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生活展
幻影公眾:民意與治理的慎思

幻影公眾:民意與治理的慎思

The Phantom Public

  • 定價:399
  • 優惠價:79315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兩屆普立茲獎得主李普曼的百年智慧洞察
繼《公眾輿論》後的另一經典
以記者、政治評論員,傳播學學者的新視角
挑戰民主理論的核心假設,拆解虛幻的公眾錯覺

  《幻影公眾》一書探討了當代社會中,許多人不僅對民主制度感到失望,認為公眾的存在只是一種幻覺,猶如神話般的不存在。

  作者李普曼認為,普羅大眾往往缺乏足夠的知識、時間和精力來充分理解複雜的政治議題,因此並不具備有效參與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更多時候,公眾實際上只是個虛幻的概念,大眾意見多半是短暫且缺乏深思熟慮的,很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和左右。
  
  “他們並非局內人,只是如同你我的外部旁觀者
  就像是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的觀眾,觀其影卻不聞其聲”

  公眾,是一群生活背景各異、隨機集結的一般人,每個人擅長與關注的議題不同,在沒有深入研究相關資訊的情況下,要讓公眾決定所有公共議題,帶領國家這個龐大機器,豈不緣木求魚,李普曼在本書中挑戰了民主政治的盲點,傳統理論誤將公眾當成萬能的天神,這些人其實沒有治理能力,所謂的公眾只是一個「幻影」。

  稱職的旁觀者
  李普曼認為社會由兩種人組成:少數的代理人與大多數的旁觀者。公眾就像是旁觀者,他們並非真正關心公共事務,也大多沒有能力理解和參與決策,簡單來說,政治就是由少數的「代理人」主導,他的論點確實點出民主政治中難以迴避的困境。

  公眾不是萬能,李普曼直指:
  ‧實際執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
  ‧深入問題本身是非曲直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
  ‧預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

  有些政客舉公眾之大旗,而行個人利益之實,看似是理想的公眾表達,個體的意見得以抒發,但卻只是掌權者所建構的海市蜃樓,操控公眾的影舞者。當時的李普曼大膽提出公眾意見只是一種幻影,無法成為民主的幫手,若過於依賴公眾,屆時只會淪為被操控的打手,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李普曼的預言似乎成真,只是百年前的戰場是在報紙、廣播上,現在則是無孔不入的網路。

  在這個動亂的大世界中,在這個事事都避免不了政治的生活中,與李普曼身處的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時代背景並無二致,如何讓公眾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社會上每個階層各司其職,不就是李普曼所追求的社會和諧的實踐嗎?本書中他沉痛地檢視那些民主與權利的常見主張是,「面向廣大群眾的呼籲既含混又空泛,沒有提供任何具體指引,吿訴眾人如何眞誠行事,反倒讓人們在憑專斷意志行事時有了絕佳的掩護。自由主義的外衣成了剝削顧客的業者、攫取暴利的投機客、禁酒主義的支持者、尙武的愛國主義者、江湖騙子和空話製造者的利器。自由主義顧此失彼,最終適得其反。」

  公眾參與政治的意願和能力、資訊的透明度和專業性、以及政治決策的效率和品質等等,都是民主社會需要不斷思考和平衡的課題。時至今日,這仍然是個沒有標準答案,有趣的討論話題。

  公眾不需成為執行者,也不用事事涉入其中,但要有能力:
  ‧堅持辯論:在多方討論交戰下,各方利益將無所遁形,公眾只要靜觀其變,能從中找出誰才是揮舞著公眾大旗,滿足私慾的一方。
  ‧判斷現行規則是否有缺陷:用簡單,客觀的測試來幫助自己的判斷力,把錯綜複雜的公共事務簡化成某種可理解的形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


  生於美國紐約市,傳播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李普曼在哈佛大學就讀期間,就開始為《哈佛大學校園報》(The Harvard Crimson)撰稿,畢業後成為記者、專欄評論員與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在1922年出版的《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後來更在1958年與1962年兩度以《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專欄《今日與明日》(Today and Tomorrow)獲得普立茲獎,成為最有名的政治專欄作家。

  李普曼著書範圍包含政治、外交、新聞學等領域,其他知名著作還包括《自由與新聞》(Liberty and the News)、《政治學前言》(A Preface to Politics)、《冷戰》(The Cold War)、《命運之人》(Men of Destiny)、《自由的方法》(The Method of Freedom)、《公共哲學》(The Public Philosophy)等。

譯者簡介

許珈瑜


  政大英文系、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畢,現為自由譯者。喜歡聽大家認真說自己的故事,更喜歡把故事傳遞給更多人,讓文字成為陪伴。譯有《你與世界的10個方程式》(合譯)、《長腿叔叔》、《柳林風聲》、《蝴蝶小孩》,並定期翻譯科普雜誌《知識大圖解》。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wchiayuhsu@gmail.com。
 
 

目錄

第一部
第一章 幻滅之人
第二章 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第三章 代理人與旁觀者
第四章 公眾的角色
第五章 制衡專斷力量

第二部
第六章 亞里斯多德的提問
第七章 問題的本質
第八章 公眾面對的兩個問題
第九章 社會契約
第十章 公共辯論的主要價值
第十一章 有缺陷的規則
第十二章 改革的標準
第十三章 公眾意見的原則

第三部
第十四章 社會再定位
第十五章 不在場的統治者
第十六章 混亂之地

 
 

獻詞

  「常言道:『人民的聲音即上帝的聲音。』然而,這句格言引用得再普遍,被再多人奉為真理,它都與事實不符。」──亞歷山大.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87年6月18日於聯邦制憲會議

  「……把『以公眾意見治國』當成一道公式……這道公式值得讚賞,但它隱含兩個預設,一是公眾意見真的存在,二是意見不僅存在,在任何具體問題上還能隨時提出可處理問題的見解。說穿了,這就等於預設在民主政府中,最至高無上的政治家就是公眾意見。然而,民主政府之所以有諸多缺陷,恰恰是因為公眾意見實在不見得等於偉大的政治家。」──摘自法羅頓的格雷子爵(Viscount Grey of Fallodon),1923年2月3日的演講〈淺談公共生活〉(Some Thoughts on Public Life)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676035
  • 叢書系列:catch On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0.9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摘自第七章 〈問題的本質〉

1

秉持幾分笛卡兒的精神,我們從這個假設出發:你的所有經驗都限縮在對世界的一瞥。我認為在你眼中沒有優劣之分,沒有好人與壞人,沒有愛國者與投機客,沒有保守派與激進派。你是不折不扣的中立之人。單憑瞥一眼世界所留下的印象,你絕對想不到山峰比浪尖存在更久,人會移動而樹不會,或者演說者的咆哮聲比尼加拉瀑布瀉落的轟鳴巨響更快消失。

把時間拉長,讓經驗延伸,你會開始察覺事物在恆常性上的差異。你會知道有白天和黑夜,但不會知道有冬天和夏天;你會發現物體在空間移動,但幾乎不會注意到歲月的流逝。假如你以此構想出一套社會哲學理論,十之八九會得出以下結論。在你眼中,人們當下所做的事,就是他們受命永遠做下去的事,而他們的性格永遠固定在你看到他們的那天。按照這觀點寫出來的論文,在當代任何一本以國家、種族、階級或性別為題的論文集中,下場十之八九是被視而不見。

把累積印象的時間拉得越長,你注意到的變化就越多,最後便會認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說的──萬物流轉。如果連星辰和岩石都被認為有其變化歷程,人類及其制度與習俗、習慣與理想、理論與政策,也只能看作是相對長久的存在。接著你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眼稱之為恆常不變的存在,在延長觀察時間後,不過就是比其他存在變化得更慢一點而已。

當時間拉得夠長,而你有了充分的經驗,最後你一定會認定,影響人類生活的各種因素,包括人本身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但變化的速度並不一致。萬物以不同的速度繁殖、成長、學習、老化、耗損和死亡。某個人、某個人的朋友、工具、身處的制度、信仰、需求、滿足需求的方式,都以不同的速度變動,維持的時間也各不相同。事情發生的時間不會和諧一致,有的進展迅速,有的落後不前,有的刻不容緩,有的拖拖拉拉,處理的優先順序必須隨時調整。

19世紀的人深信演化和進步是單一的宏大系統,但其實演化的系統似乎多到無以計數,還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互相影響。有些彼此相關,有些互相衝突,但在某些基本層面上,每個系統都以各自的速度和條件發展。

這種不一致的演化所帶來的不和諧,便是人類要面對的問題。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彷彿若有光★2025說書大會|說書·評書·經典導讀有聲書66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動植物書展
  • 女性保健書展
  • 小漫遊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