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鮮人
四時風物:桃花與蟹、簟紋與雪,那些隱然有序的天地大美

四時風物:桃花與蟹、簟紋與雪,那些隱然有序的天地大美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2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這是一部關於風物的小集,裹挾著一身古意,斷斷續續地,記錄了作者對風物一點淺顯的所閱、所感與所知。

  「普通百姓的一年四季,像在數著日子,也像在數著周圍隱然有序的風物,數著數著,不知不覺就隨著這難以捉摸的變化度過了一生。」
  作者以二十四節氣日常之所見,寫下自然風物與人和社會的交互關係,陪讀者一同體會天地四時的流轉。

  透過別於現代的日常景物,回望著隨時序演變才得以見的生活情趣:

  青春
  華燈│《紅樓夢》中黛玉寫〈秋窗風雨夕〉的那個雨夜,寶玉來瀟湘館探望心上人,引路的婆子們點著明瓦燈籠。黛玉嫌明瓦燈不夠亮,又給了寶玉一盞稀罕不常見的玻璃繡球燈,叫見慣了好東西的寶玉都擔心打破了。

  簪│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簪花是古時候舊有的習俗,後來卻沒能廣為流傳。

  傘│雨傘這平平無奇的日常之物,竟能輕鬆盛下人世間最深刻溫暖的情意。如家喻戶曉的傳說《白蛇傳》,白娘子和許仙初遇之時,也是以一把雨傘定情。

  虹│《月令七十二候》:「虹,陰陽交會之氣,純陰純陽則無。」陽是晴,陰是雨,陰晴交會就是雨後初晴的時節。純陽純陰都有些非黑即白的決絕味道,而虹,有種邊界不分明的美。

  朱夏
  扇│「團團似明月」的團扇是獨屬於女孩子的精緻。折扇則是男人們腰間必備的時尚品。晉代的〈子夜四時歌.其五〉中:「疊扇放床上,企想遠風來。」這裡的疊扇就是折扇。

  席│夏天的酷熱一發不可收拾,想在臥室裡鋪個席子祛暑,卻感覺不是必需品。直到那天翻王維的詩集:「所居人不見,枕席生雲煙。」心裡默念了幾遍,自有幽涼之意。

  棋│蘇軾曾坦言自己不解棋也不擅下棋。他曾經獨遊廬山白鶴觀,看見裡面的人大白天的都關著門,「長松蔭庭,風日清美」之間,只聽「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深山空曠,不聞人聲,時聞落子,幽美得不類人境。

  流螢│南宋女詩人朱淑真有〈夏螢〉詩:「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著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兒童競追撲,照字集書囊。」就是夏日裡家常的風景。

  白秋
  秋夕│七夕夜裡宮中宴會盛行,民間當然要效仿。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描述了京城的盛況:「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

  秋月│如果天上沒有月,那過去幾千年所有美好的夜景就都不存在了。人們深知這一點,所以每年一定要選上一天以為紀念。「明月照映,秋色相侵,物外之情,盡堪閒適」,由此,秋月的意蘊倒比春月更濃了。

  明鏡│鏡子太常用了,因此在古人眼裡心裡筆下,都必是常見之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那經典的「三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蟹│清代大吃貨李漁曾標榜過自己於吃一途上的造詣:沒啥好吃的是他說不出的,沒啥滋味是他感受過卻不能描述的。但卻單單對螃蟹「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絕口不能形容之」。

  玄冬
  柿│霜降後的柿子最好,是它一年中最黃金的時光。小時候跟著母親去買菜,每年的這個時候,市場上到處可見一車車的紅柿。鮮紅得刺眼,仿佛這時節所有的豐美,都凝結在它們泛著暖光的薄皮之中。

  酒│千年前的某一個冬夜,白居易捎信給自己的好友劉十九:「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二十字勾勒出這雋永有情味的一幕,也讓千載之下,酒與雪天有了種天然的契合感。

  雪│王徽之在某個雪夜酒後乘著夜船去找戴安道,花了整整一夜終於到了戴安道的門前,居然打道回府。別人問他什麼緣故,王徽之答:「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一派任誕的雪夜獨行訪友圖。

  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是北方舊時冬至日裡的一種風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在冬至後一筆筆寫下,這九個字既是一句詩意的話,也構成了一幅詩意的圖。

本書特色

  雙面印刷華麗書衣,一次收錄十二種手繪生活風物。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晏藜


  九○後,現居西安,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
  撰稿人,圖書編輯,多年來專注於對中國古典風物美學的觀察與記錄。
  曾設專欄「青藤書屋」「不可方物」等,出版作品《十花記:中國雅士圈的花事》。
 

目錄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
前言 當你看見風物

青春
春雨心事
漁客
燈如晝
桃花氣
杏花疏
歲歲花朝一半春
天上有雨,地下有傘
虹始見
布穀,布穀
牡丹,《牡丹亭》
春盡日

朱夏
故鄉夏日
夏下簾來
藍田谷
大滿與小滿
扇底風涼
芒種,麥隴黃
艾草有心,何求人折
夏至極
荷花風
林泉高致
夏席,雲煙之具
棋聲驚晝眠
淡煙流水畫屏幽
大暑後,腐草化為螢

白秋
秋至洞庭
秋夕
中元,思故人
秋氣瀟瀟
已訝衾枕冷
白露為霜
石榴的夏與秋
秋日長安
夜未央
中秋月明人盡望
皎皎月,白玉盤
秋雨梧桐葉落時
重陽節後,采菊東籬
人跡板橋霜葉紅
歸來看取明鏡前
一蟹浮生
銀杏千年

玄冬
立冬,柿柿如意
寒水靜
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快雪時晴,佳
歲寒雪後,終南深處的松柏竹
冬至,晝與夜的辯證法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臘八粥,淡中有其真滋味
大寒天,凍不掉的小趣味
西風吹冷沉香篆
日晷影,更漏聲
圍爐夜話

後記
 

前言

當你看見風物


  這是一本關於四時風物的小書。副書名中的桃花與蟹,分別是春秋兩季中最典型的風物之一,它們是人們所鍾愛的,同時也代表著一年最易動情的兩個季節。

  在很長的歲月裡,人們的生活繞不開二十四節氣。若將幾千年以農治國的中國,比作一個巨大的農場,那麼二十四節氣就是這個農場所有活動的調度中心。先民們從物候的變化中覺察出關於天文和氣象的規律,然後機智地從中發掘出實用性,定出規則來安排四季稼穡。從「立春、雨水、驚蟄、清明」到「處暑、白露、小雪、大寒」,寒暑交替、四季漸變的規律被掌握在人們算日子的指頭上,前人整理出來,後人一代代傳承照做,該什麼時辰就做什麼事情,一般就能保有五穀豐登。

  當然,古人覺察到寒暑有序的起始,自然比文字產生的時代還要更早。即使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處的地球正圍繞著太陽運行,所謂寒熱交替都是受到太陽直射點變化的影響,然而這樣的局限並不妨礙他們敏感地在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與不同景物的周期性重逢中總結出某種規律。體感的寒暑和月亮的圓缺是關鍵的節點,於是,人們便根據寒暑將物候的一次輪回定為一年,又根據月相將一年平分為二十四份。這應該就是二十四節氣的雛形,非常樸素,都是先民們從時間中自然得來。

  人們對這種自然的時序充滿敬畏,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在許多古書中找到痕跡。在大約成書於漢代的《禮記.月令》篇裡,種種解釋不了的自然規律便被神秘化。那時已經確定了太陽對人們的重要性,並依之劃分了四時。人們發現了四時徵候與太陽方位變化的關係,比如「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於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獺祭魚,鴻雁北」。吹在肌膚上的風,入耳的蟲鳴,河裡的魚,河邊的獺,天上的飛鳥……種種顯而易見的徵候為人們帶來了消息:「是月也,以立春。」古人在時節的每個節點都設有莊重的儀式。在立春前三天,大史會拜見君王,嚴肅言明:「某日立春,盛德在木。」提醒人間的掌權者,要以莊重的儀式來表達對四時五行的敬畏。於是,立春這天,天子會親自帶領三公九卿和諸侯大夫們,去東郊迎春祭神。然後,隨著太陽的位置移動到「奎」「胃」,仲春、季春也接踵而來。接著又是「畢」「翼」「尾」,夏、秋、冬漸次輪換。

  先人們生活在自然中,同種種物候比鄰而居,他們經春而夏,復秋又冬,自然是他們獲取訊息唯一的來源。人們小心翼翼地體察著生存環境的變化,越久就越覺得自然之力的不可名狀。人世中再尊貴的人,在它面前也狂妄不起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大約就在此時定型,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裡清楚記錄下它們的名稱,以分界四季。

  《逸周書》中有一篇〈時訓解〉,大約是戰國後期到秦朝時形成的。隔著兩千多年回溯,依然能體會那時人們在一年中所感受到的:立春後的第二個月,山坡上的桃花像是忽然就開了,還沒來得及驚訝,黃鶯也開始叫了。又過幾天,老鷹不見了,布穀鳥站在梢頭,該不是老鷹變的吧?……春天很忙,沒幹完地裡的農活,轉眼就立夏了。夏天是從螻蟈的鳴叫聲中到來的,螻蟈還沒裝滿兒童的簍筐,地底下的蚯蚓也要上來做客了,天氣一天天熱起來,地裡的土瓜也長起來。大暑過後,腐草化作螢火蟲。空氣愈發炎熱,土地日益潮濕,積蓄了幾天的大雨傾盆而下……雨後暑氣消散,立秋這天,吹過來的風有涼意了。路邊的草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露水。寒蟬開始鳴叫……天氣繼續轉冷,倏忽間雪花飄落,小雪一停,天上再不見彩虹。陰冷,天地間川流凝結,閉塞成冬。

  都是天地間最尋常的景物,人們卻能依靠它們的變化,做出種種判斷和應對。比如雨水後「草木不萌動」,便「果蔬不熟」;清明後「桐不華」,便「歲有大寒」;大暑後「腐草不化為螢」,便「穀實鮮落」;寒露後「菊無黃華」,便「土不稼穡」。這些世代歸結出的規律給予人們指引。古人甚至還將自然的現象延伸到人情社會中,立春後若「風不解凍」,朝廷中就「號令不行」;春分後若「雷不發聲」,諸侯就會「失民」;小滿後「靡草不死」,天下將盜賊縱行;大暑後「大雨不時行」,便「國無恩澤」。這當然也有過度演繹的成分,但它們作為預兆,卻合乎當時的某些世態人情,給以人們警醒與寄託。

  這就是普通百姓的一年四季,像在數著日子,也像在數著周圍隱然有序的風物,數著數著,不知不覺就隨著這難以捉摸的變化度過了一生。可能現在有人會覺得這一切枯燥無聊,也有人說在現代城市中已經很難全面地看到這些變化,畢竟城市化以後,許多人早不再僅僅依靠天時和農事活著。但是,我們依然能夠從這些古老的文字裡,從「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的規則中,感受到過去的人們對自然的感知和敬畏。他們從沒有間斷過觀察和思考,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體會時序演變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不同。

  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的確,無論是在時間中經過,還是在空間裡存在,風物從來都是不言不語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932085
  • 叢書系列:On Value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內文一】
 
〈扇底風涼〉
 
小滿後,氣溫一天比一天高,但又拿捏著分寸,不急著奔赴夏至的酷烈。於是,空調電扇這些功能霸道的電器一時還不必出場,只需從抽屜或者櫃子裡取出三兩把扇子分給家人,就足夠搖動這初夏與仲夏的交界處了。扇子是夏天裡少不得的東西,紙張裁出的折扇,竹木編織的草扇,羽毛粘製的羽扇,甚至還有逛街時商家發的印著廣告的塑膠扇……不管是哪種形態,反正總是要有的,才好叫人們用它來過渡眼下這樣的時節。
 
扇子在中國出現的時期很早,《說文》中說:「扇也,門兩旁如羽翼也,故從戶從羽。」本意是指門邊的羽翼,可見扇子最初並不是用來扇涼的。先人們用野雞等禽類的尾羽製成長扇,也叫「障扇」,用作帝王及貴族出行時蔽日遮塵的儀仗。這種用途當然不適合普及和推廣,好在後來扇子的形制越來越小,也越來越便攜,於是到西漢後,人們就開始用扇子扇風取涼了。關於扇子用途的漸變,有個標誌性的人物值得一提,這便是三國時的名將周瑜,蘇軾詞裡描繪過他的經典形象:「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敵當前,還能氣定神閒地拿把羽扇淡然談笑,的確是名將之風。而他拿的那種羽扇,相當於縮小版的「障扇」了。而到了東漢,人們又將扇子的材質從羽毛拓展到綾羅一類的絲織品,一來更加輕便小巧,一來也方便在上面點綴繡畫。其中,圓月形的扇子被稱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白色圓狀絹面上的刺繡圖案精美絕倫,有時還有正反雙面繡的,每面上繡著的圖樣各不一樣,卻都栩栩如生。圓絹下配上竹木、獸骨甚至玉石等做成的手柄,還有墜子流蘇之類的裝飾,精緻小巧。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遠流童書
  • 青春教養展
  • 年度諮商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