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言
如果你把這本書當作中國紋樣研究的精深專著,大概得要失望了。這或許是第一版大受歡迎卻似乎評價不高的原因,在我已經出版的五本書中,這本的網路評分最低。但卻抵擋不住讀者的購買欲,兩年多的時間裡加印了數次,在準備再版期間,二手書的價格居然炒到幾乎是原價的兩倍。
這其實是一本小書,雖然它裝幀精美、賞心悅目,但文字不多,蜻蜓點水。當然我希望這不足以成為輕視它的理由。
首先,這本書以一個全新視角來看中國陶瓷,乃至中國文化,特別是,它藉助西方人的目光。今天談及文化復甦乃至復興,很多人簡單地認為只要把它們通通挖出來,重新包裝,就足以重獲生機。但其實真正要做的是發掘傳統文化中對現代社會有價值的部分,使之進入現代。這個話題和我在另一本書的發現有關,稍稍劇透,叫〈侘寂之源〉,是日本傳統文化重新發現並傳播的精采案例。
原書的底本名為《中國紋樣》(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是半世紀前轟動西方世界的一部大書(開本很大)。轟動的原因並非因為它是一部大製作學術專著,而是因為它精美、新鮮,並再次把異域東方古老的迷人之美用嶄新方式展現在西方人面前──在此之前,無論東西方,欣賞一件瓷器時,並不會把紋飾剝離,單獨欣賞,如品讀一幅名畫。
事實上,令19世紀西方人驚訝、興奮、讚賞的中國紋樣,在現今普遍華人眼裡,同樣令人驚訝、興奮、讚賞。
本作初版另一個容易受到詬病的是排版混亂。尤其是和原版底本比較起來──畢竟,原版只是一百幅手繪的紋樣,每一頁背後幾行簡單說明,常常還有一些低級錯誤。看起來乾淨明朗,但內容其實並無關聯,任一頁與另一頁調換順序也毫無影響。
但我把一百張畫以內容為主線重新編排,草草翻起來似乎有些混亂。但只要稍稍花一點時間來了解本書的結構和使用方法,一定會比原版帶給你更大、更多的幫助。
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分別討論紋飾背後的工藝與文化:前者是物質,後者是精神。因此可以把它視為「從紋飾出發的陶瓷入門課程」。每篇從一幅或多幅相關的紋樣圖開始(比如纏枝蓮),文章以工藝或文化為主線,後面會配相應的瓷器圖片:紋樣原有的真實模樣。這是原書最有趣但也最缺失的部分。
當然,對於陶瓷入門,這仍然只是個引子。畢竟,本書討論的主題不過是紋樣,紋樣只是陶瓷裝飾的一部分,其他部分還包含顏色以及繪畫,顯然繪畫包含的內容單獨寫本書,篇幅必然遠遠超過紋樣。而紋樣、顏色與繪畫合在一起,也不過是陶瓷之美的一個層面(裝飾)。陶瓷之美更包括造型以及材料美學。當然,陶瓷之美又只是陶瓷文化的一部分,因為陶瓷在人類歷史、經濟、貿易、科技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也是新版發行時,我沒有做任何修改的原因:倒不是我覺得已經足夠而沒有必要修改,只是因為新書欠債既多(陶瓷可寫的實在太多),已無力去修改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