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
不教養的勇氣(增訂版):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不教養的勇氣(增訂版):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改訂版 叱らない子育て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兒子兩歲時,我在育兒上遇到了瓶頸,
友人推薦我閱讀阿德勒的著作,
這就是我接觸原本一無所知的阿德勒心理學的起點。」
☆岸見一郎第一本教養書☆
☆《被討厭的勇氣》親子實踐版☆

 增訂版新增序言
〈與孩子共度的「當下」有多重要〉

  教養雖然有很多比預期還辛苦的地方,不過和孩子在一起時所感受到的喜悅,就是「當下」孩子給予父母的幸福。就算不做什麼特別的事,光是孩子活著就值得謝天謝地,能平安無事度過每一天都很難得。只要能這麼想,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就能有所改變。──岸見一郎

  不責罵,也不讚美,才是最好的教養
  父母只要信賴孩子、肯定他們的價值
  孩子自然會長出獨立面對生命的勇氣

  ✥ 理解孩子的言行:找出孩子行為的「目的」
  ✥ 不罵孩子:讓孩子像花朵般盡情盛開
  ✥ 不讚美孩子:以信賴、尊重的態度取而代之
  ✥ 給孩子勇氣: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
  ✥ 幫助孩子自立:不「介入」孩子的課題,而要成為「助力」
  ✥ 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從尊重孩子開始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貢獻、肯定自己的價值
  就有能力面對所有的人生課題

  你不能──
  X 讚美孩子。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生,絕對不可以為了得到父母的讚美,而放棄自己想做的事。
  X 責罵孩子。在責罵中長大的孩子,凡事只會考慮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失敗,無法自主判斷行為是否正確合宜。
  X 介入孩子該面對的課題。這樣只會讓孩子逃避責任,永遠學不會自立。

  你應該──
  ✓ 跟孩子說「謝謝!」「你真是幫了大忙!」給予孩子勇氣,不再害怕他人的評價或失敗。
  ✓ 用平等的態度,尊重孩子最真實的樣子。無條件信賴孩子,建立起伙伴關係。
  ✓ 讓孩子換個角度看自己,了解「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擅長多工」,孩子就會大不同。
  ✓ 把「孩子好好活著」當作起點,一點一點往上加分。
  ✓ 什麼都不說,只是靜靜守護著孩子,相信孩子能一個人克服困境。

勇氣推薦

  .蘇明進(老ㄙㄨ老師) 大元國小老師
  最近的我,有了不一樣的轉變,不管是面對我的學生們或女兒,我都盡可能避免做出生氣的選擇;不責備、也不讚美,試著讓孩子得到有所貢獻的存在感。
  也因為我自己在心境上的轉變,我發現孩子們也跟著穩定下來,連帶的感受到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確實都不一樣了。
  誠摯推薦這本影響我極深的《不教養的勇氣》,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選擇對待孩子的方式,重建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心關係!

  .彭菊仙 作家
  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觀念做基底,讓父母因改變對孩子的期望而泯除焦慮:「如果父母能學會從『孩子好好活著』這件事當成起點,那孩子做什麼事都值得加分。」「只要孩子好好活著就可以感受喜悅」,所以教養本該是「幫孩子加分,而不是不斷的扣分」啊!
  ……
  我充分感受到岸見一郎所說的,孩子無需我們過度的讚美或責備所評價、所定型,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而且他們一直朝著這個不變的方向發展,大人根本不能「介入」他們的生命,而是「幫助」他們不斷拿出勇氣找到自己的價值。

  .凱若 作家
  這本書讓我體認到,養育出獨立且關心他人的孩子,其實不是天方夜譚,但的確不容易。我們得從每天每天與孩子的互動中,覺察自己過去的習慣,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與默契。而同時,在努力學習「給孩子勇氣」的過程中,孩子們也給了我們智慧,與面對人生的勇氣!而這也是現代的父母親,最需要的力量。

  .大樹老師(趙崇甫) 線上育兒諮詢
  作者從阿德勒學說中領會的教養觀念包括:
  1. 如何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如何真正的尊重孩子。
  2. 找到替代生氣責罵的方式對待孩子,避免情緒化反應,讓孩子出現更多問題行為。
  3. 用肯定代替讚美孩子,孩子不是為別人而活的,不要讓他為了討好別人而放棄自我。
  4. 經常對孩子表達感恩:「謝謝你」、「你幫了大忙」,讓孩子慢慢的可以自我肯定,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
  你的親子關係,可以從這本書開始,擁有新的想法和可能。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專攻西洋哲學史)。著有《被討厭的勇氣ⅠⅡ》(與古賀史健合著,究竟)、《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不教養的勇氣》(天下文化)、《岸見一郎談帶人》(采實文化)、《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天下雜誌)、《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不安的哲學》(平安文化)、《憤怒的勇氣》(時報文化),譯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Arte),以及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和克里底亞篇》(白澤社)等諸多作品。

譯者簡介

李依蒔


  現役日文編輯。在翻譯這本書的同時,從孕婦進化成新手媽媽,未來希望能時時用書中的這句話提醒自己:「就算在教養之路碰到瓶頸,也不代表你就是壞媽媽,你只是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而已。」
 
 

目錄

序 一 重建與孩子的心關係 蘇明進
序 二 「不教養」是最佳提案 彭菊仙
序 三 努力學習「收手」 凱若
序 四 面對孩子不難,面對自己很難 大樹老師(趙崇甫)
新版序 與孩子共度的「當下」有多重要
前 言

第1章 《阿德勒教養論》理解孩子的言行
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是因為缺少愛?
使用蠻力,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嗎?
理解孩子行為的目的
從人際關係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
從怒氣中解放
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①:托兒所的最後一天

第2章 《阿德勒教養論》不罵孩子
故意討罵的孩子
責罵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責罵,讓孩子學不會自主判斷是非
責罵也會限縮孩子的格局
關係一旦疏離,父母就幫不了孩子
不要逼迫孩子
除了責罵,父母還可以這樣做
教孩子負起失敗的責任
教養孩子,態度應該堅定
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②:父母吵架時

第3章 《阿德勒教養論》不讚美孩子
不罵孩子會怎樣?
何謂「適度的關注」?
孩子不會一直惹麻煩
讚美孩子,沒有任何益處
讚美的意義
大人與小孩是平等的
渴望認同
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③:女兒不知不覺長大了

第4章 《阿德勒教養論》給孩子勇氣
何謂「給孩子勇氣」?
接受自己,與他人建立關係
把缺點轉換成優點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貢獻
教養不是扣分,是加分
做個普通人的勇氣
孩子的人生風格
為了改變人生風格
培養共同體意識
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欲求
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④:懂得自己思考

第5章 《阿德勒教養論》幫助孩子自立
中性行為
分清楚是誰該面對的問題
教養的目標是讓孩子自立
親子共同的課題
親子之間相互幫忙
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⑤:懂得用說的解決問題

第6章 《阿德勒教養論》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
尊重孩子
信賴孩子
為什麼信賴是必要的?
信賴什麼?
相信孩子有好的動機
與孩子建立互助關係
親子目標一致
今後的教養
意識到孩子成長的瞬間⑥:相信孩子的韌性

後 記

 
 



與孩子共度的「當下」有多重要(摘自〈新版序〉)


  我接送孩子上托兒所,已經是相當久遠之前的事了。然而,如今與當年相比,父母在教養中所面臨的煩惱,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乖巧的聽從父母的每一句話,在哭個不停、不斷頂嘴的孩子面前,父母經常陷入束手無策的困境。

  如何與這樣的孩子互動,就留到本書的正文再談。這裡我想先談談,可以怎麼看待教養與親子關係。

  世上很多事物都依循著給予和接受(give and take)的原則在運行。沒有只拿好處完全不付出的人,也沒有人什麼都不獲得,純粹付出。

  然而,我這麼說,也有人會反駁:在購物時,確實是付出金錢(給予),馬上可以拿到商品(接受),但也有再怎麼付出,也得不到回報的例子啊。

  教養,就經常被拿出來當例子。但那是因為教養必須經過時間累積,才看得到成果所致。

  把孩子拉拔長大後,說不定會有感覺得到回報的那麼一天。不過,還在教養路途中體會教養辛勞的人,多數並沒有餘裕去想像那一天的到來。

  哲學家三木清在《人生論筆記》(人生論ノート)中,把「給予和接受」稱之為「期待原則」。付出,可能會得到回報,也可能不會有回報。即使偶爾會有得不到回報的狀況,只要抱著這種事是很正常的心態即可。這就是期待原則。

  不這樣想的話,比如總是抱持著「就算付出也絕對得不到回報」、「付出就是吃虧」的人,則是把給予和接受當成「算計原則」。

  不過,用算計原則思考教養的,並不常見;付出得不到回報的,也不是只有教養這一件事。就算真的有「因為沒有回報就不教養孩子」的人,應該也不多吧。

  話說回來,教養孩子真的得不到回報嗎?只是想看到成果,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而已。

  為了讓孩子好好生存,父母持續不斷的援助是必須的。不過,孩子可不光是從父母身上得到付出,雖然現在無法回報父母的付出,長大後也未必就能報答父母。

  教養雖然有很多比預期還辛苦的地方,不過和孩子在一起時所感受到的喜悅,就是「當下」孩子給予父母的幸福。就算不做什麼特別的事,光是孩子活著就值得謝天謝地,能平安無事度過每一天都很難得。只要能這麼想,與孩子相處的方式就能有所改變。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72820
  • 叢書系列:教育教養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責罵會限縮孩子的格局

⁂看起來變乖了,但是……
因為父母會嚴厲斥責孩子,孩子就不做會被罵的事。乍看之下,孩子是變成「好孩子」了;但是,也變成了無法在遇到失敗時,不畏懼結果,依然相信自己做了對的事情的人。

⁂讓孩子像花朵般盡情盛開
我從不認為按照社會上的價值觀,把孩子教得跟別人一模一樣是件好事。教養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像花朵般盡情盛開,就算不符合一般標準也沒關係,如果真有必要,以後再把花朵下方的雜草拔除就好了。

事實上,我並不認為孩子有什麼特質是非拔除不可的雜草。每個人都有尖銳突出之處,硬要將這些出格之處修剪矯正,反而會把原本可以成大器的孩子格局養小了,導致他無法成為優秀傑出的人。常有父母將孩子的稜稜角角看做是缺點,說不定連孩子自己也這樣想,但那真的是缺點嗎?

害怕挨罵,因而無法自主判斷是非對錯的孩子,個性會變得消極。想讓這樣的孩子變得積極,比教積極的孩子克制行動,要難上許多。有些父母會認為孩子的能量用錯了地方,其實改變孩子能量使用的方向不難,難的是要怎麼讓沒有能量的孩子,變得主動積極。

⁂被批評就會變得消極
就算父母沒有責罵孩子,但是只要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或失敗,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在批評他。父母可能是好意教導知識與經驗都還不足的孩子,卻常常忘了應該冷靜溝通,不自覺的帶著怒氣說話。這樣一來,覺得自己被批評的孩子,只會認為父母一點都不了解他,還會為了不要被批評,乾脆什麼事都不要做,結果就是跟以責罵教養出來的孩子一樣變得消極。

舉例來說,當孩子幫忙做家事時,如果父母一直嫌棄孩子愈幫愈忙,或是不斷指出孩子哪裡做得不夠好,孩子就會覺得以後乾脆不要幫忙好了。比起害怕失敗而變得消極的孩子,勇於嘗試而失敗的孩子,學到的東西會多很多。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每日e書99元】嚴選暢銷電子書,天天更新、天天都有新發現!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職場人
  • 夏日漫博
  • 畢業應考求職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