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這是一部關於風物的小集,裹挾著一身古意,斷斷續續地,記錄了作者對風物一點淺顯的所閱、所感與所知。
「普通百姓的一年四季,像在數著日子,也像在數著周圍隱然有序的風物,數著數著,不知不覺就隨著這難以捉摸的變化度過了一生。」
作者以二十四節氣日常之所見,寫下自然風物與人和社會的交互關係,陪讀者一同體會天地四時的流轉。
透過別於現代的日常景物,回望著隨時序演變才得以見的生活情趣:
青春
華燈│《紅樓夢》中黛玉寫〈秋窗風雨夕〉的那個雨夜,寶玉來瀟湘館探望心上人,引路的婆子們點著明瓦燈籠。黛玉嫌明瓦燈不夠亮,又給了寶玉一盞稀罕不常見的玻璃繡球燈,叫見慣了好東西的寶玉都擔心打破了。
簪│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簪花是古時候舊有的習俗,後來卻沒能廣為流傳。
傘│雨傘這平平無奇的日常之物,竟能輕鬆盛下人世間最深刻溫暖的情意。如家喻戶曉的傳說《白蛇傳》,白娘子和許仙初遇之時,也是以一把雨傘定情。
虹│《月令七十二候》:「虹,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陽是晴,陰是雨,陰晴交會就是雨後初晴的時節。純陽純陰都有些非黑即白的決絕味道,而虹,有種邊界不分明的美。
朱夏
扇│「團團似明月」的團扇是獨屬於女孩子的精緻。折扇則是男人們腰間必備的時尚品。晉代的〈子夜四時歌.其五〉中:「疊扇放床上,企想遠風來。」這裡的疊扇就是折扇。
席│夏天的酷熱一發不可收拾,想在臥室裡鋪個席子祛暑,卻感覺不是必需品。直到那天翻王維的詩集:「所居人不見,枕席生雲煙。」心裡默念了幾遍,自有幽涼之意。
棋│蘇軾曾坦言自己不解棋也不擅下棋。他曾經獨遊廬山白鶴觀,看見裡面的人大白天的都關著門,「長松蔭庭,風日清美」之間,只聽「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深山空曠,不聞人聲,時聞落子,幽美得不類人境。
流螢│南宋女詩人朱淑真有〈夏螢〉詩:「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著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兒童競追撲,照字集書囊。」就是夏日裡家常的風景。
白秋
秋夕│七夕夜裡宮中宴會盛行,民間當然要效仿。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描述了京城的盛況:「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
秋月│如果天上沒有月,那過去幾千年所有美好的夜景就都不存在了。人們深知這一點,所以每年一定要選上一天以為紀念。「明月照映,秋色相侵,物外之情,盡堪閒適」,由此,秋月的意蘊倒比春月更濃了。
明鏡│鏡子太常用了,因此在古人眼裡心裡筆下,都必是常見之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那經典的「三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蟹│清代大吃貨李漁曾標榜過自己於吃一途上的造詣:沒啥好吃的是他說不出的,沒啥滋味是他感受過卻不能描述的。但卻單單對螃蟹「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絕口不能形容之」。
玄冬
柿│霜降後的柿子最好,是它一年中最黃金的時光。小時候跟著母親去買菜,每年的這個時候,市場上到處可見一車車的紅柿。鮮紅得刺眼,仿佛這時節所有的豐美,都凝結在它們泛著暖光的薄皮之中。
酒│千年前的某一個冬夜,白居易捎信給自己的好友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二十字勾勒出這雋永有情味的一幕,也讓千載之下,酒與雪天有了種天然的契合感。
雪│王徽之在某個雪夜酒後乘著夜船去找戴安道,花了整整一夜終於到了戴安道的門前,居然打道回府。別人問他什麼緣故,王徽之答:「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一派任誕的雪夜獨行訪友圖。
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是北方舊時冬至日裡的一種風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在冬至後一筆筆寫下,這九個字既是一句詩意的話,也構成了一幅詩意的圖。
本書特色
雙面印刷華麗書衣,一次收錄十二種手繪生活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