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出人本交通的康莊大道/李沛恩
說到最能代表荷蘭城市的畫面,我想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出的,應該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自行車。無論是颳風下雨,總能見到荷蘭人不畏風雨地踩著二輪馳騁。荷蘭人的日常生活有多倚重自行車呢?根據荷蘭政府的官方資料,荷蘭人口有1,700萬人,而自行車居然多達2,280萬輛!平均來看,相當於每位荷蘭人有1.3輛自行車。
為什麼荷蘭人需要一臺以上的自行車?也許,原因要從荷蘭人的通勤習慣說起。荷蘭有著規劃完善、綿密的自行車路網,長達35,000公里。自行車不僅是週末的休閒娛樂,更是大多數荷蘭人的通勤首選,以自行車結合透過大眾運輸通勤往來不同城市。因此,一個荷蘭人的上下班路徑可以簡單描寫:早上從家裡出發到火車站是騎一臺自行車A,抵達車站後把自行車A停在停車場,並搭乘火車到另一個城市;下火車再騎另一臺自行車B 到上班地點,下班後的行程則倒過來——如此,便能解釋為什麼荷蘭人會需要超過一臺以上的自行車。
同時,龐大的使用量也帶動荷蘭整個自行車產業、影響城市規劃發展,例如,在荷蘭第四大城烏特勒支(Utrecht)的火車站便設有全世界最大的地下三層自行車停車場:這座2018年完工的自行車停車場可以停放超過12,500輛自行車,而且全年無休24小時開放,只要民眾持交通卡刷卡進出,便享有24小時內免費停車。如此優惠又便利的公共服務吸引每個工作日近一半的旅客騎自行車來火車站,尖峰時段的使用率高達九成。隨著市區內汽機車數量獲得控制,讓烏特勒支火車站前這繁忙交通樞紐的轉乘效率亦得以提升,當然,煩惱不會停止,現在烏特勒支政府開始傷腦筋的是每天早上的自行車塞車問題。
但你知道嗎?其實荷蘭人並非一直對自行車情有獨鍾,在城市發展的某些歷史片刻,荷蘭街頭也曾經是四輪汽車當道。那究竟自行車是如何被擠下神壇,又是如何重返榮耀?對於那些跨城市移動的通勤族,荷蘭是如何啟動政策無縫接軌從你家大門到大眾運輸之間那最初一哩路及最後一哩路(First-mile and Last-mile Delivery)呢?讓我們先從荷蘭距今半世紀以前說起,深入探索荷蘭政府以落實低碳永續、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聞名的通勤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