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水族流動的紋理:臺灣河川生態特性與保育/曾晴賢
喜歡自然生態的朋友應當會發現,地球上的環境或是生物分布,頗多有趣的脈絡值得我們探討。
為什麼有些生物只發現於某些地方(例如大熊貓只分布在中國)?兩個不同的地方為什麼有很相似的物種(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駱駝是不同種)?這些問題有蛛絲馬跡可循,其中最有趣的答案,是生物的起源和適應隱含著規律,這可說是自然的紋理。而在所有的案例之中,島嶼生態學最為重要。
亞熱帶的臺灣位在地球上兩大地理區(古北區和東洋區)的交會處,因此生物多樣性兼具這兩個不同地理區特有的內涵;加上有超過三千餘公尺的山脈,南北氣候和海拔落差大,從海岸到高山不同環境條件交織,形成極為多樣性的生態棲地。各種動植物的分布和特有的生態習性,訴說出一篇篇饒富趣味的故事。
一、孕育淡水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亞熱帶高山島的自然特性與動物地理區系
1 既極端又豐富的自然環境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棚邊緣,是一個以高峻山脈聞名的高山島。從島之最北端富貴角至最南的鵝鑾鼻,長約380公里。中部之平均寬度,東起秀姑巒溪口,西至濁水溪口,約有140公里。全島海岸線長達1,144公里以上。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是本島東西兩群河系之主要分水嶺,其走向略與本島主構造線方向並行,因此全境河川多為東西向,分別流入太平洋或是臺灣海峽。西部各河流域約占三分之二,東部各河流域約占三分之一。河流均短促,其中濁水溪最長,亦僅186公里,高屏溪次之,為170公里。旱季水量甚缺,逢雨成澇,尤以颱風季節每每洪水為患。
雖然全年降雨量甚為豐富,但是約78%之年雨量集中於五至十月之間,因此枯水期相當長。山脈多屬沉積岩及變質岩,風化情形甚嚴重。又因降雨強度大,水流速度快,土壤侵蝕嚴重,繼而影響到河川環境相當不穩定。
然而,處於這種不穩定的環境中,仍能孕育高達三百餘種以上的淡水魚類(其中包含河口感潮河段半淡鹹水的周緣級性魚類)和其他更多的淡水無脊椎動植物。比較世界上其他類似的地區,臺灣淡水生物相的豐富程度相當高,顯示溪流環境仍屬優越。然而,因為許多種類的生物生存的危機愈來愈嚴峻,必須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