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誰還需要雜貨店?
數以萬計遍佈在全台灣大街小巷的便利超商、大賣場,24小時不分晝夜、不論晴雨,隨時可以上門消費採購,傳統雜貨店幾乎早已不見蹤跡。但在原民部落或偏鄉小村,依舊可以看到雜貨店的身影,他們大都隱蔽在社區或村落的一隅,只有在地居民熟知如何找到這些小店,也清楚了解在雜貨店裡不僅可以買到生活日用品,還能找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信任與思念。
本書內容主要環繞在四個不同場域的傳統雜貨店:新北市烏來區忠治部落、桃園市復興區雪霧鬧部落、桃園市龍岡忠貞社區、基隆市港邊街區等,此外,也有台灣昔日農村的鄉村雜貨店、大台北違建社區的邊緣雜貨店,其各自背景涉及原住民、新住民、穆斯林信仰的移工、社會低層勞工,可謂是集「非典型雜貨店」特色之精華。
本書名為《雜貨店的在與不再--雜貨店沒有告訴你的秘密》,意指這些「非典型雜貨店」的背後其實都摻雜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風土、人情、趣味、情感,這些「軟性素材」是一般大城市消費者在便利超商極難捕捉與體驗的經驗。此書內容有身懷絕技的雜貨店店主第一手的現身說法,也有家人親屬的記憶懷想,當然也有第三者視角的觀察描述,篇篇都道出了這些「非典型雜貨店」具有獨特地理位置的角色。
此書來自於一群大學老師、學生與社區工作者的心血結晶,教育部從2018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鼓勵全國各大學積極參與在地發展,讓大學的功能除了培育人才、研究學術、提升文化等,也能將知識轉為社會服務的動能,成為促進地方與國發展的重要夥伴。本書作者群皆為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團隊成員,分別於112-113年在上述場域中在地深耕與田野調查,並將成果集結成書,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