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極簡史冊

臺灣的紋理1:自然篇——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極簡史冊

Natural texture of Taiwan:Stories of the Nature, Landscape and Biology of Taiwan

  • 定價:700
  • 優惠價:79553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 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我們?我們又如何塑造了土地?===

  ★ 島嶼的紋理,是萬物刻劃於大地的痕跡,揭示出時間與空間的演進 ★
  ★ 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 ★
  ★ 地質地景、生物演化、環境變遷——11篇跨越時空、相互嵌合的篇章
  指出珍貴的環境價值,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 ★

  大地之上,隨處可見多樣「紋理」,例如山脈、河流、岩層、海岸……是由萬物共同形塑的痕跡。當造山運動在島嶼演示出巨大的時間與空間紋理時,生物與人群往復其間,細細織綴各自殊異、動態、精微的紋理,於是我們看到臺灣地質地景的構造線、生物的演化線、環境變遷的時空線以及內在心靈的生命線。

  除了地質地形、高山河川、海洋平原,鳥類魚類、野生動物、植物森林皆在其中,雪泥鴻爪般的大赤啄木曾經飛過、櫻花鉤吻鮭於此停駐。透過嶄新的詮釋與擴充,引領重新觀看與理解未曾見過的島嶼樣貌。

  本書分4大部分,11篇章,主題豐富,篇篇有驚奇!起始從大地構造切入,一覽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及地形製圖中預示未來的地形紋理。接著透過鏡頭,捕捉從高山到海岸的生命演進,有鮮活古老的淡水魚、鳥類以及植物等生物演化紋理。而大地與我們生命的聯結,透過兩位導演長時間的紀錄與行走,揭露出變遷路徑,是世代人們於此刻下的生活紋理。

  國內11位各領域代表性人物執筆,彼此嵌合,有系統的介紹臺灣環境特色,可說是一本為當今社會所整理的重要自然知識成果。

  從他們所追尋的、以及如何追尋的過程,最終要指出的是島嶼的環境價值,並以此出發,交付生命萬物,織繪通往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紋理與故事。

  (本書與《臺灣的紋理2:人文篇》為系列作品)

本書特色

  1從可見現象切入,層層追出島嶼環境的獨特性:紋理這兩個字,字面意思是物體表面的痕跡。《臺灣的紋理》以此為名,隆重推出兩本書,一是自然篇,二是人文篇,希望透過眼睛可見的大地痕跡切入,逐漸擴延詮釋,最終指出環境與我們如何相互塑造,以及其產生的獨特價值。

  2紋理互相嵌合影響,變動從微小元素開始:紋理充滿無限可能。具體的、不可見的,時間的、空間的,巨大的、精微的,外在的、心靈的。紋理之間相互嵌合影響,本書即展現這些相互影響的力量來源,以及其中的元素、分布會如何改變紋理的方向與形狀。

  3課本沒有教的,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臺灣許多特色,我們都認為理所當然。透過《臺灣的紋理》可以有系統地認識這些自然的作用現象,以及其與生物多樣性、人類生活的關係。

  4主題豐富多樣,篇篇有驚奇:例如地質篇訴說臺灣島的前世今生、跟著鳥類飛翔探尋牠們匯聚於此的原因、超過300種淡水魚以及令人驚異的洄游冒險歷程、高山生態以及登山者的故事……各種野生動植物與人文活動交織出大地紋理。其中最難得的是一次集合三位國內首屈一指的生態紀錄片導演,他們長期投入環境紀錄的辛酸與甘苦,都在書頁的紋理之間。

  5系列二書共21位令人欽佩的環境工作者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的珍貴成果:《臺灣的紋理》分成兩冊出版,第一本是自然篇,第二本是人文篇,二書共匯聚了21位環境教育工作者,傾其數十年耕耘累積而成,可說是大師聯手,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相關知識的珍貴成果。

  6閱讀這個時代,給予向前的動力:光是閱讀21位作者簡介,就像閱讀這個時代的演進。從字裡行間讀出他們為何追尋,以及如何努力,給予觀者前進的動力。

  7培養高中生讀者環境素養: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若能培養出全面認識臺灣土地環境的素養,更能豐富自己的視野與對生命的尊重,這套書是必讀佳作。

一致推薦

  王成機 國家公園署署長|林華慶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邱文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彭啟明 環保署署長|黃向文 海委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盧怡文 臺北市立松山高中地理老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丁宗蘇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是生態學、生物多樣性、保育生物學、森林學及鳥類學。從小喜歡大自然,很幸運長大後的工作是研究大自然,並且讓更多人認識大自然。

沈淑敏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CL)地理學系博士,教學與研究興趣為地形學、自然災害、地形製圖、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科普活動研發等,亦致力於推動和參與社會領域地理相關競賽,包含國際地理奧林匹亞與全國性的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等。

林宗儀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美國杜克(DUKE)大學地質學博士,長期研究主題聚焦在海岸環境的地質、地形、水文、災害管理、遊憩資源保育及工程應用等,近年致力環境關懷教育,推展依循自然法則生活的海岸永續理念。

林俊全

  畢業於臺灣大學地理系暨地理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主要研習地形學、地表作用與地形災害。1991年獲博士學位後,回臺大教授地形學,加上助教3年,於臺大任職37年半。於地景保育、地質公園、國土監測等工作持續努力,其間出版地景保育通訊達30年(1995-2025)。

柯金源

  資深媒體工作者,其作品內涵深度探討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曾入圍國內外一百多項重要影展的獎項,並獲頒四座電視金鐘獎、卓越新聞獎–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

陳文山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名譽教授,臺灣少數從事野外斷層調查的學者,長期以來著重於斷層活動性研究。退休後持續做研究,辦公室堆滿不同的石頭,懷著熱愛鑽研地質科學的心,想做到做不動為止。

曾晴賢

  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現為清華生態顧問公司技術總監。2019年榮獲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2017年獲頒國家地理雜誌「華人探險家」,2015年總統頒發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深深著迷於淡水魚研究,足跡遍布各大河川,為國內魚道設計與河川生態工法先鋒專家。致力於提升大眾保育意識,改善河川生態環境。

楊守義

  紀錄片導演,執導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AXN等國際頻道,作品超過二十餘部。
  多次榮獲國際紀錄片、金鐘獎等獎項。紀錄片內容包含建築、科學、文化、生態等領域故事。

劉瑩三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現任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曾任中華民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研究興趣為地質考古學、地景保育與地質公園及防救災研究,致力於科技考古研究、推動地質公園及培育防災專業人才。

鄧文斌

  曾榮膺電視金鐘獎7座、優良文化錄影節目金帶獎16座、行政院新聞局金鹿獎9座、行政院優良政府出版品獎5座、國際影展獎項46座,以及金帶獎年度最佳個人表現獎,並當選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臺灣藝術大學傑出校友、廣電業界楷模等。長年從事國內外自然生態及文化藝術的影片製作,也在大學及研究所授課、傳承經驗。

簡龍祥

  臺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在小學工作三十年退休,現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秘書長,佛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喜歡到處走走看看,期待與您在大自然裡相遇。
 
 

目錄

序 閱讀臺灣脈動,共織與土地重新連結的紋理/林俊全

PART 1 構造——層疊。多重作用的島嶼。
01 隱沒與碰撞之間:造山帶形成的島嶼紋理/陳文山
02 島嶼演示的地質特色:巨大時間與空間紋理/劉瑩三
03 藏於山川大地的動態紋理:以3D視角觀看島嶼地景/林俊全
04 連結過去到未來的地形紋理:地形製圖中的田野故事和科學精神/沈淑敏

PART 2 自然——演進。從高山到海岸。
05 走入臺灣大地——找尋屬於這片土地的故事/鄧文斌
06 讓海岸線自由:在海之濱.與海共生/林宗儀

PART 3 生物——躍動。魚群、鳥類、植物。
07 水族流動的紋理:臺灣河川生態特性與保育/曾晴賢
08 臺灣鳥類的紋理:飛羽間的時空之軸/丁宗蘇
09 隨時收藏身邊的風景——臺灣的植物紋理/簡龍祥

PART 4 紀錄——變遷。復返中央山脈與島嶼的路徑。
10 閱讀大地的指紋——畫出自我心靈地圖/楊守義
11 大地的記憶:臺灣環境變遷四十年全紀錄/柯金源

 
 



閱讀臺灣脈動,共織與土地重新連結的紋理
/林俊全


  我們對臺灣究竟有多少認識呢?臺灣有許多特色,都是由地表的岩性、構造與地表作用、氣候特性,經過長時間所形塑的。生長其間,我們似乎已經認定這些地表的特色,是環境中理所當然的現象,卻沒有細心想過究竟對它們有多少認識?有沒有歷史、地理課本沒有教導,卻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呢?

  「我們可以將這些地景的組成,稱作臺灣的紋理嗎?」「如何有系統的認識這些紋理?」「人們如何生活其間?」以上層層叩問,產生出「臺灣的紋理」系列最初始的演講構想,本書之所以誕生,即是源於此系列演講。

  此系列希望探討的,是從不同角度觀看臺灣的特性,並且可以比較完整地了解這些特性是如何呈現出臺灣的紋理。

  為了完整這個企劃,邀請了二十四位跨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演講,一起帶領大家重新認識臺灣。有地質、地形的角度;也有從生態切入,例如鳥類、魚類以及特殊動植物;另外較特殊的是從生態攝影者的角度著手,期待觀者、讀者可以開展出更宏觀的視野,了解巨觀地景中蘊含的微觀特色。

  演講之後,我們以類似TED TALK的形式,將每篇演講後製成四段影片,例如陳文山教授〈探索臺灣地質演化史〉製作成:一、前世臺灣島;二、今生臺灣島—蓬萊造山運動;三、臺北盆地是否會發生大地震?四、北部火山是否會噴發。楊守義導演〈從電影赤心巔峰談閱讀大地的指紋與我們的心靈地圖〉說明了四部分,包括:一、臺灣的高山環境;二、臺灣的山脈;三、臺灣高山對冒險教育的塑造;四、臺灣的登山挑戰。這些段落,都是本書組成最重要的核心內容。

  二十四位專家述說的紋理面向,包括自然環境的地質、地形、林業、礦產、海洋資源、漁業、野生動植物等領域,另外更有人類學、歷史、文化、經濟等脈絡與故事,說明交織其間的人文史蹟與大地脈動。

  這些精采的主題,我們將分成兩冊出版,分別是自然篇與人文篇。其中洪廣冀教授所說明的森林保護區的界線,是從歷史延伸到今天的國有林保護區與林班地等界線的分界,非常值得有興趣了解臺灣史與地景紋理之間關連的讀者,一探究竟。此外,楊守義、鄧文斌與柯金源三位國內資深生態導演,匯聚一堂,更是難能可貴,他們長期投入臺灣生態紀錄的辛酸與甘苦,令人感動,非常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兩本書籍的出版,是一個歷史紀錄的里程碑。影音製作則希望提供讀者以視覺方式有系統的了解其中精髓。這些各領域的代表性人物,經過多年耕耘,娓娓道來他們心目中何謂「臺灣的紋理」,可說是為當代社會整理出相關知識研究的成果。讀者若能在閱讀《臺灣的紋理》同時觀賞影音,相信會有另一層感受。

  本書特別希望提供讀者,尤其是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機會全觀性地認識臺灣、培養出環境素養。透過本書,若能進一步參與讀景或田野考察相關活動,將更能豐富自己的視野,深刻認識環境與其內涵。書籍出版讓以上所有得以實踐,提供讀者更完整的知識、概念與情懷。

  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要再次謝謝各位教授、專家的共襄盛舉,也特別謝謝讀書共和國與野人文化的精心製作。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716380
  • 叢書系列:beNature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07 水族流動的紋理:臺灣河川生態特性與保育/曾晴賢

喜歡自然生態的朋友應當會發現,地球上的環境或是生物分布,頗多有趣的脈絡值得我們探討。
為什麼有些生物只發現於某些地方(例如大熊貓只分布在中國)?兩個不同的地方為什麼有很相似的物種(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駱駝是不同種)?這些問題有蛛絲馬跡可循,其中最有趣的答案,是生物的起源和適應隱含著規律,這可說是自然的紋理。而在所有的案例之中,島嶼生態學最為重要。

亞熱帶的臺灣位在地球上兩大地理區(古北區和東洋區)的交會處,因此生物多樣性兼具這兩個不同地理區特有的內涵;加上有超過三千餘公尺的山脈,南北氣候和海拔落差大,從海岸到高山不同環境條件交織,形成極為多樣性的生態棲地。各種動植物的分布和特有的生態習性,訴說出一篇篇饒富趣味的故事。

一、孕育淡水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亞熱帶高山島的自然特性與動物地理區系

1 既極端又豐富的自然環境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棚邊緣,是一個以高峻山脈聞名的高山島。從島之最北端富貴角至最南的鵝鑾鼻,長約380公里。中部之平均寬度,東起秀姑巒溪口,西至濁水溪口,約有140公里。全島海岸線長達1,144公里以上。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是本島東西兩群河系之主要分水嶺,其走向略與本島主構造線方向並行,因此全境河川多為東西向,分別流入太平洋或是臺灣海峽。西部各河流域約占三分之二,東部各河流域約占三分之一。河流均短促,其中濁水溪最長,亦僅186公里,高屏溪次之,為170公里。旱季水量甚缺,逢雨成澇,尤以颱風季節每每洪水為患。

雖然全年降雨量甚為豐富,但是約78%之年雨量集中於五至十月之間,因此枯水期相當長。山脈多屬沉積岩及變質岩,風化情形甚嚴重。又因降雨強度大,水流速度快,土壤侵蝕嚴重,繼而影響到河川環境相當不穩定。

然而,處於這種不穩定的環境中,仍能孕育高達三百餘種以上的淡水魚類(其中包含河口感潮河段半淡鹹水的周緣級性魚類)和其他更多的淡水無脊椎動植物。比較世界上其他類似的地區,臺灣淡水生物相的豐富程度相當高,顯示溪流環境仍屬優越。然而,因為許多種類的生物生存的危機愈來愈嚴峻,必須加以保護。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商業新視野:洞悉商機,提升核心競爭力,一手掌握每月最新商業趨勢!_1月新上檔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奇科幻小說展
  • 追星語言展
  • 共和國生活展