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民歌時代」起源於1970年代的大學校園,大約持續到90年代。很慶幸我的青春期正值它的高峰期,使得這些歌曲對我而言如數家珍、永存心中,而我的吉他啟蒙也和它息息相關,無形中推著我往音樂之路邁進。
今年適逢「民歌五十」,可以感受到廣大聽眾依舊回味那波瀾壯闊、空前絕後的時代,我雖然不是一位民歌手(只在民歌餐廳唱過),也沒寫過幾首歌,但終究成為不起眼但很重要的角色:吉他手,而且是專攻木吉他的!儘管我的年紀趕不上那個時代,但在後續的唱片市場裡還是可以聽到不少我的琴聲和編曲。
在出版了「指彈吉他經典一、二、三」冊之後,我忽發奇想,有可能把民歌改編成吉他獨奏曲嗎?容易自彈自唱的民歌,改編之後變得困難許多的話,意義又在哪裡?雖然可以說服自己,世界上許多知名大作都是源自民歌民謠小品,但那畢竟是歷史機緣,非一人之力。只能說,賦予這些伴我成長的寶貝一種新的詮釋方法、一個新的生命,在時光流逝之際,讓它們以新面目再度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我想完成的事。
吉他演奏可以滿足歌喉不夠好的人,像我就是。也不像彈唱那般簡單,手部動作的難度高出許多,但只要有心認真練習,一定可以感受到更深層的喜悅,與旁人羨慕的眼光。
還有一點,為什麼有些歌曲明明傳唱度很高,也很適合吉他,卻沒有被編入?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唱起來很好聽,但演奏起來不一定好聽,因為它的意義或亮點不光在曲調而在詞,或不適合吉他的音色和物理性,又或是我能力不足以編好,要等待未來的高人。二是版權無法取得。只能盡我所能,把所選到的曲子盡量編得好聽又合理,各位看到的是經過無數次的修改才有的成果,每一首都是。
最後想說,所謂的「民歌」,其實範圍很模糊,很難嚴謹的定義,例如具有民歌味道的流行歌曲算不算民歌?具有民歌氣質的歌星算不算民歌手?本書內容算是大致遵循這個定義,而又多收集了幾首可謂民間歌曲或流行老歌,它們跟某個年代或是某個節日已經產生了長期性的關聯,編起來效果還不錯,也有它的意義,練起來還可以應景,請各位讀者品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