數的腦袋小宇宙。
例如〈毛毛蟲籃子〉中,創意滿滿的兔媽媽,不用毛線,改用一百條毛毛蟲編織籃子。這個腦洞好大,吸引大小讀者像愛麗絲跟著兔子(媽媽)跳下去,進行一場想像的大冒險:扭來扭去的毛毛蟲適合當籃子嗎?為什麼?他們會偷吃籃子裡的東西嗎?而故事結束時,兔媽媽又開了另一個腦洞,除了毛毛蟲外,她還可以用什麼特別的材料編織籃子?
閱讀中,大小讀者也可以隨時插一腳,走上新的思路,例如:如果毛毛蟲籃子裡裝的是辣椒,蟲蟲們會不會還是忍不住咬一口?會不會嗆得流鼻涕流眼淚?或是等毛毛蟲變成蝴蝶時,籃子會不會一起飛起來?
這種以「哲思」為核心的故事,讓閱讀變得有入有出,更加豐富有趣,不僅讓腦迴路愈轉愈快,也愈轉愈快樂。
本書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藉由「人」多「口」雜,互相撞擊,迸發多元化的思考,其中包含更多的觀點、更深入的思辨等等。
這些悠悠「眾口」,從小小的毛蟲到大大的熊,有刺的刺蝟到有臭味的臭鼬……各個都是主角,發言權一律平等,反映孩子的多種面貌和想法。而作者巧妙的從孩子圈真實的生活和對話切入,例如:吵架、比賽、被媽媽罵等日常大小事件,一步步引導他們建立認知和思考的架構,形塑自我意識和價值觀,成長為有想法、有判斷力,也兼具同理心和包容性的人。
在〈練膽大會〉中,大家心目中「最可怕的事」都不一樣:毛毛蟲認為「長大不能變成蝴蝶」超可怕,刺蝟小弟自嘲「我要抱抱你」最可怕,而臭鼬妹妹最怕「被誤會」……是不是皆源於各自的特質和經驗?那此刻正在讀這篇故事的你,最可怕的又是什麼呢?是不是值得好好探究一番,撥開想法和行為背後的本質。而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貓這個角色,她到底是不是騙子?就留給聰明的讀者去想想嘍!
我一直認為孩子是天生的小小哲思家,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和熱情,要不怎會老是不停的問「為什麼?」。因此「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最重要的事只有一個:創造一個自由、安全、不受限的探索空間(包含容錯的心理空間 ),讓孩子們帶著腦袋已僵固的我們一起去問、去想,去找答案。
作者後記
我一直覺得童話的最佳作者是小孩,因為膽子夠大,願意天馬行空的奔馳想像力。當然,孩子自己也許不想當寫作者,只想讀好玩的童話,那也不錯。不過,就得挑戰童話作家的功力了。不夠新奇有趣的故事,可是會被具有童話天賦的孩子們推開的。
這本哲思小童話,除了承續前兩集「要有創意、能激發豐富想法」的初衷,也比較聚焦在各種人際關係上,不論是跟家人、朋友,甚至跟自己。每篇故事後,我提出的小問題,是一種邀請,請大家也敞開胸懷,腦洞大開的提出你的見解,愈離奇、愈不可思議,可能就愈有意義與價值!比如,「媽媽在家是可怕的事」這個說法,是恐懼,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讚美?不論你的答案是什麼,我建議你多說一點、更深入一點,一層層的往下挖掘出更有意思的內涵。
童話真的好有意思,小故事卻可能迸發出跟宇宙有關的大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